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263”专项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环保机构垂改后的工作元年,全市环保系统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指引,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全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美丽常州建设推向深入。
一、以环保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1、加快环保系统体制改革。按照省厅先行先试的要求,完成了方案的省级备案,并已召开全市推进会议,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完成各辖市、区环保机构挂牌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所有改革任务,包括机构编制调整、人员审核划转、工作及人员经费保障、资产清理以及档案移交等。
2、建立健全环保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市级、辖市(区)生态环保议事协调机制,落实园区、乡镇(街道)环境保护职责,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环境管理,强化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协作,构建联系会商、联动执法、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共享机制。着力解决好“机构调整问题、人员划转问题、经费保障问题、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问题”,通过改革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巡察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工作,督促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反腐倡廉工作与环保业务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和考核。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围绕基层、基础、基本功,进一步树立“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思想,营造“勤学习、强素质、争一流”氛围,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环保队伍。
二、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引领,推进全市绿色发展
1、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加快推进各辖市、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促进环境、空间、制度、产业、经济、文化等六大领域生态化。在此基础上,抓好三项重点:推进武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试点,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抓好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
2、加强“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建设,引导经济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到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理,推动战略和规划环评等落地,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
3、“精准服务”、“专项督查”,助推产业绿色升级。主动作为做好精准环保服务,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以污染源普查为契机,开展企业调查,摸清污染排放底数,掌握各行业污染防控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实施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查”,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三、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牵头做好“263”专项行动,继续深入减煤、减化、治太湖等专项,着力解决中央环保督察等群众举报投诉的突出环境问题。环保系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启动保留燃煤小热电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5吨/时(含)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印刷包装、集装箱等7个行业完成低VOCs原料替代及全过程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化工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和VOCs综合治理,基本建成重点企业、园区VOCs监测监控体系,完成钢结构、卷材制造行业VOCs综合治理。强化扬尘管控、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废气污染整治。
2、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削减工业、农业、生活、船舶等各类污染物,确保2018年实现29个断面达标(包括8个国考断面和21个省考断面),全市优Ⅲ水质比例达到41.38%。大力推进治太目标责任书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落实环保部的约谈要求和整改任务,努力提升竺山湖、3条入湖河道和重点考核断面的水质。
3、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启动典型地区工业地块的调查。推进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不断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实施年度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计划,有序推进农用地及工业用地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推进提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继续开展“减存量、控风险”专项行动,尽快消减历史库存,减少环境隐患和风险。
四、以生态绿城建设为载体,提升全市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水平
1、着眼于“生态”,强化生态源、生态廊道建设。持续实施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化完善“三横四纵”生态廊道构建,推进“大山大水大生态”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落脚在“绿”,继续实施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绿地、生态绿道建设,持续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依托藻江河、新运河、童子河、丁塘河等城市主要河网水系,通过两侧绿道、绿地系统建设,构筑依托水网的、生态环通的、面向公众的大生态、大休闲体系。
3、多方参与、多层次协同推进美丽常州建设。持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细胞创建工作;推进一批高品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将“生态绿城”建设与“畅流活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等工程有机融合,不断打造品牌,提高市民的获得感。
五、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继续保持铁腕治污态势
1、提高法制化水平。严格落实污染源日常监管“双随机”制度,统一全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积极运用新的“两高”司法解释,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司法联动和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增强环境执法威慑力,持续保持环境执法严惩重罚的高压态势,实施环境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定期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公开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提高环境执法舆论监督的常态化水平。
2、提高科学化水平。做细、做实镇(街道)环境监管网格,建立发现、处置、上报和反馈环境问题的巡查监管工作机制,试点并推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巡查监管工作。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充实基层一线环境执法队伍,配备必要的服装、车辆和装备,分批组织培训,提升一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3、提高信息化水平。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智慧环境执法平台,实现辖市、区全覆盖。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