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1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索 引 号:014109488/2011-0000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11-02-10 公开日期:2011-02-1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2011年常州教育重点工作安排作出了具体说明
2011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坚持统筹协调为方针,全面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一是强化战略目标的引领。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深刻领会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把握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重点突出战略目标,以战略目标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
  二是强化区域推进的责任。加强统筹管理,分步分类组织实施,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各辖市、区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方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特色。
  三是突出重点工程的落实。全面启动规划纲要确定的十项重点工程,研制、论证实施方案并在部分区域和学校先期实施,努力形成有益经验。
  四是强化学校推进的举措。各学校立足规划纲要和本校实际,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把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五是提高行政服务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各处室和有关事业单位要依据国家、省、市规划纲要,研制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和“十二五”工作计划,提高制度设计能力,优化管理职能,完善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以加强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主要由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格局。
  二是深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城乡一体化进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教育发展实际需要,修订2011-2020年全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启动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程22个、学前教育改造提升工程26个,建设、改造校(园)舍面积25万㎡左右。扎实做好面向新疆乌恰县的教育对口援助工作。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推进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民卡的学习和服务功能。
  四是深化学校主动发展。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为价值追求,科学开展第二轮学校主动发展工程总结性评估工作,并启动第三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的研制和论证工作。深入总结学校主动发展的经验,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学校主动发展评价体系,优化评估方式,增强学校主动变革、开放办学、优质特色发展的能力。
  五是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在新北区启动建设新国际学校,支持部分学校设立国际部,引进、实施好国际优质课程和教育项目,促进职业教育部分专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加强AFS、“汉风龙韵”等品牌建设,提高外教质量,组织校长、教师出国培训、进修、教学和学生境外修学,为在常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教育。
  六是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根据省统一部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作业本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免课本费以及中职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深入推进“蓝天计划”,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100%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87%以上。中职1-2年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1500元/人/年,落实帮困助学金2200万元以上,切实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三、以优质均衡特色为根本,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一是着力彰显学前教育的普惠性。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镇(街道)学前教育现代化工程。按照“规模适度、提高质量、就近入园”的原则设置学前教育机构,对贫困家庭给予入园补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扶持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将现有的符合省优质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全部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明确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核定教职工事业编制,依法保障幼儿教师福利待遇。提高优质幼儿园建设和评估标准,完善评估机制,提高幼儿园主动发展能力,新增省优质幼儿园3所。
  二是全面推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示范区建设目标导引和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各辖市、区制订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重点工作进度表,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督查和中期评估。完善骨干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机制并逐步实现常态化。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采取积极措施逐步降低热点校择校比例。严格控制班级学生数,各辖市、区在义务教育学校启动小班化教学试点。举办全市首届初中教育论坛,开展初中校文化建设调研。召开优质小学创建经验交流会,提高优质学校建设标准,改进评估方式,新增省优质小学12所、省优质初中8所。
  三是促进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启动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召开全市高中校特色发展及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研讨会,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和课程改革。建立星级学校分类指导机制,开展“2011·三星高中常规管理提升年”工作,重点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常态课教学水平;四星级高中重点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在四星级高中启动建设16个市学科课程基地,通过3年左右时间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和教学管理新机制。鼓励部分高中与高校合作探索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服务平台和管理机制,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机会。鼓励部分高中开设国际优质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发展。逐步普及残疾少年儿童15年免费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职业高中两头延伸,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装备水平,发展残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残疾学生与社会的主动融合。加强特殊教育资源库和课程建设,组织开展全市特教学校联合教研活动,整体提升特殊学校教学水平。
  四、以促进产教结合为原则,推进职教高教创新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城西职教园区建设,五年制高职校均达省高水平示范校标准,3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所有职校达省三星、国家级重点标准,3所学校进入省首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行列。
  二是着力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推进国家高职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省示范院校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深化校企合作。根据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一核八园”产业布局要求,扎实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建职教集团、实训基地、优势专业、创业基地等,优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四是集聚高校协作发展优势。促进在常本科院校建立优势学科联盟,启动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优化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大力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
  五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月”、创新竞赛、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举办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创业设计”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等活动,评选“职教英才”、“职教之星”。
  五、以服务全民学习为宗旨,推进终身教育优化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依托常州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大学探索常州市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四级网络,加快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机构、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建设,承办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活动。
  二是进一步深化平台建设。继续开展省社区教育项目创建,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行动计划,举办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和终身教育优秀学习载体评比活动,新增省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省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3个、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省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3个。
  三是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修订市级乡镇(街道)农村成校(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新增市标准化乡镇(街道)农村成校(社区教育中心)5个、标准化社区教育居民(村民)学校32个。
  四是进一步助推社会办学。编印《常州市社会办学服务指南》,推进非学历教育机构品牌建设,深入开展非学历教育机构分等级评估工作。
  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旗帜,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召开全市德育工作会议,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切实转变德育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提高德育魅力。召开全市学生表彰大会和年度学生峰会,充分展示优秀学生的精神面貌,扩大优秀学生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能力。创建德育品牌,举办全市德育品牌创建和展示活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创新各类主题教育方式,努力提高主题教育活动品质。年内,新增省绿色学校10所,创建市德育特色学校34所、心理健康合格学校80所左右、绿色学校30所、科技特色学校15所、小记者特色学校20所。
  二是坚定不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省、市减负规定,重点规范课程计划执行、学生评价、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坚决纠正违规补课、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等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规范学校常规管理,大力加强专项检查和社会监督。
  三是大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和基地建设,开展以教育科研促进常州教育发展的行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立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带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评价制度、课程统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提高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水平,发挥好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做好30个重点课题、10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研究、10个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项目建设。
  四是加强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切实转变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陈旧、运动负荷偏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现象。以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为抓手,加强体育俱乐部、社团、校本课程建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改革竞赛评价制度,创新竞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年内完成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平台建设,适时公布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五是提高艺术教育育人能力。以承办省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确立我市艺术教育的价值追求,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体系和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着力提高艺术活动的影响面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立足以评促建,坚持建设标准,切实提高艺术特色学校创建水平。
  七、以争创人才优势为目标,提升两支队伍综合能力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招录特聘机制,突破观念和习惯制约,面向国内一流高校招聘优秀教育人才。用好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并终身从教。修订优秀教师评价标准,适当淡化荣誉要求,完善评价方式,简化评审程序,切实提升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职称评审细化标准,尝试网络评审方式,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加强设岗后续管理力度。
  二是加快培养教育人才。召开全市师资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全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筹建常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建立首批市教师孵化基地学校,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大练兵活动。启动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三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开展第四个师德建设月活动,评选表彰一批“168爱生行动”先进个人,编辑出版爱生故事、育人案例集,专项治理教师有偿家教行为,专项督查系统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四是培养优秀干部队伍。制定“十二五”名校长和骨干校长培养计划,实施校长学习研究共同体建设。健全公开选聘等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新机制,完善“好班子”考核考评办法。组织干部到省内外知名学校跟岗学习,赴高等学校和境外学习研修,深化中层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大力倡导干部读教育名著、学哲学、学管理,适时举办优秀校长管理实践研讨活动。进一步推进校长进课堂活动,围绕校长主动发展和教育管理关注点举行主题沙龙。
  八、以塑造优良行风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管理职能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出台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规定,建立督导通报制度,修订《义务教育综合督导细则》,重点督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情况,加大对减负增效等工作的专项督查力度。年内,完成全市三星级高中素质教育和92所学校综合督导评估。
  二是深化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普法工作,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许可,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洁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严格落实各项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督查。优化招生政策,确保各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维护安全稳定。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综合治理、专项检查、平安校园建设等工作,加强校园警务室建设,提升校园门禁管理能力,确保师生安全。加强学校卫生室和保健室建设,提升学校食堂卫生工作水平。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四是提升教育宣传品质。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大力加强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成果、亮点特色及先进典型的策划与宣传。成立常州教育报刊社,编辑出版《常州教育》双月刊。
  五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行政职能,规范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促进各部门加强联系和合作,加强工作项目整合,优化工程流程,创新工作方式,少发文、少开会、少检查,多调研、多统筹、多服务。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五比五看”竞赛活动,深化学习型机关、机关道德讲堂建设,定期开展读书会、讲座报告等教育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