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江苏省常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索 引 号:014109488/2001-0000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01-06-01 公开日期:2008-04-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明确了常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行动纲要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事业

“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和到2010年,常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增加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队伍中的专门人才比例。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的结合,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在规划和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下重要原则:

    1、坚持加快教育持续发展不动摇

    “十五”和到2010年期间,要求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进入全省各市前茅,大力提高人民素质,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教育,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抢抓机遇推动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的关系,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要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十分重视以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模式,防止一味追求外延扩长。既要努力扩大教育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增加人才培养数量,也要始终坚持教育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内部结构的合理比例和平衡,在巩固提高“两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防止出现升学的过度竞争。“十五”期间因人口波动带来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持续爆涨的状况,必须做好超前规划,合理调整教育结构的工作。

    2.坚持改革和创新

    “十五”和到2010期间,教育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准改革的突破口,进行全方位系统综合改革,加快内容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改革,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借鉴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大高校后勤改革力度。要深化招生就业制度和教学制度改革,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教育、科技、经济与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1世纪是更加重视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也是更加重视质量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实现从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向提高素质的转变。必须十分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重视创业教育。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积极推进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建立素质教育与质量评价制度,普遍形成重素质、重质量的教育改革风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树立师资优先的观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发展目标

    今年510年,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在教育思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和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诸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总体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具体目标是:至2005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5%。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高标准、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同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供机会。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0%以上(市区保持在95%以上),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办好一批高质量、有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级各类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积极发展各类高等教育,支持在常部、省属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市区达到45%),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成人识字率达96%以上。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步伐,至2002年全市所有乡镇达到省制定的乡镇达到省制定的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内外开放、相互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形成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新的教育体制,主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至2010年,全市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左右(市区达到55%左右),率先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制度日趋成熟,适需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日臻完善,与国际教育逐步接轨。

    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实验区工作,形成一批学习型企业和社区,将终身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包括高级职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内的各类培训,积极组织校外辅导教育、老年教育和休闲文化生活教育。完善和扩大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通用外语等级考试。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的教育功能,创造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学习化社会环境。

 

建设适应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引导、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开拓创新的科研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至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达到合格学历,95%的小学教师、80%的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专科学历的比例达到60%,高中阶段教师中学科带头人和管理骨干获得学士学位和进行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达到20%,地方高校教师7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水平。

    建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加强三辖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市教科研培训活动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加快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适应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至2005年,全市培养、选拔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0%左右和4%左右。发挥特级教师的表率和领头作用。地方高校要以优惠政策,大力吸纳知名学者教授和优秀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或开展研究工作,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师资保证。

    建立和完善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把好入口关。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要逐步打破统包统配的格局。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合理配置。保证高质量的新师资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招聘具有任教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职业学校实训师资队伍。逐步破除教师职称和职务终身制。搞好师资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等中介服务工作。开展不合格教师转岗前职业培训。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促进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骨干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任教。逐步实行县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相对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聘为高级教师职务。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政府部门要为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继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按月足额发放教师的工资。各级财政要继续安排教职工住房建设专款,用于房改中老教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对房改中新职工按工资一定比例发放的住房补贴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逐步扩大市区教师奖励基金的基数,用于奖励教书育人成绩卓著的优秀教师。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造就德才兼备的学校干部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决定因素。学校领导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具有团结实干、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广大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积极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

    繁华盛世多论“教”,发展后劲在于“育”。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十五”期间和到2010年,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200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