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意见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和实现“五个更加”、推进“五大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加大有效投入带动结构调整,加快做强做大提升产业层次,推进节能降耗和化工整治促进淘汰落后,全市工业和商贸经济取得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成效,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2007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实现了“五个突破、一个下降”:
1、规模以上工业现价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254亿元,同比增长29.15%,完成年度目标103.25%;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达到937.52亿元,增长18.5%(省评估数),完成年度目标103%;
3、工业有效投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80.87亿元,增长21%,完成年度目标100.7%;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亿元,达到610.85亿元,增长18.4%,完成年度目标103%;
5、新增私营企业8220户、个体工商户27040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突破100亿元,达到188.0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103%、180%和188.06%;
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3%。
二、2007年经贸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7年,我委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经贸工作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较好成效。
1、突出做强做大,工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制度。认真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强化挂钩联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监测。二是大力实施企业做强做大“8880”工程。围绕“十一五”期末年营业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的96家培育企业,按照产业集聚、产品集群、企业集成的基本思路,实施重点培育和滚动发展。三是促进新增长点加快产出。强化对新增长点项目的服务,落实专人跟踪监控,主动帮助协调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与金融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共赢,重点跟踪的300个年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全年新增销售收入5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年度增量的56%。四是积极培育“行业小巨人”。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重点打造变压器、轨道交通、数控机床等具有较长产业链的特色产品集群;与辖市区经贸系统和统计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微小企业进列统工作,全年新增列统企业超过800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4768家。五是抓好生产要素平衡。启动电力行政执法工作,制定并实施夏冬季电力保障方案,加强大宗原材料价格走势监测和重要生产资料运输协调,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
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在1998年登上1000亿元台阶后,近几年连年大幅度跃升,全部工业总产值2003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4000亿元,2007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4.04%。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4170亿元,增长28.59%;实现利税和利润301.7亿元、188.8亿元,分别增长30%以上。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增多,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6家(比上年增加14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3家(增加2家)、50-100亿元企业5家(增加1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6家(增加11家),入库税金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
2、狠抓产业导向,投入结构有新改善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导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做强做优产业、做强做大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出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重点产业,努力打造“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车辆、新型农业机械、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计算机及通讯设备、数字视听及电子元器件、太阳能光伏产品、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及药品”十大产品群。二是制定产业升级计划。围绕产业发展导向,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调研,初步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两大产业的三年跃升计划,并着重就产业发展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和实现突破的措施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细化落实。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在配合市领导挂钩的基础上,在委内成立了8个重大项目推进小组,对全年重点实施的50个工业重点项目、50个制造业升级项目和100个亿元以上项目进行了责任分解;建立重大项目督查制度和跟踪统计制度,及时加强与辖市区和市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衔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用地、审批、环评等方面的难题。
通过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重大项目得到有序推进,工业投资总量平稳增长,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入361.18亿元,增长47.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53%;全年重点实施的2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7.62亿元,其中诚达化工、胜大石油、新燎原机械、铁马科技、英中电器等68个项目竣工投产。
3、加强引导示范,企业创新能力有新提升
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强化服务和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在培育和建设上下功夫。对已获得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指导企业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质量、增强研发能力;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验收工作,突出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引导发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百家企业参加产学研合作推进会,组织千家企业参加2007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加快开拓常州企业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的新领域,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紧密结合,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实施100项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积极向上申报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信息化示范项目,1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其中天马集团环保型A级表面SMC复合材料等4个项目获得省经费支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政策引导和重点扶持,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积极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全民推动、争创品牌的氛围。
企业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全市在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16家,其中2007年新增市级技术中心23家、省级技术中心4家、常柴股份技术中心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全市目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5只(新增4只)、中国驰名商标11只(新增1只);全年新认定信息化示范企业10家,全市累计达70家。
4、坚持扶优扶强,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是制定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规划。在实现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两年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量质并举,研究起草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三年跃升计划。二是切实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根据乡镇区划调整的具体情况,对各乡镇工业集中区进行适度整合,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由原来的65个合并为39个;加强对14个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实施扶优扶强计划,提升工业集中区整体功能,进一步推进做强做大工业集中区规模。三是规划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对全市产业集群分布进行调研梳理,组织申报横林地板、湖塘纺织、邹区灯具等8个产业集群被确认为省重点产业集群,指导督促各产业集群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四是推进创业创新辅导。提出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183”目标,开展以“创业进园区、创业进校区、创业进社区”为形式的中小企业大讲堂活动;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3家平台被列为省示范平台。五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组织规模民营企业完善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全市累计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达标企业达到500家,其中50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企业;组织对年销售超亿元、利润超3000万元且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型企业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和辅导培训,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
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至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5.4万户(新增8220户),个私注册资本累计达888.58亿元(新增188.06亿元);工业集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全市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达15个,其中5个超100亿元;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担保机构新增注册资本3.48亿元,全年共为企业担保贷款总额36亿元;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不断加快,年内华威电子等5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全市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
5、细化落实责任,节能降耗和化工整治取得新成效
一是健全节能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节能目标管理体系,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二是建立节能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工业能耗预测分析,对50家重点耗能企业积极开展节能监测工作,加大对公用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供电、供热煤耗的考核力度;广泛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积极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工作,全市控制“双高”行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三是狠抓关键项目实施。重点在高耗能行业积极实施重大节能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全年组织实施50项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项目和80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补贴。四是加快淘汰落后步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是全面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强化目标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协调各方联动,提出了集中整顿、淘汰各类违规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意见,在原定三年计划关闭788家企业的基础上,按照全市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进一步调高工作目标,提出两年关闭876家的目标,全年共完成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13家,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加大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在对化工集中区进行清理的同时,重新确认全市8个化工集中(片)区,并抓紧制定集中区产业和环保规划,积极推进分散的化工企业入园进区。
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深入,全市50项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项目、80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0项节电示范项目、地方电厂发供电煤耗定额考核项目等,全年节能78万吨标煤;淘汰11条机立窑生产线、6万吨阳极隔膜烧碱生产线等,全年节能21万吨标煤。
6、强化市场监控,商贸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6家企业被商务部列为2007年度承办企业,积极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建立动态跟踪、定期评估和信息上报制度,帮助企业积极落实扶持资金;推进社区商业发展,金色新城、武进邱墅社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区。二是加强市场监测与监管。完善市、区两级市场运行监测网络,落实百大公司等7家企业安装商务部信息泵;搞好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的监测管理与分析,切实加强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和监测,掌握消费品市场的运行动态和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认真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成品油、典当、拍卖等市场规范管理。三是加大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力度。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加强服务,有针对性地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外资商业企业。四是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对菜市场提升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建设规范,科学论证设计方案,严格督查建设进度,努力确保施工质量,认真落实长效管理,确保“为民办实事”工程落到实处。五是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完善现代物流发展组织推进体系,开展物流企业物流统计网上直报工作,亚邦医药物流、新华石油化工储运、益联投资等3家企业被列为省重点物流基地和省重点物流企业。
商贸经济高开稳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农村现代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年共新建和改造农家店375家,全市累计建成760家;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力度不断加大,年内有德国麦德龙、法国欧尚、美国沃尔玛等4个大型超市项目开业,全市累计已开设15家大型超市;连锁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连锁门店发展到1116家,实现销售额147亿元,餐饮网点发展到2万多个,实现零售额62.4亿元;菜市场改造提升得到较好推进,列入考核目标的49个菜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其中24个内部提升项目全面完工,12个原址改造项目已完工开业2个,13个搬迁移建项目已完工开业3个,其他项目全面实施开工。
与此同时,全委系统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效能。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和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通过党组中心组、工会党小组和集体宣讲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督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形成《经贸委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并把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个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每一个职能处室和每一名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严格督查各项制度和规范的贯彻执行情况。三是推进工作联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组织编制产业发展三年跃升计划、推进工业重大项目实施、筹备科技经贸洽谈会常州装备制造业成果展示活动等全市性重大工作时,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创新工作举措,打破处室界限,形成工作合力,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树立了经贸委系统良好的整体形象。
虽然2007年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三个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品增加值率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偏低,投入产出率偏低。此外,在工业项目建设中,土地制约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使一些新建项目难以按期开工;由于历史基数和国电等新上大用能项目的影响,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还较大。
三、2008年经贸工作意见
2008年全市经贸工作面临着较好的机遇:一是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按照又好又快这一基调,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新态势;二是我市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将进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为常州优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三是全市做强做优五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定位,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了新导向;四是通过近几年狠抓工业有效投入,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为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增添了新后劲。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从宏观环境看,由于常州处在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国家在产业准入、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等方面力度加大,发展的倒逼机制将进一步显现;二是从增长结构看,高新产业增势还不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和化工专项整治工作力度,短期内将会对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三是从工业投入看,一般新开工项目用地的压力,将直接影响工业投入项目的实施;四是从经济运行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流动资金紧缺,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难度。
从我市具体情况看,根据对全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情况汇总分析,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主要行业预期增长较快,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特别是增量较大的项目数量增多;工业投入项目质量有新提高,投资上亿元特别是超10亿元项目数量明显增多;投资结构又有新变化,光伏产业等装备制造业和高新产业项目数量增加、投资力度加大。
2008年全市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体会议的部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开展“又好又快推进年”活动,突出“调整、提升、优化”这一主线,围绕做强做优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实施,加快企业全面创新,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发展新优势,为常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开好局。
2008年全市经贸工作主要发展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工业有效投入超800亿元,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2%;新增私营企业8500户、个体工商户20000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150亿元,累计总量突破1000亿元;关停并转化工企业363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围绕上述目标,2008年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内涵,依靠有效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依靠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路,大力推进五大产业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抓产业导向。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和导向目录,定期发布产业政策信息,编制完善并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五大重点产业三年跃升计划,强化政府引导,优化资源集聚,推动企业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调高、调优、调新目标。二是抓目标推进。建立五大产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并分解落实到各辖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市、辖市区和本委三级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市有关部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抓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五大产业,按照“装备制造业强势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提升、新能源及环保产业迅速崛起、新材料产业特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优势”的思路,进行分类指导,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把政府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向五大产业倾斜,大力提升五大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和带动力。
2、主攻工业重大项目实施
在抓好列入2008年工业投入导向性计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900个工业投入项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协调矛盾、注重质量、狠抓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五大产业100项重大项目和提升改造50项工业重点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责任制和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突出在项目实施中抓前期、抓开工、抓进度、抓竣工,提高全年工业投入项目的开工率和竣工率。二是优化工业投入结构。努力提高五大重点产业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全部工业投入的50%以上;提高装备投入占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比重,力争全年达60%;提高外资项目占工业投入的比重,力争全年达20%。三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编制产业招商目录,积极配合外经部门开展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项目上,放到五大重点产业项目上;以五大重点产业和十大产品群为依托,重点引进跨国公司核心业务、研发中心、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项目,促进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加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力度,推出一批国有和民营企业与央企点对点对接,争取国家重大项目与我市实施合资合作、联合重组。四是各方配合化解矛盾。选择一批项目争取列入国家专项和省重点项目计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帮助企业落实项目资金;加强与发改、国土和各类园区衔接,重点帮助重大项目解决土地供应等方面的问题。
3、加速企业做强做大
围绕企业做强做大“8880”工程,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航母。一是全力推进“8880”工程。对列入“8880”工程培育计划的重点企业,特别是五大产业重点企业,按照三年跃升计划,引导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发展目标,建立做强做大企业目标推进和统计评价体系,力争2008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70家,其中超100亿企业4家、50-100亿元企业6家,实现利税超亿元企业达55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达18家,新增上市企业15家。二是加快新增长点产出。对120个年新增销售1亿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实施重点跟踪服务,加强银企对接,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其加快产出;加快成长型企业培育,努力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加大对辖市区经济发展质量的考核,抓好现价工业产出、应税销售和新增工业用电三大关键性指标,提高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三是推进产业资源集聚。围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组建和发展产业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制订可操作性方案,进一步做强做大常林工程机械集团,鼓励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引领光伏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探索输变电、轨道交通、冶金深加工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战略联盟,探索我市企业联合、扩张、裂变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
4、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围绕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加快构建以应用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大力建设创新载体。选择100家重点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和培育,年内争取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3-4家、市级20家以上,新认定信息化示范企业20家;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完善,集中力量建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年内争取认定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家。二是深化产学研对接。调查了解重点企业的技术需求,优选1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需求项目,依托常州科教城、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国家级产业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常州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产出;选择100项重点新产品进行攻关,力争在攻克核心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会同有关部门排出100家企业或产品进行知名品牌重点培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引导企业用好品牌资源,扩大知名品牌放大效应,力争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6只、中国驰名商标1-2只。
5、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
组织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三年跃升计划,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增强活力和营造环境,努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按照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适度整合,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发展水平,力争2008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达到6家,50-100亿元达11家;加快培育区域产业集群,重点指导培育横林地板等8个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培育认定20个左右市级重点产业集群。二是激发民营企业活力。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做强主业、做长产业,不断实现创新创业;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开放、多元的企业文化,在联大做强、走出去引进来上下功夫;鼓励民营企业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争取上市,实施企业由生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加强企业培训工作,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培养和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持续长远发展提供支撑。三是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按照“183”目标,制定并实施《常州市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0)》,进一步完善市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功能,各辖市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年内全部建成;三年内建立一个三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信息咨询等八个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实施政府部门联动、中介组织联合和企业战略联盟“三联工程”,为企业提供直接、高效、全新的信息咨询、政策法律、创业辅导、投资融资等方面服务。
6、推进节能降耗化工整治专项工作
按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切实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能,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完善考核体系,确保节能降耗和化工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组织实施节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企业节能,倡导全社会参与节能,分解落实节能耗目标,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大力推进国家、省“企业节能行动”13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二是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实施。组织实施60项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1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在冶金、化工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推广应用高炉余压发电等节能技术;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成100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和5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加大地方发热电企业热网管损管理与考核力度,促进地方电厂提高节能水平。三是加快淘汰落后步伐。编制“三年淘汰落后用能工艺和设备计划”,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全年淘汰重点用能单位落后用能设备200台套。四是全力推进化工专项整治。加快全市8个化工集中(片)区建设,完善功能、严格准入,为化工大项目好项目进园入区创造条件;加强对各辖市区的督查,在2007年关停并转513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地督查已关闭和拟关闭企业,依法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规行为;进一步研究落实政策,帮助关闭企业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确保2008年关停并转363家化工企业,实现化工专项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7、促进商贸经济健康发展
制定并实施现代商贸业三年跃升计划,围绕流通业态、行业管理、农村市场、生产性服务业、社区商业、食品安全等方面,明确目标和措施,促进商贸企业做强做大。一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加强项目动态跟踪和评估,落实政策与资金扶持,引导企业、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选择1个社区创建全国示范社区、3-5个社区创建省级示范社区。二是加快商业网点建设。按照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连锁商业企业,重点引进便利店和折扣店,发展有特色的专业店和专卖店;确保年内完成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县级城市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菜市场改造建设。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督促各辖市区落实建设资金,加快制订新菜场管理制度,落实外围环境建设,在抓好2007年开工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时,全年确保完成29家新开工菜市场改造提升任务,其中完成内部提升15个项目,实施开工原址改造项目3个、搬迁移建项目11个。四是加强市场保障和管理。及时掌握消费品市场运行动态,加强对猪肉、粮油、煤炭、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和运行调节;做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典当拍卖等市场监管工作,认真抓好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压缩手工屠宰场点,推进机械化屠宰场点建设,确保县城以上进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城以上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五是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对重点物流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做强做大一批物流企业,推动我市物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8、提高机关服务效能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以“创优环境兴常州、改进作风促发展”为主题,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效能。一是转变机关职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加强产业引导、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加快建设服务型机关,不断增强机关公务员的服务理念和奉献理念。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在宏观调控环境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善于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探寻出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工作实践。三是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吃准吃透国家、省有关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行政许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企业找准发展方向、用好用足政策;深入基层和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情况,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特别是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要做到情况说得明、趋势看得清、点子出得好。四是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协调处理矛盾的能力,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升机关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五是树立良好形象。按照市“五项规定”的要求,切实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委“服务企业十项承诺”,形成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的强大合力,做到“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树立清正、廉洁、高效的公仆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