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市委、市政府六十项重点工程(工作)为抓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务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投资47.4亿元。沪宁城际铁路、客运中心、戚墅堰车站、戚墅堰货场、机场高速公路以及239省道、241省道路面改善工程建成投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3公里、农旧危桥245座。西绕城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常溧高速公路举行奠基仪式。三级航道网整治完成投资12.5亿元,锡溧漕河整治一期工程建成通航。录安洲港区一号泊位完成水工结构施工。龙虎塘公交枢纽站建成投用,公交调度指挥中心、快速公交一号线延伸以及礼河枢纽站、天宁首末站建设全面启动。加大养护投入,做好“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管养大检查迎检各项准备,国省公路优良路率100%;干线航道通畅率98%,航标正位率100%。深入开展“两创三比”活动和“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专项行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切实加强。编制完成《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常州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常州内河港总体规划》通过审查,为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导。
(二)运输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顺利实现,溧阳75%的行政村通上镇村公交。市区长途客运资源整合全面完成。新增公交车300辆,新辟和优化线路73条,市区快速公交配套环线实现贯通,644个行政村全部通上公交。十七届省运会期间,投入公交车1400余辆次,安全运送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演职人员和观众9.64万人次,并在40分钟之内完成开、闭幕式观众的有序疏散。常州机场新增成都、重庆、西安等航线,加密北京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65.8万人次。运输生产安全形势总体受控,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实现 “零事故、零伤亡、零沉船”的历史最好成绩。“世博会”期间严把检查和签证关,2.49万辆次的进沪车辆和1067艘次的进沪船舶全部达“零缺陷”标准。开展公路、水路、公交、民航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公路应急指挥中心和养护处置中心建成投用,应急指挥和救援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税费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理顺常州机场股权关系,组建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落实到位,审批事项集中度100%,办理各类事项4万余件,较上年增长28.3%。市政府出台文件开展治超专项行动,建成超限检测站2个,查处超限车辆2777辆、卸载货物34997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分支机构和校外培训点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新增残疾人驾培业务。加强船舶检验,提升船舶建造能力,玻璃钢船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50%。公交集团 “校企联盟”、交通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取得新进展,交通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不断创优交通服务,降低公交IC卡租金、残疾人免费乘车等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开辟抗震救灾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费通行车辆6104次。进一步完善出租车服务标准和考核细则,服务质量明显好转,有责投诉较上年下降11%,好人好事较上年增长19.1%。
“十一五”是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是建设投资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城乡交通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为常州加快“两个率先”战略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和运输保障服务。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投资:交通建设投资完成297.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增长90.95%。交通投资占全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分别为2.7%和4.2%,创造直接就业岗位50余万个。投资结构由“十五”公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85.5%,优化为“十一五”公、铁、水等运输方式全面协调发展,占比分别为56.5%、25.5%、18%。
公路:新建、改建高速公路193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47公里、国省公路270公里、农村公路2340公里、农旧危桥1250座,83.2%的国省公路达一级公路标准。全市公路总里程8352公里,较“十五”增长53.4%,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90.5公里,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0%。
铁路:开工建设高速铁路129公里,建成44公里。新建客运综合枢纽4个,常州客运中心建成集铁路、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轨道交通(预留)、社会车辆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水运:建成三级航道40.6公里,京杭运河市区改线段建成全国内河水运示范工程。录安洲和夹江港区开发全面启动。全市万吨级长江泊位达9个、千吨级以上泊位30个,长江港 “一港四区”格局全面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强化引导、加强扶持,现代交通运输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五年。
长途客运:全市448条长途客运班线通达全国16个省市和地区,长途客运班线和旅游车公司化经营率为87.86%和85%,较2005年分别增长57.7%和26.4%。
公交:市区公交车总量2518辆,较2005年增长89.32%;空调车比例由2005年的19.25%提高到72%,公交出行率由2005年的8.9%提高到25.8%。快速公交一号线、二号线建成投运,“十字加环线”的快速公交网络全面建成。公交运行线路达161条,日均客运量106万人次,年运营里程1.48亿公里,较2005年分别增长126.8%、125%和98.1%。
出租车:市区出租车总量2542辆,公司化经营率49.32%,较2005年分别增长38%和19.3%。日均运量20万人次。
民航:旅客吞吐量保持年均15.7%的增长幅度,货邮吞吐量保持年均14.4%的增长幅度。
运输装备:全市营业性客车5493辆、96259座,较2005年分别增长29.49%和31.24%,长途客运中高级车辆比例92.96%。营业性货车52203辆、328789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74%和86.59%。营业性船舶1764艘、总吨位66.83万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43.07%和57.66%。长途客运车、危险品运输车和船舶GPS配备率100%。
物流:运河东、西港区建成现代物流基地,实施了4个重点物流园区和5个综合性货运站场建设,培育了6个产值超亿元的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6.3%的增长幅度。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品牌快客”147辆、“品牌快修”36家、“品牌货运”线路52条。2010年,全市完成综合客运量5.9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9.21亿人公里,较2005年分别增长87.07%和70.4%;完成综合货运量1.29亿吨、货物周转量89.8亿吨公里,较2005年分别增长124.7%和187.7%。长江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155.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341.6万吨、集装箱10.6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5.79倍、1.35倍和3.19倍。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行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五年。
体制改革:组建交通运输局,整合城市客运、民航、地方铁路管理职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属地为主、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国省干线公路和航道建设体制以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基本建立。公路管理机构改革全部到位。
税费改革:实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等 “六项规费”和政府还贷性二级公路收费,完成1400余名涉费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
投融资改革:争取上级补助144.35亿元。市级交通投融资主体实现筹资234.66亿元,实现土地收益14.55亿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3亿元。交通产业集团打造成为 “集交通建设投融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港口建设开发、土地收储开发、交通国有资产经营”于一体的交通投资集团。内河航道、城市公交、民航发展公共财政分级负担机制和交通建设与土地运作的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求真务实、服务民生,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
行政许可服务:51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三合一”网络运行,许可时间较法定时限提速50%。
规范市场秩序:实施行政处罚36.7万起,查处“黑车”4000余辆、超限超载运输车1万余辆,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变更或撤销以及行政诉讼败诉案件。
公共服务:城乡客运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快速公交、镇村公交发展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96196交通服务热线开通5年来受理电话近7万件次,出租车调度系统建成3年来共成功调度67.12万车次,汽车救援网络成功实施救援190次。
安全保障:交通运输生产领域事故发生数、伤亡人数以及经济损失逐年下降,其中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为“零”。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交通运输行业自身建设明显加强的五年。
队伍建设:局领导班子连续八年获市级“好班子”称号,其中两年获市级“优秀班子”称号,2006年局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本科以上学历的占51%,中高级职称的占36%,93%的执法人员达大专以上学历。
文明创建:全系统建成全国交通运输文明行业先进单位,1个单位建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4个单位建成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1家单位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涌现市级以上服务品牌5个、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和省、市级劳模24名。
技术创新: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1个,京杭运河市区段改线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等奖项,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干线公路路面再生利用等技术以及航政管理和航标遥测系统在全省推广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