2012年全市教育的重点工作是实施十项工程:
一是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工程。加大建设力度,按省优质园标准,启动新建、异地新建、原地整体翻建13所、改扩建4所幼儿园,竣工交付使用7所;完善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2年各辖市(区)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不少于200元/生;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政府分类资助;会同市财政筹集幼教奖补资金,专项用于对各辖市(区)学前教育的奖励和重点项目的资助;新增省优质幼儿园5所,市级以上优质园比例达80%以上,所有注册幼儿园均达市合格园标准,政府办幼儿园占比达75%以上;全市幼儿园新增500个以上事业编制,参照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实施公办事业性质幼儿教师绩效工资;理顺全市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每所幼儿园都有辖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全市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89%以上,教师、保育、保健等各类人员持证上岗;改善幼儿园教师结构,逐步提高幼儿园男教师比例;制定常州市学前教育督导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精心做好迎接省评估验收准备工作,对照省标准开展区域性评估,设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突出贡献奖。6月底前完成对各辖市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综合评估工作,总结区域实现优质均衡成功经验,明确整改任务,形成发展特色;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方案,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进一步降低热点学校择校比例,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的指导;建立教育集团发展性评估机制,加大教育集团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标准班额办学,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组建小班化教育研究团队,探索并初步形成小班化教学常规;与有关部门协商修订完善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办法,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完善城乡骨干教师交流机制,基本实现同一区域同类学校优秀教师占比大致相当;以促进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深化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新增15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优质学校比例超过80%,开展优质学校复评工作;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估,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程。全面启动殷村职教园区建设工程,落实园区管理机构建制和人员编制,武进区和各建设单位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各学校全面启动建设工程,完成公共课程统整方案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管理机制,组建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引进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创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组建3-4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建立专业发展评估机制,公布各学校专业水平排序,实施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完善机制,增强职业学校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提高奖励标准;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落实高等学校与中职专业对接方案,争取进入全国、全省中、高职衔接试点城市;召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会议,组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大力实施实践导向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技能创优、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三创”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技能教学,创建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研究基地4个;优化职业学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拓宽区域之间的招生通道,实行招生工作网络化;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调整到16所,新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1-2所,新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着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加强省级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培训,举办市级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开展第四届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奖,举办第三届创业教育认证教师培训;积极配合、协助科教城建设和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国家示范院校、骨干型高职院校和省示范院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政企共建、工学结合、课程及学分互认、师资共享等领域的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落实教师违规违纪行政处罚办法,加大有偿家教治理力度,开展教育教学陋习自查自纠工作,举办第五个“师德建设月”活动、教师礼仪培训班和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模范;完善“五级阶梯”评选和培养机制,改进评价标准,注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资助3-5个青年教师发展群体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养和日常教学能力,保持我市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的优势地位;营造名校长、教育家成长环境,创新培训模式和培训课程,举办杨裕前教学思想研讨会,举办骨干校长和高层次教师培训班,评选首届教师教学成果奖和首批名校长,总结和提炼一批名校长办学经验,资助校长、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制定《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海选活动,鼓励建立一批校级班主任工作室,普遍设立班主任助理,各校根据实际提出青年班主任工作建议;建成教师发展性评价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教师评价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建成教师网络教研平台,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与东北师大合作开展骨干教师教学信息化专项培训,提升学科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分管教学校长教育教学学期考核制度,着力提高教学校长教学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扎实开展各项教师培训工作。
五是学校主动发展工程。成立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研究指导中心,选择部分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指导试点学校制定、实施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有效支持学校主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规划设计和论证的水平,帮助学校提高规划的研制能力,引导学校加强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改革创新力度,建设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重视学校发展项目设计,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开展中小学发展创意设计大赛;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推进“减负增效”,建立教学管理民主制度,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支持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工作,推进“新基础教育”和“新学校行动研究”;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展特色高中创建活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3-5个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站,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建立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选择2-3所普高与高职校尝试合作举办综合高中;建好2个省级高中课程基地,创建10个左右市级课程基地;深入探索小学语文和初中数学课程管理和教学改革方法,重点研究并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全面实施教研室学科发展五年规划,组织高中化学、小学科学、初中地理三学科五年发展规划督查;修订并组织实施教研组工作规程,落实教研组发展规划,提高教研组日常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改进集体备课,正确处理好教师独立备课和集体研讨关系,开展学校学案编写质量评估,纠正以学案代替教案的倾向,提高教师独立备课质量。组织教师自主命题培训,开展学校命题质量评估;组织毕业班教学讲师团,深入研究毕业班教学模式,改进毕业班教学方法,提高毕业班教学的有效性,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
六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编制《常州市中小学德育三年发展规划》,建立德育工作研究指导中心,出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指导意见;加强团带队工作,推进少先队分层教育研究;完善班级建设机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形成民主管理班级制度;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和公益活动,深化科技特色学校、防震减灾示范校等创建,开展学校德育“创意活动”、“常规学生活动”展评,增强学生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提高学生参与率和活动的教育性;提高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推进高中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实施;办好学校“道德讲堂”,扩大学生身边道德故事的感染力;推进学校学生会、志愿者和义工组织建设,促进学校学生社团发展,召开第二届中美优秀高中生论坛和第二届高中生峰会;改革优秀学生评选、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学生海选活动,设立优秀学生市长奖;深入推进生命教育,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各校在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的基础上组建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广泛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数学、语言、科技、人文、通用技术等学生竞赛活动;建立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举办科技十项竞赛活动;办好2012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水平,创建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常态开展阳光体育校园吉尼斯活动和单项体育比赛活动,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公布各辖市区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降低近视率,积极创建无烟学校;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高水平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织高中学校艺术教育专项督查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协助省教育厅高水平召开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
七是教育国际化工程。制定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规划,召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友好关系;组建国际课程教育学校合作共同体,稳妥推进中外合作课程建设,完善国际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鼓励部分高中开设国际优质课程,引进或共建国际优质课程1-2个,降低办学风险;积极做好天合国际学校建设工作,确保学前部和小学部秋季开学;鼓励有条件的教育机构到境外办学,提高我市高中对外汉语教学能力,鼓励有关高中在境外举办孔子课堂;做优做强AFS、YFU等项目,高水平办好2012“汉风龙韵”国际夏令营,推进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吸引更多留学生到我市学习汉语和高中课程;鼓励职业院校为海外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拓展职业院校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的渠道,开发国际通行文凭或资格认证,争取3个左右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学前教育国际化,建立若干学前教育国际合作基地学校;组织校长、专家赴境外学习考察现代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模式、公民教育、科学做中学和教学信息化等项目,增加优秀教师海外培训数量,提升干部和教师国际素养;启动培养能胜任AP、IB等国际优质课程教师,引进一定数量优秀教师,在局属学校尝试建立外籍教师共享机制;选择10所左右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四星级以上普通高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普遍开设国际通识教育选修课,促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八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高质量完成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硬件设施和核心数据库,并启动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分级体系和教育网内云存储系统,丰富各类终端应用;与省教育厅共同推进“e学习”项目研究,建立“e学习”项目学校30所左右,鼓励、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建成学生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组织数字化校园实验工作中期评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教师专项经费补贴制度,鼓励教师们共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好教育门户网站,完善网上办事机制,进一步提升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功能;推进电子政务,建成协同办公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完善终身在线网站,建成市民终身学习信息化服务平台;中考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
九是教育服务提质工程。完善重大改革事项调研、听证和公示制度,建立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市级教育咨询委员会,发布年度教育发展报告,制定或修订民主管理、招生制度、食堂管理、绩效考核、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或办法;探索建立公民学分积累、转换、认证和激励制度,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实验,建设一批终身教育优质特色课程,打造一批市民自主学习品牌,加快电大办学转型,加强社区大学三大中心功能建设;策划年度教育宣传与舆论引导方案,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设计并开展主题宣传,增强群众对教育政策的认同度和理解力,及时有效处置网络舆情;进一步强化督政、督教、督学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严格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辅资料征订;加强廉政建设,做好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人事招聘等监察工作;完善关工委与教育行政工作的协调整合机制,提高关工委工作水平;创新教育服务机制,建好教育服务中心,办好“常州公开课”,构建家庭教育服务网络,组织优秀教师进社区开展免费导学活动;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继续加大帮困助学力度;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评选处室工作创新创优项目,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竞聘上岗、轮岗机制,落实调研制度,提高会议组织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学校评比评奖审批制度,减少评比、评奖项目,提倡检查、评估实行电子台账;继续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创建3-5所市级优质校外教育基地;加快非校事业单位专业化,提升指导、服务学校和师生发展的水平;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规范中小学学生接送车辆和门禁管理,提高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是现代学校建设工程。与规划部门等联合建立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修订《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2011-2020)》,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与常州测绘院共建常州教育地理基础信息系统;推进校安工程,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建设资金和土地指标,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程18个,建设、改造校舍面积达20万㎡;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和校园文化设计水平,提高空间的有效利用率,把每所新建学校建成绿色环保学校和智能型学校;以辖市区为单位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绩效评估,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提升学校教育装备应用和管理水平,建立远程虚拟实验室系统,拓展智能录播系统功能,改进学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模式,试点创建数学专用图形计算器实验室,推广交互白板,实施数码投影仪或“三合一”进教室工程,力争所有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平均达到省颁二类标准,加强特色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按要求建好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建立和完善财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基建招标与政府采购规定,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有效执行能力,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制定校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开展校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财务决算审计,加大对学校食堂等热点的审计力度,市教育局机关试行部门经费使用专项审计;制定教育发展基金筹资和资金使用办法,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教育发展基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