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进一步深化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索 引 号:014109488/2007-0003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基[2007]031号 发布机构:教育局
生成日期:2007-12-18 公开日期:2008-04-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深化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等作出了说明
关于进一步深化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常教基〔200731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社会事业局)、局属各中小学:

我市自2002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历5年时间。由于我市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课改工作得以平稳推进,促进了我市基础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通过改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教学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初具雏形。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区域推进存在明显差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够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滞后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比较重,评价与考试改革不够深入等。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牢固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筑新型课程文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工作。

2.系统性原则。有系统思维,考虑到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关系,考虑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关系,考虑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照应、层次递进的课程改革体系。

3.创新性原则。增强研究意识,把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去加以研究;要尊重学校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及时总结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

4.均衡性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课改在城乡学校之间、不同学段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目标与任务

1.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增进对三级课程价值同一性的认识,开发、建设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地方课程,逐步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2.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行为,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3.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推进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教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营造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团队。

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新型的、与素质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转变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促进学校与教师主动发展。

5.改进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保障措施

1.增强课程领导意识,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管理干部要清楚本地区、本学校的管理目标,将课程改革目标细化为改革内容,具体研究诸如今后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教的方式怎么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怎么转变等问题;要重新修订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逐项理顺包括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在内的各种常规,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要有所突破,努力转变领导行为,包括优化组合新课程备课小组、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策略、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

2.改善管理方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在第一轮三年主动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校制定好第二轮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论证规划,使规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宏观指导、政策服务和科学评价职能,促使学校在新一轮发展中主动发展、科学发展。学校要有加快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发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3.开展课程改革再培训,提高教师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1)加大课改培训力度。各级教师培训部门要继续把课改培训作为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各级教研部门要与教师培训部门密切配合,指导学校将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有机结合,积极参与以校为本的研训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各校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2)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高专业指导能力与服务水平;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营造广泛参与、合作交流、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切实解决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教研人员要善于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的成果,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提供交流的平台,建立优秀教学成果的筛选和奖励机制。

各校要增强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的理念,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反思与合作,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鼓励教师多写叙事文章(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以此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3)着力开展项目研究。各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必须确立“项目引领、特色推进”的课改推进策略,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区域教研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管理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等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促进课程改革整体发展。

4)重建校本学习型组织。各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要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要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4.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利用课程资源的效益

1)完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继续强化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的课程资源意识,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市、辖市(区)、学校三级开发体系。

2)充实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库,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级教研部门要指导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发以课堂教学单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作业设计、学科教学资源包、地方课程资源包、学科教学课件、学科教学课例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资源。

3)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评估体系。要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管理水平,完善资源优化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对市、辖市(区)、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评估,逐步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实现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5.实现区域整体推进,重点构建局部特色

1)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合作新机制。二要继续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互惠发展。三要促进多层次发展,引导同类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合作文化的生成。

2)总结推广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借助课程改革现场会或各种课程改革专题会议,借助课程改革方案的评选、推介,借助参观学习等方式,及时总结、宣传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3)重视农村课改工作。各地要制定专门的农村课改规划,明确推进农村课改的任务和办法,特别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课改实验基地建设及城市对农村的课改支援等做为重要措施加以研究和落实。要把深化农村课改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来抓。

4)重点构建局部特色。各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及教育发展要求,立足校情及社区环境,从学校现有优势出发,在广泛调研及筛选的基础上,选准某一个方面,精心组织,大胆尝试,在构建──实施──反思──重构循环运作上,不拘形式,不限方法,不畏困难,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6.完善课改评价机制,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1)强化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价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引导作用。建立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体系,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学业质量监控方面应担负的责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等制度。

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校评价体系。强化以专业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自我发展。调整对中小学校的评价体系,重视个体内差异性评价,关注学校发展的过程。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意见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71219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