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45/2011-0026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发改[2011]252号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2011-08-02 公开日期:2011-08-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由常州市气象局组织编制的《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审核,现予印发实施
关于印发《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发改(经发)委(局),金坛市、溧阳市气象局:

  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由常州市气象局组织编制的《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审核,现予印发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常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江苏省气象局、常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常州气象部门秉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常州特色气象服务,努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着力建设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常州气象事业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居全省前列。具体体现在:

  1、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加强。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决策气象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内容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在2007年溧阳丘陵地区严重干旱、2008年年初雨雪冰冻以及近年来历次影响台风等自然灾害防御、交通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社会安全事件应对、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充分肯定。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高于全省水平。

  2、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已经涵盖农林、水利、电力、环保、卫生、交通等十多个行业。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在水上搜救、有害气体泄露等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常州市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项目、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工程等气象工程全面实施。全市气象观测站点平均站距达到10Km,实现了连续观测和10分钟一次的数据上报。2009年常州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必将发挥巨大效益。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五”末提高了5%,预报预测产品更加丰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新步伐,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常州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高层次继续教育和大规模岗位培训进一步强化,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4、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三合一”网络平台气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类项目全面对接,公开透明,接受法制、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常州气象系统被授予江苏省文明行业,常州市气象局被授予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二)面临的形势

  在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门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中国气象局视察并作重要讲话。2010121日,省长罗志军在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的陪同下到省气象局考察调研,他指出: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全面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切实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使江苏气象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0824日,在韩九云副市长的陪同下,市长王伟成和市委常委俞志平一行到气象局视察指导工作,王市长一行首先观看了新的业务系统及卫星云图,在可视会商系统前详细听取了市气象局局长周霖华对2008年罕见特大暴雪预报服务情况的汇报和春节期间天气展望,随后,他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气象部门在抗雪救灾中的突出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全市抗雪救灾工作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气象部门立下了汗马功劳,预警、预报非常准确、及时、超前。此外,他还对常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表示政府会支持到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气象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高度期待。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异常情况严重,强暴雨、台风、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受灾面积和成灾规模成倍增长。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襟长江,东濒太湖,经济发达,单位面积气象灾害损失较大;常州属于沿江城市群,农村改革发展等快于全省,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发展迅猛,加强“三农”和城市气象服务,增强气象服务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强化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对常州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常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常州气象部门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苏政发〔2006〕67号)精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常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常州气象事业发展快于全省,对常州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形势下气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相比,常州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1、面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具有全省先进水平的常州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尚未全面形成,亟待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水平,进一步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基础,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气象服务常州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有待深化,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

  3、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作用和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4、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常州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气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的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以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事业对常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现代化常州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常州气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方向不动摇。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大力发展具有常州特点的常州气象事业。

  ——坚持服务常州率先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动摇。突出战略重点,强化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常州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服务常州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常州沿江经济发展,服务常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坚持构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目标不动摇。跟踪全国先进水平,赶超全省前沿,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以一流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事业发展的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围绕业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扩大开放合作,积极研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常州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不动摇。以服务常州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努力提高气象服务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气象“消息树”作用,充分发挥气象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常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江苏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常州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地基、空基观测有机结合和稳定运行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和对主要气候要素的系统性综合观测。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不低于95%。气象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需求相适应。

  三、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将全面加强常州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并着力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领导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是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

  “十二五”期间,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民政救灾、防汛等气象联络员队伍,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着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二)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加快发展常州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不断丰富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及专业专项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着力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加强常州中小尺度数值模式、资料同化和集合预报等数值预报系统的改进与升级,完善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科学构建包含专业气象监测在内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改进观测手段,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强化技术装备保障,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大力加强基层气象工作,以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全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建设。

  (三)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高水平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始终是气象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没有气象科技创新和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就没有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研究,提高数值预报产品订正和解释应用能力,增强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强化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确保科研成果向业务能力的有效转化,切实提高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健全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常州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农村改革发展快于全省,做好“三农”服务,始终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工作。当前,我市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必须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常州现代农业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完善多渠道气象信息传播平台,推动全市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建设和规范管理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着力解决气象服务信息在农村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增强常州气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常州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强常州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提升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常州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经济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测等工作,提高气候资源的开发效益和利用水平。

  四、重点工程

  根据国家局、省局“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建设“公共气象与应急气象服务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实施以下两项工程:

  (一)建设完善全市公共气象与应急气象服务工程

  根据全市防灾减灾业务、服务的发展需求,建设完善全市气象灾害综合观测探测系统,建设完善全市各级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主要建设:一是建设完善全市气象灾害综合观测探测系统(包括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灰霾观测预报系统、大气电场闪电定位监测系统);二是建设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服务系统(包括应急移动气象台、移动气象服务平台、车载雷达、专用车辆配置,风廓线仪);三是建设电视天气预报演播室,升级完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二)服务“三农”气象保障工程

  常州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当前,全市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必须建设服务“三农”的气象服务保障工程,以提高为全市农业高产增效,为农村稳定,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设完善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系统,建立以地市级作业指挥为主,县级实施地基作业为辅的集“业务、管理、科研”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增设2~3个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基地,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防雹消雹作业,切实发挥气象为农减灾增效作用;二是完善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联合农林、水利、民政等部门,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站点,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全市乡镇布设气象灾害电子显示屏,完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及时发布针对性强的农用天气预报,加强关键农时季节、重大农事活动及农业气象病虫害的情报、预报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继续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法规、标准为重要支撑,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

  (二)进一步提高气象工作科学管理水平

  加强统筹兼顾,注重顶层设计,提高对全市气象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加快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常州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继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常州市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等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地方法规规章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常州气象事业法制化建设。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持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常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常州气象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五)加强开放合作与内外交流

  不断深化气象与农林、水利、安监、环保、民政、卫生、航空、交通、体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继续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常州气象部门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常州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发展先进的气象文化,弘扬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全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名称

分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预算经费

公共气象

应急气象

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全市气象灾害综合观测探测系统

建设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灰霾观测预报系统、大气电场闪电定位监测系统等

1500

含金坛、溧阳市

2、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移动服务平台

建设移动监测站、移动服务平台、车载雷达、风廓线仪、升级完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800

3、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系统

建立以地市级作业指挥为主,县级实施地基作业为辅的集“业务、管理、科研”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增设2~3个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基地

200

4、建设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站点

建设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示范村,完善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在全市各乡镇布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电子显示屏,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市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体系

680

5、常州市气象局演播室系统

建设演播系统和制播系统等

800

合计

398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