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2007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88/2007-0000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发〔2007〕2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07-01-18 公开日期:2008-04-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明确了常州市教育局2007年工作的方向与具体安排
关于印发《2007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常教发〔2007〕2号

常教发〔20072


关于印发《2007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在常各高校(中专校、技工校)、局属各单位及有关学校:
  现将《2007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各地、各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 年度 意见 通知


  抄送:省教育厅、市人大、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室、居丽琴副市长。


 

 

2007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是我市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决战之年,也是常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战略性突破的关键一年。今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创优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级各类教育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和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学习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为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建设长三角名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主要事业目标

(一)全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积极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优质高效地抓好省常中整体改造、新北职教中心、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武进区职教中心新校区、戚墅堰区实验中学、科教城东区等6个超亿元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二)全力提升各类教育水平。大力推进03岁早期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7%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5%以上、职业教育中级工达标率98%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以上、残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确保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三)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为首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课标下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策略、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评价方式,深入推进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四)全力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开展新一轮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评审,进一步扩大优秀教师比例,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有新的提高,分别达到:普通高中94%,职业高中88%,初中98%(其中本科及以上65%),小学99%(大专及以上84%)、幼儿园大专及以上65%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五)全力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增省四星级及三星级高中各1所、省优质初中6所、省优质小学13所、省示范幼儿园 2所,新增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4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1个、省级农科教基地2个,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和就读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六)全力打造常州教育品牌。进一步保持和发扬学校主动发展工程、科教城高职教育、“蓝天计划、“春晖工程”、“名教师工作室”等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具有时代性和本土化的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力争培植更多更具特色更有参考价值的教育发展样式,确保常州教育的创新实践和特色发展能力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教育实力

一是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省教育厅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乡镇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由点及面、有序推进,进一步强化宏观统筹和经费投入,力争有条件的辖市(区)在省内率先创成区域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市、区),努力形成制度健全、体系完备、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师资一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区域教育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教育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认真解决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土地、资金、规划、政策等问题,力争把每个在建和将建的重点工程建成优质工程、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确保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省常中原地整体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金坛市实验幼儿园、溧阳市第六中学、武进区新湖小学、常州市光华学校、钟楼区北港中学、戚墅堰区实验中学、新区第一初中等8个超千万元辖市(区)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启动少年宫三期——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暨少年科学院(暂名)规划和论证工作,力争两年内全面建成。确保新一轮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新北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启动异地新建工程,技师学院全面开工建设,武进区职教中心整体改造基本完工。确保科教城建设稳步推进,东区科技创新研发区建设完工,西区校园和公共区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调整和理顺全市中小学管理体制,开展专项调研和专题研究活动,合理划分大市和县(市、区)职责,充分调动各级办学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公、民办教育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努力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非校事业单位的结构和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对非校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充分激发其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活力和潜质,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列入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不断充实更新资源库内容,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及教学成果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加强66个国家级“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组织2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强化校园网和校园电视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不断提升常州教育政务网和信息网的服务功能,确保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五是不断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巩固和发展AFSAYAYFU等成熟交流项目,努力开拓教育国际合作的新项目、新渠道。积极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增强民族语言的影响力。着力加强高职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优势,加大引资办学力度,努力拓展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二)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

一是在缩小城乡差距上促进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发展,遵循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和不增加农民及学校负担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各地要根据省、市统一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大推进力度,真正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督查到位、管理到位,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装备条件和办学水平,确保年内全市90%以上中小学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等教育技术装备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3类要求。

二是在统筹各类教育上促进均衡发展。坚持以“两高两有”为方向,在协调发展中突出重点,在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实施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要强化农村,通过实施“春晖工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措施,既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又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强化特色,通过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等,既要做优做强做大高职教育品牌,又要加快培养学生创优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教育要强化成效,通过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发展现代培训服务业、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等途径,既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全面满足人的学习发展需求。

三是在关注弱势群体上促进均衡发展。深入实施“蓝天计划”,确保75%以上的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建立和完善民办蓝天学校与公办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民办蓝天学校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监测与评价等全部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继续加强帮困助学工作,召开全市帮困助学工作会议和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落实贫困学生“一免一补”及残障学生免费入学政策,深入开展“身边的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活动,进一步做好社会性帮困助学的协调工作。

四是在保障经费投入上促进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城乡实行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力争逐年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大力倡导创建节约型校园,进一步规范学校日常办学开支行为,探索建立经费投入与办学效益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教育债务偿还机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化解中小学债务。

(三)深入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彰显教育特色

一是围绕开展总结性评估,努力形成主动发展经验成果。出台《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总结性评估指导意见》,依据发展性、服务性、主体性原则,积极开展首批7所试点学校主动发展总结性评估工作,全面评估学校发展规划的推进过程、目标达成度和学校整体发展状况,评选表彰一批主动发展优秀学校及优秀案例,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广和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互促共进。

二是围绕制定新一轮规划,努力打造主动发展特色项目。积极开展学校发展创意设计活动,进一步发挥广大中小学参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主动意识,帮助和指导首批完成总结性评估学校在制定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背景分析、理念与目标、战略措施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建设、注重内涵提升,努力形成一批典型性、示范性及带动性较强的主动发展特色项目。

三是围绕提升品牌效应,努力开创主动发展崭新局面。召开全市创新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研讨会,进一步浓厚学校主动发展和争先创优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充分释放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和创新力,争创办学规范、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优质学校;促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快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强化宏观指导、政策服务和科学评价,真正培育好常州教育的自有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一是坚持务实创新,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在认真做好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生命教育、科技教育、公民教育等德育特色品牌,积极探索开展生涯教育。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举办“寻访常州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月活动、“十大感动校园故事”评选活动、“生命教育周”活动、奥运文化教育活动、18岁成人仪式、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及“人防知识”夏令营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着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班团队文化建设,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积极稳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开展新一轮课程培训,适度改革中考中招方案,使之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发展形势、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方案和新《考试大纲》的专题研究和学习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效应对好首次学业水平测试,确保各项工作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坚持全力推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理念较为先进、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县(区)职教中心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等壁垒界限,努力形成全市职业教育统一规划、归口管理的良性局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课改实验点和试点专业工作,加大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抓好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努力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推进社区培训学院和乡镇成教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社会培训的品牌项目,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的档次和质量。

四是坚持协作共建,继续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健全和完善在常高校交流机制,加强校际联系,促进校际合作,增进校际友谊,不断提高在常高校的发展合力和整体实力。大力整合并充分利用各行各业资源,不断提升在常高校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的能力。切实加大常州高教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展在常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渠道,不断扩大常州高教的影响力。

五是坚持特色兴校,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举办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启动大会和特色学校展示系列活动,确立一批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熏陶感染。

六是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加大“两条一规”执行和督查力度,开展各类体育及艺术竞赛活动,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切入点和突破口,改进和优化体育中考方式,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继续加强学校卫生教育,认真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扎实推进省、市级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成效,深入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抓好国防教育,着力强化军训安全教育。

七是坚持质量立教,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严格执行减负工作“五项规定”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减负工作经常性督查和月报制度。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教学工作定期研讨制度,全面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教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和学科中心组作用,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打造教育人才高地

一是全力抓好师德教风建设。深入开展“让教育充满爱”等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师德自律“八要十不”规定,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优秀德育工作者,举办师德报告会、师德论坛、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素质教育大讨论”以及不低于40学时的师德教育集中学习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二是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牢固确立“以德为首、学历牵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创新发展”的教师培训方针,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网络中心,切实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快优秀教师培养步伐。进一步完善市级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五级梯队建设制度,积极启动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工程,不断扩大名教师工作室的规模和影响,举办全市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和第二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努力创设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和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名特教师,形成一大批教学功底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和发展潜质良好的骨干教师,打造一支素质高、教艺精、结构优的教师队伍。

四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人事制度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和逐步完善教师聘用、教师资格、岗位绩效工资制、人事争议调解、合理流动、岗位责任、考核奖惩、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职称多元评价、专业成长记录袋等12项制度,积极改革学校用人方式,局属单位全面实行公开招考教师制度。

五是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干部培养工作,全面完成第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启动开展干部挂职交流工作。适度改革干部考核方式,探索推进校长专业成长发展性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干部选拔工作,科学合理配置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校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尝试建立团干部双通道成长信息库,启动实施“团干部双通道发展助力计划”。

(六)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一步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一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宣传,逐步完善普法宣传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着力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行为,继续开展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开展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培训,编印教育政策法规实用手册,筹建教育政策与法制研究会,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行风建设。着力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省市收费项目及标准,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认真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质量、招生考试、毕业生就业及教师招聘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对策。进一步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查处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和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出台《常州市教育局机关效能建设考核实施方案》,真正让广大机关工作人员做到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是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的功能和作用。督政工作加强针对性,联合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对辖市(区)政府、辖市(区)教育部门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督导评估考核,重点对依法投入、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等情况进行督查;督学工作体现发展性,抽查部分辖市(区)中小学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力争提供可资借鉴的督导评估样本。专项督查突出专业性,帮助广大中小学查找不足、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四是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扎实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管。进一步加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廉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建设,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巩固和强化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成果,建立和完善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五是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严格贯彻《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重点抓好校车安全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寄宿生安全管理、食堂卫生管理、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外出租用车辆报告制度,确保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稳定。继续做好“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加大对辖市(区)创建工作的指导,确保年底全市所有学校100%实现“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目标。

 

2006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6年,是常州力争总体实现小康的决胜之年,是常州教育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11次党代会和市第10次党代会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构建和谐教育为要务,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全力抢抓发展机遇,着力创新发展模式,奋力提升工作水平,努力服务发展大局,高质量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全市力争“两个率先”、推进富民强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内涵,提升层次,教育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台《常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十一五”期间常州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保障措施,确保在未来5年内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一五”规划的出台,进一步统一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继续巩固和发展常州教育的优势地位指明了战略方向和推进策略。

二是教育重点项目建设高效推进。省常中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一中改造一期工程、二十五中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新一轮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全面启动,新北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刘国钧高职校新校区完成校区规划和建筑方案招标,常州卫生学校新校区、文化艺术学校新校区基本落成,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科教城建设日新月异,东区科技创新研发区初具规模,科技会堂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年内共完成6万平方米建筑。

三是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校园网建设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90%以上中小学实现光纤宽带接入,100所学校通过市一级校园网评估。数字化软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课标教育资源管理软件”被评为“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综合二等奖,录像带、光盘信息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稳步提高,举办首期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高级研修班、第二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之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全市共有3.8万人次中小学教师接受两轮省级培训。教育网站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教育信息网年访问量达500万人次,教育城域网资源拓展到1500G,教育政务网顺利完成新一轮改版。

四是教育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聘外工作进一步强化,新增聘外资格学校11所(全市达58所,占全省1/8),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120余名外籍教师在常任教。双向交流合作日趋频繁,AFSAYAYFU等项目范围继续扩大,全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因公出访计18批次、120余人,共接受外国留学生300余名。教师国际化培训实现重大突破,引进美国普渡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创办常州普渡教育培训中心。中外友谊不断加深,成功举办2006年“在常外教看常州——走进武进”活动,深受广大外籍教师欢迎,已逐步成为常州教育年度国际盛会。

五是学校主动发展不断深化。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成立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监控规划实施过程,评价规划达成度,激励和帮助学校提升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向纵深推进,顺利完成第二批14所学校中期评估,全面启动第一批7所试点学校总结性评估和新一轮三年规划制定工作,举办首届中小学主动发展优秀项目评比,涌现出一批构思新、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优秀项目。主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次举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和征文评比活动,规范办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观念已成为我市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追求,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已成为常州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中国教育报》等对我市这一创新举措进行了专门报道。

二、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各类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基础教育喜创新成果。质学校数量进一步扩大,新增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全市达58所)、实验小学7所(全市达80所)、示范初中6所(全市达63所)、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1所(全市三星级以上高中达27所)。全市各学段入学率、升学率稳步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7.55%,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1.5%,高水平完成教育小康指标。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本科进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较去年增加24%,本科进线率43.2%,本科录取率和万人进线率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职业教育再攀新台阶。职业教育影响日益扩大,成功承办江苏(常州)职业教育国际论坛。职业教育招生形势喜人,全市各类职业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数量超过3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初中生2万余名),普职教比例达11.13。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良好,职校生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达标率98.6%,一次性就业率96.8%,有的专业学生甚至供不应求,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名落我市。职校单招连续7年全省领先,本科录取率44%,录取人数占全省本科计划的1/5,本科录取率、本科录取人数、总录取率均名列全省首位。

三是高等教育展现新面貌。在常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工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全市共有3个专业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2个专业入选特色专业、14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江苏工业学院的4个学科入选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科教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现代设计中心与现代制造中心启动建设,分别与''''>中科院、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亲临科教城视察并给予高度肯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高等教育远程站点29个、函授站点37个、就读学生约1万人。2006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7%,全日制大学生超过10万人,较去年增长13.9%,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四是社会教育勃发新活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成功举办2006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新增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稳步推进,成立常州市社会办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25个(全市达443 个),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50万人次。农村成人教育扎实开展,新增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共开展各类农民培训5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全民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全市共有1.2万人参加成人高考、11.5万人参加自学考试、1万人参加计算机和外语双考,并有7000余人接受普通话测试。

三、聚焦和谐,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免费教育,从今年秋学期起,全市共投入1亿元,专项用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40余万名学生家庭受惠。加大帮困助学力度,市帮困助学理事会共对2967名学生发放助学金307万元。高标准落实残疾学生免费入学政策,加强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召开全市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会暨教育技术装备与勤工俭学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史地实验设备、体育、艺术教育器材、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工程”。深入推进“春晖工程”,共摄录优质课160节,为广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

三是进一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扎实推进“金边工程”,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补助、物质保障和结对帮扶等措施,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缓解“择校热”,首次公布市区公办初中施教区,调整公办初中施教区,取消公办初中择校考试,实行就近入学,进一步放大24中、实验初中、北郊中学、清潭中学等优质学校施教区。高中统招名额分配比例上升到35%,进一步淡化初中学校应试倾向,努力营造追求特色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

四是进一步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深入实施“蓝天计划”,全市公办学校共吸纳8.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为76.9%,初中学段学生100%由公办学校吸纳入学,高中生升学打破户籍限制,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切实加强民办蓝天学校管理,依法审批通过35所民办蓝天学校,市、辖市(区)财政每年投入约100万元,并按我市有关规定以实物等形式给予公用经费补助。定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督查,积极推进民办蓝天学校与公办学校“一对一”帮扶结对,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到合格义务教育。

    四、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

一是坚持德育为首地位不动摇。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和文明礼仪教育等专题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出台《常州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确定50所生命教育项目实验学校,开通中小学生命教育网。着力强化科技教育,召开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由本市青少年组成的中国机器人代表队在世界锦标赛中荣获亚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举办首届“感动校园之星”评比、公民教育听证会、“七彩夏日、快乐成长”夏令营等活动,广大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启动班主任队伍轮训工程,举办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学校13所(国家级2所)、市德育先进学校36所。

二是坚持课程改革方向不动摇。全面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出台《常州市幼儿教育儿童发展评价指标》,提高幼教收费标准,并在省内建成首家幼教专题网站。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逐步确立课程意识,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门类;改革中考中招制度,开展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直升试点工作。全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召开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开展高中课改专项调研和教师培训活动,积极应对2008年高考方案,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出台《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常州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指导方案》,确定15个实验点专业,并在全省率先启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动摇。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举办大学生篮球联赛、第21届“育苗杯”田径运动会及中小学生各种球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建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切实抓好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全市共有8所学校通过市级铜牌验收。统筹推进学校艺术工作,精心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活动,举办“超级童声”儿童歌唱比赛、优秀中学生社团评比与展演、“未来之星”青少年特长生推选等活动,启动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全市共有24所学校被确定为书法特色学校。继续加强国防教育,举办军训教官培训班,局属学校军训经费由财政承担,全市共有19所学校(基地)被评为先进军训学校(基地)。

四是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学不动摇。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召开全市校本教研推进会,构建校本、区域性和网络教研的互动平台,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规范课题日常管理,积极开展科研日调研活动,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在省内名列前茅。进一步扩大教育科研阵地,新增38所学校为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常州教育报》、《课程与教学》等自办报刊为广大教师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五是坚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动摇。全面落实减负工作“五项规定”,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确保学生享有午休、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不定期督查和专项督查,建立减负通报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完善减负工作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广大青少年疏解成长中的压力,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是坚持发挥督政督学作用不动摇。进一步健全制度建设,出台《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制度》,修订完善相关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综合督导评估,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对辖市(区)政府、辖市(区)教育部门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市、辖市(区)教育督导部门对114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有力地规范了广大学校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开展中小学课程执行情况、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等督查工作。

    五、爱生敬业,立德树人,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一是大力强化师德教风建设。出台《常州市中小学师德自律“八要十不”规定》,召开省特级教师“八要十不”师德自律承诺会,开展《身边的殷雪梅》征文比赛和“青年文明号”爱心服务行动,评选百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向先进模范看齐,自觉践行师德规定,努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违背师德行为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二是创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人数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围绕新课改”原则,全年共举办教师培训班75个、受训人数1.3万。培训的形式和层次不断创新,推出“名教师大学堂”菜单式和新市民学校教师义务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各类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和高一层次拥有率实现高位增长,新增教育硕士130名,继续在全省位列前茅。

三是加快形成骨干教师队伍。大力加强骨干教师管理机制建设,出台《名教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建立优秀教师讲学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壮大骨干教师数量,新增学科带头人228人、骨干教师38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比例占全市专任中小学教师的11%。进一步完善职评工作,全市共有2130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19名教师被推荐为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候选人。

四是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校长专业成长信息库,修改完善《中小学校长年度考核意见》,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研修班、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现代学校制度高级研修班、第17期中学校长、第12期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和局属单位第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有力地提高了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素质和领导水平。

六、依法治教,关注民生,人民对教育满意程度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依法治教有效加强。教育普法工作不断推进,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四五普法总结表彰暨五五普法动员大会、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辅导会,出台《常州市教育系统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依法治校工作不断推进,着力规范民办学校和改制学校办学行为,新增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1所、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42所。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进,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规定,重新核定并面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

二是规范收费富有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高中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各级各类学校100%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严肃查处各种教育违规收费行为,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积极开展“创建规范收费示范县(区)”活动,武进区、钟楼区、戚区率先创建成为省级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

    三是廉政建设日趋强化。加强学校廉政制度建设,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管。全面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确定6所“廉政教育好学校”。

四是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出台《教育行风政风建设18项惠民措施》、《关于健全和完善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试行)》,开展“创优机关作风、服务发展大局”专项行动和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创优工作效能,努力为基层学校和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五是学校安全常抓不懈。积极贯彻落实《常州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办法》,重点开展校车、校舍、工地、消防、治安、卫生等检查,发现问题或隐患立即整改。建立校园警务室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切实增强学校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市完成80%的创建达标率,所有局属学校全部通过创建。

在肯定2006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虽然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教育投入还显得相对不足,特别是重点项目缺乏专项建设经费;虽然优质教育资源逐年递增,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城乡、区域、校际和各类教育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制约了全市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虽然学校办学规模实现了较快扩张,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在师资队伍和内涵建设等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任重道远;虽然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还需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 mso-bidi-font-size: 10.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