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
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CHANGZHOUSHISHUIYUTANTUYANGZHIGUIHUA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养殖水域规划依据 3
第二章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4
一、水域滩涂资源 4
(一)地理位置 4
(二)地形地貌 4
(三)水域资源 4
二、水文气候条件 5
(一)气候概况 5
(二)水域水质条件 6
三、水生生物资源 6
1、浮游植物 6
2、浮游动物 6
3、底栖生物 7
4、水生维管束植物 7
5、鱼类资源 7
第三章 常州社会经济概况 8
一、社会概况 8
二、国民经济 8
第四章 水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9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9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就 9
三、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潜力 1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二)发展潜力分析 15
第五章 养殖水域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规划原则 17
三、总体思路 18
四、总体目标 19
第六章 区域布局规划 19
一、近期规划 20
二、远期规划 20
第七章 养殖区域功能规划 21
一、长荡湖水产养殖区 21
二、滆湖水产养殖区 23
三、太湖水产养殖区 24
四、天目湖水产养殖区 25
五、天荒湖水产养殖区 27
六、沿江及城郊养殖区 28
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0
一、积极提供政策与法规保障 30
二、努力加强组织与管理保障 31
三、探索研究体制与机制保障 31
四、不断增强资金与投入保障 32
五、继续完善资源与设施保障 33
第九章 附件 34
1、常州市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情况汇总(表10) 34
2、金坛市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情况(表10—1) 35
3、溧阳市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情况(表10—2) 36
4、武进区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情况(表10—3) 37
5、新北去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情况(表10—4) 38
6、常州市“六大养殖区”规划汇总(表11) 39
7、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功能规划 图一40
8、常州市2015年布局构成规划 图二41
9、常州市2020年布局构成规划 图三42
10、常州市特种水产面积规划 图四43
11、常州市特种水产产量规划 图五44
12、常州市高效渔业发展规划 图六45
13、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区域布局 图七46
引 言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北临长江,南濒太湖,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池塘星罗棋布。有滆湖、长荡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有天目湖、大溪等大中型人工水库分别于西南丘陵山区,淡水资源丰富。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市淡水渔业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和养殖环境的双重制约,规范水产养殖势在必行。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水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合理利用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提升水产品质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域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我市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及常州市《关于全面实施水域养殖证制度的意见》等,并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及水资源状况,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养殖水域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系细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7、《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31号)
8、《<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业部农渔发[2002]5号)
9、《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
10、《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
11、《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1996,2007年修订)
12、《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修编)
第二章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一、水域滩涂资源
(一)地理位置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
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宁高速、沿江高速、锡宜高速、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民航常州站有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二)地形地貌
常州是太湖流域中特征明显的重要城市。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低山、丘岭、平原、圩区兼而有之。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池塘星罗棋布。滆湖、长荡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泊镶嵌在广阔的绿色原野上,天目湖、大溪等大中型人工水库展现于西南丘陵山区,贯穿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三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
(三)水域资源
常州水域面积达109.9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6.72%。在这些水域中,除长江、太湖和一些大型水库主要作为天然捕捞和生态湿地建设外,适宜养殖的水面约60余万亩,基本都已开发利用。2009年养殖面积达58.14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44.21万亩,湖泊围网养殖面积7.06万亩,水库养殖面积3.50万亩,河沟等养殖面积3.37万亩。
二、水文气候条件
(一)气候概况
常州位于中纬度地带,离海较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倚山靠水,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天气复杂,但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南部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痕迹;东部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风向随季节交替明显,多异常天气。光照、热量、雨水资源丰富,适合于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气象灾害常有发生。
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5.6℃,全市春、秋短,冬、夏长,其中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季再次之,秋季最短。气候季节差异十分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和。
雨热同步:由于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与气温相应同步升降。冬季气温低时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夏季气温最高,梅雨、暴雨、台风降水等生成的降水量也最多;秋季气温下降,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历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0毫米。
光照充足:历年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019小时,略高于我国同纬度城市的日照总时数。
气象灾害常有发生:全市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气象灾害。有些是随季节变化出现,如暴雨多出现在春末至秋初;有些是同一季节可同时出现几种灾害,如台风与暴雨;寒潮与霜冻等。我市盛夏多伏旱;春、秋季多涝渍连阴雨;夏、秋多台风等。
(二)水域水质条件
我市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总体良好,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pH值分布在6.8-8.5之间,多数处于中性或微碱状态。但部分江河湖泊已受 “三废”和生活污染的影响,水质过度肥沃,生物多样性下降,对区域内水产增养殖业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因素。
三、水生生物资源
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鱼类饵料食物链的组成部分,其优势种群的时空分布和生物量大小决定了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据调查统计:
长荡湖及天荒湖湖区浮游植物以小颤藻、细小平裂藻为优势种。
滆湖湖区浮游植物中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微囊藻、裂藻、条藻和星造为优势种。
太湖湖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相对多。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甲藻等,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有8个属,绿藻门的种类有15个属,蓝藻门的种类有3个属。太湖蓝藻已逐渐取代绿藻、硅藻成为优势种群。
长江江段浮游植物中以硅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8%;绿藻门14属24种;其他藻类14属29种。中肋骨条藻是我市长江段区域的优势种。
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鱼类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其密度是评估水域鱼产力的依据之一。我市水域的浮游动物以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它们在春季大量繁殖,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桡足类、枝角类数量的增多,使轮虫受到制抑。符合鱼类生长的自然规律。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50属种以上,轮虫约45属种,桡足类、枝角类种类数约37属种。
3、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底层鱼类的良好饵料生物,主要种类有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腹足纲与瓣鳃纲,但生物量的分布相差悬殊。滆湖、太湖、长荡湖生物量最多,以螺、蚌居多;长江生物量次之;西南水库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则明显少于其它水域。
4、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食草性鱼类的重要饵料,更是改善水域环境质量的重要载体。我市有16科20余种。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湿生植物五大类。湖泊、外荡、河沟的优势种和习见种为芦苇、茭白、水花生、金鱼藻、苦草等种类;长江、水库以芦苇为主。
5、鱼类资源
全市有过河性洄游鱼类(包括溯河性和降河性鱼类)及纯淡水鱼类约130种,其中纯淡水鱼类约115种,过河性洄游鱼类(包括溯河性和降河性鱼类)约15种。
此外,还有甲壳类、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等经济动物。
我市主要养殖淡水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团头鲂、鳜鱼、翘嘴红鮊、黄鳝、泥鳅、乌鳢、黄颡鱼、花、赤眼鳟、暗纹东方鲀、长吻鮠、胭脂鱼等,以及后来引进的加州鲈鱼、异育银鲫、革胡子鲶、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匙吻鲟等。甲壳类主要为中华绒螯蟹、青虾、罗氏沼虾、克氏螯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虾类;其它有珍珠蚌、蛙、龟、鳖、大鲵等。
第三章 常州社会经济概况
一、社会概况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7万人。
常州是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长江三角洲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曾荣获全国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城市称号。
二、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836.4亿元,增长13.7%。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1∶58.9∶38.0,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3个、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028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4%。财政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72.8%,科技支出增长10.1%,教育支出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现代农业初具雏形。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第四章 水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一直引领全省科技渔业发展。渔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已连续十余年产值占大农业之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可以大量输出的大宗农产品之一,是2万余户渔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市现有各类养殖总面积58万余亩,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区域占85%左右。200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08万吨,水产品产值达34.87亿元,增加值达17.57亿元。全市高效渔业面积突破32万亩。建立百亩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示范方10个,亩效益10000元以上的高效示范典型10个。
渔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养殖技术不断完善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渔业增效作用愈益突现,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市渔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推进器之一。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一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发展常规养殖品种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引进名优新品种、加快发展名优水产品混套养生态养殖技术,已逐渐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主流。2009年,全市特种水产主养面积达41.77万亩(27845公顷),约占全市养殖面积的71.84%。特水产量4.52万吨。其中,以河蟹养殖为主,混套养青虾、鳜鱼、翘嘴红鮊等名优水产品养殖的“631”模式发展迅速,面积达30余万亩;鳜鱼、翘嘴红鮊、黄颡鱼、花、长吻鮠等江鲜、湖鲜的开发势头强劲,主养面积达1万余亩,其中长吻鮠主混养面积突破了1000亩;青虾、南美白对虾主混养面积达8万余亩。同时各地都在积极引进和开发胭脂鱼、泥鳅、黄鳝、乌龟、鳄鱼、斑鳜、细鳞斜额鲴等品种,不断培植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优势渔业产业群日趋明显。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依托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示范引导和结构调整,促进我市主导品种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聚集。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河蟹、青虾为主的20余万亩长荡湖渔业经济区和以团头鲂、银鲫为主的10万亩的滆湖渔业经济区。另外,以长吻鮠、河鲀、鳜鱼为主的2万亩沿江水产养殖区,以鲢鱼、鳙鱼、草鱼等为主的3万亩天目湖水产养殖区以及天荒湖、太湖水产养殖区等特色渔业产区也初具雏形。
三是渔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近年来,常州渔业抓住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以休闲渔业为突破口,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一批休闲渔业基地。把水产养殖与休闲、餐饮、销售结合起来,建设颇具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推进全市休闲渔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休闲渔业企业62家,总投资达4.23亿元,全市休闲渔业面积达1.99万亩,全年休闲渔业收入达2.29亿元。集观光、餐饮、游购于一体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我市渔业经济新的亮点。全市共有观赏鱼繁育基地3000亩,年产各类观赏鱼1800余万尾,培育的观赏鱼在历届江苏省观赏鱼大赛上频频获奖。观赏鱼市场4家,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二)科技对渔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2000年以来,我市大力组织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以本地湖泊、长江野生品种作为重点,引进驯化了长吻鮠、河魨、黄颡鱼、翘嘴红鮊、花等品种,其中长吻鮠、翘嘴红鮊等已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还有些品种在试养中;围绕“优势互补、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目标,坚持走产学研之路,与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淡水所、上海水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对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技术、“631”蟹池多品种生态养殖、生物生态防病、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常规鱼80:20模式化生态养殖等1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明显。获得部、省、市各类科技成果奖多项。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技术的成功探索为我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借鉴;“631”蟹池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池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而且大大降低了河蟹的发病率,改变河蟹养殖业这一主导产业,品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脆弱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河蟹养殖的第一产业地位;80:20模式化的生态养殖,突出主养品种,合理混套养名优水产品种,大力推广自动投饵机的应用,提高了饲料的转化利用率,增产增效、降本增效、改善环境的作用明显。
2000~2009年期间,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加大了各级各类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建设2-3个示范基地,提高示范基地建设档次,加快科技转化质量与速度。作为省级园区的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在省、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三年的建设,一个功能配套,环境良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明确的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苗种、技术辐射到上海、浙江、安徽及本省其它市县,对我市及周边地区的渔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坛市在长荡湖畔建立了长荡湖观光生态科技示范园,武进区在滆湖边建立了武进名优水产引繁推广中心。目前,全市共建设各级各类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100余个,面积5万余亩,涵盖了我市水产养殖的绝大部分品种。这些示范区已成为渔民引品种、学技术、长见识的场所,在渔业增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渔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措施。为提高技术培训效果,2000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档次,将科技培训与科技下乡相结合,与项目实施、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与结对帮扶科技示范户等活动相结合,采用媒体宣传、集中授课、技术咨询、专家巡回、印发资料、赠送优质苗种、鱼药、科技书籍等多种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培训班500余期,受训5万余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余份。通过培训,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面上生产,逐步增加了渔业产业的科技贡献份额。
(三)渔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0~2009年期间是我市渔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制订技术标准,培训无公害技术,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定完善了青鱼、银鲫、南美白对虾、翘嘴红鮊、河蟹等无公害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结合换发新兽药经营许可证,从源头上抓起,对鱼药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岗位培训,对出口加工企业、养殖场的开展质量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检查监督,着力提高经营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开展了水域养殖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实施了养殖证制度。至2008年初,全市累计发放养殖证2336本,面积43.87万亩。金坛市和武进区已通过了水域养殖规划的审批。溧阳市、长荡湖的水域养殖规划也于2009年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养殖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将更加有利于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渔业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启动实施了渔业经济动态运行监测。全市共设置调查点77个,覆盖河蟹、青虾、常规鱼、鳜鱼、甲鱼等主要经济品种和养殖模式,通过建立渔业经济动态运行监测系统,可及时掌握我市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现状、动态变化特征及绩效差异,从而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常州市渔业手机信息网凭借传播方式快、范围广、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的优势,运行3年来共发送各类涉渔信息8万条次,受到了广大涉渔人员的好评。
依靠病防网络,逐步开展病害调查和测报工作。2000~2009年期间,全市共建立测报点20余个,覆盖了我市的主要养殖对象和重要渔业区域。测报点配备了基本的鱼病检测设备,定期交流,在鱼病高发季节每月交流一次,有效遏制了暴发性疾病的蔓延,减少了渔业损失。同时,普及推广塘口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逐步推行鱼医制、处方制,进一步提高渔农民生态防病、使用绿色鱼药的意识和规范管理的自觉性。
(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凌家塘、滆湖、上黄等水产品批发市场通过迁扩建,功能更加完善,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交易量稳定上升。2009年,交易量达9.04万吨,交易额达到14.68亿元,水产品市场在我市渔业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长青珠宝”远销欧美,“江南”牌银鱼上了日本和东南亚餐桌,“长荡湖”牌中华绒螯蟹在香港、日本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天目湖”牌砂锅鱼头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这些加工和销售企业为推进我市渔业产业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各种类型、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行业或专业协会相继建立,发挥了外联市场内联生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使我市渔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金坛市的牛蛙、武进的珍珠通过协会,走出了国门,迈出了外向型渔业的第一步。溧阳市天目湖畜禽制品有限公司在开发鱼制品过程中,通过协会和无公害草鱼基地的养殖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既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又推动了无公害基地建设,真正实现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有机结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三、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潜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渔业水域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外源污染,导致一些传统养殖水域丧失养殖功能。加上太湖水环境整治,滆湖、长荡湖围网养殖面积将继续调整缩减。
2、养殖结构与基础设施薄弱。特种水产养殖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高,名贵鱼类品种养殖的规模和比重偏小;池塘改造投入不足,进展缓慢,高效渔业面积低于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表明了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的产能还需提高,养殖水域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特产不高产、高产不高效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渔业增效、渔民持续增收尚未有效保障。
3、养殖行业管理相对滞后。苗种、饲料、鱼药等渔需物资质量良莠不齐,投入品监管的难度依然存在,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依然存在,水产种苗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完善,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4、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增多,大面积疾病发生并产生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使用投入品行为依然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水产品生产、消费、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暴露出养殖水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
5、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渔业生产一产比重偏高,仍以大量鲜活或初级加工品为主,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至今未有大的突破,水产品附加值低;渔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不够健全,标准化生产规模偏小,群众渔业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受池塘租金、饲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池塘养殖的综合竞争力有弱化的趋势,鲜活水产品销售半径萎缩。
6、渔业行政监管体系尚未完善。渔业行政执法队伍面临职能多、人员少、装备差等现实问题;水生动物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滞后;水生动物资源养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潜力分析
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战略,常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关注渔业问题,并把加快渔业发展作为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双百万工程和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这为确保我市今后一段时期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2、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水产品是目前人类食物中的重要动物蛋白源,发展水产养殖在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的社会环境下,水产养殖业作为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就能获取优质动物蛋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一种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人们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空间。进入21世纪,因人口的日益增长和水产品消费比重的提高,水产品的刚性需求不可逆转。发展水产养殖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办法。而且,水产养殖业相对于大农业中其他产业,比较效益较高,单位面积产出能力较强,劳动生产率较高,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产、增收、增效的大背景下,作为优势产业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养殖业 “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更是我市生态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技术的创造运用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农业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创新水产种养方式、提高水产品产能和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减轻渔业生产成本、减少渔业风险、科学规范管理渔业创造了条件。
5、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形态,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水域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为依托,以渔业生产经营活动、渔区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为特色,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休闲观光渔业在我市农村已悄然兴起,并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渔家乐、垂钓中心等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向新的领域扩展。
6、以渔养水和循环渔业的有机结合为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养水养鱼”、“以渔养水”,多措并举,发展现代生态渔业,这样既加快水环境整治步伐,保护好水域生态环境,又能提高渔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章 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为基础,以及以高效化、清洁化、环保化为目标的“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为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原则。坚持适时、适度利用,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分布、水域功能、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来科学确定,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原则。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优质、安全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潜在需求大、差别化显著、优质高效的优势水产品。
3、坚持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原则。本着“尊重现实、立足长远、增养并举、养捕结合”和“一次规划、粗细结合、远近相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适宜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区域。
4、坚持因地制宜与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基础的水产品种和产区。
5、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尊重养殖户的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不搞一刀切。既正视渔民养殖的历史现实,又兼顾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三、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养殖品种与模式,积极实施“江苏省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循环水池塘清洁养殖技术”,有序推进“养水养鱼、以渔养水”,进一步拓展渔业产业功能。加快实施常州农业“双百万亩”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使我市渔业增长方式从产量、产值、面积的资源型、数量经济型向效益、品质、安全的生态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使渔业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建立以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管理。达到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明确,能有效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重要的养殖水域;合理规划和调整养殖生产布局,控制养殖规模,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进一步健全养殖业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业,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调整到58.50万亩,养殖产量稳定在14.50万吨左右,养殖总产值达到46亿元。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5万亩,占75%以上、产量5.5万吨,占35%以上,高效渔业面积45万亩,占比达75%以上,发证面积占90%以上。
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调整到59.00万亩,养殖产量稳定在15.50万吨左右,养殖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8万亩,占80%以上、产量6.5万吨,占40%以上,高效渔业面积55万亩,占比达90%以上,发证面积占95%以上。
第六章 区域布局规划
对全市水域、滩涂分布、总体利用以及功能定位,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其中禁止养殖区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种质保护区和水污染敏感场所,区域内不得从事养殖活动,不予核发养殖证;限制养殖区主要包括长江、湖泊、水库等规划网围或网箱养殖以外的水域、滩涂以及建设等开挖尚未复垦的水域、滩涂,该区域以增殖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主;适宜养殖区包括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该区域可按规划要求进行养殖生产,核发养殖证或临时养殖证。2009年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情况详见下表1
2009年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情况汇总 表1
辖 市(区)
|
总 计
(万亩)
|
湖泊围网养殖
(万亩)
|
池塘养殖
(万亩)
|
水库养殖
(万亩)
|
河沟养殖
(万亩)
|
金坛市
|
23.06
|
4.66
|
16.03
|
0.80
|
1.57
|
溧阳市
|
20.60
|
1.30
|
15.60
|
2.70
|
1.00
|
武进区
|
12.50
|
1.10
|
11.00
|
0.00
|
0.40
|
新北区
|
1.98
|
0.00
|
1.58
|
0.00
|
0.40
|
合计
|
58.14
|
7.06
|
44.21
|
3.50
|
3.37
|
一、近期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水产养殖总面积为58.50万亩,其中湖泊围网养殖4.60万亩(滆湖1.10万亩,长荡湖3.50万亩)、池塘养殖43.58万亩、水库养殖3.50万亩、河沟等养殖3.32万亩、提水养殖3.50万亩。详见下表2
2015年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汇总 表2
辖 市(区)
|
总计
|
围网养殖
(万亩)
|
池塘养殖
(万亩)
|
水库养殖
(万亩)
|
河沟养殖
(万亩)
|
提水养殖
(万亩)
|
金坛市
|
23.33
|
2.60
|
16.00
|
0.80
|
1.57
|
2.36
|
溧阳市
|
21.35
|
0.90
|
15.61
|
2.70
|
1.00
|
1.14
|
武进区
|
12.07
|
1.10
|
10.62
|
0.00
|
0.35
|
0.00
|
新北区
|
1.75
|
0.00
|
1.35
|
0.00
|
0.40
|
0.00
|
合计
|
58.5
|
4.60
|
43.58
|
3.50
|
3.32
|
3.50
|
二、远期规划(2016~2020年)
到2020年水产养殖总面积为59.00万亩,其中湖泊围网养殖4.60万亩(滆湖1.10万亩,长荡湖3.50万亩)、池塘养殖43.36万亩、水库养殖面积3.26万亩、河沟等养殖2.78万亩、提水养殖5.00万亩。详见下表3
2020年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汇总 表3
辖 市(区)
|
总计
|
围网养殖
(万亩)
|
池塘养殖
(万亩)
|
水库养殖
(万亩)
|
河沟养殖
(万亩)
|
提水养殖
(万亩)
|
金坛市
|
23.72
|
2.60
|
16.00
|
0.80
|
1.45
|
2.87
|
溧阳市
|
21.80
|
0.90
|
15.61
|
2.46
|
0.70
|
2.13
|
武进区
|
11.98
|
1.10
|
10.55
|
0.00
|
0.33
|
0.00
|
新北区
|
1.50
|
0.00
|
1.20
|
0.00
|
0.30
|
0.00
|
合计
|
59.00
|
4.60
|
43.36
|
3.26
|
2.78
|
5.00
|
本次规划至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比2009年增加8600亩。因退渔还湖、开发区建设、湿地公园建设、水源保护区扩建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养殖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减,其中湖泊围网养殖减少2.46万亩、池塘养殖减少0.85万亩、山塘水库养殖减少0.24万亩、河沟养殖减少0.54万亩。调整种养结构,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前提下,利用低洼地进行改造,推广“稻渔轮作”模式,发展提水养殖,增加面积5.0万亩。
第七章 养殖区域功能规划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渔业经济发展现状,规划从2010年至2020年,全市重点发展“长荡湖水产养殖区、滆湖水产养殖区、太湖水产养殖区、天目湖水产养殖区、天荒湖水产养殖区和沿江城郊水产养殖区”六个养殖区域,因地制宜,突出主攻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一、长荡湖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长荡湖沿湖的金坛市儒林镇、尧塘镇、指前镇、金城镇和溧阳市别桥镇、埭头镇、上黄镇、溧城镇等。现有养殖面积26.73万亩,其中金坛市15.93万亩,溧阳市10.80万亩。
水域类型:主要是湖泊、池塘、河沟。
规划目标:增加生态高效养殖比重,提高总体养殖水平,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长荡湖”品牌。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 27.26万亩(其中网围养殖控制3.5万亩),产量达4.00万吨,产值达22.0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 27.84万亩(其中网围养殖控制3.5万亩),产量达到4.30万吨,产值达到23.00亿元。详见表4。
建设河蟹培育基地12个、青虾良种繁育基地8个,建立长荡湖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草资源保护区。
长荡湖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4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JC1
|
金
坛
市
|
金城
|
5.11
|
5.11
|
5.11
|
JC2
|
尧塘
|
1.81
|
1.81
|
1.81
|
JC3
|
儒林
|
4.91
|
5.05
|
5.15
|
JC4
|
指前
|
4.10
|
4.20
|
4.30
|
|
合计
|
15.93
|
16.17
|
16.37
|
LC1
|
溧
阳
市
|
上黄
|
3.15
|
3.30
|
3.48
|
LC2
|
埭头
|
1.60
|
1.65
|
1.68
|
LC3
|
别桥
|
4.15
|
4.25
|
4.45
|
LC4
|
溧城
|
1.90
|
1.89
|
1.86
|
|
合计
|
10.80
|
11.09
|
11.47
|
总计
|
26.73
|
27.26
|
27.84
|
功能定位:形成长荡湖蟹、虾养殖优势产业区。
养殖方式:湖泊围网养殖、池塘养殖、河沟养殖及提水养殖。
主养品种:以河蟹、青虾等为主,兼顾常规鱼类养殖。
主养模式:该养殖区蟹虾类养殖选用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为主,结合池塘循环水工程改造,加快老塘改造,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养殖池塘标准,全面推行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
主推技术:湖泊网围生态养蟹技术,80:20池塘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
执行标准:《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NY5064——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无公害食品 青虾》(NY 5284-2004)、《无公害食品 青虾养殖技术规范》(NY/T5285—2004)标准等。
二、滆湖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涵盖武进区滆湖沿湖的湟里镇、嘉泽镇、前黄镇、南夏墅街道、牛塘镇、湖塘镇、邹区镇、农发区等,现有养殖面积8.02万亩。
水域类型:主要是湖泊、池塘、河沟。
规划目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控制围网养殖规模,重点发展池塘集约化循环水清洁养殖。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7.99万亩,其中网围养殖控制1.1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产值达到7.0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7.99万亩,产量达到3.60万吨,产值达到7.50亿元。详见表5
建设国家级、省级良种繁育场5个,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建立滆湖贝类资源保护区和水草资源保护区。
滆湖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5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WG1
|
武
进
区
|
湟里
|
1.30
|
1.30
|
1.30
|
WG2
|
嘉泽
|
1.52
|
1.52
|
1.52
|
WG3
|
牛塘
|
0.60
|
0.60
|
0.60
|
WG4
|
前黄
|
3.50
|
3.50
|
3.50
|
WG5
|
南夏墅
|
0.26
|
0.26
|
0.26
|
WG6
|
农发区
|
0.00
|
0.00
|
0.00
|
WG7
|
湖塘
|
0.03
|
0.03
|
0.03
|
WG8
|
邹区
|
0.81
|
0.78
|
0.78
|
合 计
|
8.02
|
7.99
|
7.99
|
功能定位:构建滆湖常规鱼集约化养殖产业区。
养殖方式:湖泊围网养殖、池塘养殖及河沟养殖。
主养品种:以团头鲂、异育银鲫、青鱼、草鱼为主,兼顾蟹虾、黄颡鱼、龟鳖等品种养殖。
主养模式:该养殖区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成集中连片循环水模式养殖区域。
主推技术:湖泊生态养殖技术,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
执行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和《无公害食品 草、青、鲢、鳙、尼罗罗非鱼》(NY5053—2001)标准。
三、太湖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涵盖武进区的雪堰镇、洛阳镇、礼嘉镇等沿太湖乡镇。 现有养殖面积1.54万亩。
水域类型:主要是湖泊、池塘、河沟。
规划目标: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1.44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1.44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80亿元。详见表6。
严禁湖泊围网养殖,建设竺山湖河蚬繁殖保护区1个和常州市湖泊名优鱼类苗种养殖基地2个,做大“江南”品牌。纳入太湖旅游渡假区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展以渔业活动为内容的观光旅游和餐饮垂钓等休闲渔业。
太湖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6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
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WT1
|
武
进
区
|
雪堰
|
0.44
|
0.44
|
0.44
|
WT2
|
洛阳
|
0.60
|
0.50
|
0.50
|
WT3
|
礼嘉
|
0.50
|
0.50
|
0.50
|
合 计
|
1.54
|
1.44
|
1.4 4
|
功能定位:建立湖泊特色鱼类生态养殖产业区。
养殖方式:池塘养殖及河沟养殖。
主养品种:以翘嘴红鲌、鳜鱼、花、银鱼、鲴鱼等湖泊特色鱼类为主,兼顾蟹、虾及常规鱼类养殖。
主养模式:全面推行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主推技术: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等。
执行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和《无公害食品 草、青、鲢、鳙、尼罗罗非鱼》(NY5053—2001)标准。
四、天目湖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涵盖溧阳市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区的戴埠镇、社渚镇、天目湖度假区、南渡镇、竹箦镇、上兴镇等。现有养殖面积9.80万亩。
水域类型:主要水库、淡水池塘、河沟(山塘)。
规划目标: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10.26亩,产量达到2.50万吨,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10.33万亩,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7.00亿元。详见表7。
80%的以上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做大、做强“天目湖”牌品牌。同时,发展以有机鱼品尝和垂钓为主要内容、绿色的山水风光与朴实的渔人生活相交融的生态休闲渔业。
天目湖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7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
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LT1
|
溧
阳
市
|
戴埠
|
0.50
|
0.55
|
0.60
|
LT2
|
社渚
|
1.62
|
1.70
|
1.70
|
LT3
|
天目湖
|
2.58
|
2.58
|
2.60
|
LT4
|
南渡
|
2.30
|
2.50
|
2.50
|
LT5
|
竹箦
|
2.30
|
2.35
|
2.30
|
LT6
|
上兴
|
0.50
|
0.58
|
0.63
|
合 计
|
9.80
|
10.26
|
10.33
|
功能定位:建成天目湖绿色、有机鱼养殖产业区。
养殖方式:水库养殖、池塘养殖、河沟养殖及提水养殖。
主养品种:以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类为主,辅以河蟹、青虾、中华鳖等特水品种。
主养模式:推广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发展生态休闲渔业。
主推技术: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种草养鱼”技术,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执行标准:《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NY/T 755-2003)、《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 471-2001)、《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 80-2001)等标准。
五、天荒湖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包括金坛市的直溪镇、朱林镇、薛埠镇和开发区等。现有养殖面积7.13万亩。
水域类型:池塘、河沟。
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河沟养殖及提水养殖。
规划目标: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7.16万亩,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达到4.5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7.35万亩,产量达到2.20万吨,产值达到5.20亿元。详见表8。
研究种苗繁育技术,建立规模化繁育场3个,省级良种场2个。主攻“天旺湖”牌青虾、“永乐”牌牛蛙,促进特色“小品种”的持续稳定发展。
天荒湖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8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
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JT1
|
金
坛
市
|
直溪
|
3.16
|
3.15
|
3.25
|
JT2
|
薛埠
|
1.26
|
1.26
|
1.23
|
JT3
|
开发区
|
1.09
|
1.10
|
1.12
|
JT4
|
朱林
|
1.62
|
1.65
|
1.75
|
合 计
|
7.13
|
7.16
|
7.35
|
功能定位:建成特色“小品种”健康养殖产业区。
主养品种:以青虾、黄颡鱼、龟鳖、蛙类、泥鳅、珍珠、大鲵等特色地方“小品种”为主,兼顾异育银鲫、四大家鱼等常规鱼类养殖。
主养模式:推广池塘健康养殖和提水养殖模式,发展特色“小品种”。
主推技术: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执行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和《无公害食品 草、青、鲢、鳙、尼罗罗非鱼》(NY5053—2001)标准。
六、沿江城郊水产养殖区
区域范围:涵盖新北区的孟河镇、春江镇、西夏墅镇、罗溪镇、薛家镇、新桥镇和武进区的郑陆镇、横山桥镇、横林镇、遥观镇、奔牛镇等。现有养殖面积4.92万亩,其中新北区1.98万亩,武进区2.94万亩。
水域类型:池塘、河沟。
规划目标:到2015年,养殖总面积4.39万亩,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养殖总面积4.05万亩,产量达到1.60万吨,产值达到5.50亿元。详见表9。
主要发展方向是养好名贵鱼、开发观赏鱼,引进养殖新品种。强化养殖区环境管理,降低养殖密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做大“江珍”品牌。建设以休闲、垂钓、品鲜、观赏鱼养殖为主要内涵的城郊休闲渔业,同时兼顾长江土著鱼类和名优鱼类的增殖与保护,规划建设“常州市长江鱼类野化基地”。
沿江城郊水产养殖区规划 表9
单位:万亩
规划区编号
|
所属地区
|
所属乡镇
|
2009年已养殖面积
|
规划目标
|
近期(到2015年)
|
远期(到2020年)
|
XC1
|
新
北
区
|
春江
|
0.78
|
0.70
|
0.50
|
XC2
|
孟河
|
0.35
|
0.35
|
0.35
|
XC3
|
西夏墅
|
0.15
|
0.15
|
0.15
|
XC4
|
罗溪
|
0.35
|
0.30
|
0.30
|
XC5
|
薛家
|
0.14
|
0.10
|
0.10
|
XC6
|
新桥
|
0.21
|
0.15
|
0.10
|
|
合计
|
1.98
|
1.75
|
1.50
|
WC1
|
武
进
区
|
郑陆
|
1.55
|
1.34
|
1.25
|
WC2
|
横山
|
0.60
|
0.55
|
0.55
|
WC3
|
横林
|
0.24
|
0.22
|
0.22
|
WC4
|
遥观
|
0.10
|
0.10
|
0.10
|
WC5
|
奔牛
|
0.45
|
0.43
|
0.43
|
|
合计
|
2.94
|
2.64
|
2.55
|
总 计
|
4.92
|
4.39
|
4.05
|
功能定位:建成长江名贵鱼类生态养殖产业区。
养殖方式:淡水池塘养殖、河沟养殖。
主养品种:以长吻鮠、瓦氏黄颡鱼、河鲀、鲥鱼、鳜鱼等长江特色鱼类为主,兼顾常规鱼类养殖。
主养模式:推广池塘生态养殖和工厂集约化养殖模式,发展城郊、沿江特色生态休闲渔业。
主推技术: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执行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和《无公害食品 草、青、鲢、鳙、尼罗罗非鱼》(NY5053—2001)标准。
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按照水产养殖功能区域划分和功能定位要求,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政策法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资金投入、资源设施等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推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积极提供政策与法规保障
1、建立规划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坚持渔业基础地位、公益性产业的特点,研究建立有关体系,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有选择地将水产养殖规划纳入常州市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民权益保护、渔业投入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以形成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发展体系。
2、完善规划实施项目扶持措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健全规划实施的激励和扶持政策,纳入公益性、基础性、示范性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实施执法保障力度。不断完善以养殖证为基础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加快养殖业走向法制化管理。健全和完善渔业执法体系建设,切实保护渔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养殖水域、滩涂环境与资源。保持规划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规划水域、滩涂养殖功能。
二、努力加强组织与管理保障
1、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体系。水产养殖区域规划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市委市府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全局观,充分发挥渔业、水利、交通、国土、财政、环保、科技等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加强对规划的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和协调管理。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是本地区实施规划的牵头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规划实施进行检查、沟通、协调和服务,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2、做好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将规划的相关内容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按年度分解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和奖罚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落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趋势,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意见,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三、探索研究体制与机制保障
1、不断深化渔业经营机制改革。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渔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不断推动渔业经营机制创新。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增强渔业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2、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渔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和“少养人、买服务”的思路,加强渔业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充实基层推广组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本市或外地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渔业科技开发与服务。
3、强化渔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鼓励、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渔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不断增强资金与投入保障
1、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规律,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渔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渔业,建立稳定的渔业投入增长机制。深化“资源互补、合作多赢”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资本、水域、滩涂、技术、经营、管理、劳力等渔业生产各类要素,加强建立多种形式的渔业经济合作关系,调动社会投资渔业的积极性,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集体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
2、建立和健全财政支持体系。一是建立渔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度,在农业项目扶持资金中,明确设立渔业发展项目专项基金,每年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农业资金增长水平,并将渔业基础性建设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二是完善水域占用补偿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有关政策法规,在补偿渔民的同时,加大财政收取力度,并用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三是建立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基金制度,在政府征收的污水排污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基金,专项用于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五、继续完善资源与设施保障
1、加大对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在进行水资源合理调控利用的同时,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农牧业和渔业生产自身对水环境的污染,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工程措施。加强水环境的水质监测。
2、加强渔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原理,加快渔业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大力实施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渔业自然资源,加强对渔业水域的治理,实现渔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以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示范区和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为抓手,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快渔业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强渔业机械与现代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提高渔业机械作业配套能力,以现代化的设备来提高渔业装备水平;继续加强渔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反映水产品供需情况、市场价格动态,分析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化趋势,以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指导作用,为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广大渔民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