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让更多科技成果来常州产业化
索 引 号:014109496/2009-0011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09-06-26 公开日期:2009-07-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委书记范燕青率领的常州党政企业代表团踏进百年历史名校——上海交通大学
让更多科技成果来常州产业化
  延续4年科技长征路。26日,由市委书记范燕青率领的常州党政企业代表团踏进百年历史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掘宝队”中60多位企业家对科技创新的渴望和合作的真诚,打动了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们,他们拿出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家们分享。范燕青对企业家们寄予厚望,要求企业家们抓住良机,将上海交大更多的科技成果带回常州进行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转型、上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首批建设高校。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校具备一流水平的科研基础和实力,拥有若干代表国家级水平的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承接的国家重大项目逐年增加,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研经费总量、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发明专利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常州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都得到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技术支持。近几年来,我市更是加强了与上海交大的联系,多家企业在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力电子等方面与该校合作紧密。
  “此次来上海交大,就是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校地间的联系,探索新的合作道路。”范燕青真诚地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已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等五大产业,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实践证明,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两条路可走,即加大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在科技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常州正努力探索一条产学研合作之路,吸引中科院和全国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力量与企业相结合,使先进的研发成果能在常州的企业加快产业化,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升水平。
  范燕青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探索产学研合作已初见成效。以科教城为龙头的三级创新平台,已成功引进中科院及其有关地方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大院大所,设立155家中试基地、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全市已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21家。全市孵化总面积达11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1350家。
  范燕青说,几年来,常州5万余家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创业中,渴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身的“脱胎换骨”,但面临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紧缺的制约。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组织大规模的企业家代表团“南征北战”,走进50多家大院大所大学,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足迹遍布北京、大连、西安、哈尔滨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引进科技成果超过3000项,一大批科研“种子”在我市企业生根开花。范燕青期望与上海交大的合作能取得更大成果。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对常州党政企业代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说,近年来上海交大一直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希望能让高校的资源真正聚集到地方,为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校企间的合作正从点对点的合作向校市间的全面合作方向发展。高校将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根据地方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整合最优质的科技力量把项目输入到企业进行转移转化产业化,探索一条真正能走得通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她说,常州与上海相距较近,今后上海交大将进一步加强与常州的紧密联系,义不容辞地为常州的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支撑提供帮助,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共同探索更长久的战略合作模式。
  60多位企业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海交大能源研究所、汽车研究院,并分机电组和能源组,与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对接。在对接活动中,上海交大天宁区工作站揭牌成立。
  副市长王成斌和市委秘书长常青参加产学研对接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