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水利工作总结 | |||||||||
2003年水利工作总结 常州市水利局 (2003年12月8日)
今年以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迎难而上抓落实,开拓创新不停步,水利工作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局部自然灾害考验,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亮点明显增多、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精心组织,水利建设再创佳绩 一年来,全市水利建设呈现出城乡协同、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批治太治江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市区水环境整治全面启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按照国家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2003年是国家加速推进治太流域重点工程的实施最后一年,一年中,我市上下抢抓这一难得机遇,加快在建工程建设步伐。6至7月份,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内,常州新闸防洪控制、金坛丹金闸水利枢纽、环太湖大堤加固、孟城闸加固、长江德胜港护岸等一批流域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运。溧阳北河三期7.9公里长的河道土方开挖,5座桥梁、6座排灌泵站、20座进排水涵洞,1.87公里护岸挡墙全部建成,整个工程竣工验收准备已经全面展开。北河整治自2001年冬开始分三期实施,迄今为止本年度完成投资4000万元。城市防排大通河枢纽工程主体建筑物基本建成,配套工程中长沟河、湖塘河枢纽已经完成,半夜浜河道疏浚正在施工。武进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取水头部、取水泵房、湖塘水厂净水扩建工程施工全部结束,43公里原水输送管道、200公里镇区供水主管网水铺设到位,8月23日水厂开泵送水,10月18日举行了通水典礼,预计年底前,该区百万城乡居民可全部使用长江水。长江江堤达标节点整治和护岸加固工程已全部完成,桃花港泵站工程正在进行土方施工。列为省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的武宜运河拓浚工程、澡港河南段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武宜运河征迁手续已开始办理,澡港河南段整治工程征地已经结束。工程建设过程中,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行业作风,认真贯彻国务院和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一丝不苟地狠抓工程质量,克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保证了工程优质高效地推进。 城市水利全面展开。一是继续扎实做好城区水利配套。完成东市河、南市河、西市河、锁桥河5条等市区景观河道的清淤,清淤土方10余万方。与建设、房管等部门分工协作,坚持清淤、护岸、环境绿化同步推进,实施了横塘浜北环新村段、龙游河朝阳五村段、白家浜老小区的河道及内塘整治,使上述沿河地区“脏、乱、差”局面得以全面改观,当地居民群众十分满意。二是持续推进洼地除涝应急工程建设。坚持把解决市区局部低洼地区的积水问题做为城市水利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去年完成15个洼地除涝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与相关区乡街道联动,实施了商业机械厂、三宝浜等6处城区低洼易涝区域的应急治理。6项工程均在汛前全部完成,并经受了入梅后暴雨考验,发挥了显著效益。三是全力做好市区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的实施。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切实履行牵头作用,组织水利、环保、建设、规划等单位,编制“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并认真做好实施。7月11日,市政府在北港乡举行了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市委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典礼。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水环境整治正在按照预定进度推进,全部项目可望在2003年4月前全面完成。此外,按照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和“创模”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我局坚持把“创模”与城市水利紧密结合,扎实做好各阶段的市河换水和卫生保洁工作。1--11月份,通过利用长江潮汐时间差,合理调度沿江闸站和市区闸站等措施,共引长江水17亿立方米,利用市区排涝泵站等防洪设施,对市区部分区域实施小范围强制换水近1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市河水环境容量。 农村水利建设全面推进。一年来,农村水利建设围绕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实现了从注重完成土石方量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转变;从单纯追求工程数量向注重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工程质量转变。全市共完成土方1864.9万方,占计划任务的103.6%,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2196座,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疏浚河道258条、434.41公里,加高加固圩堤369.12公里,新建、改造塘坝250座,建设防渗渠道428.5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各地努力发挥水利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主动为经济开发、园区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协助当地做好相关区域水系配套和防洪保安工程规划建设,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工作领域显著拓宽。 二、超前谋划,规划前期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今年以来,全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创造良好水环境为目标,围绕城市防洪和市河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前期工作。一是组织编制重点水利规划,形成了一批规划成果。在《常州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九个城市防洪片区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解决片区内水系配置和沟通、除涝工程规模和布置、水资源调度等问题。完成了常州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第一阶段工作中的规划任务书、规划大纲和技术细则已经结束。配合规划部门进行了常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报告的修订和编制,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调研,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文本增加了水系河网内容,使水在未来常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二是积极落实投资计划,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2003年,全市治太及重点工程投资新增计划3.4亿元,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同时对“十五”后三年及2003年的投资需求进行了测算,编制完成了2003年重点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三是及时完成了重点工程前期工作。组织编报了市河整治应急工程设计、武宜运河、澡港河南段综合整治初设,及时完成了地方基建、区域治理可研报告的审查批复工作,《市河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和龙游河、北市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均在年内编制完成。与此同时,突破部门单一治水模式和规划理念束缚,按照市领导的部署,与建设、规划、环保、园林等城建部门加强协作,历时两个月时间,牵头编制完成市区水环境整治一期实施方案,报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整治方案以改善河道水质和治理环境脏乱差为阶段目标,针对每一条河浜的不同情况,因河制宜,一河一策,综合运用污水截流、排污控制、清淤、护岸、填没、换水、清临拆违和沿河绿化等措施进行治理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整个工程将完成沿河清临拆违3.8万平方米,铺设截污管线5500米,建设污水提升泵站6座,清淤19万立方米,护岸6320米,换水泵站6座,控制闸7座,改建桥梁3座,填没或覆盖601米。通过牵头编制实施市区水环境整治方案,水利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服务城市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周密部署,防汛抗灾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全市虽未遭遇到类似1991年和1999年特大洪水的袭击,但是入梅后出现的两次强降雨仍使局部地区的水利工程和防汛防旱组织经受了考验。在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中,各级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坚持做到检查工作早部署,度汛应急措施早落实,汛期加强值班,积极应对,科学调度,突击抢排,战胜了梅雨期间暴雨的袭击,防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今年是各级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乡镇行政领导新手较多,加之春季气候异常,防汛抗旱面临的形势较往年复杂,对于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3、4月份,市防指指挥、副市长俞志平带领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逐市逐区检查防汛准备工作情况,对影响今年安全度汛的重大问题,进行现场办公,与各市区共同研究处理方案和安全度汛措施。市委书记范燕青、代市长徐建明不仅专程到市防办听取防汛准备工作的情况汇报,还3次实地检查城区防洪除涝应急工程建设和险工隐患处理情况。全市防汛防旱工作会议、太湖流域联防会议、防汛紧急会议相继召开。二是工作重点突出。在今年的防汛防旱中,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突出,在确保安全,扎实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城市防洪和险工隐患处理。市局抢在汛前,完成了5条市河的清淤及6处洼地除涝应急工程建设,新建、疏通了一批排水管网,增建了部分石驳防洪护岸及排涝泵站。汛前查出的180余处险工隐患,均在汛前得到消除或做好了应急度汛准备。三是抢险指挥有力。6月21日我市入梅后,阴雨天气明显增加,降雨强度逐渐增大。7月5日,出现入梅后首场全市性暴雨。7月11日,我市再遭暴雨袭击,局部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市面均梅雨量401毫米,为历年梅雨量平均值的158%。特别是7月5日凌晨起降的暴雨,雨区集中,雨量大,其中雨量最大的孟河镇12个小时降雨达350毫米。受强降雨和上游客水大量压境的影响,河湖水位迅速上涨,常武和金坛地区发生了仅次于1991、1999年以来的第三次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市受灾乡镇34个、街道13个, 有1.17万户居民、385家企业进水、16.7万亩农田受淹,受灾总人口7.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46亿元。灾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赴各地视察灾情,靠前指挥,现场决策,全力以赴组织抗洪救灾。7月6日上午,针对我市沿江地区、常州城区和金坛等地出现的严峻汛情,市政府及时召开了防汛抗灾紧急会议,市委书记范燕青亲临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防汛抗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建明召集新北区、钟楼区、天宁区政府和民政、卫生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局部出现的灾情,再次进行部署。全系统协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迅速进入临战状态。面对常州大运河水位突破5米达到5.41米最高水位的严峻形势,市防指及时下达调度指令,要求各地“对外洪挡不住”地段进行突击加固,抓紧时间封堵穿水涵洞,加高加固挡水闸门。各级各部门按照防汛责任状的要求,对重点水库、重点堤段和城区所有防汛排涝泵站实行了24小时值班和巡查制度,定人、定岗、定责,全面戒备。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针对大运河、北塘河、采菱港等外河水位高、部分堤段漫堤的情况,组织人力连夜进行加高堤堰,加强巡查抢险。沿江沿湖闸站及城区排涝泵站全部开启,昼夜抢排抢排涝水,有效控制了河网水位。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迅即对防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安排,划拨专项资金。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手抓防洪抗灾,一手抓核灾救灾,紧急调运粮食、蔬菜、自来水、药品等物资,保障灾民的正常生活。各级民政、卫生、防疫、农林等部门及时做好灾情核查、防病消毒、灾后补种等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受灾地区人心稳定,生产生活正常有序。据统计,在抗击这次突发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全市动用防汛抢险草包、编织袋42.87万只,土工布630平方米,投入抢险人数7620人,控制和清除险情5处,抢做土方2.3万方,动用各类抗排涝机具3728台套,抢潮排水1.08亿立方米。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到位,暴雨过后各地即在较短的时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四、克难求进,水政水资源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机构改革后,城市规划区内的地下水管理、节约用水等职能由其他部门划入水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得到了扩大,今年以来,系统把资源水利摆上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狠抓取水计量管理。年初,根据新《水法》和《计量法》要求,会同市质监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市区取水工程计量设施管理的通知》,转发了省厅《关于实施地表水“四个一”管理的通知》,对市区地下水、地表水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维护和日常管理进行规范,切实提高用水设施计量安装的规范化程度水平。按时完成全市取水许可证的年审及总结工作,全市共发放年审取水许可证2688套,其中非农业取水共发证1188套,年审1174套,年审率98.82%;农业取水共发证1557套,年审1500套,年审率96.34%。市区对44套地表水取水许可证进行了全面审查,并对取水现场进行了全面查核,对相关单位的取水计量设施提出整改意见,年审率100%。二是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省取水许可审批程序和有关规定,今年对戚墅堰发电公司,老三集团、常州变压器厂等地表水取水申请单位,均要求其编制提供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论证报告,并根据有关要求组织评审。全年水利部门共批准地表水取水许可预申请2份,申请10份,批准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18份,办理建设项目水源论证19个,其中地表水15个,浅层地下水4个。三是扎实做好水功能区划管理。《常州市水功能区划》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根据省区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会同环保局联合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区划按照各类水功能的指标,在全市81条河流、4个湖泊、10座水库中划分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4大类共114个功能区。目前,已按照省厅要求,在上述功能区中设立了26个固定界牌。水功能区划作为排污口审批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重要依据,将为下一个阶段更好的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稳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开展了全市工业企业的用水定额调查及编制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常州市用水定额贯彻办法。按照各用水大户三年内均须通过水平衡测试验收这一要求,积极扩大水平衡测试覆盖面,扎实做好抓好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全年申报省级节水改水示范项目5个,市区有3家企业单位通过水平衡测试验收。五是全力推开地下水封井工作。针对今年封井限采中出现的问题,市局主动与建设、经贸等部门沟通,做好供水管网延伸与封井方案的衔接,“一厂一策”抓推进。今年省下达我市封井计划321眼,压缩地下水开采1550万立方米。到目前为止,实际完成封井142眼,实际开采地下水1675万立方米。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对禁采工作中特殊用水需求企业保留地下水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此外,为及时掌握取用浅层地下水情况,规范取用水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组织有关人员对城区浅层地下水取用情况进行了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强化浅层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五、大力推动,水利改革和管理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不断加强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水行政管理,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今年全市水利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推动全市水利管理上新台阶,年初,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市局于3月份召开市、县、乡三级水利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水利管理会议,明确了“全面强化四大管理,稳步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会后,各级调整工作方向,确定主攻目标,在水行政执法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建设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有效地控制了质量、投资和工期;工程安全检查、质量检查、监察稽查、决算审计规范有序。重点工程全部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信息发布和评委设立工作,并将市河清淤等项目纳入全市建筑有形市场,使水利工程质管体系更趋完善。在今年已完工的10多项重点工程中,质量评定合格率100%,优良率达87%。工程优良率达90%。 工程管理得到加强。一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更趋规范。全市各管理单位均落实管理责任制,严格按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工程的管理。加强对工程的日常检查和观测,对发现的工程隐患及时处理,掌握雨情、水情和工情,严格执行工程调度运行方案,较好地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了较大的工程效益。二是积极推进管理现代化。继续开展水位雨量遥测站点建设,实施重点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年内完成了魏村水利枢纽抽水站自动监控系统的改建和新建。正在组织常州市区防洪排涝泵站自动监控系统的招标、投标。辖市区计算机通讯网络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金坛水利信息网络、溧阳防汛信息网络相继建成并进入调试,武进区防汛信息化招标工作也已经展开。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组织专业化。根据城市防汛抢险的特点,在与武警支队、市军区充分协商基础上,报请市政府同意,组建了城区第一支专业的防汛抢险队伍——市区防汛抢险应急支队。隶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设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和直属五个大队,人员从民兵预备役和武警常州支队机动队伍中挑选,主要承担“急、难、险、重”等重大防汛抢险任务。该支专业抢险队伍的组建,是我市在新形势下提高防汛组织化程度、强化水利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行政执法管理力度明显加大。一是组织健全。为充分发挥基层水政监察队伍在依法治水中的作用,在去年组建市支队直属一、二大队的基础上,适时对大队监察员进行了调整,组建了二大队长江中队,增补水政监察员22名,专司长江常州水域的水事管理。武进区以片为单位,组建的3个水政监察中队也全面投入运作。目前,一个覆盖市、县、乡三级,集水行政执法、参与水资源管理、行政性规费于一体的水行政执法网络初步形成,市支队6个大队、9个中队,248名专、兼职水政监察员全部到位;二是制度完善。着力加强了水政监察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制订和完善了工作职责、培训、考核、奖惩、巡查等多项管理制度,为提高队伍工作质量和效率、文明执法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运行规范。通过切实抓好水政监察队员学习、培训、考核工作,大力推行执法公示制、错案追究制,逐步树立了水政监察队伍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1至11月份,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63起,处理人民来信、来访16起,其中支队和大队直接查处234起,查结211起,查结率为90%,未发生一起行政应诉事件。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度。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按岗定酬,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积极推行岗位聘用制,实行优化组合,精简管理人员。溧阳沙河、金坛茅东水库通过对其下属单位界定性质,划分经营型单位和管理型两类单位,推行不同的奖惩考核举措,将单位业绩与个人成果挂钩,建立健全了激励竞争机制。市区河道卫生保洁社会化成效明显,通过两年的运作,管理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达到了“人员减少、效率提高,面貌改观”的预期目标,徐建明代市长对这种市场管理养护公共设施的作法给予充分肯定。 六、常抓不懈,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全系统在狠抓水利改革和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机关自身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做到常抓不懈。一是坚持学习教育,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全年以党组中心组为重点,坚持学习制度,切实转变学风,全年学习12天,自学达到规定学日,建立了学习档案,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领导干部撰写论文及体会文章5篇,举办专题辅导3场,专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机关党员民主评议、“两个率先”、“两个务必”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在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面前,干部职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贯彻国家和省市“防非”的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行动迅速,全局精诚团结、风气正、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局机关顺利通过市机关工委复查,跨入市级文明单位和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行列,市局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经验曾先后在省水利系统政治思想工作年会和常州创建学习城市论坛上交流,局领导班子再次被市委评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深入基础,就当前影响水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深入思考,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举措,抓好时机,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向主要领导宣传。今年,市局围绕城市水利的实施和相关筹资办法的出台,专门赴镇江等地学习当地城市防洪和市河整治经验,并精心制作了《常州市城市防洪和水环境整治》多媒体情况汇报,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宣讲,促成了市区水环境整治和城市防洪工程专项筹资政策的出台,为全市治水思路的调整,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工作还任重道远。一是防洪设施还相对薄弱,洪涝灾害依旧是心腹之患;二是市区水环境整治、城市防洪工程等水利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水利执法难度大,部分干部群众水法规意识淡薄;四是深化改革对水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苦干,以加倍的努力和更加细致的工作,出色完成各项水利建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