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锻造明天的脊梁——前三届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回眸
索 引 号:014109496/2009-0001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09-05-18 公开日期:2009-05-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从2006年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常州)展示洽谈会”到今年的“2009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连续4年的科技盛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名称的拓延,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它,在科技创新的韵律中缓缓展开。
锻造明天的脊梁——前三届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回眸
  从2006年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常州)展示洽谈会”到今年的“2009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连续4年的科技盛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名称的拓延,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它,在科技创新的韵律中缓缓展开。
成效越来越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视之为常州发展的“最后一次机遇”,更是把创新型建设摆在五大建设之首。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作为搭建创新的平台和载体,为龙城大地谱写了一篇篇华章。
  12、56、90——三年展洽会现场签约的合作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当它们长成参天大树,就是支撑常州未来发展的脊梁。
  “市委市政府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我们企业是幸福的。”说这句话时,常州金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小东的脸上带着喜悦和憧憬。自从在去年的展洽会上与大连理工大学“相上亲”后,会后双方已进行多次洽谈,今年的盛会上将正式“喜结连理”。他们将出资200余万与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大连理工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常州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大学技术联合进行科技研发。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仅去年展洽会现场签约的90个项目,协议金额就达1.35亿元,截至目前,83个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其中42个项目达产,实现销售31.4亿元,8项重点项目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省科技项目支持。
特色越来越浓
  几年来,先进装备制造成果展示洽谈会始终围绕常州的特色产业做文章。经过一次次创新的洗礼,常州的特色产业越来越鲜明,规模越做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当前形势下,市场萎缩,竞争加剧,实际投资和增长下滑,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找项目。市委书记范燕青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升级换代,就要向科技找可以投资的项目,尤其是可以产业化的新项目,这正是常州的当务之急。
  去年5•18前后,为了能拿到项目,常州华通焊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用“抢”来形容:从3月5日得知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拥有焊接机器人项目,到3月8日签下《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和爬行式气电立焊机器人技术及专利权转让协议》,仅仅用了3天时间。今年6月,该公司研制的爬行机器人样机即将进行鉴定。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30亿元,同比增长2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8%;并建立了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影响越来越广
  短短几天的展洽会,带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却在蔓延渗透。定位准确的载体,加上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府形象,吸引着一批批人才向常州集聚。4年来,不断有本地和外地的企业家、专家教授在常州建立投资研发基地,一批批科技成果在常州实现产业化,为常州积累了更多的科技资源。
  “以前我们到大学大院大所去,几乎没人知道常州,现在一提起来,别人就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有一个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的政府。”常州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良春不无自豪。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常州荣获政府创新能力第一名。这一殊荣更是对常州政府创新形象的最好诠释。
  如火如荼的产学研合作长征路,更是为常州的科技创新添薪吹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进大学大院大所,开掘科技宝藏,对接专家学者,4年来,3000多项科研成果在常州生根开花,科技之火在常州大地成为燎原之势。500多名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带着项目、带着理念扎根常州,常州正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
品牌越来越响。
  作为常州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常州科教城见证着展洽会从清冷到繁荣的全过程。
  2006年6月10日,这座刚建好的“空城”突然热闹起来。中科院副院长曹健林带着中科院下属21个研究院所负责人,相聚常州科教城,向常州的企业家们展示了132项科技成果。中科院的这份厚礼,让常州的企业家们兴奋不已,也激起了企业家们科技创新的热情。当年11月,南大研究院与中科院常州中心先后成立。
  在此后的2年半时间里,一大批大院大所大学到这里安营扎寨。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包括11个分中心,建有4个研究院所、12个实验室和8个联合研发中心,孵化出13个高科技公司。  外地15所著名高校在这里建立了34家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北大众志CPU基地、清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哈工大机器人基地、西北工业大学激光成型技术中心相继建成运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这里建立了研究院。
  常州科教城的三步走战略,三年实现大跨越,“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演绎。
意义越来越深。
  “5•18”为寻求科技支撑的5万余家企业提供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推动常州走向科技创新之路。
  从当初简单的132项成果展示,到今年洽谈会有外地高校、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国外科研机构等90余家单位的近700名院校(所)专家、教授到会交流和研讨,3000多项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和对接。科技廊桥、电子科技超市这些名词已不再陌生,展示的内容从863计划更替为科技大会上获奖的一批科技成果。这几年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不仅是会议规模和参会人员数量呈几何级增大,也不是科技成果展示形式上的直观改变,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常州科技创新的内涵得到的延伸和拓展。
  促进产业发展。连届的展洽会,不断集聚常州的科技资源,增强了创新能力,让一批批高新技术项目在常落户。去年,我市共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748项,立项298项,获得上级科技经费3.66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去年,我市共认定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198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0家。100家创新试点企业实现产值771亿元,利税67.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的33%和35%。
  对科技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要的是转变对依托要素的认识。一味依托土地、资金、劳动力,以牺牲环保来求发展的方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死胡同。只有转变依托以科技、信息、人才、技术的发展之路,方为康庄大道。连续几年的产学研合作,让常州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抓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抓好科技创新的要素。首先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要让各种要素向企业流动,其次是抓好项目、人才、平台和环境。
  对产学研合作有了新认识。技术和资本结合的天然亲和力,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对翅膀。在实践“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我市探索的“常州模式”显现成效,初步解决了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机制、组织机制、永续发展机制。
  集聚国内外资源,服务常州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最大的平台,科教城入驻机构达到153家,建各类实验室40多个,已成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无论是技术转移、服务企业,还是科技创优,这些科技资源已无可替代地成为常州实现永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动力。目前,仅科教城实施研发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就达293项,预计达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62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