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迎难而上,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全面推进“五个更加”和“五大建设”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865200万元,全年同口径(以下同)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1888万元,完成预算的99.29%,同比增长17.16%,增收271200万元。其中: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540400万元,全年完成1527880万元,完成预算的99.19%,同比增长17.05%,增收222515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3454万元,完成预算的96.67%,同比增长6.66%,增收15203万元。
在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构成中,增值税完成357989万元,增长16.25%;营业税完成400677万元,增长9.17%;企业所得税完成241313万元,增长23.97%;个人所得税完成86595万元,增长10.46%;契税完成153358万元,增长3.18%。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20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1615026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650753万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1934757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656155万元。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37852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4.99%,同比增长18.85%,增支291485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0060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1.53%,同比增长24.8%,增支119350万元。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减去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2008年全市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市本级财政年终累计结余62000万元,其中:专项结转55546万元,净结余6454万元。
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经济、民生、环境”方面重点突破的30项工作,始终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各项财政工作。
(一)落实扶持政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攻坚克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一是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财税政策。按政策减免各种税收达124.13亿元,比上年增加10.13亿元。办理出口退税56.5亿元,比上年增加4.5亿元。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市本级财政安排5.36亿元、争取中央、省补助4.5亿元,扶持和培育五大支柱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创新、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引导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支持和促进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担保。兑现鼓励担保机构做强做大奖励2511万元。四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开展专业化创业投资。支持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补贴。五是清理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取消和停止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驻常省属单位101项收费,企业一年减负4.7亿元。
(二)强化收入征管,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原则,全力以赴抓好收入征管。落实征管目标责任,强化收入征管考核,调动各征收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财税库行联网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分析掌握征管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加强主体税种的征管,强化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重点企业税源监控,有效防止了收入流失。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对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8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6.5亿元。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就业。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物价补贴机制,健全困难群体救助体系。
支持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全市医疗卫生支出9.61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3.95亿元。支持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市、区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机构布局,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将中小学生、儿童和非从业居民纳入医保,实现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44.92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3.14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落实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政策,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
加大对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全市文体支出6.01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3.7亿元。支持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支持体育中心及群众健身场馆建设,支持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节。
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本级财政安排城乡十大绿化工程建设资金1.3亿元,安排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7125万元。加大水环境治理,全年共投入财政性资金8.4亿元。
支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安排3.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公司车辆更新及低票价亏损补贴,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积极筹措住房保障资金,拨付住房保障资金1.1亿元,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认真保障各项应急处置。制订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预案。各级财政安排冰冻雪灾重建资金2723万元,支持恢复生产。拨付抗震救灾资金1.01亿元,支持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筹集并拨付资金294万元,支持“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对婴儿的免费检查和治疗。
(四)关注“三农”问题,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三农”投入。全市各级财政支农支出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财政一般预算增幅高10.56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支农支出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44%。财政支农资金在安排上突出对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等的扶持,突出对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等新农村五件实事的推进。
做好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全市发放水稻直补资金2653万元,发放农资综合补贴1.35亿元,受补农户52万多户,户均受益超300元。安排农业保险补助资金550万元,对主要农作物品种、能繁母猪实行农业保险。
(五)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
深化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扩充基础信息的填报项目和内容,完善基本信息库。研究制订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编准编实基本支出预算。规范单位项目申报管理,从严审核项目支出预算。
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市级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开发公务卡结算系统,建立预算单位公务卡消费信息查询系统。建立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体系,确保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推进县级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深化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开发政府非税收入数据库,修改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衔接。调整市级单位非税收入统筹比例,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完善省市联动协议供货制度,继续推进部分办公设施设备“统一标准、集中采购、实物配发”工作。实施节能环保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倾斜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推进网上采购,加强采购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效能。全市共完成采购33.67亿元,增长5.26%,比预算价节约3.5亿元,节约率达9.41%。
稳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订《常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办法》,启动服务业引导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完成旅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
(六)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加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经营性资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情况的清理。
积极稳妥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改革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测算在职公务员、离退休人员津补贴水平,统筹兼顾市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待遇,推进公务员津补贴改革方案实施。
认真落实压减公用经费预算5%用于灾区抗震救灾,严格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开支。开展全市彩票发行销售及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指标结余和单位基本账户年度结余、会计信息质量等专项检查。
多渠道筹措城市长效管理资金,规范城市建设投融资财务管理,确保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安全高效。
加强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跟踪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审核要求拨付建设资金,认真组织建设项目中介审计监督。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出让金收支核算系统。加强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住房公积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社保基金、抗震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管理。
开展乡镇债务的清查和化解工作,加强乡镇财政改革,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2008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严重影响,年初确定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目标没有完成;财政收支矛盾较突出,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难度加大;公共财政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财税管理的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较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