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劳社〔2007〕10号
关于印发《2007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工 作 要 点 》的 通 知
各辖市、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局各处室,各事业单位:
现将《2007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七日
主题词:劳动保障 工作要点 通知
抄送:省劳动保障厅,市人民政府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7年3月7日印发
共印120份
2007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小康、富裕常州及全市“五大建设”、省劳动保障厅“五个充分”的目标要求,创新思路举措,增加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平衡各类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加强长效管理,建立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宽广、运行更加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推进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就业再就业——全市城镇净增就业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再就业重点援助3200人;吸纳苏北劳动力2万人,其中,对口吸纳盐城劳动力1万人;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市各类再就业培训3.5万人,其中,创业培训200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4.3万人,取证3.5万人,培养新技师2000名。
(三)社会保险——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各净增参保6万人,三大保险覆盖率均达97%以上;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面达50%以上;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达到92.5%以上。
(四)劳动关系——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全年劳动用工备案报告人数达50万人;劳动争议处理结案率达95%以上;全面深入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达100%,人均主动监察用人单位不少于60户。
(五)“金保工程”——年内实现社会保险应用软件上线,开通并正式运行“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就业富民
1.狠抓就业新政落实兑现促进各类群体平等就业。全面贯彻新一轮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好培训、职介、社保、岗位补贴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做好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转业军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社会群体的就业工作。
2.多措并举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依托街道、社区平台,掌握持《再就业优惠证》“4050”人员、双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8种就业困难对象的数量和基本情况,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托底安置、结对帮扶等多种措施,帮助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不挑不拣的就业困难对象一周内实现就业。
3.鼓励帮扶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创业的项目,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论证、政策咨询。筹集创业启动资助金,帮助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依托政策扶持,认定一批培训质量高、成功率高的机构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树立一批创业成功典型,为失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
4.强化技能提升促进劳动者质量就业。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紧缺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等计划,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壮大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券制度,提升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实施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技能提升导航计划、就业技能准入制度,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技能鉴定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奖励资助、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工作。
5.多方联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卡”,凭卡享受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查询、技能培训等市民待遇,并逐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就业信息库。尽快落实配备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多形式、多措施推进南北劳务协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对口交流任务。
6.优化服务推进社区充分就业。加快实施“镇镇通”工程,确保年内全覆盖;规范平台职责和功能,加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考核和鉴定,通过素质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发挥基层平台作用。继续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确保序时完成创建目标任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岗位采集、前台匹配、困难对象推荐、职业指导上取得突破。
(二)坚持社保惠民
7.完善机制,提高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能力。着力增强“三种能力”:一是联动能力。实施社会保险联合检查制度,由市扩面办组织税务、劳动、财政等部门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完善工商、税务、劳动保障联动登记、年审办法;探索推进行政审批许可流程核查企业参保的办法;建立社会保险、税务基本信息联网制度,把好参保源头关。二是限制能力。对欠费单位实施定期通报,在税务登记、发票领取环节实施欠费限制制度;实施缴费与其职工社会保险待遇挂钩,暂停恶意欠费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相应待遇结算由单位自行负担。三是强制能力。对未登记参保单位的不诚信企业,实施单位和个人社保费分离征缴制度,“先征缴、后登记”,直接征收用人单位应缴纳的社保费,纳入统筹基金;对责任地区扩面征缴考核,与其可支配财力挂钩。
8.健全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社会保险扩面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做好跟踪服务,宣传好政策,做好参保缴费工作;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将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城市老年居民、少年儿童等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探索多方承担的筹资机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拓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内涵;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参保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参保进度,确保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率达80%,实现高危行业工伤保险全覆盖。
9.更新理念,大力推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倡导“和谐社保”理念,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改善服务环境,提高人员素质,提供人性化服务。优化社保大楼布局,公开办事程序,改善服务形象,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简化业务流程,利用建设“金保工程”的契机,全面整理、整合业务数据,将分散数据统一纳入数据中心,优化“五险合一”征收软件操作系统,逐步推行社会保险网上业务办理,提高经办效率;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开发金保工程信息化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查询系统,开展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和个人账户的实时查询服务,实现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网上查询和方便公众查询政策信息;实现社会保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向街道、社区延伸,积极开展文体、保健、慰问等各类活动,为退休人员提供零距离服务。全面梳理医疗、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政策体系,大力扶持社区医疗机构,引导小病进社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医保基金管理的科学化,研究门诊大病(血透、抗排斥)和特定病种(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合理负担和管理问题,制定科学的结算和管理办法,确保医保基金的合理化支出;完善住院结算办法,解决住院病人自费比例高、医院超定额问题,减轻参保职工负担;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实现对住院病人的实时管理。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拟订工伤认定办法、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等支付范围和标准、工伤辅助器具报销标准,确定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并启动工伤保险康复工作。
(三)坚持维权安民
10.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抽样调查,加大对不签订劳动合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进劳动用工管理信息化,建立完善劳动合同报告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和数据库,通过金保工程实现网络申报,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终止实行全程监控、动态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劳资双方依法签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监督劳动双方对劳动合同的严格履行;规范劳务派遣的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参保,实现劳务派遣企业用工参保率80%以上。抓好企业劳资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劳资人员管理档案,推行劳资人员上岗资质,开展用工流程、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业务指导,提高企业遵守执行劳动法规的总体规范度。
11.强力推进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推进工资调控,完善工资差别化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切实体现工资指导线指导企业、服务劳动者的宏观调控功能。推进工资协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基层工会组织、行业工会,建立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工资分配监督机制。加强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专业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劳动关系双方和谐。全年指导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达到30%,其中百人以上规模企业达到50%。
12.着力优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市、辖市(区)、乡镇(街道)三方联动机构,全年主动巡查用人单位不少于人均60户;全面实施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制度。全年完成2万户;继续开展“劳动保障诚信企业”评选活动,促进和规范企业的用工和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定期通报制度。定期通过网站、媒体等方式定期公布劳动保障监察动态和成果;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完善和简化办案流程,改革庭审方式和办案方式,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制度,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和干预化解矛盾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造劳资关系和谐双赢的新格局。
(四)坚持服务利民
13.创新作风建设。弘扬“工作创新、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精神,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创业进取精神,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全系统形成奋发向上干事业的良好风尚,通过在全系统评选“十大亮点工作”、“十大创优举措”等举措,完善效能评估机制,激励全系统的干部职工人人确立起争先创优精神,推动全系统干部职工人人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不出事。
14.夯实基础工作。加快实施金保工程、劳动力市场、社保大楼、技师学院新校区“四大工程”。强化劳动保障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对基层平台的业务规范及工作效能考核,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规范工作流程,拓展社区失业人员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社保服务、政策宣传、基础统计等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督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拓展政务信息渠道,通过定点挂钩、设立信息专报点等方式,确保政务信息触角延伸到基层;大力开展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网站、《常州劳动保障》等宣传平台作用,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实绩、法律法规、先进典型的宣传;加强信访工作,对信访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逐步解决老信访问题。
15.提升履职能力。积极应对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提高自身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严格实行基金监管集体和岗位负责制,建立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的正常例会制度,探索建立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管模式,积极开展社保基金的全过程监督监管,确保基金的收支环节监管完整、监督到位、操作规范;全面提升劳动保障公共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争创五个一流,树立良好形象”活动,即:一流的整体氛围,一流的思想作风,一流的业务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业绩;优化、完善劳动保障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窗口、阵地、纽带、载体”的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他们关心的劳动保障信息,推动网上业介、网上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
16.优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队伍、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通过挂钩结对、轮岗蹲点、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干部队伍的实践能力、处事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专业人才库、评选“社保首席经办人”、“十大岗位标兵”、“青年模范岗”等活动,激励人才脱颖而出。拓宽干部职工知识面,改善知识素质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准,通过业务竞赛、上岗资格考试、职称评定等活动,培养一支政策熟、业务精、肯吃苦、敢创新的劳动保障基层工作队伍。加强组织建设,重点抓好党委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效能监察和政务公开,树立劳动保障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