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8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意见
索 引 号:014109453/2009-0010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贸办〔2009〕38号 发布机构:市经贸委
生成日期:2009-01-23 公开日期:2009-02-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8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意见
2008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意见
常经贸办〔2009〕38号
 

 

2008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意见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系统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矛盾,坚定信心不放松,突出实效抓落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五大重点产业,突出“调整、提升、优化”这一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有效投入力度,狠抓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化工整治,全市工业商贸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2008年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5200亿元,同比增长22.2%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60亿元,同比增长14%(省评估口径);

3、工业有效投入831.5亿元,同比增长22.1%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亿元,同比增长24.1%

5、新增私营企业7842户、个体工商户2.6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191亿元;

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6.5%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全市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090亿元,增长22%;实现利税371.1亿元,增长23%;实现利润221.4亿元,增长17.3%。特别是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广大企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运行,全市监测的2.5万家企业中近90%的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较好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2、五大产业贡献加大。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973亿元,增长22.8%,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7.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分别完成产值1570亿元和174亿元,分别增长25.23%10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2.682.8个百分点。

3、工业投入难中求进。在宏观环境偏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广大工业企业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大投入增后劲,工业有效投入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的特点。全市完成工业投入831.5亿元,增长22.1%。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比重超过50%100项五大产业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92亿元,其中,西电常变超特高压核电站用巨型变压器、常牵中心1.5-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等38个项目竣工投产。

4、节能降耗有序推进。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全社会特别是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与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列入全市目标考核的节能专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年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60项、能源审计企业50家、节能监测企业100家和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19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83台(套)。

5、商贸经济稳中有升。消费品市场发展呈现总量扩大、增幅提升的特点,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亿元,增长24.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68个百分点。特别是我市餐饮业市场持续繁荣,餐饮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全年餐饮业完成零售额80亿元,增长24%,人均消费2240元,位列全省第一。

(三)全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8年是极不寻常和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我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从年初开始就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抓运行保增长,抓投入增后劲,抓创新添活力,抓服务树形象,全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精心组织生产,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面对全球金融动荡造成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我们积极动员全市经贸系统,全力组织好工业生产。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针对今年工业生产出现下滑、工业用电增速偏低的情况,切实加强了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跟踪监控分析,及时反映工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矛盾。二是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做好分解落实,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定期研判经济运行走势,加强预警预测分析,确保年度目标的完成。三是大力培育新增长点。积极帮助全年有望新增销售超3000万元的增长点项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促进其加快产出,确保年内实现增量产出目标。四是强化生产要素供应保障。成立常州市电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电网改造和建设的效率加强电力协调保障;平衡电力需求,及时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供用电矛盾的协调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配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着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五是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组织人员深入帐篷生产企业,落实任务,协调原料,确保供电,调配运力,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救灾帐篷生产任务。

2、强力推进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全年经济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加大工业有效投入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挂钩联系、强化工作督查,实现了工业投入难中求进。一是深入开展“又好又快推进年”活动。围绕100项五大产业重大项目和50项工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委领导分成十个工作小组深入基层加强跟踪协调,确保重大项目有效推进。二是加强投资分析。按月分析全市工业投入运行情况,全面反映全市工业投入的走势和项目动态。三是加强规划引导。组织编制我市水泥行业、印染行业“十一五”后三年发展规划和太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四是加大工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做强做优五大产业”国内外推介活动,积极开展产业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2008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五大产业展示活动”和“2008中国常州输变电产业对接系列活动”。

3、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我们坚持把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常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三年计划(2008-2010年)》,积极营造氛围,认真组织并进行分类指导,年内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4家、市级29家,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24家、市级116家。二是推进产学研联合。充分利用200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312项,与80多所来常的高校院所进行对接,现场签约项目90个,达成合作意向216个。三是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年内新认定20家信息化示范企业,至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5家、市级90家。四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只。

4、注重量质并举,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组织经贸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跃升贯穿始终。一是启动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跃升计划。以常发〔200820号文件正式下发《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认真履行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加强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考核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工作,实施和推进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跃升计划。二是积极推进集中区建设。出台乡镇工业集中区年度考核办法,强化各集中区竞争意识,形成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精心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出台乡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目标、产业集群载体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三个文件,加强省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8家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工作,确定首批重点培育市级重点产业集群20家。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的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办和建立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年内确定了15家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五是大力开展“三创”工作。大力推进创业辅导,建立了37家创业辅导机构;积极引导创业服务,确定了20家重点培育机构;精心培育创业基地,强化了长三角模具城等11家创业基地建设,7家列入全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2家列入全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六是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认定1002008-2010年重点培育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积极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100家中小民营企业的建制工作;挖掘和引导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启动境内外上市工作,有50家企业纳入上市培育计划,并强化分类指导服务。

5、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完成化工整治目标。一是建立完善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常州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意见》,分解落实节能目标,严格责任监督考核。二是启动实施节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在抓好工业领域节能的同时,促进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其他领域节能工作的开展和全社会节能氛围的形成;突出抓好重点用能行业和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列入国家千家和省百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步伐。全年共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83台(套),其中,中天钢铁提前淘汰了一台250m3高炉,提前一年实现淘汰落后产能40万吨/年的目标任务,每年节约标煤21.5万吨。四是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组织全市重点企业申报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其中,江苏逸盛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五是稳步推进化工专项整治工作。在去年较好完成化工专项整治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全年共关停并转各类化工生产企业397家,超额完成363家的年度目标,两年累计关停并转各类化工生产企业910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为调整和优化我市化工产业布局,经市政府批准,初步规划了金坛、溧阳、新北等5个化工集中区(片)。

6、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积极贯彻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一系列指示精神,一手抓现代制造业发展、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新建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80家,新建配送中心1家,全市农家店总数达到1000家;积极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二是积极推进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年内完成28家菜市场市场改造提升任务,两年共改造提升55家菜市场,菜市场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转变。三是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年内我市有5家累计12家物流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四是发展典当拍卖行业。年内共新批4家典当企业和1家拍卖企业,为我市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五是加强市场应急保供。不断完善应急保供预案,针对雪灾天气、食用植物油和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状况,积极向上争取资源,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工作。六是加强市场监测督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切实加强生猪及肉品、奶粉、酒类、煤炭等市场监管和监测,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注水肉”和“瘦肉精”超标的猪肉上市,确保市场供应安全。

7、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一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全市担保行业新增注册资本金6.95亿元,共为2764户企业提供3534笔担保,担保总额达49亿元;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全市金融机构向983家企业增加授信103.6亿元;会同市金融办、财政、人行、银监局等部门,形成对各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考核办法。二是拓展培训渠道。积极推进远程和网络培训,积极开展“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和民营中小企业主管理研修班,全年免费培训超过2万人次。三是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大力培育重点行业协会,推进光伏、输变电、车辆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装备、医药等六大重点行业协会组建成立。四是引导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推进三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市级中心信息支撑系统,基本建立7个辖市(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第一批55个乡镇(街道)纳入第三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培育名单;积极引导企业管理创新,4户企业列入省管理创新试点。五是开展“平安电力”创建活动。履行电力行政执法办公室职责,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电网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确保全市电网的正常运行,为企业用电提供保障。

8、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塑造机关良好形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意见》,在“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活动中,我委机关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向社会承诺当好企业发展的“信息员、协调员、辅导员和服务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并落实“中小企业接待日”制度,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强化挂钩联系制度,深入一线掌握企业、行业、产业发展动态和项目进展情况。二是优化工作流程。坚持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窗口办理,承诺零收费;加快审批速度,审批时限按缩减50%的要求执行;下放审批权限,对在市确认的化工集中区范围内的项目,将审批权限下放到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投资主管部门。三是协调解决问题。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协调解决东风农机集团、常林股份、西电常变等企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经济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维护社会稳定,成立经济运行监测小组,及时监测全市工业企业的运行情况。四是向上争取政策。全年共向上争取资金13575.29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方面4973万元,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方面5555万元,民营经济发展方面1360万元,市场建设与供应方面1687.29万元。黑牡丹集团申报国家工信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项目获得国家投资补助资金1600万元,是江苏省仅有的3个项目之一。此外,我们还组织上报60个项目参加省“百企千亿”银企对接活动,其中28个项目合同贷款90.3亿元;组织39个项目申报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与招商银行签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争取招商银行三年内对常州企业新增2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

二、2009年经贸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从总体上看,2009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经济环境可能继续恶化,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大压力,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和估计。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近期出台了多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09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的部署,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创新、发展、提高”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精力抓经济,全力以赴保增长,围绕全面振兴五大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推进企业全面创新,加快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工业商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年经贸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有效投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1.5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120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围绕2009年全市50项重点工程(工作),以我委牵头负责的全面提升五大产业等6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抓运行强化协调,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不放松。创新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工业增加值、工业投入、纳税销售、工业用电和200个新增长点企业;加强运行监测,每位委领导挂钩联系10个重点项目和20个新增长点企业,每月汇总分析纳税销售、工业用电、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等情况和走势,增强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有效保证经济安全运行。二是实施做强做大企业工程不放松。围绕至“十一五”期末“8880”工程的目标,对年营业收入有望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大帮扶力度,在制定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品牌经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层激励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企业做强做大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72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4家,50-100亿元企业6家。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不放松。按照“微小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上台阶”的思路,重点围绕全年有望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200个新增长点企业做好推进服务工作,确保年内实现增量产出490亿元;关注成长型小企业,力争有更多的成长型企业升级上规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0家,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四是保障生产要素供应不放松。切实抓好要素协调保障,化解制约瓶颈和矛盾,重点抓好电力协调保障,确保重点物资供应,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二)抓创新加大投入,推动五大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全面提升五大产业。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突出壮大优势产品集群、培育新兴产品集群、打造城市产业品牌,全力组织实施“振兴五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围绕五大产业加快发展,年内力争五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把握政策机遇。抓住国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等政策契机,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有更多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项目计划中。三是推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引导企业抓住当前低成本改造的难得机遇,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抢占产业制高点,进一步完善项目会商协调机制,突出抓好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220亿元,当年竣工32项;其中50项五大产业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47.8亿元,当年竣工17项。四是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年争取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力争1家、省级超过4家、市级确保20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全年实施10项信息化示范项目;认真做好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广泛发动认真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深化产学研对接,实施1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力开展知名品牌培育工程,引导企业用好品牌资源,积极向上衔接争取,力争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6只、中国驰名商标1-2只。

(三)抓集聚加大扶持,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跃升计划。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行为首要任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全市民营经济的健康较快发展;以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重点培育四个“100”,即10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家行业小巨人企业、100家科技型企业和100家现代企业管理示范企业。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功能,辖市(区)级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投运,通过培育一批、确认一批乡镇(街道)服务中心,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抓好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上规模培育工作,对15家市级重点乡镇集中区名单进行调整确认,制定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市级重点产业集群年度发展目标,开展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年内完成8家。四是大力推进创业辅导和技术支持。重点培育创业辅导机构,精心培育创业基地,“三创”工作为重点,提升创业辅导水平;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在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中,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年内新认定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家,累计达到30家。五是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积极开展银企对接,以融资协调为突破口,加大担保机构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全年力争新增担保行业注册资本3亿元,3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超亿元,担保总额超60亿元;加大指导辅导和推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

(四)抓节能淘汰落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强节能目标考核。全面推进实施节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节能工作体系,加大节能财政投入,加强对各辖市区和千家百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督查考核,切实落实节能降耗责任目标,进一步加大《节约能源法》宣传和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型企业”创建活动,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量78万吨标准煤,完成单位GDP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二是加强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监测。继续抓好全市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以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为重点,对能源管理状况、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情况、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执行情况等开展检查,全年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80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150家。三是加快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实施。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造降低企业综合能耗,全年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60项、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00家。四是加快淘汰落后步伐。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准入,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照国家明令淘汰目录,淘汰在用落后用能设备、工艺和产品,加大对高耗能用能设备的淘汰力度,制订淘汰计划,稳步推进实施,年内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00台(套)。

(五)抓市场活跃消费,提升商贸流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消费品市场运行监测。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采取厂商对接等措施,扩大本地商品销售,提升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拉动内需;完善各级信息网络体系,掌握生活必需品供应与价格走势,加强猪肉、粮油、煤炭、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家店覆盖面,提高村级店的商品配送率;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落实补贴措施,保证家电质量,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引进国际知名连锁企业,重点引进便利店和折扣店,发展特色专业店专卖店;搞好业态布局和特色定位,推进花园街、九洲新世界、五星等三大新型商业街区建设;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全年力争亿元市场成交额1110亿元,重点培育12个超百亿元市级重点市场。三是加快菜市场改造建设。继续推进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全年重点实施盘龙苑等10家菜市场改造提升,争取菜市场改造三年目标如期完成。四是加强市场保障和管理。加强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典当拍卖市场监管工作,增加突发事件的应急调控能力;落实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压缩手工屠宰场点,推进机械化屠宰场点建设,建立完善屠宰场猪肉信息追溯系统;强化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积极牵头开展各项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五是推进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建设,成立市现代物流协会;加强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引导和指导,推进中国物流常州分公司和城西物流园区做强做大,推动我市物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六)抓效能优化服务,提高经贸工作组织水平。一是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经贸系统的特点,着重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服务科学发展等方面,深入开展各种讨论和调研,在全委机关形成良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二是实施服务企业关爱工程。完善各类服务措施,及时向企业传导各类信息,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各种政策支持,加大市级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电力、能源以及重要物资的保障力度,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继续举办大型系列报告会,开展各类面向企业的培训,打造培训精品,塑造培训品牌,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平台。三是加快行业协会建设。结合我市产业特点,继续组建相关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促进行业内企业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四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履行经贸委服务企业的承诺,在做好“信息员、协调员、辅导员、服务员”的同时,做好克难求进的“战斗员”,在与企业并肩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五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勤政廉政的环境氛围,构筑全体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