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交通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立足富民强市、抢抓发展机遇、增强改革意识、谋求率先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继续保持了交通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以富民强市为宗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二)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坚持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减少客运经营主体213户,更新中高级车辆110辆,新增高级旅游车25辆,清理客运线路22条。认真做好客运线路的招投标工作,区内班线全面实行招投标,成功实施常州至溧阳线路的改造,实现18条高速公路客运班线的公司化经营。全社会客货运输量持续攀升,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运输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在基本化解当前出租车行业经营矛盾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产权的明晰和调整上,为实现出租车行业今后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继续完善《出租车行业发展规划》,新增200辆出租车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倡导诚信服务,推出“关怀式”和“提醒式”服务,全市道路客运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旅客测评满意率达96%。深入开展维修市场秩序整治活动,鼓励规模化经营,在扶持一类维修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引导管理先进、技术力量强的二、三类企业向专、特、精的维修方向发展。
路航养护管理切实加强。积极应用公路养护稀浆封层、沥青防滑处治等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公路养护科技含量。开展国省道干线公路集镇段整治和超限运输集中整治,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路15公里,绿色通道49.6公里,全市好路率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研制开发数字巡航监视系统,完成锡溧漕河整治和大运河戚墅堰段防洪工程,整顿和规范疏浚打捞市场,完成航道普查工作,进一步巩固苏南运河文明样板航道创建成果,全市航标发光率达100%、正位率达100%。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认真履行交通行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实施专项整治,组织安全培训,推广危险源监控法,各类事故发生数同比稳中有降。加快撤渡建桥步伐,完成南渡桥、九号桥等危桥的改造。开展“安康杯”劳动竞赛,建立化学危险品船舶和油船遇险预警机制,全面完成辖区内沉船的打捞任务,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交通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组建完成交通产业集团和录安洲开发公司,增资重组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控股参股、增量投入等方式,形成市级交通投融资的新平台。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成功出让通用码头和石化码头股权,促进了港口的滚动发展。各辖市、区分别建立交通建设投资公司,金坛收费站管理体制成功调整,两级政府对交通建设投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事企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扩大。市航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为全省航道系统第一家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改企民营企业。全面推行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实行养护管理经费直接支付,为我市公路全面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养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交通行政审批项目重新梳理和调整,保留审批项目37项,进入审批中心22项,完成9类前置审批运输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继续深化行政执法公示,实行告知承诺制度,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执法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市区交管所管理体制成功实施调整,稽查执法合力进一步增强。
(四)以学习型系统建设为抓手,交通行业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学习型系统建设强力推进。建立学习机制、制订个人愿景、创新学习载体,组织开展“学习日”和“三学一推广”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政治、业务培训和职工读书活动。行政执法辩论赛、汽车驾驶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职工广学知识、精学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系统推行电子台账,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各项基础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强化。抓住工程建设、厂务公开、事务公开、行风建设、效能监察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加强监督检查,为交通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创建“好班子”活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教育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农村公路廉政建设,与常州市监察局、检察院联合下发了《常州市农村公路建设廉政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并坚持联席会议制度,保障了这项“民心工程”的顺利实施。
创建文明行业成效明显。巩固和发展全市公路、水路基本无“三乱”成果,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标兵)、“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组织“诚信建设看窗口”,发动常州交通人精神大讨论,行业文明形象全面提升。市交通局荣获“常州市文明行业”的称号,全系统有11个单位被命名表彰为“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交通技工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验收。
一年来,春节运输、创卫创模、科技教育、财务审计、档案管理、信息信访、人武战备、运输协会、关心下一代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重视、社会支持,是加快交通发展的力量源泉。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交通发展,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检查指导交通工作,现场解决突出问题。地方各级党政把交通工作纳入经济建设的总盘子,管交通、抓交通、促交通,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保证了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注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发展交通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激活各种积极因素,把交通发展由单纯的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加快交通发展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抢抓机遇、超前谋划,是加快交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年来,我们坚持将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历史机遇,确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及时调整交通发展计划和目标,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人才等问题,锲而不舍促推进,持之以恒抓落实,在确保“十五”计划内项目的同时,积极跑部跑省向上争取,促成了运河南移改线、录安洲开发等重大工程的提前启动,以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交通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切实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重点、宏观研究与具体措施、项目储备与工程实施的关系,才能使交通发展的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是加快交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年来,交通系统坚持以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影响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再到“经营交通”,建立交通建设投融资新平台。从推进事企分离、政企分开到简化行政审批、转变管理职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从行政推动到内生机制的建立,深入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为交通率先发展提供了队伍保证、动力源泉。实践证明,只有更好地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来突破自我,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不断开创交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