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市经贸委2003年上半年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03-0003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贸办[2003]186号 发布机构:市经贸委
生成日期:2008-04-01 公开日期:2008-04-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经贸委2003年上半年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要点
关于印发《市经贸委2003年上半年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常经贸办[2003]186号

市经贸委2003年上半年

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经贸系统认真落实李源潮书记在常调研时提出的“常州要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和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的要求,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猛攻投入、强攻改革、创治环境”为重点,一着不让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全市工业商贸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改革全面推进,技改投入亮点凸现,软环境建设取得进展,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目标。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同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在上年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始终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30亿元、工业增加值174亿元、销售收入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3%28.9%,分别完成年计划的54.1%54.5%53.8%,工业产销率达到96.7%。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亿元、营业收入675.8亿元,分别增长32.55%29.8%,分别完成年计划的54%51.4%。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反映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特别是工业用电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增长33.6%,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2、新增长点产出超出预期,机械、冶金行业贡献份额显著。年跟踪监控的60个新增长点项目,上半年新增销售收入70亿元以上;其中,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超过30个,超出年初预期。今年以来,在工程机械和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强势增长的带动下,全市机械行业不但产销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效益大幅度增长,上半年利税增长47.9%,其中实现利润12亿元,增幅达79.6%,占到全市利润总量的48%、利润增量的72.6%。同样,冶金行业今年以来始终处于“价升量增”的上升通道中,一批钢铁企业技改项目竣工投产,产销效成倍增长,带动冶金行业销售、利税、利润分别增长65.7%88.1%109.1%。上半年,机械冶金行业产销总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5.5%,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新增销售收入排位居前的几乎都是机械冶金企业,如:现代工程机械公司新增销售8.1亿元,中天钢铁公司新增销售9.4亿元,常林股份公司新增销售2.9亿元。

3、工业投入总量扩大、增势强劲、重点突出。上半年,全市技改投资突破100亿元,完成117亿元,增幅达到77%,完成年计划的62.3%,投资总量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投资额,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35个百分点。列入计划的45个重点技改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92%,完成投资额进度达72%,有11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占年度目标计划的48%;年初列入市导向性计划的69个上亿元项目,上半年已经开工建设的有64个;作为重中之重的9个国债技改项目(全市累计争取国债项目12个,年前已开工3项),有8个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启动实施。

4、国企改革脱困全面推进,进展顺利。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全面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大组织力度,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做到了精心部署、迅速落实、各方协同、有序推进。年初,将未改制企业、拟脱困企业和公有资本绝对控股需深化改革企业36户,加上去年结转项目5户企业共41户企业作为今年企业改革的重点项目,到上半年已有9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15户企业完成方案论证,35户企业进入审计评估阶段,此外还完成计划外企业14户;上半年对4户企业实施破产,涉及资产3.86亿元,对5户企业实施关门走人,涉及资产5983万元;截止上半年市属企业破产累计达55户,涉及资产34亿元、涉及职工5万人,关门走人企业累计达38户,涉及资产18.5亿元、涉及职工1.8万人。

5、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今年以来,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构筑开放开发的更高平台,积极效应已开始显现。随着道路、公共设施的逐步配套,进区项目开工率提高,建设速度加快,旷达集团、远宇电子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纷纷追加投入,扩大建设规模,且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逐步向园区集中渐成大势。国家级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抓住区划调整和沿江开发的新机遇,对产业布局、功能分区进行了合理调整,江边化工区、电子园、环保园、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一批投资超千万美元、超亿美元的项目进区落户,构成了梯次明显、富有特色的产业布局。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园区依托原有工业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镇工业和县域经济打造新的平台。上半年,全市十大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5个,比同期增加64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46个;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增长165.4%

6、外向型经济克难求进,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7.32亿美元,增长68.4%,其中工业合同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7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增长49%,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增长52%;全市进出口总额23.3亿美元,增长32.5%,其中出口总额15.6亿美元,增长31.7%

7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在产销同步增长的同时,绝大部分行业和地区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去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45.9亿元、实现利润25.1亿元,分别增长30.3%41.5%,分别完成年计划的49.6%49.5%

8贸易经济克服困难、稳定发展。上半年前三个月因处于传统消费旺季,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零售额增幅达13.8%4月下旬以来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商贸零售、餐饮业受到冲击,4月份当月零售额增幅较3月份回落2.86个百分点,5月份又较4月份回落3.44个百分点,特别是餐饮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5月份下降17%。随着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目前商贸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6月份出现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9亿元,增长12.2%

二、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今年以来,经贸工作面临了三方面的新考验:一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经受了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经贸委履行职责能力的考验,做到了防治“非典”工作有序、加快发展不动摇,千方百计减少“非典”疫情对工业商贸企业的负面影响。二是面对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兄弟城市你追我赶的逼人态势,经受了较大幅度调高主要经济发展调控目标的考验,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工业技改投入增长77%,增幅分别高出市调高目标的2.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三是面对坚决打好新一轮企业改革攻坚战的要求,经受了全面完成市属工业商贸企业改制脱困硬仗的考验,实现了市属工业商贸企业改制脱困任务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面对挑战,迎接考验,争创佳绩,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㈠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在去年快速增长的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开门红”。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全市工业商贸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企业商贸活动受阻,产品销售下降,生产能力放空,运行成本上升,项目进度放缓。面对严峻形势,全市经贸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抓紧工作不停步,加快发展不动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做到防治非典工作有序,经济发展速度、目标不变。

一是全系统紧急动员,落实企业防非一把手负责制和法人负责制,建立了严密的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全面覆盖的防范网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建立应急预案,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坚持做好节假日值班,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加强分析和监测,掌握最新动态,为全市防非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二是认真做好防治“非典”医药用品协调工作,全面检查防治非典医药用品目录产品的生产、供应和储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切实有效地做好市场供应紧缺的消毒液、口罩等非典防护用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协助省医药用品协调小组,调运消杀类物品,支持省内其他城市的防非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疏通产销渠道,及时对粮食、食盐、食油、食粮、鲜猪肉等八大类重点商品建立每日监测报告制度,对粮食、食盐制定了应急预案,切实做好了“非典”时期的物资保障和市场供应工作。三是适应市场变化,创新工作方法,动员广大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发展电子商务,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与重点客户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原有的业务渠道,确保企业国内外市场订单不出现大的萎缩;围绕市场需求,对“防非”、“抗非”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备案管理中建立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在政策导向上优先安排,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快“防非抗非”用品项目的开发、研制和生产。

㈡加强监控与服务,确保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认真做好目标管理工作,在分解落实全年调控目标的基础上,强化进度督查与考核,组织各地区、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以无锡市作为我市的标杆,努力缩小与无锡的差距。二是及时掌握全市经济运行的走势,重点关注各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的产出情况,尤其是较好地把握了“非典”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度。三是强化服务与扶持,继续开展银企合作工作,今年银企合作签约企业100家,协议授信额度82.87亿元;积极争取落实省级新增长点贴息和扭亏增盈贴息,确保新增长点增产增销增效;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会同供电公司制定了迎峰度夏预案,完成了我市电力需求侧项目的验收工作,并落实省补贴资金245万元。四是强化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建立了全市33家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生产企业进出口情况统计网络,对15家重点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情况以及对国家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和上报,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生产中急需的重要工业品进出口配额问题。五是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起草了市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的考核评审标准和扶持政策,对全市77个乡镇工业小区实行了报表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结合开展创建省级示范小区,推荐12个小区进行申报,组织一批创建单位负责同志进行学习考察,对照创建标准落实措施,促进园区规范化运作上水平。

㈢加强衔接和协调,突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年度投资工作目标,在年初确定的投资增长30%的基础上再调高20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层层分解目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技改投入增长势头不减、确保全年投资完成超指标、确保重点项目竣工超计划。

一是积极争取落实各项计划和政策。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企业的努力及银行的配合,国债技改项目的前期工作节奏加快,进展顺利,冶金机械厂、常林股份、大成集团等8个项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在今年国家安排的专项资金计划(贴息资金计划)中,先后有多棱数控机床、戚机厂等6个项目列入计划,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891万元;黑牡丹股份、晨风集团等12个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组织申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22项,国家、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14项,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3项;组织远东网安、银德数据等3家企业申报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组织国光、音成电子、东南液晶等企业申报部省信息产业科研试制计划11项。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全力组织实施好列入国家、省、市重点计划内的项目。对已经开工的重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重视安全防疫,稳定施工队伍;引进项目抓紧与外商、海关及时沟通,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设备招投标和签约订货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对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督促企业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与银行、环保等部门的衔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在前期工作中的困难,备齐项目报批的各项资料,促使项目顺利报批,及早开工建设。三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推进辅导江苏亚邦集团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推进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新认定5家市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累计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家;推进产学研联合,与河海大学等高校院所联系进行产学研项目对接;组织45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组织有关船舶行业企业参加中—丹船舶设备技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完成常林股份高原型工程机械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等5个国家技术创新项目验收准备工作;继续推进江苏正昌、恒基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全市开发新产品650项,完成520项,投产450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7%

㈣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加快企业机制体制创新

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目标要求,着力加快机制体制创新步伐,坚决打好新一轮企业改革攻坚战,统一思想、统一步调,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各方协同、加快推进。

一是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提出了新一轮改革工作目标,调整充实了企业改革工作班子,建立了定期会商、政策辅导和“一门式”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定期公布各行业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进展情况,对企业改革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化管理;各部门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协作有力,上半年先后召开了8次论证会、6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协商解决企业改革脱困中遇到的问题,全市改革脱困工作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二是分类指导,加强协调。在新一轮企业改革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帮扶,帮助企业在改制前期阶段做好“三制”(评审分离制、评估结果公示制、职代会鉴证制),帮助企业在改制操作阶段把好“三关”(方案制订关、方案论证关、方案批复关),帮助企业在改制后续阶段踏好“三步”(同步承接债权债务、同步调整劳动关系、同步转换经营机制)。三是深入探索,破解难点。组织专题调研,参与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同时会同财政、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对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企业经营者(群体)贡献股奖励、利用外资参与企业改组、空壳企业处置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一厂一策”对“大而盈、大而难、大而亏”企业,在解决企业资产调整、人员分流、债务处置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㈤抓好市场规划与管理,保持贸易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商业基础管理工作。组织赴广东、苏州等先进城市学习取经,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框架,成立规划制订领导小组,着手制订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完善贸易系统统计信息报表体系,会同统计局重新选取了195家限额以上单位列入统计报表体系;此外,为满足对全行业管理的需要,对以前从未涉足过的仓储业、租赁业、拍卖业、广告业等商贸服务业,着手进行抽样调查统计。

二是培育和整合市场资源。对全市专业市场现状进行专题调查,关闭改造了一批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萧条市场;积极推进菜市场改造工作,武青路菜市场已如期完成土地出让手续,红梅、东下塘菜市场改造已进入拆迁后期;配合创模、创卫工作,加大了马路市场和废品收购站的整治力度,先后撤消了同济花鸟市场、府东巷菜市场等4个马路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品牌推进我市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去年开始建设的台湾好又多百货有限公司即将建成开业,法国欧尚超市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超市已完成规划选址论证。

三是顺利推进“放心早餐”工程。针对长期以来我市早餐生产和经营沿袭手工作坊传统模式的现状,牵头组织工商、城管、公安、卫生等部门,在学习借鉴苏州市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方案论证、协调解决有关矛盾,现场勘察选址设点,使“放心早餐”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目前,通过亿家乐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的具体运作,全市已设立放心早餐网点180个,吸纳了100多名下岗职工、80多名离退休人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与整顿。建立健全了加油站管理台账,做好加油站改扩建的审核和资料上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加油站的油品质量进行抽查;编制上报了《常州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意见》,牵头组织对上市肉品质量进行检查,加快新北区机械化屠宰场的建设;继续加强拍卖业、典当业的行业管理,同时为3户企业争取到拍卖经营资格、为2户企业争取到典当经营资格。

㈥搞好综合协调服务,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搞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努力组织引导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积极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和抽查督查工作,重点做好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工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月”各项活动,及时认真地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通报工作。

做好口岸开放和交通运输工作。顺利完成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对常州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的正式验收,协调完成常州高新区直通式海关监管点(属陆路口岸)纳入口岸归口管理,为我市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及时协调解决铁路运输压站的问题,积极主动做好常州站青龙煤场和戚墅堰车站环境污染治理的督查工作。

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组织38家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会上共签订扶贫和经济合作项目8个,内贸成交4.14亿元,其中2个项目参加了江苏省代表团举行的集中签约仪式;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协调会要求,围绕第三次市长会议确定的专题进行总结,同时加大了与上海的协作,提出了我市当前接轨上海的工作重点和对策建议。

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召开全市创建学习型企业经验交流会,制定并下发《常州市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考评办法》,调整全市创建学习型企业试点及联系单位名单,确定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广中心,筹备创建学习型企业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认真落实二轮审改工作。围绕二轮审改的目标要求,通过自查自清和市审改办初审,最终确定保留审批事项27项,减少26项,精简率达49%;保留的27项审批事项,原需审批时限431天,现缩短为328天,压缩审批时限23.9%;保留事项中进“中心”办理的有23项,占全部保留项目的85.2%。通过二轮审改,使我们转变了职能、创新了机制,从重审批转向重服务、从重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管理。

加强机关内部建设。以争创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为重点,开展“常州争率先、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和向无锡市经贸委学习取经活动;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落实创建文明机关和“好班子”活动的各项措施,经考核检查,我委被评全市十佳文明机关和“好班子”。

综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基本评价可概括为:一是从自身看,发展态势健康良好,主要经济增长目标全面超额实现,但传统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等产业结构性矛盾,势必将影响我市今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横向看,与苏南发展的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依次居中上游;三是从发展走势看,上半年实现“双过半”基础扎实,但“非典”的负面影响使下半年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较高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速增效确有难度,必须靠超常规思路和强有力措施,才能争取完成得更好。

三、下半年工作要点

上半年全市工业商贸经济实现了“双过半”,这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省委、省政府对常州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着力争“两个率先”和追赶先进城市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快发展再鼓劲,努力做到能快则快、能高则高,力争把今年全市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得更出色,使常州成为“两个率先”的先行区。

㈠强化监控、提速增效,保持工业经济较高的增长力

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加大工业经济组织力度。一是围绕各单位、各地区全年奋斗目标,根据各地区和行业预期产出情况,按照能快则快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阶段性调控目标,加强序时进度的监督检查,定期召开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通报有关情况,把握发展趋势,努力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二是加强预测监控,努力做到预测分析有前瞻性、对策建议有指导性、条块协调有操作性,及时掌握和分析新情况、发现新问题,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对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新增长点实施重点跟踪,同时按季度进行对标排位,营造争先抢位的良好氛围。对全年有望新增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的120项新增长点(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135亿元)产出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将120项增长点项目落实到人,及时掌握这些增长点的生产销售情况,对产品的价格变化、国内外市场形势说得清,趋势判断准确,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急难问题。四是加大对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企业增产增销增效。组织实施迎峰度夏方案的实施,确保电力供应;继续推进银企合作,促进新增长点加快产出,加大对已签约的100个增长点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重点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和扶持新增长点,促其早日达产达效。

㈡调升标杆、加快推进,增强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继续开展“对标找差距”,进一步提升发展标杆,加以重点推进,不断壮大规模实力。一是树立“率先”意识,自加压力,奋力赶超,制定“十五”期间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划,将“十五”期间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的目标调整为:全市形成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并围绕这一目标,再度细化工作方案,排出具体的企业名单以及规模发展的时间表,实施动态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外资、民资、国资参与企业改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走滚动式和裂变式结合、专业化与多元化互补的发展路子。三是立足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服务,明确五位市长挂钩联系10家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协调解决做大做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要素问题和环境障碍,确保大企业、大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常州未来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

㈢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力

一是开展投资竞赛,实现工业后劲投入“三确保”。继续在全市工业系统开展工业投入“六比六赛”活动,以此作为“投资推进年”的重要抓手,以全年投资增长50%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分解指标,狠抓落实,千方百计做到“三确保”,即:确保技改投入增长势头不减、确保全年投资目标超额完成、确保重点项目竣工超过计划。二是跟踪推进,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大项目。跟踪做好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特别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铁本钢铁、中天钢铁、新港制钢、东风汽车、太平洋药业等重大项目,建立专人负责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这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积极争取,落实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技改项目支持政策。及时捕捉国家机构改革后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有关扶持政策,继续做好有关项目的衔接工作,抓紧省第二批导向性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协助企业做好银企双向选择落实工作,衔接好国债项目立项和资金计划,使更多的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性计划、新开工计划和贴息计划。四是大力促进招商引资,跟踪推进项目资金到位率,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指导民资增加投入,在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扶持政策的宣传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好的服务。五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做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认定工作,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衔接,搞好项目对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跟踪国家、省经贸动态,对申报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做好汇报衔接工作,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支持;继续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在前两年认定20家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再认定10家示范企业,发挥典型示范引路的作用,突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信息制造业的骨干龙头企业。

㈣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全面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是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对企业改革工作的领导力度大、措施扎实,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改革与脱困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确定改革方案,决定重大改革事项,对改革整体运行实施指导、协调、考核和监督,对具体企业的改制方案制订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旨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合力攻坚,确保企业改革目标的完成。按照总体部署,下半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的重点:一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的改制。对东风农机、微特电机、牵引等重点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确保年内全面完成任务,对由于种种原因内部改不动的企业坚决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大力推进改制方案的论证。对改制方案未论证企业,全力督促并指导做好方案制订、完善和审计评估工作,确保三季度基本完成改制企业的方案论证工作。三是着力推进改制企业项目批复。对改制方案已论证、批复企业,帮助做好土地处置、产权交易、工商登记、权证过户、搬迁改造后续环节的协调工作,确保在11月底前完成工商登记工作。四是加快推进改制企业登记。对已完成工商登记企业,按照《基本规范》要求,帮助和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导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管理同步创新。五是加大依法破产关闭力度。对轻机厂、商带厂、延陵粮库等9户企业,要积极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对塑机厂、康源纺织公司等8户企业做好收尾工作;同时对苏煤机、四建司、二毛纺等特困企业,坚决实施依法破产关闭。六是积极稳妥处置空壳企业。对近年来已实施关门走人的箱包拉链公司、电池厂等30多户空壳企业,积极与有关方面协商有效的处置办法,力争“多赢”。

㈤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爆发力

实施沿江开发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以特色求发展、以差距促提高的思路,全力推进沿江深度综合开发。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沿江开发通过3-5年的建设,确保沿江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5年,以新北区为主体的沿江地区GDP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亿美元;到2008年,GDP超过400亿元,年均递增28%,实际利用外资再增20亿美元。以此为带动,到2008年,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外资民资实际到位、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都要争取30-50%15个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主要开发指标年均增幅也要达到30%以上。重点工作是,围绕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新技术、环保化工、现代物流三大产业板块的形成,尽快凸现沿江开发优势,努力形成沿江开发特色,加快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新平台;以集聚生产要素、提升产业档次、激增发展后劲为目标,大力推进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化、外向化、特色化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招商引资、吸纳项目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极,在全市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乡镇工业园区为辅翼的良性互动开发格局。

㈥加强协调、优化服务,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正式启动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对全市市区商业网点进行调查,摸清市区商业网点现状及存在问题,制订规划编制计划,年内初步形成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因势利导稳定市场,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使商贸领域的商品质量、服务意识和诚信建设有新的提高,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力争全年实现280亿元,增长12%以上。

继续加强市场监控和管理,尽快出台《常州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实施意见》,对原有场点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机械化屠宰,改善条件、控制污染;加强源头管理,规划屠宰行为,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区定点屠宰场进行检查考核。加强加油站油品质量检查工作,巩固抽查成果,查处违规行为;积极开展废品收购专项整治工作,对市区32条主要道路的废品收购站进行清理整顿。

按照“大通关”的要求,围绕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做好口岸查验机构和各单位的协调工作,配合做好沿江开发中涉及口岸岸线利用、码头建设和开放的相关工作;及时解决交通运输中的应急和突发事件,重点做好“两个煤场”有关协调工作,力争青龙煤场七项治污工作全面完成,促成戚墅堰车站扩建中天专用煤场设计方案实施。

扎实抓好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建立企业共同愿景研讨会,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信息反馈、工作反思、工作学习共享三大组织学习系统;开发新的载体,探索学习型领导、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科室(车间、班组等)、学习型个人等多种创建形式;不断培育创建典型,确定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广中心;整合各方力量,研究建立学习型企业评价体系。

履行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召开安全评价机构会议,部署、规范下半年安全评价工作;部署落实夏季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对防暑降温、防触电、危化品安全等工作指导和监督,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做好重大节日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组织落实安全措施和实施监督检查;按照省部署,换发全国统一的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组织对高处悬挂设备制造、租赁、使用单位的清查,落实“安全资格证”工作。

切实加强机关内部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制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并贯彻落实《经贸系统推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制度实施意见》;在开展大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活动措施,拓展新思路、对标找差距,人人树形象、事事创环境,争创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为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