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度常州市水利工作情况总结 | |||||||||
2015年,系统上下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紧扣水利中心工作,大胆实践、狠抓落实,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首次与金融部门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争取5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综合执法在省水利法治建设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战胜了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水利各项建设继续有序实施,全年累计完成投入超过24亿元,保持了高位投入的态势。 一、水利建设稳步开展,保持高强度、大投入态势。长江大堤防洪能力提升一期工程主体部分基本完工。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武进段遥观北枢纽完成机泵设备安装,市区段澡港河东支拓浚工程基本完成水下部分施工,机厂河枢纽完成机泵设备安装;浦河(万绥段)、北塘河(东段)、溧阳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年度任务基本完成。2015年度主城区易淹易涝地区排水设施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在汛期发挥了综合效益。城市防洪能力提升丁塘港整治一期、童子河二期基本完工。新闸防洪控制工程改造正在报批。城市防洪监控中心完成土建主体施工。高标准农田、圩堤达标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有序推进。市区河道整治、城乡统筹县域供水和污水治理继续按期推进。 二、防汛防旱积极主动,经受特大洪涝灾害的考验。2015年是全市防汛工作面对空前压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天气极为异常,3、4月份多雨多灾,6月未入梅就大雨不断,7月未及出梅就来了强台风,汛期先后遭受三轮强降雨袭击,全市主要测站降雨强度、河湖水位上涨幅度,均列常州防洪抗灾史上第一位。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指标测算,2015年6月底-7月初的洪水等级为4级,属超历史特大洪涝。二是指挥调度强度空前。首次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省市主要领导亲临指导,第1集团军、常州军分区、武警水电第五支队官兵全力支援,全社会广泛动员,累计投入抢险队伍18.13万人次,组织排涝68.64万亩。三是行业应急能力得到全面检验。系统上下全体动员,十余天连续作战,各类水利工程持续运行时间、排涝总量创出新的纪录。6月26日-7月2日排江1.85亿方;雅浦港、武进港闸泄洪2.273亿方;沙河、塘马、茅东等大中型水库溢洪2300多万方;常州城市防洪工程(包括二级泵站)排水6120万方。省管工程钟楼闸首次实施关闭调度。依托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成功防御并经受住了多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的考验。 三、水利管理日趋规范,规划和前期工作有效对接。“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正在征求意见。常州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大纲通过专家审查。市区水系规划完成省级技术评审。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可研获国家正式批复,11月23日省政府徐鸣副省长在金坛区先导段宣布正式开工,标志着新孟河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制定了《市水利局建立中介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的工作方案》,印发《常州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完成工程确权划界情况摸底调查和长江岸线资源占用情况调查。综合执法也逐步由市支队向辖市区大队延伸。主城区节水型器具改造通过市级组织的联合验收。首次组织对辖市区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引清活水试验。2015年又有武进区宋剑湖、溧阳市长荡湖2家水利风景区通过省考评。大溪水库通过省一级水管单位验收。建国水库、汤山坝、大埝等9座小型水库通过创建验收,截至目前累计创建51座省规范化管理小型水库,占比60.7%,名列全省前茅。 四、行业能力明显提升,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2015年度机关处室、局属单位及辖市区年度考核办法。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印发党建工作意见、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等文件,细化相关领导干部职责要求与工作规范。聘任了16名党风廉政监督员,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河湖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启用,在抗御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常州市机动抢险队在洪涝中经受了考验。抗洪期间,系统上下全员到岗连续作战,日夜坚守工作岗位,加强指挥调度,及时提供水雨情信息决策服务,充分发扬了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获得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加大水利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力度,上报信息得到省领导批示,两次洪涝灾害期间,与媒体加强互动,重大情况第一时间通过报刊、网络媒体发布,较好引导了舆论导向,服务防汛防旱工作有序开展。 总体上看,“十二五”以来,通过各级持续努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一定进展的,在抗御2015年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结合抗洪抢险实践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市水利工程及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水资源利综合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水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涉水事务管理仍需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距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水利专业队伍还存在人员偏少、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村水利仍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到位现象,水系沟通及长效管理任务还比较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寻求措施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