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2003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4年工作意见》的通知市经贸委2003年度工作总结和2004年度工作意见
索 引 号:014109453/2004-0003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贸办[2004]28号 发布机构:市经贸委
生成日期:2004-01-30 公开日期:2008-03-3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经贸委2003年度工作总结和2004年度工作意见
关于印发《2003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4年工作意见》的通知市经贸委2003年度工作总结和2004年度工作意见
常经贸办[2004]28号

 


 

关于印发《2003年经贸工作总结

2004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

为了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贸工作,确保完成2004年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委党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现将《2003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4年工作意见》印发如下。

 

 

 

二○○四年一月三十日

 


 

 

2003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4年工作意见

 

2003年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3年,全市经贸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猛攻投入、强攻改革、创治环境”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持续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全年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年未有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并达到历史新高,为全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03年经济运行特点和目标完成情况

综观全年工业和商贸经济的发展走势,可概括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工业投入增势强劲、企业改革全面推进、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全面超额完成调高后的目标任务,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突出地表现为“二高、三快、四好”。

——“两高”: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继2001年突破1000亿元后,2003年又迈上了1500亿元的新台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幅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22.8%,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这两项指标和增幅均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3.3%113.2%。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441亿元,增长31.87%

后劲投入高速增长。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继2002年突破100亿元后,2003年又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增幅比上年提高55.3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的127.7%2003年一年的投入量超过“八五”五年的总和,达到“九五”的三分之二。列入省重点竣工计划的16个项目年内全部竣工;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计划的45个项目有26个竣工投产。

——“三快”:民营经济发展势头、新增长点产出、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成为推动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支撑。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加快。截止年底,全市已拥有民营企业32661户,注册资本达310.7亿元,分别增长36%75.4%;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98家,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3家。民营企业生产增长迅猛,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的70%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民营经济在投资规模、档次和水平上也取得新突破,民营企业完成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和投资增幅均达到70%

新增长点产出加快。全市跟踪监控的60项新增长点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拉动全市工业销售增幅13.2个百分点,新增利税9.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22%124%;其中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新增长点超过50个,大大超出年初预期。特别是机械、冶金行业的重点企业贡献份额大幅提升,中天钢铁、铁本钢铁销售增量超过20亿元,常林工程机械集团全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全市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20家,实现利税超1亿元的企业达20家。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开发新产品1080项,投产765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8.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拥有企业技术中心45家,比上年增加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4%,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新增2只中国名牌产品(新科牌影碟机、鸿联牌室内灯具)。

——“四好”:经济运行质量、外向型经济、国企改革进展、市场消费趋势良好,成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推动。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企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33.36,比上年提高7.3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10.77亿元,增长30.05%;实现利税112.26亿元,增长29.96%;实现利润65.62亿元,增长38.56%,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6%120%129%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批利用外资大项目增多,全年新批工业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113个,比上年增加56个,并办成3个投资超1亿美元的大项目;全市新批工业协议利用外资17亿美元,工业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3%40%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机电产品出口额完成14.6亿美元,增长17%,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47.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出口大户增多,自营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50家,同比增加16家。

国企改革全面推进、进展良好。至年底,列入全年改制目标的41户企业中,30户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11户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大而盈、大而难、大而亏”企业改革取得突破,通过采取“一厂一策”、“一事一议”和大力引进外资、民资参与国企改革,对拖拉机、大成、天马、齿轮、牵引以及建工企业在资产调整、人员分流、债务处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年对6户企业实施了破产,对6户企业实施了关门走人。

市场消费稳中趋好。受“非典”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一度受到冲击,二季度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进入6月份以后,市场消费明显回升,增长速度逐月攀升,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新型流通业态取得较大发展,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2.04%,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433个,总成交额352.9亿元,其中十大重点市场累计成交186.3亿元,增长23.6%

二、全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3年,尽管我们面临了“非典”疫情、较大幅度调高主要经济发展调控目标以及打好新一轮企业改革攻坚战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但全市经贸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面对挑战,主动应对,齐心协力,争创佳绩,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提高运行质量为目标,全力组织好当前工业生产

认真抓好当前生产和预警监控工作。按照“两个率先”的更高要求,分解落实各行业、地区工业经济调控目标,并强化进度督查与考核;以无锡市作为我市的标杆,组织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及时掌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走势,重点关注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的产出情况,尤其是较好地把握了“非典”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预测准确度;有针对性地重点关注钢铁、农机、水泥等行业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和行业动态信息,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调整充实完善《“十五”期间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实施“5550”工程,拟定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有关意见》,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培育和发展企业从所得税留成奖励、项目建设实行告知承诺、建设规费优惠、科技三项经费和技术开发费支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等多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进企业加速做强做大,壮大规模和竞争实力。对1050亿元以上目标企业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定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矛盾;做好60家目标企业的月度完成情况汇总分析工作,搞好信息反馈工作,让重点培育企业了解国内同行、市内重点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组织开展了园区建设的调研分析,总结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起草了市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的考核评审标准和扶持政策,对重点园区落实了省园区建设贴息资金,建立了乡镇工业园区报表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对全市乡镇工业园区进行了整合,乡镇工业园区的数量由年初的85个调整为63个;确定了洛阳、横林、遥观等15个乡镇工业园区为市级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作为今后重点培育的对象,这些园区已初具规模,年平均销售规模达到19.5亿元。继续开展创建示范园区工作,推荐12个园区申报第二批省级示范园区(有8个园区入选,列全省第一),推荐1个园区申报国家乡镇科技示范园区。各类开发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积极效应开始显现,金鼎、旷达、远宇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纷纷追加投入、扩大建设规模,进区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全年新进区企业1626户,累计进区企业数达4997户,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全年销售收入规模达560亿元。

强化服务与扶持。继续开展银企合作工作,确保新增长点增产增销增效,全年银企合作签约企业100家,银行协议提供授信额度8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40.7%;积极协调银行、担保公司、企业的关系,全市14家担保公司全年累计为819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总额达17.36亿元;积极争取落实省级新增长点贴息190万元和扭亏增盈贴息135万元,鼓励企业加快产出步伐,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千方百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会同供电公司制定并实施了“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方案,尽最大努力把缺电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以全面完成为目标,切实推进国企改革脱困

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确定并分解落实企业改革脱困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调整和充实了企业改革脱困工作班子,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改革过程中有关具体问题;建立会商制度,先后8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决定企业改革脱困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处理意见,召开了12次论证会对36户企业的改制方案和9户企业的破产关闭预案进行论证;两次举办改制政策及操作实务培训班,共有300多人参加;加强目标考核,定期公布各行业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进展情况,对企业改革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进。为了加快市属工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国资经营公司的基础上,改建成立了常州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市属工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盘活存量、整合资源、运作资本、支付成本,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脱困创造了条件。

分类指导,规范操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帮扶,帮助企业在改制筹备阶段做到“三制”规范,即评审分离制、评估结果公示制、职代会审议制;帮助企业在改制操作阶段做到“三关”规范,即方案制订关、方案论证关、方案批复关;帮助已完成改制企业完善“三化”,即股权结构合理化、治理结构规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

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吸引和鼓励外来资本,通过股权转让、增量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如台湾旭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泰国际贸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方共同出资2000万元合资重组常州东南印染厂,民营企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控股70%参与常州牵引电机厂改组,杭州东华机电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重组国有大型企业常州拖拉机厂,东风汽车收购重组破产后的江南运输机械公司,近期投资10亿元在常州建设年产10万辆东风轻卡汽车制造基地等等。

进一步拓宽退出通道。加快公有资本退出,推进仍保留公有资本的已改制企业,特别是公有股绝对控股的企业进行“二次改制”,让公有资本最大限度地退出;明确中外合资企业中方股权转让的操作原则,鼓励中方股权通过转让加快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退出。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对一批长期亏损、难以生存的企业实施破产关闭,对一轻机、商标带等6户企业实施了破产(涉及资产4.85亿元、各类债务4.28亿元、职工3151),对延陵库、天宁粮管所等6户企业实施了关门走人(涉及资产1.37亿元、职工1464人)。截止年底,市属企业破产累计达60户,涉及资产33.6亿元、各类债务42.49亿元、职工52004人;关门走人累计达39户,涉及资产19.31亿元、职工19121人。同时对矿务局(新辰集团)这一我市重大破产项目,继续做好人员安置、土地处置等收尾工作,对康源、橡胶等上年进入破产程序企业做好收尾和终结工作。

3、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强化多元化有效投入。调高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工业投入“六比六赛”活动,营造能快则快和以发展论英雄的氛围;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排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加以督促和推进,积极主动搞好赴浙江招商引资、赴广东进行投资环境推介和与上海进行产业对接等活动,并对已落实的项目加强跟踪协调;优化投资结构,纺织、化工、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投资稳步增长,能源、建材、钢铁等基础产业投资放量扩张,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热度也不断上涨;抓住民营经济迅速崛起的时机,制定并不断完善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多方位提升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使民营经济成为带动我市工业投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精心组织重点项目实施。抓好列入计划的45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时掌握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年内已有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中心、冶金机械厂、托利多、东南热能、盘固水泥等26个项目竣工投产。此外,作为重中之重的国债技改项目(全市累计争取国债项目12个,年前已开工3项)也进展顺利,常林股份、大成纺织等9个项目年内全面启动实施;12个国债项目中有2个项目在年内竣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年有多棱数控机床、戚研所、戚机厂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资金(贴息)计划,争取到国家专项贴息资金3682万元;积极争取省技改贴息资金支持,全年共争取到省级技改贴息资金822.6万元,会同市财政局安排下达市级技改贴息资金1809万元;引导企业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全年共办理引进设备免税手续项目86个,按照30%的税率测算,可免征关税、增值税12487万元;自1999年开始实行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政策以来,通过大力宣传、指导、落实,至上年底市区企业共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7442万元。

挖掘项目源,加强项目储备。在争取国债项目的引导下,各有关方面积极组织,努力挖掘新的项目源,后续项目层出不穷。年初全市在建的工业项目有340项,总投资210亿元;下半年通过了解又有429个项目先后开工,总投资298亿元;在整个建设项目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就有102个,总投资236亿元,为保持有效投入和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沿江开发和各类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创业环境日趋优化,东南开发区、纺织工业园的投资都将超过20亿元,铁本、国电等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也分别在江边落户。

4、以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多元化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示范,引导全市工业企业从基础设施、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投入、项目实施等方面入手,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至年底,全市国家、省、市认定的企业“一站两中心”已有50家,其中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批准设立的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3家。这些企业基本涵盖了全市主要的重点企业(集团)和成长型企业,并成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力量。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全社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氛围。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的教学条件,推进金蝶集团公司与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常州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专门人才。三是树立典型,在前两年认定20家市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基础上,2003年再认定10家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四是提供服务,选择推荐和佳、用友、金和公司等5家软件服务商,分别对全市700多家企业进行跟踪,解决其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加快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实施。33个市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项目,除了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外,还积极申报争取省经贸委的经费支持,并利用市科技三项费用进行重点支持,33个项目中已有15个项目完成试制工作进入试生产,有12个项目投入批量生产。此外,列入2002年国家省重点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已完成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常州变压器厂OSFPSZ10-120000/220自藕有载调压变压器项目和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IC卡综合应用软件与系统项目的省级验收工作;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常林股份有限公司高原型工程机械动力系统优化设计、常州能源设备总厂超大型燃油载体炉国产化等5个项目已完成验收准备工作。

5、以强化管理和监督为抓手,促进贸易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商贸流通基础管理工作。组织赴广东、苏州等地学习取经,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框架,对全市现有商业网点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工作,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初步制订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完善贸易系统统计信息报表体系,会同统计局重新选取195家限额以上单位列入统计报表体系;为满足对全行业管理的需要,对以前从未涉足过的仓储业、租赁业、拍卖业、广告业等商贸服务业,选取60家单位列入抽样调查统计,建立了全市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

培育和整合市场资源。对全市专业市场现状进行专题调查,对常州旅游用品市场等20个空壳及萧条市场进行注销;积极推进菜市场改造工作,完成戚墅堰区益丰综合市场建设任务,武青路菜市场改造完成土地出让手续,政成桥菜市场项目完成拆迁工作,红梅、广化(东下塘)菜市场项目进入拆迁后期,丽华二村、机械新村、飞龙(西二村)等菜市场改造已形成初步规划;配合创模、创卫工作,加大了马路市场和废品收购站的整治力度,撤消了同济花鸟市场、府东巷菜市场等4个马路市场,取缔了3家无证照的废品收购经营户。积极引进国际品牌推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全市已拥有各类连锁门店475个,总营业面积达38万平方米;大型超市建设方兴未艾,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已发展到5家(总营业面积达8万平方米),大润发、农工商、华联吉买盛、时代超市、台湾乐购等已先后在我市落户,此外,法国家乐福及欧尚超市、泰国易初莲花等3家世界著名品牌企业也已分别在我市考察、选址、论证和建设之中。

顺利推进“放心早餐”工程。针对长期以来我市早餐生产和经营沿袭手工作坊传统模式的现状,牵头组织工商、城管、公安、卫生等部门,在学习借鉴苏州市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方案论证,协调解决有关矛盾,现场勘察选址设点,使“放心早餐”工程得以顺利启动实施。目前,通过亿家乐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的具体运作,自3月份以来,全市已设立放心早餐网点280个,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安排下岗职工280户,已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有125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加强市场管理与整顿。建立健全加油站管理台账,完成了全市343座加油站GPS卫星定位测试工作和成品油批发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好加油站改扩建的审核和资料上报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次对油品质量进行抽查,对其中20座油品质量不合格的加油站予以了严肃处理;摸清全市123个屠宰场点的现状,编制上报了《常州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意见》,牵头组织对上市肉品质量进行检查,对6家不合格屠宰场点发出限期整改通知,指导、协调新北区三井屠宰场实行机械化屠宰项目的选址、设计、立项、审批和建设工作;继续加强拍卖业、典当业的行业管理,积极争取许可项目,典当行企业从1家发展到4家,拍卖行企业从4家发展到12家。

6、以优化软环境为宗旨,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搞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组织引导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公众聚集场所、剧毒物品、非煤矿山六个方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和抽查督查工作,重点做好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工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月”各项活动,大规模地开展《安全生产法》宣贯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认真地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通报工作。全年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21.5%6.87%7.4%

做好口岸开放和交通运输工作。顺利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对常州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的正式验收,常州港一类口岸于41日正式对外开放;协调完成常州高新区直通式海关监管点纳入口岸归口管理,并通过海关总署等部门的验收,于328日正式开通营运;加大港口招商引资工作,协调完成石化码头股权的整体转让和通用码头部分股权的转让;圆满完成2003年春节运输组织协调工作,安全运送旅客5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同时实现春运40天“安全无事故”;及时协调解决铁路运输压站的问题,特别是较好地完成“非典”期间全市客货运输保畅通的协调工作和赴北京车辆的通行服务管理工作,牵头协调完成常州火车站青龙煤场治污工作和戚墅堰车站环境污染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工作。

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协作。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要求,围绕第三次市长会议确定的专题进行总结,围绕“世博经济与长江三角洲联动发展”的主题,认真做好第四次市长会议的参会工作;加大与上海的协作,提出了我市当前接轨上海的工作重点和对策建议,配合做好“常州接轨上海情况说明会暨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的组织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双对口”工作,商定了“常州—安康挂钩扶贫项目”,促进和推动两市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互访考察,落实了一批扶贫协作项目,其中签订扶贫项目16个、经济合作项目9个;组织有关企业赴三峡库区考察调研,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协调常柴股份对“常柴万州柴油机有限公司”进行改革,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还充分利用对口支援资金帮助所对口地区搞好迁建工作。

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从大会宣传与重点指导、理论辅导与案例讲解、舆论引导与整体推动“三个结合”入手,通过召开全市创建学习型企业经验交流会、创建工作推进咨询会、建立企业共同愿景研讨会,制定并下发《常州市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考评办法》,确定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广中心、交流基地和培育典型群体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围绕经济工作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推进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人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以争创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为重点,开展“常州争率先、我们怎么办”大讨论和“抢抓新机遇,推进新跨越”、“两个务必”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赴兄弟城市经贸委学习取经;贯彻优化发展软环境动员大会精神,落实企业登记注册“告知承诺制”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参与和实施“二轮审改”、“并联审批”、“收费公示制”等,审批服务中心经贸委窗口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2003年,我委先后被评为全市十佳文明机关、“好班子”和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的情况良好,工业增加值增幅在全省的排位比上年有所前移,但在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还不高,与苏州、无锡差距明显;钢铁冶金行业比重大幅度上升,且对环保和物流会产生较大影响和压力;棉花价格上涨,但棉布价格滞后,使面广量大的织造企业陷入窘境;虽然国企改革工作已取得良好进展,但少数已改制企业改革转制的深度不够,规范运作还不到位,改制企业退休职工、离休干部的社会化管理工作还需推进完善。

 

2004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

2004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之年。从经济发展环境看,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转暖;国内经济环境仍将较为宽松,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投资和商机的增加。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经过近两年的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在进一步增强,工业商贸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对扩大出口带来影响,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仍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瓶颈制约,资金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履行好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为全市工业商贸经济的加快发展做出贡献。

一、2004年经贸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两个率先”统揽全局,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职能转变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深化完善工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和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

⒈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25%

⒉工业增加值增长18%

⒊销售收入增长25%

⒋实现利税增长15%

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0%以上;

⒍新产品销售率30%

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三、2004年工作思路及重点

2004年经贸工作按照“一个主题、三篇文章、三个重点、六项工作”来展开。即:围绕“两个率先、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立足做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模经济、民营经济”三篇文章,把握“加大投入、增强后劲,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协调服务、创治环境”三个重点,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1、强化运行监控和预测预警,确保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和监控。努力做到预测分析有前瞻性、对策建议有指导性、条块协调有操作性,及时掌握和分析新情况,发现新问题,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并跟踪服务年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150个,增量规模为240亿元,其中新增1亿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60个,增量规模为180亿元;重点做好对60家重点培育企业和150个新增长点项目产出情况的跟踪分析,掌握这些新长点的生产销售情况,对产品的价格变化、国内市场形势说得清,趋势判断准,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急难问题,力争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为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打下基础。

二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推进新型流通业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烟草等全市贸易信息网络和市级商贸重点企业信息网络,做好对全市流通经济运行监测和监控;积极推进大型超市、仓储商场、便利店、专业店、直销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建设,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出台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假日经济,引导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商业促销活动,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三是认真组织做好电力供应、交通运输、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服务。在电力供应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力服务的职能,积极向省争取更多的用电负荷,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迎峰度夏和度冬方案,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保障;在交通运输方面,要认真做好辖区内铁路站、场的规划,积极推进铁路货站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对重点培育企业特别是“十五”期末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要一家一户做好物流优化方案,确保企业物流畅通;在资金方面,要继续推进重点培育企业的银企合作,将2004有望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提供给金融部门,并加强跟踪协调服务,确保签约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以沿江开发战略为龙头,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是把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实施“5550”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重点企业寻求超常规发展,力争20042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规模,5家企业超50亿元,30家企业超10亿元,实现利税超1亿元的企业力争达25家,逐步构建以100亿元企业为龙头、50亿元企业为支撑、10亿元企业为骨干的工业规模经济新格局。强化协调服务,努力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建立重点培育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定期通报企业发展动态,重点协调解决做强做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要素问题和环境障碍;进一步落实扶优扶强政策,切实贯彻《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有关措施》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大组织力度,营造企业争先抢位的发展氛围,组织对标,帮助企业确立追赶目标和发展规划,激发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加快发展竞赛,保护企业做强做大热情,奖励做强做大的先进。

二是把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加以推进。围绕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带动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沿江开发特色,加快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新平台;重点推进省级开发区及15个市级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化、外向化、特色化的示范园区,切实发挥其集聚和示范作用,力争重点工业园区投入和吸引外资、民资年均增长50%以上,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极。

三是推进打造一批制造业基地。按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三大产业群、七大专业化制造基地的目标,重点推进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构建高新技术、重化工、现代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力争今后几年三大产业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进一步推进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纺织印染、输变电设备、汽车及摩托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壮大规模,凸现新的产业优势。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抓住城市化机遇,加快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工业布局调整规划,组织制订城区工业企业布局调整实施意见,逐步推进城区工业企业特别是纺织印染行业、医药化工企业进区入园。

3、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是加大工业后劲投入力度。编制全市技术改造导向性计划,2004年工业技改投资计划确保完成360亿元,力争400亿元;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安排158项,总投资370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86项,总投资324亿元;安排市重点技改项目45项,总投资15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9亿元,其中计划竣工项目29项。在此基础上,认真抓好项目储备,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在手的国家及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实施一批短、平、快项目增强对工业经济的即期拉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项目源,培育一批工业后备建设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计划,积聚工业经济长远快速发展的后劲。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拓宽招商渠道。要在巩固原有招商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新的招商引资路子,根据我市产业基础条件和现有外资企业状况,重点发挥对日本招商优势,扩大对欧美招商,特别是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力争重点培育企业在合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已在我市举办三资企业的大公司特别是具有产业带动性的国际大公司大集团以外引外、滚动投资,带动其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跟进,以形成产业基地;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促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工业领域,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来常州投资创业或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重组。

三是加大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跟踪推进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大项目,特别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东风汽车、铁本钢铁、中天钢铁、新港制钢、太平洋药业等项目和一批总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建立专人负责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这批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争取落实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技改项目支持政策,及时捕捉国家机构改革后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有关扶持政策,继续做好有关项目的衔接工作,协助企业做好银企双向选择落实工作,衔接好国债项目立项和资金计划,使更多的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性计划、新开工计划和贴息计划。大力推进优化项目建设软环境,认真做好重点培育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实行告知承诺制和工业项目建设各类规费(在市权范围内)实行零收费等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坚持实行重大项目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等,以健全的制度营造项目建设的服务高地。

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着重抓好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建设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增2家);积极推进国家、省、市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争取5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竣工投产;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争取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只。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的产品水平、设计制造水平、检测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建设市级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40家(新认定10家)、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4家(新增2家)。

4、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营造全心全意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浓厚氛围。认真组织开展民营经济促进年活动,为壮大民营经济多办实事、好事。履行好促进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网络和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建立重点民营企业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掌握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形成快捷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二是强化民营经济的产业指导和规划导向。认真做好国家产业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在资金、用地、人才、服务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和扶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打造民营企业的“小型巨人”。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兼并、联合的道路,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或以买壳、参股等形式重组上市,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帮助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奖励力度。重点落实好常发[2003]34号文件《关于提升提速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使各项政策要求实施到位,放宽审批条件,取消一切歧视性准入障碍,在生产经营、征地拆迁、用电用水、贷款贴息等方面与其他种类企业共同享有“国民”待遇,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15810”工程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要充分使用好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将现有工业技改贴息、科技三项费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贴息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用于民营企业扶持的幅度;要加大激励支持,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的民营企业,要实施政府奖励,对发展快、贡献大、自主创业成绩突出的民营企业家,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是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实力,提高和改进服务手段和质量;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鼓励同类企业、行业建立自我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自律性组织。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业指导管理机构,开辟多元化担保资金的筹措渠道,扩大担保基金能力,争取增加担保资金1亿元,使全市担保资金扩大到4.33亿元;联合13家担保公司与郊联社合作推出“融资宝”业务,努力在全市构建“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新格局。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创造性地履行政府职能,创建适应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广泛的服务工作,着力打造好“教育培训、信息服务、银企合作、行业管理”四大平台。

5、深化完善国企改革,构建新型工业管理体制

一是加快推进已通过改制方案企业的改革转制。我市市属工贸企业的改革已进入扫尾阶段,2004年我们将合力攻坚,继续把市属工业商贸企业改革工作推进到位,对11户基本完成的目标改制企业继续做好加快推进改制工作,努力做到彻底改、改彻底;对所有改制企业做到职工置换身份到位、产权实现多元化及改制程序到位,完成企业工商登记;对部分特困企业,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坚决实施依法破产;对“大而盈”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要求必须吸引战略投资合伙人参与改制,达到国有股本减持到20%以下的目标。

二是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做好牵引、毛纺等已改制企业在产权交易、工商登记等改制后续环节的协调工作;对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要按照《基本规范》要求,继续抓好“回头看”活动,帮助和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典型引路,确立一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组织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管理同步创新。

三是继续推进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对国有集体参股中小企业,要以明晰产权关系、加快公有资本退出为目标,到年底力争使中小企业中的国有集体资本全部退出;对已初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要大力促进股权转让流动,使经营者、经营层和业务骨干多持股、持大股;对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会式企业要确定深化改革的时限,加快进行“二次改制”,要向“两头”转化,其中规模较小的可转为私营企业,规模较大的可转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继续做好破产关闭企业的项目推进工作,对苏煤机等已进入破产、关闭程序企业,要积极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积极稳妥处置空壳企业,对近年来39户已实施关门走人空壳企业,积极寻找对策,争取有实质性突破;积极与有关方面协商有效的处置办法,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逐步解决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五是加快理顺工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模式,理顺行政、行业、社会管理职能,搞好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我市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经营者人才市场等,为改制后的企业构筑更好的发展平台。

6、加快探索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积极探索新时期经贸工作转变职能的新路子。积极探索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发展环境的新方式,力争在“五大转变”、“五个导向”上取得新进展,即从管理企业向指导产业转变、从数据统计向规划研究转变、从审批管理向营造环境转变、从具体操作向维护秩序转变、从服务市属企业向服务全社会转变,重点做好产业升级导向、布局导向、技术导向、人才导向、组织导向;积极探索经贸工作的新模式,力争在对经贸工作的组织方式、对辖市区经贸局的指导方式和对企业服务的服务方式上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机关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力争在创建好班子、学习型机关建设和争创企业最满意的政府工作部门方面取得新成效。

二是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汽车、建材、电信、价格、房地产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推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继续开展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等工作,巩固整治成果,落实长效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履行好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继续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薄弱环节,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抓好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三个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和排查、整改,提高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安全生产关键人物的安全素质;加强机制队伍建设,严肃查处事故,促进安全生产。

四是加强口岸交通运输协调工作。切实履行好市口岸管理办公室的职责,继续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加快通关速度,推进口岸电子工作平台建设,提高口岸效率;协调做好边防站工程、国检局搬迁、江边电厂码头等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口岸整体环境。认真做好铁路、公路、水路(港口)、民航大交通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重点港站、重点企业、重点物资交通运输的突出问题。

五是加强经济技术协作协调工作。切实履行好“常州市与安康市挂钩扶贫协作、常州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加强与安康市苏陕交流办、重庆市云阳县协作办、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办的工作合作,因地制宜研究扶贫项目、对口支援内容和经济合作方式,帮助受支援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六是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切实履行好市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进一步提高认识,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信息反馈、工作反思、工作学习共享三大组织学习系统;开发新的载体,探索学习型领导、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科室(车间、班组)、学习型个人等多种创建形式,完善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体系;不断完善考评制度,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并完善学习型企业评价体系。

总之,2004年的经贸工作是十分繁重和艰巨的,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全市经贸系统的同志们一起,为完成全年经贸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为促进全市工业和商贸经济的加快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把常州早日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