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充分吸收各专项规划成果,多次进行上下衔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现就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十一五”规划工作过程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和前期研究阶段。2004年2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规划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下达了25个事关我市“十一五”发展全局的重大研究课题,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随后,市发改委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常州‘十一五’发展大家谈”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广泛征询社会各阶层对全市“十一五”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历时半年的前期研究,初步梳理出了全市“十一五”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以及有关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座谈会,交流前期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工作重点和要求,下达了全市19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二)总体思路形成阶段。在充分吸取前期研究成果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我市“十一五”发展基本思路,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认真研究讨论思路,会后市发改委组织力量对思路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05年4月8日报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004年11月,我市赴北京举行了常州“十一五”发展汇报咨询会,听取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司局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对重点项目和重大问题作汇报衔接。在这期间,还就我市“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与省发改委及省有关厅局进行了多次衔接。
(三)规划纲要(草案)编制阶段。在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市委《建议》的要求,经反复研究,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同时,组织开展1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梳理汇总了需争取省以上支持或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2005年8月,我市在南京召开常州“十一五”重点项目汇报会,向省政府及省相关部门汇报衔接我市“十一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我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已基本列入省以上规划。
(四)征求意见和规划审议阶段。为了使规划更加符合常州发展实际,凝聚集体智慧,我市召开了常州市发展战略研讨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对我市“十一五”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市委专门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相关综合部门负责人,各辖市、区委书记对“十一五”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纲要(草案)形成后,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审议后,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现提请市人大第十三届五次会议审议批准。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分析“十一五”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二章主要阐述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基本和市委建议一致;第三章到第七章是发展的重点领域;第八章是规划的实施机制。这样既使《规划纲要》更好地体现和落实《建议》的总体要求,是《建设》总体要求的具体展开,也进一步突出了我市“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在表述形式上,参照国家和省的做法,采取了正文、图表加专栏的表述形式。一是使表述更加简洁,如将“十五”完成情况以图的形式表述,将“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以表的形式集中表述。二是增加了有关功能区、重大工程和项目的空间布局示意图,使有关规划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三是对一些概念和内容做解释性专栏,如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有利于加深对规划的理解。
三、关于我市“十一五”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展望
(一)“十五”发展为“十一五”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常州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5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2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亿元。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初显成效。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接近96%,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32.3%。三是城市建设拉开新框架,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化水平超过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四是沿江开发揭开新篇章,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明显加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0亿美元,出口达60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接近9亿美元。五是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六是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准确判断形势是科学谋划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同时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要求我们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二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期。要求我们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和利益的均衡与协调,更加注重解决和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三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融入全球化、直面外部挑战的关键期。要求我们更多更好地接受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应对多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四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强化特色、优化功能的关键期。要求我们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提速升位。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预期目标
(一) “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常州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落实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四大战略,增创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优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早日把常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城市。
根据上述思路和总体要求,在保持原有战略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对战略重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拓展,“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快全面创新。摒弃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和社会化创新平台。二是加快产业升级。要把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构建现代服务业高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任务。三是加快对外开放。以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四是加快城乡统筹。贯彻“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新农村。五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妥善调节社会各方利益,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六是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新工艺,促进能源、资源单位消耗全面下降。
(二) “十一五”发展预期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参照国家和省规划的指标体系,结合市委九届八次会议确定的“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结构效益、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精神文明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5个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对指标按照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种不同属性进行区分。导向性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和结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主要是总量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指标和控制性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将把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下达,纳入对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
下面就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和部分约束性考核目标说明如下: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必须保持在12%以上。提出这个目标,我们既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又结合“十一五”发展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结果,对发展基础和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十分必要。从“两个率先”进程来看,2006年我市要实现全面小康,2011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从积极应对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和我市人民的期望来看,必须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切实可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年均增长13.2%,“十五”期间年均增幅预计达16.8%左右。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我市的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调整上升期,“十一五”期间全国经济发展将保持7—9%的增幅,全省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长,因此我市保持12%以上的增幅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积极稳妥的。三是留有余地。“十一五”发展目标低于“十五”实际增长率,主要考虑到,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提出的预期目标留有一定余地,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创造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关于能源消耗水平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会有一定难度,但必须力争实现。
这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我市能源消费总量也明显上升,从2000年的595.7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5年的14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0%,200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1.12吨标准煤/万元。按目前的产业结构和能耗水平,如果要达到规划所提出的我市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将达2576万吨标准煤,电力需求也将达到318亿千瓦时左右。这样高的消耗水平,将不仅会给资源环境以及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也将大大超出我市的实际承载能力。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促进经济增长逐步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这也是国家、省对我市发展提出的约束性要求。国家和省均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并将分年度下达具体指标层层考核,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按照这一要求,到2010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将下降到0.89吨标准煤/万元,全市能源消费总量预计达22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幅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5个百分点左右。
为此,《规划纲要》明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调整提升金属冶炼及加工等能耗水平高的产业,促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能源消耗少、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产业筛选评价机制,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5%的目标,也是国家和省提出的约束性考核指标,必须通过各方努力确保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了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市每万元工业产值排放工业废水9吨左右,排放工业废气2860标立方米左右,产生工业固体废物0.07吨左右,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6.48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达到6.63万吨,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趋于尖锐。“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将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如不加以积极治理和有效控制,不仅难以完成国家和省提出的明确任务,也将会给城市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为此,《规划纲要》明确将积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我市“十一五”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出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好重污染工业企业的专项整治,调整能源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实现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五、关于我市“十一五”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围绕全市上下认识基本一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城乡发展和功能建设、园区建设和开发开放、综合改革和机制创新、和谐社会和富民进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规划。
(一)关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积极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制造业:按照做强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布局结构,推动集约发展的思路,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用信息化、国际化促进优化升级。重点提升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输变电设备、专用机械等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继续调整优化制造业布局结构,加快调整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印染、纺织服装等产业布局;引导现代制造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
2、服务业:按照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优化发展布局的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服务业核心功能区、专业集聚区和特色街区建设,壮大服务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到2010年,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和金融业;新兴服务业突出培育旅游、信息服务、软件动漫产业和房地产业;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业。
3、农业:按照结构特色化、经营产业化、布局基地化的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建设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二)关于城乡发展和功能建设
城市化战略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形态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步伐,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在城镇发展上,围绕做优市区、做强县城、做大重点中心镇三个层面,基本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
3、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优化中心、拓展南北、完善东西、重点向南”的发展方向,加快南北两翼建设,优先建设南部新城核心区。中心城区控制开发建设密度,重点加强和优化功能建设,加快向现代商务区转变;南部新城重点推进大学城、西太湖生态城、太湖湾旅游城建设;北部区域重点加快推进沿江产业区建设。
4、在交通体系上,合理布局和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航空、水运、场站、城市道路、农村公路互相协调的大交通网络,集中力量打通南北通道,改善市内交通状况,畅通交通节点,协调运输方式,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快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
5、在城市公共设施上,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进一步加快供水、供电、供气、信息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6、在生态建设上,围绕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实施好城市主要道路和出入口绿色景观工程。
7、在城市管理上,建立有效整合资源和长效管理城市的机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和应急联动体系建设,同时要拓宽城市空间资源的经营和利用,提高经营城市的整体水平。
(三)关于园区建设和开放开发
经济国际化水平不高、外向带动不强是我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规划纲要》提出以园区建设和沿江开发为重点,推进产品、产业、资本和人才的国际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优质态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切实增强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和抵御全球经济风险的能力。
1、园区建设: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强园区功能建设,完善承接大项目的基础平台和配套环境;要更加注重功能创新,进一步增强龙头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
2、沿江开发:要综合考虑岸线资源、发展腹地和产业布局调整,重点调整化工产业布局,培育形成优质钢材、精细化工、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同时要加强沿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扩大港口容量,提升物流功能。
3、招商引资:要把集聚主导产业、形成项目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市产业优势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拓宽招商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突破外资大项目、新项目,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
(四)关于综合改革和机制创新
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深入推进市场开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开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分类推进社会事业对社会资本开放;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政会分开”,加快中介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督。
2、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
3、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建设;全面实施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强财政性资金投向和项目管理。
4、完善经济调节机制。强化土地调控,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运用规划、政策、标准、资金等加强综合调控。
(五)关于和谐社会和富民进程
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建设和谐社会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要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常州可持续发展。
1、加快富民进程。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完善社保、合理调节等措施不断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尤其突出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化配置社会事业资源,推进标志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技平台为支撑、风险投资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扩展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公众医疗需求、文体生活需求、生活社区化需求;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3、推进可持续发展。要突出地方自然和人文特色,构建有常州特色的和谐人居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节约型城市。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平安常州”、“文明常州”建设。
六、关于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十一五”规划纲要经市人代会审议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必须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规划纲要》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一是改善经济调节,制定配套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改善需求结构,有效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共同拉动作用;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制定实施好公共政策,确保市级公共财政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落实专项规划,加强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纲要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延伸和具体落实。要根据规划纲要编制好各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纲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推进重大工程。确定并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是落实规划的具体手段,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政府资源配置的重点。在规划过程中,加强了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筛选,初步排出了160个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000 亿元左右。包括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项目33 个,总投资525亿元;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119 个,总投资144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个,总投资970 亿元,社会发展项目20个,总投资92亿元;现代农业建设项目8 个,总投资45 亿元。
四是改进组织管理,确保有序实施。建立完善“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目标管理”的规划执行体系,将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加强监测评估和民主监督,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确保规划分阶段有效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