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154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40/2020-00046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其他 市生态环境局: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产生日期:2020-12-31
发布机构: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0-12-31
废止日期:
内容概述: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154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154号的答复


农工党常州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建议收悉,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住建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下达的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和推进长江大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在全市范围内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2019年,全市重点考核断面优Ⅲ比例83.9%,同比大幅提高23.3个百分点,绝对值排名全省第七,相比去年的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重点考核断面优Ⅲ比例已达84.4%,提前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在我市水环境质量取得大幅提升,优Ⅲ比例等实际已达“天花板”的情况下,必须在巩固当前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寻求提升。

    二、对策建议的研究回复

    (一)注重污染水体净水与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

    自2016年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常州市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规划先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由新龙国际商务城、金融商务区两个试点片区组成,总面积为10.21平方公里,配套实施72个试点建设项目。目前海绵试点项目建设还在深入推进中,同时开展海绵试点效果监测和评估工作,有效保障了海绵试点建设的效果。通过海绵试点城市建设,培育了北塘河路、紫荆公园、新盛花苑、北郊中学等一批示范项目,为全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工程;试点区外依照发布的《常州市海绵城市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积极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起到一定净化作用。

    (二)针对水体区位特征,推动“引江济太”工作常态化,研究苏南区域水环境治理新思路

    为了引清入城,提升主城区水环境容量,市水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多年来积极开展市区河道生态补水工作,并从2014年起逐步开展流域、区域、主城区“畅流活水”方案研究,并于2017年6月完成主城区畅流活水总体方案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于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常州市主城区“畅流活水”活动堰工程。目前,主城区“畅流活水”工程四处活动堰已经投入运行,新闸防洪控制工程改造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畅流活水”工程体系。

    (三)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力度,全面提高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

    进一步提高水环境管理技防水平,推进区界自动站和省考断面自动站的建设,在顺利完成“十三五”自动站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根据“十四五”考核的需要推进自动站点建设,实时掌握重点河湖水质变化,同时厘清污染责任,针对自动站水质波动预警,建立市、区两级断面水质波动调查处置机制;继续做好治水科研项目实施,借助相关专家和课题为水环境问题进行精准诊断,从水生态容量的提升、承载能力的分析、风险管控能力的建设等方面找准命脉,开好药方。

    我市定期开展河道监测,根据河道淤积情况按计划实施市河轮浚工作,显著地改善了常州城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了城区河道的水环境容量。近年来,各地在河道清淤过程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生态清淤,如武进的湖塘河、长沟河、滆湖等清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市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断面长制,督促各级河长、断面长切实履行工作责任,2020年,我市11位市级河湖长交办年度任务共计305项,以项目化形式督促水质改善;积极推行小微水体河长制,压实小微水体河长责任,结合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小微水体整治工作,目前市太湖办和市河长办每月对我市重点河道的支流支浜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将结果通报给相关河长,督促河长履行好水污染防治和河湖治理责任,推进全市重点河道水环境质量改善。

    根据上级对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要求,我市编制出台了《常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实施意见》,对“三消除(全市域城乡黑臭水体、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网空白区)”、“三整治(工业企业排水、小散乱排水、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三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能力、新建污水管网质量管控水平、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阳湖管理水平)”等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细化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同时市、区两级按照省文件要求,分别成立了城镇污水精准攻坚行动专班,明确了专门人员并作为各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组成部门主抓此项工作推进。

    (四)保护饮用水源地,落实应急水源地,强化饮用水深度处理

    市生态环境、住建、卫健等部门实时监控水源地和自来水厂原水、出水水质变化,确保饮用水安全;积极推进水厂深度处理改造,目前魏村水厂、西石桥水厂、长荡湖水厂、礼河水厂均已完成深度处理改造工程,溧阳中心水厂深度处理改造预计年底完工;推进县级和乡镇级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推动区域供水,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下一步,将在目前德胜河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成投运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孟河应急备用水源地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供水应急保障水平。

    (五)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加强“智能水务”建设,提高水环境依法治理能力

    农改水工程是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中的重要内容。为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困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及为解决城郊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新老管网割接不清、无收入水量居高不下、改造后管网未进行系统验收、无清晰、完整的管网现状图等问题,我市从2002年开始在郊区各村镇逐步开展“农改水”工程。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常州通用水司成立了农改水专项工作小组牵头“农改水”相关工程项目,根据“先易后难、先小后大、旧网优先、多方配合、持续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改水”项目,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工程涉及六个乡镇98个自然村四百多平方公里,用户约4.7万户,新敷设DN100及以上管网469公里,到2012年工程结束时,计划中大部分乡镇的管网已经改造完毕,基本解决了常州郊区乡镇及自然村存在的管网陈旧、漏损严重、水压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让近两万户原本靠井水作为主要生活用水的农村家庭使用上了自来水。2013年至今,通用水司全力推行细化农改水工作,根据农改水样板区域对后续工程项目不断规范化、精细化,对于已改造完毕的乡镇供水设施进行巡检、维修等,对用水问题频发的区域饮用水设施进行零星改造,共计投入约1400万,全面提升了城乡供水能力和品质。

    针对“333”行动中面广量大的“小散乱”排水整治问题,我市借鉴苏州等先进城市的做法,出台了专项方案,为全市“小散乱”整治提供指导;召开精准攻坚现场推进会,通过参观镇、街道小区污水、阳台污水、沿街商铺“小散乱”污水整治现场,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对具体任务承担部门进行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的宣贯。

    以上答复意见供参考,感谢你们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与支持!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此件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