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03-0003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贸办[2003]45号 发布机构:市经贸委
生成日期:2003-01-25 公开日期:2008-04-0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经贸委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
关于印发《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常经贸办[2003]45号

 

 



关于印发《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

2003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

为了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贸工作,确保完成市人代会提出的2003年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委党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现将《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印发如下。

 

二○○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2002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

 

2002年,在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新的经济形势下,全市经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一着不让地狠抓各项重点目标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全年工业和商贸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喜人景象,发展之快、态势之好为多年少有,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市人代会年初提出的目标,为我市全面推进富民强市新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

⒈现价工业总产值完成1167亿元,增长16.5%,高出年度目标1.5个百分点;

⒉工业增加值完成281.5亿元,增长15.6%,高出年度目标3.1个百分点;

⒊销售收入完成1135.5亿元,增长20.2%,高出年度目标8.2个百分点;

⒋实现利税86.03亿元,增长26.05%,高出年度目标14个百分点;

⒌实现利润45.9亿元,增长46.84%,高出年度目标31.8个百分点;

⒍乡镇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192.8亿元,增长25.84%,高出年度目标10.84个百分点;

⒎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23亿元,增长39.6%,高出年度目标9.6个百分点;

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9.55亿元,增长12.1%,高出年度目标0.1个百分点。

(二)重点工作目标

⒈规模经济

⑴全市60项新增长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新增利税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60%166.7%

⑵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18家,其中超20亿的企业4家(新科、输变电、常柴、常林),比上年增加1家;年创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15家。

⒉技术进步

⑴全市开发新产品1021项,完成761项,投产625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2.1%101.5%104.2%;新产品销售率达27%,高出年度目标1个百分点。

⑵上报省经贸委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15项,列入省信息化示范企业2家;全市又认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10家,累计达20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4%,增长25%,分别高出年度目标0.45个百分点。

⑶建设企业技术中心31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施市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0项;列入省重点质量攻关项目10项。

⑷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项,当年竣工20项,超出年度目标5项;实施投资超亿元的技改项目23项,当年竣工10项;常州依维柯客车有限公司城市客车年内完成投资12000万元;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弹力系列面料年内完成投资5000万元。

⒊企业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户数控制在48户;50%以上的企业达到基本规范要求;全市资产重组规模达12.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9%

⒋市场建设

十大市级重点市场成交额达150.56亿元,增长13.6%,高出年度目标1.6个百分点;建成清潭新村菜市场,东下塘菜市场改造已开始动迁,兰陵菜市场改造完成规划选址;引进大型超市2家(农工商、乐购);此外,建成富强新村菜市场和西新桥一村菜市场,政成桥菜市场可望在近期竣工。

⒌口岸建设

完成常州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通过省政府组织的预验收,为迎接国家正式验收打下了基础。

二、全年经贸工作的特点及取得的成效

综观全年工业和商贸经济的发展走势,可概括为经济总量高增长、技术改造高投入、民营企业高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24.56%,比上年提高7.6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两驾马车”齐头并进为推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三个加快”:工业经济增速加快,全年工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6.5%15.6%20.2%26.05%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货物量、用电量等生产要素同步增长,特别是工业用电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高开高涨、增速加快,全年技改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3亿元,增速则为“九五”以来之最,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一年的投入量达到“八五”期间的2/3、“九五”期间的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商贸流通业态进一步优化,各种连锁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迅猛,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加快,自1997年以来首次突破11%,达到12.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是“促进了三个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继续呈现效益增幅高于生产和销售增幅的局面,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发展平台。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2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4%,增长25%。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争取国债项目方面取得突破,并且列入计划的大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新经济增长点产出速度加快,DVD、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牛仔布等在全国同行业排位名列前茅,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是“营造了三大格局”:所有制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私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经济总量占比超过70%,增速达2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80%,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激活民资投入上有了大突破,个私民营企业投入增速达95%,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占全市的份额接近1/4;利用外资工作有了新突破,工业协议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25%,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8%;改制转制企业活力增强,投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快发展、增强后劲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改革脱困继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随着破产关闭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医保、下岗职工出中心、筹措改革成本等一些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集聚发展优势的内生机制和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格局逐步形成。

三、全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围绕全年目标和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六个加快、六个着力”的要求,主要从抓好“六个落实”来开展工作。

⒈把科学规划、充分认证、加快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

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常州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认真做好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的制定。会同市计委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配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并依靠全市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基本形成“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的初稿;通过召开发展纲要(初稿)评审会,广泛听取并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后加以修改完善,正式发布我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发展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导向、布局调整以及政策措施,为“推进以开发区为龙头不断拓展高新技术发展空间,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改革管理方式为抓手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保障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⒉把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成长性与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的竞争力、形成地方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载体加以落实。

营造做大做强的氛围,研究出台《常州市大企业大集团“十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目标方向和工作重点,并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认真对标,帮助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制定好发展规划,重点引导和协助“十五”期末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9家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其中首先启动目标超100亿元的4家企业;逐步组织44家目标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并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和重点联系制度。多措并举,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和关键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全年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18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15家,新科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全市47家重点企业的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均保持了22%以上的增速,技术改造投入增速达到45%以上;常客、红星、常林等一批重点培育大企业年增速达到50%,装载机、挖掘机、空调器、DVD、变压器、牛仔布等重点名牌产品增势强劲,继续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突出资本运作,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切实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常茂生化、黑牡丹股份成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7家,此外,还推进国光、多棱数控、江东化工等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加快上市申报和一批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⒊把强化多元化有效投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根本加以落实。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工业投入“六比六赛”活动,广泛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氛围,引导和激发企业的投资积极性。突出重点、抓大抓强,推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大项目建设,认真做好重点项目的分工落实、跟踪服务和组织实施,及时掌握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30个市重点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7.6亿元,其中武钢集团的引进意大利电炉设备技改项目等20个项目竣工;23个上亿元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新港热电公司的热电一期等10个项目竣工。积极挖掘、努力培植项目源,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达到361个;在争取国债项目方面取得突破,大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档灯芯绒和府绸面料等9个项目列入第七批、第八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计划;黑牡丹集团的开发生产高仿真牛仔布用纱及面料等11个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双高一优”预选计划;此外,还争取到省重点技改项目贴息计划19项。加大组织力度,全力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市属工业招商引资机构和网络,分层次排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加以督促和推进,组织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并对已落实的项目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加快乡镇工业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引导、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初步规划建成85个乡镇工业园区,进区企业达到3020家,比去年新增入园企业1500多家,乡镇工业园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乡镇工业二次创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

⒋把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作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加以落实。

积极营造氛围和环境,研究出台《关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特殊性,重点突出建立企业信息主管(CIO)工作机制,努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示范工程,加强典型引路,选择一批企业率先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升级,在去年认定10家的基础上,今年又认定了10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并推荐上报常客、新科2家企业列入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申报落实并组织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项、国家级新产品试产计划9项、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4项;大力推进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抓好31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华朋集团建成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全市累计达3家,新科集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全市累计达2家,新科、变压器厂、兰陵化工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重点支持的企业技术中心,此外,继续搞好市级技术中心的培育工作;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工作,积极为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牵线搭桥,将34个项目与28所高校联系,有12所高校表示了合作意向。

⒌把全面推进工商企业改革改组、机制体制创新作为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核心加以落实。

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制造业基地迈进”为主题的典型经验推广活动,对盛士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常林的法人治理结构等首批6户示范企业的先进典型经验进行了系列报道,营造了全社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开展《基本规范》达标活动,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分类指导,规范推进,对94户工业企业和49户商贸企业按“四种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对已改制企业从贯彻《基本规范》入手,施行“做强一批和搞活一批”的战略,对未改制企业推行“三制三关”规范程序,加快市属国有集体工业商贸企业改制步伐,全年共完成改制23户,其中,国有企业6户、集体企业17户。加快劣势企业的退出步伐,全年淘汰劣势企业25户,其中,对江南、光学等12户企业实施了破产,涉及资产5.5亿元,对冶炼、继电器等13户企业实施了关门走人,分流安置职工6000多人;继续加大特困企业的解困力度,基本完成原金狮集团和矿务局所属企业的整体解困工作。标本兼治,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重点解决遗留问题,为12户原市属破产关闭企业的4735名退休职工办妥了参加医保手续,全部解决下岗职工顺利出“中心”问题。

⒍把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部、加快工商经济发展的作战部、企业的服务部,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加以落实。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围绕经济运行、技术进步、改革脱困、口岸交通、经济协作、安全生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为各种经济成分企业搞好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在抓好目标管理与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与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及重点工业、商贸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协调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强化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新增长点和重点扭亏企业加大生产调度电量、银企合作、贷款贴息等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工业和商贸经济的加快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江苏国际服装节、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西交会、知名厂商协作配套会等各种大型经贸活动,全力拓展市场;切实加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力度,突出抓好了加油站规划布局调整和整改、推行机械化屠宰及定点屠宰场的压缩和调整、强化拍卖企业和旧货企业行业管理等方面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为依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重点做好了信用担保、信息传递、牵线搭桥等工作。切实转变职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落实第二轮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努力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履行市整规办的职责,做好牵头协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并对相关单位的整规工作进行督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成效日益显现。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并做好《安全生产法》的宣贯实施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组织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的专项整治工作,做好对有关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认真做好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重点港站、企业和重点物资运输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常州港一类口岸建设与开放的协调工作,完成了市政府与各省查验机构就口岸开放有关问题签订了四个协议,落实了常州港口岸边检编制、联检大厅建设、口岸联检制度编制等工作,顺利通过口岸开放省政府预验收。加强经济协作工作,对口安康挂钩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有了新突破和新进展,积极探索发展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协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全市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牵头做好了有关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通过典型引导、专家咨询、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以创建“好班子”、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创建文明单位为重点,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依法行政和机关行政效能监察,促进机关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为履行好职责并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了保证。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的势头较好,但从横向看,在省内排位居中,与苏南板块第一集团军的发展有差距,在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部分工业品价格继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近几年来持续低位运行,压缩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和市场空间;部分以出口日本市场为主的出口大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大幅下降;对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大集团仍然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不高;“大而盈、大而难、大而亏”的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脱困矛盾突出;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比重偏大,流通业态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2003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贸工作,有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这将要求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力争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六大后第一年成为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又一个捷报频传之年,再创新佳绩。

2003年全市经贸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把加快改革、率先发展作为经贸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工业商贸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根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全市工业和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2003年工作总体思路

2003年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实现二个确保,实施三项规划,构建四大服务管理体系,突出五项工作重点。

“确定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确立加快改革、率先发展作为经贸工作的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

“实现二个确保”:确保工业、商贸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三项规划”:组织制定工业布局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的实施。

“构建四大服务体系”:明确转变职能、创新经贸工作的基本方向,构建重点工业与商贸企业经济运行监测监控管理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突出五项工作重点”:提速增效、壮大规模,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加大投入、培育后劲,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2003年主要经济增长指标的预测及计划安排

(一)2003年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估价

2003年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初步预期良好,基础好于2002年,实现2003年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是有信心的,达到工业增加值增长13%是有基础的。但连续两年的高增长也增加了2003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

(二)2003年工业经济增长的初步预测分析

若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计算,则现价工业总产值增幅必须达到15%,增量要达到175亿元。从我们对重点地区、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的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分析:

重点地区:2003年,金坛、溧阳两市预计产值增幅均可达到18%,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区预计产值增幅分别为17%25%17%20%18%,部省属企业预计产值增幅为10%,市属工业预计增幅为7%左右。合计2003年预计现价工业总产值的增量为174.5亿元,增幅约为15%

九大行业:2003年,预计增长最快的冶金行业销售增量可达35亿元,增幅45%左右;机械行业增幅较2002年有所回落,增幅在13%左右,销售增量大致为55亿元;化工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销售增幅16%左右,增量22亿元;纺织行业依托印染行业以及黑牡丹、华源蕾迪斯等企业的拉动,预计增幅在15%左右,增量为22亿元;电子行业由于新科电子集团增势趋缓以及星球电子出口回落,全行业增幅将出现较大回落,预计增幅在16%左右,增量为16亿元;服装行业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预计增幅10%左右,增量大致为6亿元;建材行业2002年技改投入力度大,盘固水泥、金峰水泥等企业2003年将有较大产出,预计增幅将超过20%,增量为4亿元左右;塑料行业的新湖石化、金氏集团、江南塑料等公司技改项目投产达产,行业销售增长速度在15%左右,增量4亿元;医药行业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小,预计销售增幅10%左右,增量1亿元;加上食品行业如天香集团、天目湖啤酒公司等企业的销售增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增量大致在166亿元左右,即增幅14.8%左右。

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企业:预计2003年全市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增量企业将超过35家,其中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据初步测算,这35家企业2003年新增销售收入将超过75亿元;此外新增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至1亿元的增量企业预计还有65家,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左右;也就是说,这100户增量企业2003年新增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长9个百分点。

(三)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

⒈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15%

⒉工业增加值增长13%

⒊销售收入增长14.5%

⒋实现利税增长10%

⒌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

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四)重点工作目标

⒈规模经济:实现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20亿元企业6家,超50亿元企业1-2家;60项工业经济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75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⒉后劲投入:计划安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340项(总投资210.6亿元);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45项,总投资60.9亿元,计划竣工23项;实施总投资上亿元项目26项,总投资51.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5.7亿元。

⒊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1080项,完成780项,投产650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7%;建设技术中心32家,比上年增加1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超过6%

⒋企业改革:集中组织实施一批“大而盈、大而难、大而亏”的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市属国有及集体工业、贸易企业的改制。

⒌市场建设:完成红梅菜市场改造并投入使用,东下塘菜市场完成市场部分的主体框架。

三、2003年要突出做好的五项重点工作

(一)提速增效、壮大规模,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大力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确定形成的38家重点企业、100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重点跟踪项目、20家重点联系民营企业、30家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制定好年度和季度工作目标,加强达产达效进度的监控分析和预测预警,搞好资金、用电等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开展挂钩帮扶和现场办公,切实帮助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倾向性问题,努力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新增长点项目增量产出达到100亿元,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大力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壮大规模和实力。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推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十五”发展规划,以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综合竞争能力为目标,做强做大为根本,推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构建由强变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深化改革改组,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激发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加大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年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20亿元企业6家、超50亿元企业1-2家;确保大企业大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大力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构筑新型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基本建立起与我市特大型城市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以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为突破口,加快传统模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大流通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连锁经营,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营销方式,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改造传统商业,促进流通企业的重组和联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发展便民连锁店;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主辅分离、外资并购、联合重产业等方式,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政策、运输和信息平台,逐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综合网络体系;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商贸流通企业,培育1-2家上规模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推进我市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划、调整好乡镇工业布局,研究出台加快开发园区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抓好15个左右规划起点高、产业关联大、带动功能强的乡镇工业园区,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培育形成一批示范园区,发挥示范效应;以加大投入为重点,推进园区重点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提升园区利用外资水平,以政策导向、环境创造为切入点,营造园区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外商投资园区、私营工业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电子工业园区、化工工业园区等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辐射带动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加大投入、培育后劲,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大力推进全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围绕全市确定的总投资60.9亿元的45项重点技改项目,加大项目的建设力度,当年完成投资31.3亿元,竣工23项;对列入国债计划内的9个项目加紧前期审批,尽快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工作,及早完成批复。对已批准的可研项目,尽快落实好银行的评估审批,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的专项资金计划,享受国家的贴息政策。加大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协调资金,确保如期推进,尽早发挥效应。

大力推进对地方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围绕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提高利用外资在技术改造中的比重,加快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招商和建设,重点做好总投资51.7亿元的26个上亿元项目的落实、推进、协调工作,努力实现上亿元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5.7亿元,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发挥对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

大力挖掘、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专题,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重点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以及在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排头兵企业,做好各类国家、省专项计划的申报工作,争取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和国债专项计划。选择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中小企业和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做好省重点技改项目和省贴息计划项目的筛选工作,积极争取和安排覆盖全社会的重点技改项目贴息,引导和激励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投资活力。

(三)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采用典型引路,确立一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企业,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重点在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规范公司制企业运作等方面取得实效。

大力推进一批“大而盈、大而难、大而亏”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脱困。对带有引导性、代表性、突破性的“大而盈”企业,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股本减持上取得突破;对那些“大而亏”、“大而难”的企业,采取整体出售、公开转让,民资、外资收购或控股等方式,推进这类企业的改制;对确实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少数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坚决实施破产,加快国有资本的退出步伐,从根本上解决“退不了”的问题。

大力推进企业的改组改制。按照年内全面完成市属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目标,对尚未进行改制的15户工业企业、3户商贸企业,加快改制方案制订和组织实施;对23户国有集体控(参)股工业企业、6户商贸企业加快公有资本退出,对部分改制不到位的企业加快进行“二次改制”,达到全市中小工商企业中的国有集体资本基本退出,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市属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

继续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对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关闭,继续做好已进入破产关闭程序企业的破产终结,对改革过程中的空壳企业寻找对策争取有实质性进展,对溧阳丝织等列入国家经贸委新增建议名单的政策性破产项目,积极与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沟通,争取政策性破产核呆指标的落实。

(四)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大力推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营造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再认定10家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继续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突出重点,培育一批信息制造业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新科集团、凤市集团等一批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宝顿电子、金正电子等一批三资企业,侨森电子、联新半导体等一批新增长点企业,掌上DVD、笔记本电脑等一批重点产品的发展;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百家以上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定全市50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争取一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列入省计划,积极争取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省鼓励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基金项目,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步伐。重点抓好市级以上20个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项目,选择推荐一批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重点新产品试产等计划,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组织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一站二中心”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32家企业技术中心,比上年增加1家,重点培育1-2个技术中心,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加强与高校院所产学研联合,重点推进10个产学研联合项目,加速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全面启动《常州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的实施,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强化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按照《纲要》要求,以建设现代制造业为目标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优化,产业群相对集中的格局;引导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心城镇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现代制造业小区。

加强对经济长远发展的研究,注重工作的前瞻性,会同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制订常州市工业布局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形成企业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商贸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加强调查研究,重点做好全市范围内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个私民营企业现状、企业发展环境三项课题的研究,系统总结,全面反映,找准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方法,面向全社会,构建一批服务、管理体系。调整对经济管理的方法,建立重点工业与商贸企业经济运行监测监控管理体系;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建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大行业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常州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意见》,按照压缩数量、合理布局的要求,大力压缩小场点,积极推行机械化屠宰,做好乡镇场点的撤并工作,尽快形成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合理、科学的布局,切实提高屠宰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肉品质量;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屠宰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的意见》,统一屠宰环节收费标准,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做好旧货调剂业的归行纳市管理工作,对煤炭、化危品、成品油、租赁、典当、废旧金属等行业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核其经营条件,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实行日常跟踪管理与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切实加强企业培训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实践,加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指导,稳步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在继续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工商管理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举办好职业经理培训试点班;注重实效,广泛开展各类短期适应性专题培训,按照培养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努力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加大口岸建设力度,认真做好交通运输协调工作。推进口岸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口岸整体效能,提高口岸联检工作效率,营造口岸发展环境;加强口岸信息化建设,汇编好一本口岸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口岸管理和口岸联检查验的现代化监管水平;建立全市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生产情况统计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地方铁路专用线和产品管理工作,及时解决重点港口、重点企业和重点物资运输的突出问题,主动做好全市交通协调服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进一步加强经济协作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继续关心、支持、参与对口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别是与上海市的经济协作,主动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加强与上海企业的联合,提供常州企业发展的要求,推动常州与上海企业的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积极参与西部开发,引导企业推进东西部的开发与合作,扩大横向联合,实施跨区域、跨行业、多成分经济组织间联动,推动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

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突出企业安全和交通安全两大重点,继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建筑行业、非煤矿山安全等的专项整治,强化基层安全生产和基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继续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和切实抓好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努力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着眼于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切实履行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结合经济工作的实际,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按照依法行政、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在巩固前一阶段整规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政策、法规、经济、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推进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抓好十六大精神的宣传贯彻,搞好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好班子的三项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学、议、赛、看、课、创”六方面活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做到理论学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组织开展机关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定好一套计划、记好一本手册、写好一个评语,切实提高机关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深入开展创建好班子活动,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把创建好班子的过程作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落实创建文明机关的各项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廉洁意识、效率意识,树立机关良好的自身形象。

总之,2003年的经贸工作是十分繁重和艰巨的,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全市经贸系统的同志们一起,为完成全年经贸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为促进全市工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加快发展和把常州早日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做出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