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
索 引 号:014109509/2005-0007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发[2005]35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委
生成日期:2005-11-26 公开日期:2005-11-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印发《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
常发[2005]35号
 

中共常州市委文件


常发[2005]35号

 

 

关于印发《2006-2008年常州市


城市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各辖市、区委,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部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6日

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城市化发展战略需要,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城市建设三年纲要》,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向“拉开框架、优化布局、提升功能、注重生态、美化环境”的战略性转变,我市城市化水平由2002年55.8%提高到60%以上。
    在这三年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和城建推进力度、投入强度和建设速度前所未有,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骨干设施项目的投入预计达300亿元左右,为《纲要》计划总投入178亿元的168%。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作出科学定位,在拉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环城快速干道为连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交通体系建设迈出大步伐,初步形成“南北对接、环路畅通、内外衔接”的一体化道路网络;城市公用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水环境治理工程和老住宅小区整治工程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先后顺利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城市发展模式。
    2006-2008年,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力争“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我市现代化建设,着力抓好“十一五”前三年,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今后三年的城市建设,现结合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特制定。


指导 思 想

2006-2008年常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力争“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牢固确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功能、注重生态、统筹城镇、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一体两翼”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重点项目,突出推进武进、新北两区建设,尽快形成城市中心与南北建设相协调、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相统一的南北一体的现代都市格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机制,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市场取向的市政公用行业运行机制,严肃长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的项目、资金、市场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


总体 目 标

 

按照实现富民强市、力争“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时序要求,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在今后三年要实现 “大跨越”。2006-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入为250-300亿元,基本形成适应区域竞争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至2006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62%,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08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64%,力争推动我市率先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新三年的主要目标是:
    ——迅速拉开发展框架,尽快形成南北一体的城市格局。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一批区域性交通工程,进一步完善沟通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境的“四横两纵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八横六纵一环”的干线公路网,构筑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幅射力。按照“提升中心、拓展南北”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筑“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开特大城市骨架性道路,形成以龙江路、青洋路为“两纵”,以城北干道、老312国道、长虹路为“三横”的覆盖市区范围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7条贯通南北的城市主通道,基本形成南北一体的城市交通道路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南北一体城市格局的快速形成。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一批对城市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重点抓好常宁和扬溧等高速公路、运河改线南移、录安洲开发、民航机场扩建扩容、城市高架系统和轻轨、红梅公园敞开扩建、“八路八口”绿化、大学城(二、三期)、体育中心和大剧院、西瀛里和前后北岸改造等一批交通、市政公用、社会事业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至2008年底,新增高速公路102公里,新增一级公路190公里,新增三级航道26公里,长江港口新增5万吨级泊位3个,万吨级泊位1个,运河新增千吨级泊位5个,在城市外围新增绿地1600公顷。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绿化、污水处理、市河整治、供热、环卫等一批环境工程,至2008年底,新增城市公共绿地 465公项;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62.5万立方米/日,集中处理率达75 %,入太湖河流主要水质和主城区河道水质指标达到
类水质要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为良好和优的天数稳定在8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并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
    ——整合中心城区资源,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根据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少的现状,一方面统筹市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整合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重点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三年内要完成一批重污染企业的搬迁。结合常澄路改造、老312国道改造和新312国道以及运河南移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深化和完善两侧城市规划设计,有计划地推进两侧土地的成片规模开发。结合旧城改造,科学整合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商业等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城市特色。着力推进新行政中心、南大街、前后北岸、延陵东路、火车站等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古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及规划工作,并适时组织实施。统筹考虑和整合中心城区、新北区、武进区公共服务资源,实行功能互补,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投资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科学统筹城镇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加快建设中心城市、金城镇和溧城镇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规划布局,有序引导小城镇合并,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辐射力强的重点小城镇,实现城镇联动,协调发展。重点抓好金坛市薛埠镇、溧阳市南渡镇、新北区孟河镇和武进区漕桥镇、卜弋镇、湟里镇等6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按照集聚布局、集约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试点镇、试点中心村,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主 要 任 务

一、 拉开城市骨架
重点实施一批对外交通工程和城市交通工程。通过内外交通的建设,一方面构筑区位优势,增强城市功能,凸现中心城市的幅射力、竞争力;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空间,形成特大城市的发展格局。
    (一)对外交通
    1、按照“承接上海、南京和杭州,辐射苏中、苏北、浙北和皖西,凸显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的要求,构筑覆盖长三角北翼主要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和覆盖长三角南翼主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 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2006-2008年续建和开工5条高速公路,其中:2006年建成沪宁高速公路扩容配套工程;2007年建成常宁和扬溧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泰州过江通道常州连接线和京杭高速公路常州段,市域高速公路里程规模由目前117公里增加至220公里。
    3、加快高等级干线公路建设。按照“加密通道、提升等级、区域联网、向外对接”的思路,2006-2008年续建、改建国道和省道14条(段)。其中:2006年,横向:改扩建338省道(圩塘-江阴交界段、小河-丹阳交界段),续建122省道(访仙-西夏墅段),改扩建340省道(后阳-句容交界段)和104国道(溧阳段)。纵向:改扩建241省道(平桥-梅岭段、溧阳北-小陈庄段),续建金宜线北延伸段,改建232省道(常州段);2007-2008年,改扩建340省道(凌家塘-金坛段)、342省道(漕桥-雪堰段)、241省道(金城镇-白塔段、金城-昆仑转盘段)和341省道(溧阳老河口-溧阳交界段)等。
    4、配套建设公路交通场站,形成“布局合理、内外衔接、转运快捷”的交通枢纽体系。续建新北区和凌家塘南客货运服务中心,新建武进区客运服务中心,改造常州客运服务中心等。
    5、加快长江港口和内河航道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以“三纵两横”主航道为骨架,以长江港、内河港为主枢纽的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体系。2006-2008年建成长江石化码头二期工程(1个万吨级泊位)和国电煤码头、录安洲港区通用码头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泊位)和石化码头(1个5万吨级泊位);建成京杭运河市区改线段,以及运河东、西港一期工程(5个千吨级泊位),争取开工建设芜太运河溧阳段和丹金溧漕河金坛改线段等。
    6、按照国家建设规划,适时开工建设沪宁城际轨道和京沪高速铁路交通工程,完善新长铁路及配套站场建设。结合城市发展需要,调整铁路站场配套设施,扩建沪宁铁路常州西货场,搬迁常州东货场和戚墅堰货场。整合、改造、搬迁一批货站、货场、料场、码头,依托铁、公、水联运,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7、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提升常州机场飞行区等级,由4D级升为4E级,适应国际E类机型飞机起降,并实现一类口岸对外开放。
    (二)城市交通
    1、按照“贯通南北通道、加密配套路网、增加停车设施、启动快速交通”的思路,基本建成“两纵三横”的快速交通系统,基本形成“道路成网、快速成系、内外成环、多向放射”的路网结构,初步形成“南北畅通、内外衔接、布局合理、动静协调、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设施运行体系,引导城市形态的合理发展,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
    2、建设7条南北主通道,推进南北道路一体化。2006年,新建龙江路延伸段(常锡路-卢家巷)、东龙路、长江路(怀德路-外环路)和淹城路、常焦路和夏城路(延政路-武南路)、青洋路延伸段(常锡路-新运河大桥引道,长虹东路-武进大道)、玉龙路(沪宁高速-日月山路),确保新增5条贯穿南北的主通道;2007-2008年拓宽改造晋陵南路和花园街,最终形成9条南北向主通道。
    3、完善中心城区路网. 2006-2008年实施常锡路城市化改造、北环路改造、东方大道延伸段(青洋路-常焦路)、新堂北路(竹林西路-外环路)、飞龙东路-飞龙西路(通江路-龙江路)、棕榈路(新运河312国道西大桥-龙江路)。
    4、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和地块开发项目,2006-2008年,每年建设、改造一批次干道、支路,逐步加密城市路网,发挥路网整体效益。
    5、加快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停车矛盾。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政策配套、市场运作”的原则,在红梅公园片区、市民广场、金秋大厦、县直街和横兴弄等交通枢纽和重要地区建设14处公共停车场(楼),提供停车泊位3400个左右。新建住宅机动车泊位的配建比例,必须高于一户一个车位的标准,积极推进老小区停车场建设。
     6、加快建设重要交通节点立体人行通道。在延陵西路与南北大街交叉口、前后北岸(穿越延陵西路)、文化宫(穿越延陵东路、和平南路)、清潭路与劳动西路交叉口、天马集团附近(穿越通江路)、月星家具城附近(穿越通江路)、常武路大学城附近(穿越常武路)等交通节点建设人行通道。
    二、突破南北两翼
    1、按照“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坚持“城市理念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城市功能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要求,在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并逐步形成以商贸、金融、文化中心为主要功能的核心城区的同时,突出推进南北两翼建设,武进区重点围绕“三城”(常州大学城、太湖湾旅游城、西太湖生态城)、“三区”(武进高新区、市场物流园区、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一中心”(5.6平方公里南部副中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旅游休闲、生态居住、高等职教、高新技术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南部新城;新北区重点围绕“一区”(高新区)、“两港”(航空港、长江港)、“三沿”(沿江重化产业带、沿黄河路机电一体化产业带、沿通江路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带)、“四组团”(高新、新龙、新港、空港四个组团)、“五平台”(动漫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电子软件园、高新产业园、“三药”基地)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北部新城,从而构筑“三城并举”的城市空间形态。
    2、启动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系统。重点实施解决南北向交通的城市高架道路系统,在2006年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力争开工实施一期工程,于2008年建成通车。抓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立项等前期准备,力争在2008年启动建设1号线和2号线局部工程(约37公里),以重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两区加快发展。
    3、加快武进区路网建设,形成“八纵八横”的南部城区主干道。 除加快做好与市中心区对接道路的建设外,2006年建设太湖路(常澄路-黄山路)、朝阳路(横林东桥-新312国道)、武澄路(遥观-潘家)、鸣新东路(常武路-青洋路)、聚湖路(武宜路-常武路)、武南路(武宜路-夏城路)、人民东路(凤凰路-遥观)等,2007-2008年建设定安东路(常武路-星火路)、广电西路(武宜路-长虹路)等道路。
    4、加快提升武进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实施大学城二、三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现代文教区。全面推进太湖湾旅游城的开发,启动“西太湖”的保护、整治与开发。基本完成淹城森林公园及其野生动物园的建设,全面保护和开发淹城遗址。同时在中心区域新建南田购物公园、铜锣湾购物广场、清英国际教育学院、武进新医院、隽城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住宅项目,促进南部副中心的初步形成。
    5、加快新北区路网建设。结合新港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地块开发,2006年实施黄河西路(奔卜线-薛冶路)、北海路(通江大道-南海路)等一批道路工程。2007-2008年实施赣江路(龙江路-通江大道)、港口大道(赣江路-S338省道)、叶汤路(机场路-高速公路)、汉江路(薛冶路-德胜河西)、松花江路(龙江路-通江大道)、嫩江路(龙江路-长江路)等道路。
    6、加快完善新北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行政中心及其周边博物馆和规划展示馆、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常澄路两侧地块开发,尽快形成常澄路商贸服务区。扩建中华恐龙园,启动建设小黄山森林公园,初步形成现代休闲旅游区。启动建设新龙大型生活社区。敞开改造新区中心公园,新建新龙中心公园、飞龙公园和东经120公园,进一步提升新北区的形象和品位。
    三、增强城市功能
    1、按照“扩大供水能力、扩大供水区域”的要求,新建魏村自来水厂二期工程(30万立方米/日)、礼河自来水厂一期工程(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新岗增压站(配水能力24万立方米/日),新敷城镇供水管道750公里。2008年底,市区供水能力达130万立方米/日,市区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市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
    2、结合发展天然气新用户,完善天然气中压管网,实施并完成天然气利用二期高压环工程。至2008年,城市居民气化率(含瓶装液化石油气)达99%以上,农村居民气化率达80%以上。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改装公交车(CNG)800辆和全部出租车(CNG)。
    3、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市区公交一体化,整合公交资源,构筑“高效、便捷、准点、舒适、人性化”的综合公交网络体系。每年新增公交车辆不少于200标台,至2008年公交车超过2200辆,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2标台以上;加大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建设市南停车保养场、青洋路停车保养场和红梅公园、长江路、竹林北路等7个公交枢纽站;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至2008年,中心城区居民出行比例提高到20%以上,公交线网密度达2.5-3.0公里/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范围公交线网密度达1.8-2.0公里/平方公里,实现市区范围内每一个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市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按300米计算),市区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候车时间小于5分钟,公交换乘次数小于1.4次。
    4、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大污水收集范围。2006-2008年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2-34万立方米/日,其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新增26-28万立方米/日,建成江边污水处理厂二期(10万立方米/日)以及尾水排江工程、武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4万立方米/日)、武进高新区南区(北)污水处理厂一期(4-6万立方米/日)、高新区东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3万立方米日)、武进4个城镇(横山桥、牛塘、漕桥、横林)污水处理厂(分别为1.5、1、0.5和2万立方米/日);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新增6万立方米/日,扩建龙澄污水厂(新增3万立方米/日)、东南工业废水处理厂(新增2万立方米/日)和西夏墅污水处理厂(新增1万立方米/日)。
    5、按照 “10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实施一批防洪工程。2006年,实施横塘河南枢纽工程,启动丁塘港防洪工程;2007-2008年,实施北塘河枢纽、澡江河枢纽扩容、老澡江河枢纽、老大运河东西枢纽、采菱河枢纽、南运河枢纽和外河堤防工程以及龙游河、串心河、通济河站等防洪工程。
    6、按照“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和“平战结合”的原则,结合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大型人防工程建设,建成新北区、戚墅堰区人防地下指挥中心。新增人防工程面积30万平方米,到200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人防工程人均使用面积不小于0.55平方米。
    四、优化人居环境
    1、实施“以新城区居住区规模建设为主、以旧城居住小区规模建设为辅”的战略举措,发挥住宅建设在优化城市形态和完善城市功能上的导向效应。2006-2008年,每年开工建设住宅160-250万平方米,在中心城区外围的主城内初步形成青龙、北港、东方、新龙、飞龙、薛家、新港、湖塘、武南等9个居住区,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0万平方米。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居民居住质量。2006-2008年期间,按照先沿街、沿河、沿景观和沿大型社区的次序,重点改造西直街、跃进里、清潭六村南侧、南河沿等片区危旧房以及若干处“城中村”。结合改造“城中村”和危旧房,每年选择若干个问题突出的老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力争将市区老住宅小区公用配套设施的比例由现有16.3%提高到28%。
    3、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2006-2008年,每年经济适用房建设总量在3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2006年,建成蓝天小区二期、陈渡新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2007年建成青龙生活区经济适用房等项目,优先满足市政设施建设和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中的拆迁需要,并每年向社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供应400套左右经济适用住房。同时进一步完善公积金管理制度,争取住房公积金归集金额年均增长20%,人均缴存额年均增长10%。
    4、加快实施全市铁路、高速公路、环城公路、国道、省道和新运河等绿色通道两侧和城市出入口绿化工程建设,构筑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廊道。2006年重点完成“八路”、“八口”绿化工程。“八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S338省道、新312国道、S239新常溧线、S340常金公路、金武公路、S232新常澄路等8条道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工程;“八口”:常州航空港道口、沪宁高速罗墅湾道口、沪宁高速龙江路道口、沪宁高速龙虎塘口、沪宁高速青洋路道口、沪宁高速横山桥道口、沿江高速戚墅堰道口和沿江高速武进南道口。2007-2008年,实施西绕城高速、宁杭高速、镇溧高速、锡宜高速、S241镇广公路、G104宁杭公路等项目两侧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同时加快市区景观道路建设。
    5、加快建设城市各类公园和城市中心绿地。2006-2008年,重点建设一批公园和大型绿地,其中:2006年,敞开扩建红梅公园,新建菱溪公园、新闸公园、中心公园;续建青枫公园,新建长江路林带(南运河—常锡路)、马公桥绿地、新市滨河绿地、桃园滨河绿地(二期)、新运河市区段绿化;2007-2008年,新建丁塘河湿地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白荡公园、世纪公园、藻江河滨河公园,续建新市绿地,开敞同济立交桥绿地,辟建市区滨河风光带,建成新运河滨河生态景观等。
    6、以“33122目标”(即市民出行300米,有一处3000平方米公共绿地;出行1000米左右,有一处2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每一个城市组团至少有一处20公顷的公园)为布绿原则,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小游园和街头休闲绿地,在市区有条件的小城镇大力推进“一镇一公园、一镇一广场”工程。
    7、深化市区河道整治。2006年,整治三井河、三宝浜(一期)、北塘河、湖塘河等河道;2007-2008年整治三宝浜(二期)、龙游河、后塘河、横塘浜、长沟河、里底河、龚南河、武南河等河道。同时继续加强入太湖“两河”整治,对农村范围内的607条河道全部清淤一遍。
    8、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积极实施禁燃区工程和燃煤脱硫工程,对禁燃区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炉窑、炉灶、茶水炉限期实施“煤改气(或电)”。加快热源点和热网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建成钟楼开发区热电厂、震华热电厂、天香集团热电厂、湟里热电厂和中天焦化热电厂,迁扩建湖塘热电厂、光华热电厂和华伦热电厂,供热范围扩大至145平方公里。
    9、以实施“三清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至2008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超过90%,无公害及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小于3公斤/公顷,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秸杆综合利用率大于90%,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以上。
    五、提高管理水平
    1、加快环卫设施建设,2007年建成投运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750吨/日)和武进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热)厂(600吨/日),并同步完善中心城区和近郊街道(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其中:中心城区及近郊街道(镇)新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4座,改建、迁建各1座;配置1-2吨密闭垃圾收集车60辆(每年20辆),尽快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密闭运输;对主城区的临时垃圾堆场实施封场整治,2006年完成封场整治方案及设计,至2008年底前整治完毕并全部停止使用。从2008年起对餐厨垃圾实施集中收集处理。
    2、以创建市容示范路活动为抓手,建成一批市容示范路,全面开展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等为重点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建成长江路、常戚路、和平路、局前街、怀德路、常武路、黄山路、晋陵路等8条市容示范路,2007-2008年建成万福路、常澄路、花园路、劳动路、清凉路、兰陵路等6条市容示范路。城郊接合部环境治理达标率为80%以上。
    3、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水平。三年内新增5吨机械清扫车25辆、5-8吨道路冲洗车4辆,使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达40%。
    4、以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为目标,在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和重要交通节点人行通道以及交通环境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护栏的管理。继续抓好限摩工作,逐步扩大摩托车限行区域,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2006年淘汰摩托车(含助力车)5700多辆,2007年淘汰19000多辆,2008年淘汰26000多辆;优化交通组织方案,营造方便、安全、高效、环保以及景观优美、有利生态的城市交通体系,
    5、切实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通过向社会招标的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改造一批菜市场。三年内扩建和新建兰陵、武青路、工人宿舍、丽华二村、东下塘、机械新村、翠竹新村、白云新村、西新桥三村(飞龙)、金色新城(龙船浜)、元丰桥等11处室内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小商品交易、夜排档、废旧物品回收等疏导性简易市场,以进一步净化城市环境,防止产生新的马路市场。
    6、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执法,集中整治违法建筑,坚决遏制新的违法建筑的产生。继续清理拆除城市中心区主要干道两侧、入城口附近、城市主要地段和城郊接合部的违法建筑;结合老住宅小区和“城中村”的整治改造,对居民新村乱搭建(含“平改坡”)、市河两岸违法建筑以及压占道路红线、侵占公共绿地的违法建筑进行专项整治。同时规范房屋拆迁补偿行为,严格执行违法建设不予补偿的相关规定,从源头上防止违法建筑的产生。

主 要 措 施

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1、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立足融入长三角地区、立足做优城市功能和形态,进一步拓宽规划工作的理念和视野,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充分发挥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配置城市资源中的作用。
    2、加强规划的战略性研究,突出抓好凸显区位优势的大交通网络、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东西两翼发展、城市空间景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地下空间、生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城市高架交通系统等的研究。
    3、超前做好新老运河两侧景观、老312国道及两侧改造、“两站”广场改造、清凉路和兰陵路两侧景观、戚墅堰和凌家塘地区、恐龙园旅游休闲区和“西太湖”综合整治和开发、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轨道交通和停车场建设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储备,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争取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为项目实施和经营城市提供规划储备和保障。
    4、高起点抓好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园区布局。积极开展老城区用地布局和工业布局的调整,严格落实工业企业搬迁的激励政策,引导老城区工业企业向各类集中产业园区搬迁,严格控制新办化工、纺织等重污染企业,改善城市环境。
    5、严格按照“一城七片”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序调整城镇布局。结合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6、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健全规划管理网络;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对城市重要地段、交通和景观轴线的城市设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招标;进一步完善规划决策机制,执行规划的专家评审制度和咨询审议决策的委员会制度,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和执法监察,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多元化的城建资金筹集机制
    1、根据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在城市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下,增加商住、住宅等经营性用地规模,超前收储土地,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城市环境的营造,提升城市土地的价值。并通过市场运作,显化土地资产,实现土地收益,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还贷的良性循环机制。
    2、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土地经营机制,促进土地供给由需求决定供给转向供给引导需求,提高净地、熟地的出让比重。不断更新招标、拍卖、挂牌的操作模式,适时调整基准地价,确保成交价格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价值水平。统筹、整合城市土地资源,集中部分土地收益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尽可能地处理好市本级与辖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努力增强市本级对土地收益的调控能力。
    3、充分发挥城投、交投、民投三大投资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土地收储中心和各投资主体的职能,理顺年度计划、土地安排、利益分配的关系,增强投资主体的收益能力。在税收、规费、土地供应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投融资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促进三大投资主体做大做强。
    4、切实加强政府性建设负债的管理,科学预测负债承受能力。建立城市建设项目计划与资金供给的协调机制,合理安排项目数量和投入总量。建立城市建设负债预警制度,控制好各投资主体的负债规模和结构。进一步加强建设资金管理,明确各方职责,规范资金流程,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努力做到既善于聚财又善于理财。
    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市场化取向的市政公用行业运行机制
    1、按照“政府主导、产权多元、适度竞争、依法监管”的原则,理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常武公交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实现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配置资源。在城市公交、供水、燃气和污水等自然垄断性行业上,加快推进利用外资民资的步伐,全面推行股权多元化,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在绿化管养、道路(桥梁)养护、路灯运行维护和环卫作业上,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通过认建、认养、捐助、冠名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资绿化事业
    2、充分利用经营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以经营性项目如高速公路、桥梁、船闸等项目的收费权向银行抵押贷款,缓解建设资金压力。把经营性项目推向市场,采用股权转让、BT、BOT、TOT等方式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建设,形成政府监管-社会投资-企业经营的投资建设模式。推行城市空间资源的有偿使用,对道路两侧的广告泊位进行租赁或拍卖,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地下停车场。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人防基金和运河设闸收费的可行性。
    3、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管理,强化公用事业、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企业的资质条件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完善市政公用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范供水、供气、公交、园林、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管理,确保城市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严肃长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
    1、按照有效整合资源和长效管理城市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和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分工明确、部门互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按照“大城管”的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重视研究城市管理的中长期规划,深化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督查、考核,建立市领导定期检查市容市貌制度。同时开展数字城管工程建设,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管新模式。
    3、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量。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在用足现有编制的基础上,适度扩编,实现向每个街道办事处派驻行政执法中队。为弥补现有行政执法力量的不足,统一招录部分行政执法协管员。健全街道办事处(镇)城市管理机构,充实城市管理力量,建立社区市容环境管理员制。
     4、加强城管执法的公安和司法保障,进一步充实公安城管分局力量,专职从事城管行政执法保障工作,确保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建立健全与两级法院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及时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问题。
    5、结合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做好周边乡镇垃圾收运设施的规划布点和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完善各种专业市场,  尽快解决马路市场、废品收购、车辆清洗、摩修店、铝合金加工等市容老大难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占道经营等各类违章现象,实现城市的长效管理。
    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范严格的项目、资金、市场监管机制。
    1、当前我市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针对城市建设投资强度大、工程项目多,分布区域广,质量要求高的特点,以及工程征地、房屋拆迁、资金筹措等面临的压力,必须牢固树立现代化大工程建设的理念,改革工程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组织水平和施工质量。
    2、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安排每年的工程建设规模和计划,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做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有机衔接。适时安排一批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一般性项目的建设,带动相关区域的开发。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形成滚动发展机制。
    3、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全面推行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社会监理制、合同备案制、跟踪审计制、竣工验收制等八项制度。在进一步完善拆迁政策和规范拆迁程序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拆迁工作属地负责制,发挥各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的工作优势和积极性。对个别阻碍城市拆迁的钉子户,坚决采取行政强拆或司法强拆,营造良好的拆迁氛围。
    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工作,以现代的观念和先进适用的技术建设城市,促进建设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组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限制和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和高耗能材料。加强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切实加强建设人才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