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各部委办局人事(组织人事)处,市各直属单位人事处:
现将《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为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贡献人社力量。
一、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推动会议精神在人社系统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助推、聚力作用,深化“特色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构建党建联盟新格局,形成激活效应、集聚效应,切实发挥党建领航定向功能。巩固发展主题教育成果,引领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立足岗位作贡献”“三个一线”“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深入一线、扎根项目,推动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落实《市级机关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建立分析研判和定期报告制度,着力加强阵地管理和风险防控。持续开展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党建引领、群团共建,深入推进以“人社服务面对面,文明实践心连心”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共建活动。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优化处室部门和局属事业单位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充分用好职数资源,常态化开展职务职级晋升、干部交流轮岗、挂职和实践锻炼等工作,做好人社系统评优评先推荐工作。持续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组织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年轻干部大讲堂、模拟新闻发布会、项目练兵等活动,持续打造金牛讲坛、人社微党课、人就大讲堂、初心云课堂等活动品牌,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加大选树和使用力度。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做好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因私出国(境)证件管理等工作,开展集体廉政谈话。以创建平时考核工作示范点为抓手,不断完善局系统平时考核管理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打造“心系桑榆”老干部讲堂品牌,立足老干部服务工作新需求,做好福利保障、走访慰问、信息宣传等工作。
3.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按照上级部署,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抓好集中性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抓好巡察整改举措落实监督。深化巡察整改成果运用,推动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推动各级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履好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履好“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零容忍态度查处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言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有效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廉政约谈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全方位的管理监督。优化“三内并举”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持续开展“小切口”业务条线内部专项检查。严实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重拳纠治“四风”顽疾,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强化作风纪律监督检查,对存在工作懒散、纪律松懈等现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4.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发挥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协同作用,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产业、社会等政策的协同衔接,丰富就业优先政策工具箱,激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与商务、工信、发改等部门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做到“招商环节挖资源、未开工的跟进度、已开工的挖岗位、已建成的抓配置”,搭建重大项目人力资源对接平台,形成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格局。联合工信部门出台《常州市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联合财政部门将就业优先纳入高质量考核,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2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300个。
5.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大力实施第四轮“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创业教育、培训、服务工作机制,提升有意向创业大学生等群体的创业成功率。大力推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系列新政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发挥与财政、人行等部门的协同机制,助推新政提质增效。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8000人,其中支持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2200人,成功自主创业带动稳定就业人数24000人。开展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遴选,扶持优秀创业项目不少于90个。参加人社部“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举办龙城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常州”讲堂等主题活动。强化创业基地认定和管理,新建市级创业基地不少于5家。
6.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就业启航等计划,全年组织4100名青年(含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全力打造全省就业见习服务“样板区”。扎实开展应届常州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服务,确保年末帮扶率达90%以上。进一步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年内新建2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其中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500人。加强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确保失业退捕渔民动态清零。不断深化劳务协作,大力推进东西部对口劳务协作和省内南北结对帮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新建省级劳务品牌4个以上。
7.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提档升级。出台新一轮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进政策,高质量推进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激发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就业新动能;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新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引育等重点领域,争创专业性、产业性的省级人才市场,新建1-2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不断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规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通过数字赋能、细分领域、精准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依托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开展人力资源供给调查,为行业指导提供决策依据。
8.创新创优就业公共服务模式。盘活公共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零工驿站等资源,继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通过对基层人社业务的顶层设计、统一谋划、绩效评价,努力构建“基本服务政府兜底,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新格局,为各类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推介和政策援助。用好“常州人才招聘”官方抖音号,通过直播带岗、就业政策咨询、在线职业指导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同时利用抖音和微信小程序进行岗位推荐,促使就业供需双方更快捷、更精准、更高效匹配。依托“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支付宝“就在常州”应用场景,多渠道打通企业和求职者的“最后一公里”。依托高校“青春留常”工作站,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通过公共服务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方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和岗位推荐等系列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健全社保制度体系
9.推动社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按照省厅统一部署,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做好企业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落地实施工作。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常态化计发。大力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机械制造行业工伤预防培训。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10.促进社保扩面提质增效。持续用好全民参保智慧管理系统,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开展“数字找人”社保扩面专项行动,建立扩大就业与参加社保联动机制,稳步提升我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落实省工伤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以及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实习生、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持续推进高风险行业和建筑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实现建设工程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5%以上。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基金收支计划。
11.统筹调整社保待遇水平。根据省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全市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490元,进一步优化集体补助政策。持续落实重度残疾人、返贫致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群体的保费代缴政策。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养老保险动态信息跟踪,引导其按时缴费、连续缴费。落实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机制。常态化做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待遇计发工作。
12.优化升级社保经办服务。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为契机,全面推进社银合作社保业务“就近办”,力争2024年底我市省级社银合作网点不少于130个。持续推进“暖心居保”服务品牌建设,巩固推广城乡居保线下服务、线上服务、特色服务和共享服务。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办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工伤保险“全链智办”服务新模式,提升工伤保险治理能效。加强工伤认定全过程管理,开展认定风险排查,切实提高工伤认定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执行统一的全省工伤保险诊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报销规则,推进落实工伤职工省内就医和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做好省新出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机构管理办法的落实工作。配合省级开发建设工伤预防项目管理系统。
13.突出强化基金安全保障。持续强化基金经办内部控制。落实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加强经办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组织相关险种基金管理情况第三方审计,开展疑点核实反馈数据的二次校验,举办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社保基金监督专家“基层行”活动,强化社保经办内控法规条例培训,组织开展部分地区社会保险经办审计。积极扩大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覆盖面。
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4.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承办人社部“海外学子报国行”活动,邀请有明确归国意愿且携带项目的海外博士来常参加活动、对接洽谈,吸引留学回国人才来常创新创业。把“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活动打造成推进常州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城市名片,集成举办“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校园招聘会、产学研对接、重大项目招商对接等活动,以扩大朋友圈、打造生态圈、形成共享圈的方式,集聚人才、项目、科教等资源。深入推进“青春留常”计划,力争年末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参保人数达7000人以上。优化“1+8”人才引育品牌,积极搭建引才平台,重点开展“名校优才引进计划”,与省内外60所以上高校对接,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引才活动。贯彻落实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毕业生留常奖励等政策,提升人才来常就业创业吸引力。推进博士后人才引育,力争新增博士后设站单位10家以上,承办省人社厅博士后名校行和江苏行活动,举办博士后协会产业引才对接会等,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加速博士后人才集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以上。
15.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全方位、广维度推进人才地图扩容提质,聚焦常州人力资源大地图建设,重点绘制人力资源总览图和人力资源流动地图,动态分析监测全市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状态、经营状况等关联性,为我市人才政策制订、人才引进、人才环境营造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做好“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的申报备案工作,优先支持部分项目来常创新创业,以人才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做好常州市首席专家、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评选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加强职称申报受理点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省厅新一轮修订的职称评审标准。成立我市电力工程专业中级职称申报受理点,自主开展我市电力工程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
16.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围绕智能制造、数字技能、新职业、新业态以及创新创业、重点民生等领域,创新开展项目制培训。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组织100名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参加市级企业技师研修班。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次以上。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周密备战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和第7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持续开展全市技能人才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动员8000名以上产业青年技能人才参赛,彰显“龙城工匠”的风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积极支持“工匠学院”建设。会同市委人才办开展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能手、新秀推荐工作,争创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示范工作室)、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宣传我市荣获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江苏最美工匠获得者,做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等奖项推荐工作。
17.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组建全市技工院校中心教研组,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技工院校进一步契合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彰显“产教融合”特色。组织承办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推动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创建万人校、航空技工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及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全市技工院校实现年招生1万人以上。加强平安校园、智慧校园、法治校园建设,健全技工教育督学制度,依托全市技工院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学校办学全过程监管。支持技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推进技师学院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
18.优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评价机构数量,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以用为本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年内新增备案企业100家以上。以江苏(武进)技能人才产业园为重点,积极打造全省新职业(工种)技术资源开发高地。第三方评价机构数量和评价的地域范围,及时向数字技能、新能源领域进行倾斜扩充。健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督导抽查制度,指导辖市、区开展质量督导工作,形成市级与辖市区互补的督导工作机制。完善评价考务管理系统,试点部分职业(工种)全市统一安排技能评价考试时间。积极落实“新八级工”制,全面推动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探索建立学徒工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衔接机制,积极动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试点工作。
19.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依托省一体化信息系统,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人员管理、公开招聘等工作。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能上能下”激励机制,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指导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编制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人才目录。持续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举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和事业单位面试评委培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技术等级考评工作。规范评比表彰审批备案程序,指导单位规范开展创建示范活动。加强人事考试考务组织管理工作和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考试服务水平,确保人事考试规范率和安全率100%。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深入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创建。以民营企业为重点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探索开展产业链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培育选树不少于18家省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个省优秀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10名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评定不少于50家市级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举办不少于7场道德讲堂,形成链条化、流程化的和谐劳动关系宣传指导模式。提升基层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继续打造一批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标准化站点。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开展集体协商春季集中要约行动,持续推进集体协商星级评估工作,大力推行新就业形态集体协商。健全完善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劳务派遣信用管理全面落地落实。
21.加强劳动争议多元调处。精准推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能力提升,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规范运行,进一步加强联合调处中心建设;有序开展省、市“金牌调解员”培育选树活动。着力提优仲裁案件调处质效,建立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机制;深化裁审一体化,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研究;继续推进智能仲裁院建设工作。以“常小仲”青年仲裁员志愿者团队为平台,提升仲裁服务社会能力;组织开展常州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岗位业务技能竞赛,开展仲裁员、调解员业务培训,提升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水平。
22.持续深化根治欠薪。根据《江苏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办法》及时修订市考核办法,继续对各辖市区政府进行专项考核。细化落实省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执行实务操作指引,进一步落实落细根治欠薪各项制度规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从源头防范欠薪问题发生。全面优化拓宽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大力推广“常安薪”微信维权小程序,加强与公安、住建、信访、网信等部门共享联动,强化舆情监测处置。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信息处置,优化对接省保障工资支付监管系统,动态监控、智能预警、精准化解欠薪风险隐患。加快部、省、市三级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案件处置,进一步降增量、去存量、防变量。加大欠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开展根治欠薪专项整治行动,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及时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2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持续畅通电话、网络、窗口等维权渠道,打造劳动保障监察24小时联动维权服务品牌。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日常监管服务,综合运用风险提醒、行政约谈、处理处罚、信用惩戒等方式,督促企业依法用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劳务派遣、“黑中介”等违法行为。组织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培训,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和文书样本学习,组织开展全市劳动监察执法案卷评比活动。
24.完善收入分配指导。创新现代产业体系薪酬指导服务,开展新能源企业薪酬调查并发布新能源企业工资指导价位。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开展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以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目标,通过集体协商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开展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六、提升人社服务效能
25.建优人社服务品牌。持续深化人社政务服务改革,加强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和行政许可告知承诺规范运行,应用推广“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服务场景,助力提升人社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快速迭代、服务触达等能力。优化人社“一件事”服务体验,拓展人才服务、社保卡居民服务等“一件事”事项范围和服务领域。借助“常州政企通”服务平台优势,一站式提供人社惠企利民政策服务,实现更多政策事项在线申报、少填免填,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26.做好依法行政和规划统计工作。提升“法治人社”建设水平,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推进人社领域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开展年度重点法治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责任制,提高人社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社会知晓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合法性审查,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法制审核、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完成主动监管和联合监管任务。继续深化人社统计小程序的统计分析功能,推进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数据与统计数据衔接,以考核指标、目标指标为重点,努力实现80%以上的统计指标直接从系统平台提取产生。
27.有序规范数据应用。建设常州市人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完善数据要素对外合法合规开放方式,满足人社各部门数据要素流通和外部门对人社数据要素使用的需求。持续推进待遇补贴进卡工作,扩大社保卡发放人社待遇、国家助学金、惠民惠农补贴范围,不断提升待遇补贴进卡人群覆盖率。加强社银合作,开展社保卡提振消费等特色活动,借助700余个银行制卡网点拓展“待遇”进卡、政务服务等更多民生领域服务事项办理。
28.全力防范化解人社领域风险。抓细抓实人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紧盯规模性失业、社保基金安全、人事考试安全、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人社数据安全等风险点,紧盯技工院校、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保办事大厅、人社信访机构等重点场所,全面排查化解风险隐患,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不断提高系统干部政策解读和社会动员能力,讲好人社故事,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人社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攻坚和矛盾化解,坚持疏堵结合,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集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