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发〔2005〕4号
关于印发“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在常各高校、局属单位及有关学校:
现将“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和“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贯彻执行,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一、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
二OO五年二月十六日
主题词:教育 意见 总结 印发 通知
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省教育厅办公室,居市长。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5年2月17日印发
附件一:
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教育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今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住“一个统领”,做到“五个坚持”,实现“四个目标”,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把握“一个统领”。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发展是硬道理和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分析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着力破解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要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在更宽的层面上协调发展;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主动发展。实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促使学校在规范化办学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办学,逐步完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二是坚持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教育需求。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尽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务实的做法来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才能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五是坚持人才强教。人才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德水平,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现“四个目标”。一是高质量实施十二年教育。确保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7%、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3.5%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以上,职校生中级工达级率98%以上。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网站年访问量突破350万次;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工程,全面启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积极推进“绿色上网”工程,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积极推进“春晖工程”,开设名师课堂,完成基础教育各年级、各学科优质课拍摄,建立中小学精品课资源库,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三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中考、中招新方案,扎实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全面启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构建普职教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四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年内新增教坛新秀、教学能手500余名(使全市达1000名左右);提高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普通高中93%,职业高中85%,初中97%(其中本科及以上52%),小学 99%(大专及以上73%)、幼儿园大专及以上46%。继续选送中小学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在常高校引进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
着力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加快教育重大项目建设
1、依据《常州市区2004-2020年教育布局规划》要求,会同各辖市区做好分区规划,努力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改造危旧校舍、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调整城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布局;继续撤并村办小学教学点,逐步形成“小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向市区、城区集中”的农村教育格局;积极对中等职业教育(含中专、技校)的学校进行结构调整,整合优化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2、全面总结教育事业“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当前教育发展情况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措施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做到总体规划与各子规划并重、规划与课题研究并重、部门专家编制与干部群众参与并重、事业发展与人民满意并重,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为新世纪新阶段常州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全力处理好宏观政策调控与事业快速发展造成的资金需求与可供财力矛盾突出的问题,建立高效的资金运作模式,构建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大学城东区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按时、高效、优质完工,并进一步加大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力度,常州工学院积极启动东面及周边教育用地的征用和建设工作;二是大力推进市区高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按计划完成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建设和二中整体改扩建工程;三是加快推进优质职教资源的整合重组。新北职教中心力争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交付使用,原三职高地块筹建“常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常州市少年科学院”,承担全市青少年学科竞赛、成人教育培训等职能。四是成立教育投资公司,通过科学有效的市场运营方式,盘活现有教育资产存量,积极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后勤提供服务。
二、积极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1、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示范、重点、实验、星级学校创建力度,形成新一批设施优、管理好、质量高、有特色的窗口学校;强化对学校创建过程的管理,把创建工作作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加快内涵发展的过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开展优质学校回头看工作,促使学校瞄准更高目标,加快文化建设,形成各自特色,充分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
2、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辖市(区)、乡镇两级财政体制,落实财政对义务教育作为公用服务投入的职责,真正实现“四个统一”;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各类成人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联合、合并、划转、撤销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抓好“六有工程”建设,大力加强“合格学校”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3、召开“蓝天计划”推进会,进一步关注并妥善解决好流动儿童少年上学问题,深入推进实施“蓝天计划”:以设立“蓝天班”等形式,继续加大公办学校的吸纳力度;适度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多渠道创办外来工子女专门学校;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开展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情况专项督查,减少并取缔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简易学校。
4、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制度建设,加大帮困助学工作力度,尽力减免特困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聋哑、智残等弱势学生继续实行免费入学政策,既要帮助残疾学生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又要增强其融入现代社会、自食其力的能力;继续办好西藏民族中学,加强民族交融沟通,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5、召开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逐步推广责任区督学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落实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依法实行民主科学管理和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保障作用;逐步建立对乡镇政府基础教育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对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和加强“两基”年审制度、教育工作中有关重点难点问题专项督查制度以及教育督导通报制度等。
6、坚持学历职业教育与各类社会培训并举、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互补,大力推进各类社会培训,全年培训人次达50万;积极实施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教育富民工程,着力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争创2个市级示范基地,申报2个省级示范基地,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申报省级社区培训学院和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各1个。2005年,特别要做好省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迎评工作,坚持“重在过程、重在建设、重在实效”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围绕综合管理、普及应用普通话、规范用字三方面,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年底,市教育局将根据评估情况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7、进一步提高在常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江苏工业学院继续增加硕士学位授予点,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争取实现硕士点零的突破;常州工学院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常州电大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大学城各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在常高校创建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以上,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各地、各校要围绕中央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构建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建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中小幼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层次递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相联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横向沟通的德育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以综合素质评定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与常州文化相适应的、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能享有社会化优质资源服务的校外教育新格局,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5年,市教育局将全面启动开展“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2、努力创新德育方式,推进四项工程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一是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举办“感受清华”科技冬令营活动和第十八个科技周科技成果展示会,承办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开展科技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二是积极实施校园文化工程,举办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节、话剧展演活动、“中德生态杯”环保公益活动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三是积极实施德育资源开发工程,开展百个德育故事征集评选活动,继续创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场所,编制“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动漫作品;四是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有机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内容,形成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四、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各地、各初中校要围绕校本研究、优化课堂、制度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一是健全校本研究机制,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建立课改论坛,突出案例培训、协作培训和干部带头、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互动培训,创设有利于教师间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二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突破,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三是以评价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入探索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制度、师生评价制度等。2005年,市教育局将实施以初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为基础、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2、各地、各高中校要依据《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一是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设和开发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二是探索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三是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促进教师反思、交流创设条件;四是积极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五是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3、通过点上实验、面上发动相结合的策略,稳步推进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是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推进以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三是推进以弹性化、柔性化、个性化、人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分制;四是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重点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五是推进以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六是推进以体现先进性、实用性、配套性、共享性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要启动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和烹饪三大专业的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构建数控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教育培训集团,进一步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4、各地、各校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年级组、教研组评价制度,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督查评估工作。召开省实小协进会、初中、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和经验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要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严格执行教育部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5、积极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和成功经验,在创办“综合高中”的基础上,真正打破学籍等壁垒限制,研究探索普、职教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让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开展“通用技术”培训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高中生和中职生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实现跨校流动,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各择所需、各得其能、各成其才。
6、召开常州市学校体卫艺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五年发展规划,大力探索体、教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认真贯彻落实“两条一规”,开齐开足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等课程,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积极开展“健康少年”、“健康青年”示范活动;大力推进各类特色学校建设,开展艺术特色学校、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调研、评估工作;积极贯彻落实“高中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规范和完善评估考核操作,大力改进高中生军训工作。
五、全面实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1、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改革教育行政方式,加强宏观管理,把行政职能从“办教育”转到“管教育”,从以具体工作管理为主转到以学校发展规划管理为主,逐步实现“政校分离”,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水平。2005年,市教育局将''''>委托上海教科院举办以教育行政干部为培训对象的“现代学校制度研修班”,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学校主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创设宽松环境,促使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订规章制度,着眼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校着眼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人与组织的互动,形成系统、和谐、上进的办学氛围;引导学校着眼于变革、创新,创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学校文化,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3、继续修订完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价体系”,成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完成第三批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的专家论证和行政评议,全面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的中期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既要帮助学校发现问题,更要帮助学校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既要使学校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自我分析、调整,更要强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愿望,找到主动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品位。
六、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人才强教观念,精心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师德论坛、倡导教师家访、“抵制有偿家教”等行动,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形成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将师德与聘任晋升挂钩。2005年,市教育局将开展师德模范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
2、认真开展“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模式”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华师大等高校资源,探索构建“常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标准”;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原则,大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重点是高中新课程培训)、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按计划推进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有效整合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利用远程方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召开“常州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校本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3、继续开展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加快优秀教师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成长五级阶梯,使不同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积极推进实施“名师工程”,成立“名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启动实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制,抓好青年教师“五认真”等常规管理,通过观摩教学、专题研讨、“下水考试”和教学竞赛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成才。
4、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开展公推、公选校长工作;建立干部专业发展信息库,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让更多具备良好师德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好班子”考核方法,将任期制校长、党组织工作年度目标与校长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开展校长职级制调研,大力推进校长职业化发展,切实贯彻落实“五个一”要求,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2005年,党员干部要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实践“三个代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
七、着力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
1、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不能丢;心系群众,体察民情,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带着感情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学习调研制度,继续执行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周不少于一天下基层的调研制度,引导机关干部心往基层想,人往一线走,事为大家办,在谋划发展、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2、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为重点,结合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创人民群众满意机关”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和基层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切实改变机关内部劳逸分布不均、职能划分不清的弊病,优化整合资源,明晰人员职责,调整处室结构;不断深化机关工作“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便民、利民措施,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3、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加有效地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继续开展“两个条例”的学习、宣传,加大教育督导和审计工作力度,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教材资料编写和征订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收择校生、公有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继续开展“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学校”活动,不断加大治理乱收费的力度。
4、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当先锋,增强能力促发展,全面践行政风建设九项承诺,着力推行教育便民九项措施,把解学校发展之忧、帮师生生活之困、学习之难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争当机关“十佳公仆”;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开拓创新的风气,真正学会按科学办事、按规律办事、按法律办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进一步提高基层和群众的满意度,切实为学校主动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常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和动力,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附件二:
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4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按照“统筹协调、加快发展,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时俱进,开拓争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全市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新课改实验要求,不断丰富教育现代化建设内涵,逐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标准,加快推进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力争以较高的水平在全省率先通过评估验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建中小学校园网84个(使全市达到314个),近100%的中小学实现宽带上网,教育网站年访问量达400多万人次,教育政务网完成新一轮改版,OA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新课标教育资源管理器软件投入使用;组织开展“第三届专题学习网页”、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和课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教学反思故事征集等评比活动,全市30%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与考核。目前,数字化教学平台已在全市近百所学校推广使用,117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和局属学校100%以上的学科、80%的教师、占总课时20%的课时均已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2、启动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率先在全市完成制定《常州市区2004-2020年教育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规划目标为幼儿园由335所调整为195所,小学由230所调整为156所,初中由74所调整为71所,特殊学校保留3所,普通高中由25所调整为26所,中等职业学校由26所调整为14所,保持12所并建成有特色显著的高等教育,努力构成各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相互衔接、内外协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开展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总结工作,积极做好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我市高标准通过了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达标县市区的验收。
3、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北郊中学新北校区一期主体工程,共7.13万平方米建筑顺利完工,高一、高二学生于9月1日入驻新校区就读;新北职教中心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正式确定,用地手续办妥后即行开工;二中改造一期工程,共1.16万平方米建筑全面完工并启用,二期工程 0.71万平方米建筑正按序推进;大学城二期50万平米建筑工程已全部完工,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组织赴香港招商,东区实训基地征地手续完成,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4、大力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150余人,接待国(境)外教育团18批次130余人来访,指导组织300多名中小学生赴国外开展夏令营活动;新增聘请外国文教专业资格学校5所(使全市达到41所)、接受外国学生资格学校25所(使全市达到26所),全市共有35所学校聘请外教120余名;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前黄中学与新加坡赛伊教育集团合作举办SAM课程班(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达到8个)。
二、坚持量质并举,促进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1、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工作。辖市区“双高普九”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有序推进,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建立健全村小帮扶制度,举办村小评优课活动,组织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开设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金坛市金城镇等12个乡镇被表彰为全市基础教育先进乡镇。
深入实施“蓝天计划”。制定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审批程序及办法》和《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公办学校以设立“蓝天班”等形式共吸纳流动儿童少年50443人就读,举办7所公办蓝天学校(市属1所、钟楼区3所、天宁区3所),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2469人,依法审批了9所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并取缔了一批非法办学点。蓝天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得到了团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认真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市区“小升初”进一步扩大热点学校施教区,择校生比例控制在13%以内(低于省厅规定2个百分点);实行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统配政策,2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安排到公办初中就读,切实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高中招生实行“不扩班、不扩招”政策,一次性公布分数线,严格执行“三限”政策,部分重点高中继续实行30%的招生计划名额分配给初中校;精心组织全市高考、中考等各级各类考试、考务工作,无一例责任事故和差错发生,市招生考试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先进。
继续做好帮困助学爱心工作。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566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69.45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195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各部门出力、社会广泛参与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确保在常就读的每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2、基础教育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45所)、省级实验小学11所(使全市达65所)、示范初中9所(使全市达53所),完成省级四星级高中7所、17所三星级高中转评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实验小学、示范初中回头看工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召开全市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并在全市8所幼儿园启动0-3岁早期教育亲子基地试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2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39%。2004年,我市高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置:万人进线率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68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占全省1/7;大市本科录取率56%,市区达72.32%,均在全省领先。
3、职业教育得到新发展。职校招生形势喜人,招生数突破3万人,普、职教比例达46:54;示范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增9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1个第二批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其中2个为高职院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学校创建扎实有效,刘国钧职教中心等8所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单招考试继续全省领先:1818名职校生参加单招考试1116人录取本科,占全省本科录取人数的1/6以上,绝对人数名列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达61.4%(全省为22%),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总录取率在95%以上;职校生一次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6%以上,中级工达标率达到98.6%。
4、高等教育呈现新面貌。常州铁道机械学校顺利升格为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工学院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10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新增高等教育远程教学点2个(使全市达到20个)、共有函授站点44个;“常州大学城”高职基地被誉为“全国高职教育的杰作”,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分会,先后接待美国、德国、巴西、印度、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参观团共计1万人次,并得到了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5、社会教育展现新亮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状况调研,积极组织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50余万人次,经教育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人;武进湖塘成人中心校成功升格为省级武进社区学院,钟楼区被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市民学习信息中心”全年共开展市民培训学习咨询13500人次,发放培训学习资料12600份,接受市民电话培训学习咨询3600余次;开展“常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十佳信得过单位”评选活动,举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培训班,百家办学单位负责人共签《诚信办学承诺书》;召开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暨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迎评动员会议,制定出台“常州市社会用字管理意见”,“常州语言文字网”被评为省语言文字网站建设一等奖,举办两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后续培训。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1万人(非学历证书考试5.2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2万人;完成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6999人、普通话培训测试5445次。
三、把握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落实“德育为首”地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对2万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教育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管理办法》,开通“常州市中小学生德育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学习新《守则》、新《规范》,做文明好学生”活动、“共铸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好书伴我读”读书活动、第七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亲情面对面、爱心手拉手”送温暖活动、“颂英烈”革命歌曲展演活动、“助残日”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健康教育、法纪教育等各种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全年有51所中小学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承办2005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调研,举办综合课程和“学生成长记录袋”推进现场会,召开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示范初中、实验小学协进会,命名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33所学校被评为课改先进学校,51位教师被评为课改先进个人;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成立高中课改课题研究组,指导高中校制定课改相关实施方案及对策,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为2005年高中课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制定出台文化课会考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分层次教学,刘国钧职教中心等职校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3、推动学校主动发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局属学校完成“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并通过专家论证和行政审议,第一批实施主动发展战略学校进入自我评估阶段;制定出台《常州市教育行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的意见》、《常州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规程》和《教育行政处室(单位)主动服务学校发展举措》,着力调整政校关系,切实转变行政职能和机关作风,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4、围绕课程改革中心,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精心组织新课程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多样性和目标化考核管理;开展新课程研究活动,对课改实验管理、考试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讨;构建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网络,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召开各种课题论证会,克服课题研究的表面性、形式化,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5、倡导特色个性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2004中国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活动,举办首届青少年动漫大赛、卡通真人秀比赛、陶艺大赛和“趣味卡通文艺汇演”活动;组织承办2004年CKC杯学生纵横码汉字输入法大奖赛;举办第十九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比赛、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各项体育竞赛,全市共有百余支代表队2000余名学生参赛;大力推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组织参加“食用加碘盐与防治”健康教育征文评比和省第四届中小学健康教育电视知识竞赛;举办“常州市2004大学生艺术设计与作品展”、第四届校园整台文艺演出活动、第二届高中生独唱、独奏、独舞艺术比赛,评选首届艺术特色学校(书法);组织开展首届高一新生军事知识和技能竞赛、第三届中学英语口语电视大赛、第二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竞赛,使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四、重视学习提高,全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学习是个人成长的源泉,也是事业发展的动力。2004年,我们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作为广大教育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学习日”活动和各自实际,采用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继续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评比、新“三学”以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合格验收和创建学习型单位电视专题片征集评比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真正让学习在思想的深处扎根,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让学习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剂”。
2、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为契机,继续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我最敬佩的老师”大型网上评选活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力倡导教师家访、抵制有偿家教等良好师德风尚,探索建立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年共表彰全国模范教师1名、优秀教师4名,省优秀教育者14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00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60家。同济中学教师徐亚勤被评为“感动常州”十大新闻人物。
3、深入推进教师职评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多元评价方式,采用所在校德、能综合考评、任教班学生满意度测评、封闭式课堂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教科研水平测试(论文答辩)、综合评审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参评教师的专业情感、师德修养水平和学科以及教育专业素养。全年共对申报晋升中学高级职称的691名教师、申报晋升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职称的2559名教师进行了评定。市教育局被评为2004年省职评工作先进集体。
4、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充分整合相关职能机构和处室的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制定出台《常州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方法》,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高移和新课程师资培训,大力加强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训,先后与北京、上海等地高校联合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教育教学管理专题培训班等55个,全年组织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9500人次28万多人课时;各类教师合格学历达到普通高中92.90%,初中96.80%(其中本科51.62%),小学99.55%(其中专科以上72.68%),幼儿园96.75%(其中专科以上45.21%),职业学校84.27%,各学段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一层次学历拥有率均处于全省前列;组织216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学位(全市已有3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156名教师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完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特级教师”六级阶梯建设,新增67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51名学科带头人(使全市达到572名)、385名骨干教师(使全市达到1169名),推荐22名候选人参与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
5、切实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大力推进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绿叶支教行动”,首批83名青年教师志愿者赴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等8个活动基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行动; 举办“铁通杯”首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一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并脱颖而出;积极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常州旅游学校服务技能教研组等35个青年教师集体被命名为2003年度常州市“青年文明号”。
6、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次尝试公选校长工作,通过报名、笔试、演讲答辩、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产生了同济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二中、实验初中副校长;继续举办内部教职工交流暨师范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依法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组织800名教师资格申请人员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接受3600多名人员申报各类教师资格''''>。
五、强化能力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深化依法治教理念,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修订下发“常州市依法治校评估细则”,新命名常州市朝阳中学等49所学校为第三批“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省常中等3所学校基本通过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验收,溧阳依法治教实验区工作进一步顺利推进;认真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局属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均已配齐到位,200多名政治教师参加法制教育暑期培训班,3.17''''>万名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参加省第三次“四五”普法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为98.8''''>%,组织173''''>所中学的10.45''''>万名学生参加市初中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制定出台《常州市推进教育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见》和《行政许可程序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举办《行政许可法》专题培训,机关工作人员100%通过了市《行政许可法》考试。
2、全面规范教育收费,加强廉洁执政能力。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举办学习贯彻《省教育乱收费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条例》培训班,三次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全面落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深入学习“两个条例”,开展“增强纪律观念、自觉接受监督”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局属单位领导干部“学廉、述廉”和廉政报告制度建设,实施廉政谈话制度,谈话面达80%;积极开展警示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3、完善督查调研制度,加强评价指导能力。制定出台《常州市人民政府督学联系学校制度》,不断完善责任区督学例会制度和考核制度,全年共对111所学校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先后开展辖市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中小学学杂费收支及生均公用经费落实情况、节假日“减负”、学校安全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各项检查;强化对辖市区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继续做好校长离任、改制企业的审计和评估;局领导坚持带领分管处室深入基层调研,就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师生思想及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工作思路。
4、切实转变职能作风,加强服务发展能力。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大力发扬“多一点调查研究,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点求真务实,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勤奋开拓,少一点懒散作风”工作精神,加强学习,勤政守纪,发扬实干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好“指导、评价、服务”三项职能,积极参与“加强作风建设、创人民群众满意机关”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全力打造“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益,真正为学校主动发展和教育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