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88/2004-0004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发[2004]21号 发布机构:教育局
生成日期:2004-07-26 公开日期:2008-04-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等方面作出了说明
关于印发“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通知

 

常教发〔200421


 

关于印发“常州市教育局

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各高中校:

现将“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高中校结合各自实际贯彻执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高中课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OO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课程  高中  改革  印发  通知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4年7月26印发


 

 

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我市将从2005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迎接时代挑战、实施国家人才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基础教育加大自身变革力度、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多年来改革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要求最高、最具挑战性的一次教育变革。为加强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领导,提升我市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支撑和服务,特制订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深化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基本思想,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江苏和全国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案例。

二、   目标与任务

我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制度,改变教学方式,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中教育新体系,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优良的成长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

1、严格执行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完成各项改革实验任务,初步形成基本的课改经验。

2、基本形成与高中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度创新的能力。

3、建立市、辖市区两级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各地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空间。

5、建立教育资源现代化、人本化配置新体系,拓展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提高资源整合的力度,建立市级高中教育资源基地,各地形成一批资源配置特色学校。

6、全市各高中建立以制订和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专业性评估为重点的发展性高中评估体系。

三、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使我国的高中课程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运行机制。新的课程结构决定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策略,因此,学校要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设计,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创新性原则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我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利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构建课程结构,实行学分制管理,设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和开发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因此,只有激活实施者的创新智慧,促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反思,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3、循序渐进原则

新课程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与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单一性和稳定性将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新课程倡导的价值观要转变为实施者的信念和行动哲学是一个较长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的过程。实施者应充分考虑新课程实施的艰巨性,应从实际出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循序渐进,尊重课程实施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

4、适应性原则

本次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是加大课程的适应性。以模块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旨在使课程体系走向开放,冲破传统的学科逻辑的束缚,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块设置的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开发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机会,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加快学校发展设计,主动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不断提升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重点工作

(一)教师培训

1、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以校为本”的原则。

2、高中新课程培训采取“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相对集中、段块结合”方式组织进行。市教育局制订出台《常州市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市教育局和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教育局分别组织当地教育行政干部、全体高中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和实验教师的通识培训和相关考核。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由市教育局教研部门统一组织,分段培训。各学校以构建学习型组织,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核心开展校本培训。各地培训工作均提前一年启动。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教师上岗培训的过程中,要把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作为培训重点,特别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原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教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专题培训。

4、培训采取专题报告、案例分析、专业论坛、学术沙龙、教学观摩、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满足校长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的管理和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将进行课程理论、课程制度、教育学原理、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考核。

(二)制度建设

1、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更新理念、变革模式的绝好时机。改革学校制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2、制订《学校课程计划编排办法》。各校根据国家和省课程方案,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各学科开课方案、课程学分和学生选课实际,从有利于形成学校课程设置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为出发点,科学编制学校课程计划。

3、制订“学生选课制度”、“选课指导教师制度”和“选课指导教师任职资格条例”。各校根据各自实际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成立选课咨询机构,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在学会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网上选课。

4、创新管理模式。学校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相结合、班主任管理与任课教师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政班教育和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职能,加强学校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5、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对高中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各校要出台相关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等作出规定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

6、制订常州市教师专业化基本标准。市教育局进一步改革高中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并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研制教师专业化基本标准,作为教师专业职务评审的依据,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三)资源开发

1、市教研室会同市电教馆、信息中心、辖市区教研部门建立高中学科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每年召开相关专题推进会议,提高资源的适应性和使用价值。

2、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共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在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建立创新实验室、教学基地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市教育技术装备站指导各学校加强特色(创新)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在部分高中建立部分选修课程指导与服务中心。

3、学校要把图书馆建设成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资源和信息中心,成为学科发展基地。图书馆设立中外学科教材专库,设立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成果专栏,开设学术沙龙,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丰富素材。

4、学校出台《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在三年内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四)加强教研

1、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努力建成学习型教师群体,主动与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行动研究,为学校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各级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专业化建设,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品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3、市和辖市区教研室分别建立新课程学科研究中心组,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发地方课程和教学指导用书,研制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指导各校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

4、继续开展合格、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各校教研组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并形成相关制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示范高中之间的合作水平。

(五)改革评价

1、全市各高中于20059月前完成学校发展三年规划,并经专家组和教育行政部门论证、学校教代会通过方可实施。新一轮学校评价要关注学校三年的发展和变化努力的程度。

2、与高中课程改革同步实施“普通高中评估方案”,确立评估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发展性评估理念。发展性评估包括学校申请、专家组初访、学校自评、评价组考核等环节,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价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对学校的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3、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科考试制度。

五、确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和试点项目

1、市教育局确定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省华罗庚高级中学、江苏省溧阳高级中学为市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2、 试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确定学校课程计划,制订学校选课指南、课程开发指南,培训选修课教师,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结构,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开发课程资源,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为全市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3、各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基地按国家课程标准设计学校选修课教师配置方案,制订选修课程教学建议及考核办法,培植培训资源,开发课程资源。

六、建立保障

1、加强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中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统一领导,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部门的中心工作,责任到人,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人。

2、政策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课程的实施制订相关政策,修订、清理与高中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为课程改革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3、经费到位。公办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配足到位;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补贴;市教育局设立高中课程改革奖励专项资金,主要奖励在课程改革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学校和个人。

4、舆论宣传。全面规划高中课程改革宣传报道工作,营造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良好氛围。

5、专项督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力量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确理解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6、专家支持。市教育局聘请部分国家高中课程改革专家为我市课程改革顾问。

附件:常州市高中课改准备阶段工作

 

 

OO四年七月

 

'';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附件:

常州市高中课改准备阶段工作要求

 

1、组织与发动

1)成立由居丽琴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委办局领导为副组长的市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各辖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

2)成立高中课改专家指导小组。

3)各高中在0410月底完成课改准备阶段工作计划(制度改革、队伍建设、课程开发)。

40412月召开常州市高中课改动员大会。会议主要议程是:

市领导作课改动员,教育部课程中心专家作指导,局领导作具体部署,表彰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先进单位和教师,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介绍课改准备情况,省常中、前黄中学、常州一中汇报学校实施规划,出台高中学校发展性评估方案,开通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性服务网站等。

5)成立课题研究组。

A、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组

由基教处、体卫艺处、教研室、一中、省溧中负责

B、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研究组

由人事处、教师培训中心、省华中、北郊中学负责

C、 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组

由教研室、体卫艺处、省常中、一中负责

D、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组

由基教处、教研室、省常中、省武高、五中负责

E、学校发展性评估研究组

由基教处、督导室、省常中、一中、市三中负责

F、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组

由基教处、教研室、省前中、电教馆、信息中心、刘中心、旅游学校、少年宫负责

G、实验装备开发研究组

由装备站、教研室、省华中、省奔中负责

H、学科教学研究组

由教研室、各辖市区教研室和部分学校负责

I、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组

由基教处、教研室、省常中、二中、田中负责

7月底召开各研究组负责人会议,04年8月15前各研究组拿出具体研究方案。

2、全员培训

市教育局制订出台《常州市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各地培训工作提前一年启动。

培训培训考核由人事处、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组织,时间分别在寒暑假进行。市局校科级干部高中新课程考核在053月进行。

3、学校制度建设:

全市各高中于20059月前完成学校发展三年规划。

各校制订以下各项制度:

1)《学校课程计划编排办法》

2)《学校选课制度》 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

4)《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各校在063月前要完成10门左右的开发任务,并在三年内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5)《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指导意见》。

市教育局人事处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研制教师专业化基本标准,作为教师专业职务评审的依据。

4、校本教研

1)教师专业规划

各校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在0412月底完成本校各学科教师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的调查,并结合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需求,制订学校教师培养规划。同时各辖市区教育局要做好人才预测工作。

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努力形成学习型教师群体,主动与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行动研究,为学校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各级教研室建设

市和辖市区教研室分别建立新课程学科研究中心组,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发教学指导用书(第一批用书于057月完成),研制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组织学科讲师团,指导各校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

市和辖市区教研室制订地方课程开发计划,争取三年内有近10个项目列入省级开发项目,市教研室在057月前完成2-3个课程开发项目。

5、设施设备建设和资源开发

1)市教研室、电教馆、信息中心、辖市区教研部门建立高中学科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每年召开相关专题推进会议,提高资源的适应性和使用价值。

2)基教处、装备站会同其他部门共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在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建立创新实验室、教学基地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3)装备站在05年初完成高中实验室建设指导纲要和标准。

4)学校图书馆设立中外学科教材专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