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索 引 号:014109445/2004-0000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2004-02-05 公开日期:2008-03-1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回顾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布置2004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全市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安排意见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以“两个率先”统揽全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超额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5%,超过年初预定调控目标2.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2.7%、16.5%、13.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3000美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全年财政收入136.1亿元,比上年新增33.2 亿元,增长32.3%,高于年初目标18.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8.5亿元,比上年增长43.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5.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利润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33.4,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0.6%,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和0.3个百分点。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新增2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新增239亿元,其中,新增工业贷款150亿元。
  (二)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继续改善。去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2:57.7:37.1,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区域特色农业日趋明显,优势产业带发展壮大。全市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8.4万亩,经济林果发展到近47万亩,特种水产达到48.5万亩,冬作设施农业达到15万亩,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的示范园区已增至110 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发展,列入省、市两级考核的20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增长17.73%,出口创汇增长30.5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冶金、新型建材、化工、电子等行业引领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全年共开发新产品108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受话器为主的江苏远宇电子集团产品80%出口,主要为摩托罗拉、西门子等手机制造商配套,去年其国内企业的利税2.36亿元,其在海外的企业利润800多万美元,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佼佼者。制造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有19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常林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新科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56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的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34.4%。经历90年风雨沧桑的常柴,直面市场挑战,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适应,立足农机,做强动力,进军汽车行业,一举扭亏为盈,创出了产销百万台、利润5568万元的佳绩,踏上了第二次创业的征程。旅游、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等主要指标增幅均超过20%,10大重点市场成交额增长21.5%。
  (三)在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的同时,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其中工业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完成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9%。社会投资热情高涨,非国有投资完成328.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3.5%。各级各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各类开发区共完成GDP18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3亿美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全面突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492.1亿元,增长45.2%,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3.2%。
  (四)在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的同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企改革向纵深快速推进,去年基本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目标,实现了国企数量、国有身份职工人数、劣势企业数量“三减少”、资产负债率、公有资产占工业实收资本的比重、企业亏损面“三降低”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工业资金利税率、职工收入“三提高”的喜人局面,妥善解决了改制过程中职工就业安置等问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此同时,认真地进行了21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改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实行了外商投资注册登记和基本建设项目两项并联审批,并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告知承诺制。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2.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02%;其中出口总额35.3亿美元,增长32.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分别达41.1%、24.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达 17.3亿美元,比重达49.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同口径增长52.4%。全年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3个。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1.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4亿美元。去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对沿江开发的组织协调,沿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7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50元,比上年增长8%。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22.92  亿元,人均储蓄179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23.5%。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市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36.3台,比上年增加7.8台;拥有移动电话112.3部,比上年增加23.8部;全市新增私家车14824辆。居民消费水平继续上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44元,比上年增长12.2%;恩格尔系数为36.29,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0.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9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43.54万人,净增4.18万人;医保参保职工达37.02万人;城镇低保发放人数达12124人,增长5.05%。大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共完成就业安置4.07万人,净增就业10.37万人,全市13295名“4050”和双下岗人员全部得到再就业援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六)在经济建设大步前进的同时,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实施,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4%;启动实施330项产学研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高新技术产品125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8只;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制造、新北区“三药”、武进新材料等三个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启动了国家级常州新型涂料产业基地建设。高等教育有了新突破,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竣工,6所高校1.4万名新生按计划顺利入学,被教育部领导誉为“高瞻远瞩,职教杰作”,成为代表常州形象的新亮点;中等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初中升学率达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以上。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全年引进各类人才突破万名。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卫生事业得到新的加强,抗击非典取得全胜,我市成为了“安全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残运会常州分赛区比赛活动、举办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四届全民健身活动。同时,文化、计划生育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锡宜高速常州段、宁杭高速溧阳上兴段建成通车,常州大外环全线竣工;建成了西环二路北段、青洋路北段、勤业西路等城市骨干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完成了火车站改造和兰陵路、采菱路地区改造,重塑了城市门户,改善了城市形象;大规模建设绿地,年内新增绿地239.5公顷,建成了青山广场、五星绿地、南市河西赢里滨河绿地等,敞开了芦墅公园,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推进危旧房改造,完成了9个老住宅小区200万平方米的整治任务,受益人口达11万,受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3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大企业、大项目偏少,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有根本改善,能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引起各地、各部门的重视,并正在努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4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3%,力争增长1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2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20%;实际注册外资增长50%。
  ——财政收入增长15%,力争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
  促进农业向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做优时令水果、茶叶、蚕桑、生态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建设好7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巩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配送和物流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与上海等大城市市场的接轨。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信息滞后和扭曲问题,实现农民与市场、政策、科技信息的直接对接;强化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促进制造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销售收入增长22%以上,利税增长15%以上。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推进三大产业集群和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经济集约效应。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分层次推进各类园区的建设,强化产业集聚,新上工业项目都要向开发园区集中。放大电子工业园、软件园、环保产业园、滨江产业园区的特色优势。加强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力度,以重点企业为核心,建设一批企业园区,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继续加大对工业的有效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全年技改投入增长50%以上,65个新增长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面对生产要素制约日益突出的矛盾,切实转变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在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引导企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
  促进服务业向重点行业集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加快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重点行业发展,启动新北区物流园区和凌家塘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中华恐龙园、天目湖等六大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90亿元。组织和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重点加快培育红星家具、月星家具等十大品牌企业,凌家塘、长江自由贸易中心等十大重点市场和淹城春秋遗址公园、江苏湖塘纺织品交易中心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民资外资特别是国际大型集团进入我市。继续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二)以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为重点,构筑开放型经济新平台。
  积极推进沿江开发,提升各级各类园区建设水平。基本完成首期3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建设禄安洲万吨级码头、夹江大桥以及通用码头改扩建工程,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放大临江产业扩散效应,形成沿江与腹地在开发中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产业园区资源整合,扶持15个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提高投入密度和产出强度,切实提升园区土地、基础设施等的集约利用水平。
  努力拓宽招商领域,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扩大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公用事业等利用外资规模,力争全年实际到帐外资增长50%以上。坚持市场多元化,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扩大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50%以上。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贴息、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等扶持出口措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
  (三)以优化人居和创业环境为重点,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改善区域交通结构的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构筑骨架、完善路网等系列工程,确保全年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沪宁高速扩容、西绕城高速、239省道和金武线等高等级公路以及312国道改线、常澄路-万福路改造等一批快速交通干道建设,拓宽改造丽华路、常焦路、常戚路等城市干道;加快建设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等提高产业承载能力的市政项目和市民广场、青枫公园等城市绿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地3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50公顷;切实抓好大红旗浜、三宝浜等15条水污染严重的河道综合整治。同时,全力推进运河常州段南移工程的实施。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化应用水平,力争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系统,建成统一对外的“中国常州”门户网站,建设一批统一的网上办公应用系统。完善常州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信息垄断,加快完善常州信用征信统一平台的建设并规范运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区域合作,重点做好与上海的信息接轨工作和苏锡常数字城市联盟互动。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点,再添发展新动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重点抓好未完成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优化已改制企业的股权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调整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管理同步创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各类资本有序流动的机制。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建立授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认真落实“六放”方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坚决取消各种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限制,真正把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素质,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质量好、扩张能力强的私营企业集团和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全年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新增注册资本80亿。
  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对经营性、公益性、准公益性社会事业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产业化,改善政府对公益性、准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和管理方式,改革其内部运行机制。按照城市布局和分区功能的调整,打破部门界限,重点推进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社区资源整合、技职校合并等工作。从吸引外资、民资等多元化投资入手,加快城市公用服务事业的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完全走向市场。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优发展软环境。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凡不使用政府资金、国家允许的投资建设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逐步实行核准制或登记备案制;逐步健全以规划指导、信息引导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按市场竞争,规范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
  (五)以加快富民进程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新体系。
  全面推进富民步伐,改善群众生活。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政策,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方法,确保农民长远利益。
  努力优化就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坚持就业目标优先,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确保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安置2.5万城镇人员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2.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坚持经济发展和就业并举,充分挖掘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的作用;大力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和灵活方式就业岗位。在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就业的同时,必须继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要切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推广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形式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全年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55.5万人。巩固城镇应保尽保成果,基本实现农村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规范农村救济制度;开展社会救助帮困工作,完善经常性捐助网络,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全社会力量开展互助帮困。
  (六)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为重点,再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科技进步动力,支持重点企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与经济对接活动,巩固和发展我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种所有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继续实施人才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广纳贤才,发挥人才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确保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以上。实施素质教育,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办学差距。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凸显我市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启动常州大学城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和市二中全面改造工程。积极实施“蓝天计划”,结合教育资源调整,抓住教材、师资、校舍等关键环节,妥善解决6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7万多名子女的入学问题,努力使来常州就读的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发展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加快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加快中医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市一院门急诊大楼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组织广场文艺等大型群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启动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黄仲则故居等修复工程。认真备战16届省运会,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再建设100个市民活动健身点。重视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创模、创卫成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转率95%以上,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小于100。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
  各位代表,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千方百计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