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工作总体思路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一是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新一轮农业产业规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高平台上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三是党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正在加快推进,正确处理好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必须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四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阶段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受重视的时期。这是我们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五是力争“两个率先”已是全市上下的共同目标,实现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也对我们农林系统下一步的农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感到,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将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渠道,2003年,全市农业产值占农村GDP的10.3%,一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21.4%的收入来源。 2004年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是: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导向,大力实施四大战略(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推动战略以及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全面提升五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经营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富裕农民和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力争一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增长10%以上。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扎实措施,力争在五个方面取得新发展。 1、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上有新进展。一是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引导力度。综合吸收规划论证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规划的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我局将积极配合市政府举办规划新闻通气会。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规划的社会认知度,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的行政推动力。二是编制相关配套规划。认真组织好在全省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我局将重点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并完成全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工作。三是全面启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坚持以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以工程支撑规划推进,以项目保障工程实施,按照稻米、小麦、油菜、常规性蔬菜等基础产业以退为主,退中求稳;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稳中求进,做强做大;时令特色瓜果、茶叶、蚕桑、食用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有序推进,做优做精;现代都市型生态服务农业、种源农业和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开发,强化功能”的基本思路,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产品、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努力提高优势产业的集聚度。在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生产布局,壮大优势产业规模。花卉苗木以调优结构、加大新品种引进开发,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为方向,在做强的同时稳步扩大生产规模;特种水产以螃蟹为重点,从基地建设、产地产品认定到营销策划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做响“长荡湖”品牌,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开发共享机制,形成螃蟹产业发展合力,壮大长荡湖品牌螃蟹产业链。畜禽养殖以地方优质家禽、奶业、生猪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调优区域布局,通过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养殖基地,带动畜牧业的发展;经济林果以时令果品和茶叶为主,建设规模种植基地,培育流通合作组织,创新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在中高档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建设包装一批内涵丰富的农业旅游休闲景点,多元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四是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每个主要产业内要建设一批能代表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精品”基地。基地建设时要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技术资源,集中投入,序时推进。 2、在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上有新进展。通过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标准理念、质量理念等现代企业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农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一是壮大一批能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导向,在各个主要产业和主导产品生产上,以是否对本地产业发展和是否对农民增收有带动作用作为标准,确定一批确能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关注成长性企业,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尽快将更多的农户、基地和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产业体系。支持鼓励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不断拓展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深度和领域。我市今年将重点抓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在农业项目的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申报、扶持政策落实、农业行政审批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优质的服务,并建立正常的联系机制,开展跟踪服务。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配送和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市场节点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积极培育和扶持集贸易、加工配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有机衔接产地和销地专业化市场的龙头企业,支持凌家塘等重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信息中心、监测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等功能建设,探索“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市场联基地的产销模式。鼓励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流通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物流性服务,努力扩大农产品“直供、直销、直挂”的营销范围和比重,提高农产品物流运行的整体效率。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选择一批有产业基础、组织较为健全、运作比较规范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予以重点扶持。按照定向服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尽快培育一批在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有重要基础作用、运作规范、活力强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条件基本成熟的行业则积极推进其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行业规范、信息沟通、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方面作用,以此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探索建立农产品加工协会和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企业货款担保营运机制,依照市场化运作,实行社会公开招投标,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水平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3、在开放型农业的发展上有新进展。一是全面推进农业接轨上海。立足于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抢位竞争,尽快从观念、标准、主体、服务接轨上入手,使常州农业抢先接轨上海。在认真总结2003年会展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精心准备,高水平办好’2004常州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使运作机制日趋市场化,力争办出影响、效果、新意,确保办展水平一届比一届高,企业积极性一年比一年强。认真组织实施与上海的合资合作项目,确保项目实施有实质性内容、有实质性举措、有实质性效果,我局重点是在进沪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经济动态监测支持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实施好与华师大及农业部农产品质监中心上海中心的合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在上海设立常州农产品销售窗口的工作,努力为我市农产品顺利进入上海市场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产业规划和优势,精心编制好一批招商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在项目深度挖掘和项目包装方式方法上求创新,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载体项目。多形式组织好农业专题招商活动,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三是大力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全面摸清常州农产品出口情况的基础上,努力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四是努力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分工,建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体系建设上保证我市开放型农业的健康发展。 4、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上有新进展。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方针,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是以优惠政策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积极性。制定必要的扶持奖励政策,组织更多的农业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及其生产基地。二是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大造林、保洁、清河、治污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区域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模式,培育一批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典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市场为节点,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为手段,将产地产品认定、品牌建设、市场准入、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把农业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推进农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分层次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标准化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尽快培养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三是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发布制度。加强对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监管,特别是生产环节的监管。进一步提升市农检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扩大影响,创出特色,提高水平。在基本检测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在某个主导产品检测上争创一流,建设区域性特色检测中心。拓展检测中心服务功能,结合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各种形式的检测服务;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开展监督检测工作;结合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结合农产品质量认证,开展咨询与检测服务工作;结合农产品创优工程,参与项目质量监督管理,以此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超市等不同层面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检验、检测、检疫水平的快速提升。 5、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有新进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一是创新农业科技进步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开放性地配置科技资源。以科技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流动机制,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原创和农业科技储备水平,推进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赶超先进发达地区。二是改造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优势农产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开放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系统,构建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的良种繁育体系。围绕产业建设,有重点地对事关全局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开发,通过配套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产业的现代化。加快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在育种、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明年农机化工作将进一步突出水稻种植机械化这一工作重点,持续加大水稻机插秧、机直播推广力度,重点培育10个水稻机插秧示范镇,新增插秧机、直播机400台,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20万亩。在此基础上,推进油菜生产和植树造林机械化试验示范,实现油菜收获机械化零的突破。三是高标准建设科技转化载体。创新农业科技转化扩散方式,重点扶持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科技水平,精心培育重点农业科技型企业,全力打造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做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主体企业化、推广机制市场化、推广手段现代化,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率和转化率,加快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形成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此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 6、在农业公益性职能建设上有新进展。一是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以强化队伍为重点,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切实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确保履行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疾病防治、森林防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等涉及面宽的重大公益性职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技术机构相结合,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信息体系网络,拓宽信息采集面和服务范围,要吸引一大批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市场、专业大户入网。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突出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等三个环节,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办权威、快捷、全面的网上信息公布窗口,构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形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目标迈进。尽快启动农业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数据支持系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依据。三是加强农业项目管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源,合理归类,努力增加科技投入,集中资金大力支持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持市场的开拓和品牌的培育。编制重点项目,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在行政审批、政务公开等方面不断改进服务,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减轻农民和涉农投资者的不合理负担,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林行政管理队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五是做好动物疾病解密应对工作。重大动物疫病疫情解密已迫在眉睫,目前各地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一旦发生疫病,不仅危及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将危及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地方形象,为此,各地要积极主动研究制定治本之策,强化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健全动物防疫检疫制度,改变原始落后屠宰方式,集中规范定点屠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