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四项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步伐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化的思路”,加快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外向”的现代农业。
一是开展动植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优质高产水稻、雪山草鸡、奶牛等优质畜禽和河蟹、青虾特种水产等10个新品种的选育技术研究和良种产业化技术开发研究。
二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科技行动,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开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10项新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在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国际标准。
三是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科技行动,加快农业技术的高新化。加强胚胎移植、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10项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行动,增加我市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抓好地方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农业科技专家系统等农业科技基础工作。培育2-3家与上海农科院等大院大所挂钩的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抓好10-15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与示范效应。建设10家市级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3、加强关键领域技术示范,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加强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和市政公用服务、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加大科技的渗透和支撑力度。围绕城市应急保障系统,实施城市信息化项目;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技术引进、应用;围绕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集成有关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提高公共卫生整体科技水平,抓好重大传染性疾病、动物疫病防治科技工作;围绕重点疾病控制和诊治技术,组织实施1-2项临床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提高重大疑难疾病的医疗服务水平。
4、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大力构建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选题攻关,联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10次产学研活动,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50项。继续推进与清华、北大的科技合作。
二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中型科技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着力提升自身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功能配套建设,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工程化水平,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比重,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优势产品;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05年,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7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0家以上,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抓住科技体制改革的契机,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一批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和孵化企业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特色、市场信誉度高的骨干企业,强化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广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科技交易方式。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鼓励发明专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专利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
5、加强规划研究,全面完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计划的编制工作。
全面完成常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突出创新、突出重点、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我市科技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组织完成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十一五”重点领域及重大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凝炼出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专项、目标产品和科技基础设施,提出可行的有利于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