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
索 引 号:014109859/2005-0003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农林局
生成日期:2005-01-01 公开日期:2008-03-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到2010年底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达5亿元;其中力争建立有机果品生产基地5000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90%以上,优质果率达85%以上,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常州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

常州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市消费结构和种植结构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桃、梨、葡萄、草莓等应时鲜果为主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市园艺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水果生产也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应时鲜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主动应对挑战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市生产的水蜜桃、葡萄、梨、草莓等应时鲜果多次在省级优质果品评比会上获得金、银奖,果农生产积极性也很高,水果生产出现飞跃发展,并呈现以下4个特点:

1、面积稳步发展,总产逐年增加,效益连年提高

2004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75345亩,总产量5.88万吨,分别较1999年增加38925亩、3.19万吨;1999年我市水果总产值为1.48亿元,到2004年已达到2.71亿元,增加了1.23亿元(见表1)。

我市水果的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1.6%,但水果种植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属于高效农业,素有“一亩园十亩田”之称,水果在正常栽培水平下,每亩产量1.22吨,售价却是粮食作物的4-5倍乃至10倍以上,洛阳、天目湖等镇,近年来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农民每年从中获利人均达400元左右,对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2、桃、梨、葡萄、草莓四果并重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应时鲜果发展势头稳健,并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生产格局,以桃、梨、葡萄、草莓为主,杨梅、无花果、枣、枇杷、李等为辅,形成了主辅相成的稳定生产格局。

2004年底全市桃、葡萄、梨和草莓分别达23937亩、17631亩、10493亩和6935亩,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78%,年产量5.29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90%,四大主导产品的优势地位凸显(见图1)。

3、区域化布局比较明显

由于我市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较为显著,各辖市(区)在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应时鲜果生产区域化布局(见图2)。我市应时鲜果生产主要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和西部丘陵地区。两大地区应时鲜果面积占总面积81.8%,应时鲜果种植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主要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东部平原地区主要集中于武进的洛阳、雪堰、潘家、漕桥、礼嘉、焦溪、横山桥以及新北的罗溪、西夏墅等镇,主要以桃、梨、葡萄、草莓为主,搭配种植杨梅、枇杷、枣、无花果等;西部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溧阳的横涧、戴埠、天目湖、上兴以及金坛的薛埠、茅麓等镇,主要以桃、梨为主,搭配种植葡萄、李、梅、草莓等。到目前为止,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有3个,千亩以上的乡镇有19个(见表2),形成了10个应时鲜果专业村,6户千亩以上的果树种植大户。

4、科技兴果成效显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加快

近年来,在发展优质特色应时鲜果产业进程中,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实施,低产园得到有效改造,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先后引进日本丰水梨、韩国黄金梨;丰香、雪蜜草莓;藤稔、夏黑葡萄;白花、湖景蜜露桃等新品种二十多个。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得以加速推广,过去那种品种单一、上市集中、质量不高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趋于合理。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水果套袋、生草覆盖、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设施栽培等优质水果生产配套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果品质量明显提高,优质果率达75%以上。已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有15个,总面积达26970亩(见表3)。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应时鲜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一、应时鲜果生产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市应时鲜果生产大部分仍属于小规模生产,千亩以上规模果园数量不多,在面积上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我市已经成立了一批水果经济合作组织,如雪堰水蜜桃生产合作社、潘家果农协会等,但我市水果销售模式仍然以自产自销为主,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难以参与果品大市场竞争,无法体现整体规模效益和区域优势。二、应时鲜果的产业链较短。应时鲜果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前准备→产中管理→产后处理,尤其是产后的贮藏保鲜尤为重要,是影响其销售品质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我市应时鲜果产业链普遍较短,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三、缺少知名市场品牌。农产品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树立品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市在应时鲜果的品牌创建上明显不足,存在生产规模小、单兵作战的现象,在市场开拓、广告策划、品牌创建等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强有力的措施,市场上品牌产品销售数量不到总产量的4%,难以占领市场制高点。

以上这些问题,加上进口“洋水果”、“外来水果”的冲击,使得我市的应时鲜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成为我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将会对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产生严重的制约效应。

二、发展前景分析

1、发展趋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水果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果园面积由快速增长转为稳定发展,果树发展趋于理性。年全国果园面积为1.48亿亩,约占全球果园面积的20%;二是果品产量由平稳增长转为高速增长。随着新建果园的陆续投产,我国水果总产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3年总产量已超过7202万吨,占全球水果总产量的15.16%;三是果品生产已出现了相对的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果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此形势下,当前水果业有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区域化  根据果树生长对生态的要求,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形成和发展区域优势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国家主要果树产业规划、省优质水果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区域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是产业化  为提高水果生产的附加值,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目前重点产区都已将加快应时鲜果产业化步伐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鲜果采后加工及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发展及专业市场建设等切实加大了推进力度,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三是优质安全化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的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水果产品的安全质检已成为很多国家限制进口的重要技术壁垒,“有机水果”、“绿色水果”生产发展迅速。可以说,优质安全化是水果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趋势。

四是应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为控制鲜食水果上市时间已经成为可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鲜水果的心理需求,时鲜消费已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近年来,发达国家人均鲜果消费量达170公斤,世界人均水平80公斤左右,而我国年人均鲜果占有量才43.7公斤,应时鲜果已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

2、竞争力分析

我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资源优势  我市地跨北纬31°9''-32°04'',东经119°08''-120°12'',市域面积4375平方公里。下辖金坛、溧阳二市及武进、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五区,金坛、溧阳二市,为低山丘陵、茅山东翼与太湖平原过渡地带,低山地与平原间为低丘和黄土岗地,中东部则为水网平原和圩区平原,海拔5-10,沿江为高沙平原,境内水系河流分布密集,水域面积占全境总面积15%左右。常州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4,年日照时数2047.5小时,无霜期227天,年降水量1071.5毫米,光、热、水资源充足,是水蜜桃、梨、葡萄、草莓等应时鲜果栽培适宜区,丘陵岗坡地区的开发也为我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差别化比较优势    应时鲜果首先要求的就是能够新鲜上市,外来水果由于运输需要无法保证其新鲜度、成熟度与品质安全,因此我市地产应时鲜果差别化竞争优势明显,并在一定区域内可以长期保持。我市经济条件较好,可以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果树、观光果园等高效果业,且我市地产应时鲜果具有新鲜、质优、流通成本低等优势,这些均是我市应时鲜果立足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我市2004年水果产量5.88万吨,其中葡萄产量达2.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3.1%,在苏南五市中位居第一,且主要集中于我市东部地区,“新南”牌葡萄在市场上已有较高知名度,武进葡萄产量在全省各县区中位居第三,占全市的86.1%。又如水蜜桃,我市的洛阳、礼嘉、雪堰、潘家等都是我省盛产水蜜桃的传统大镇,地处水蜜桃生长优势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市场区位优势    我市地处上海、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圈内人口稠密,六大中心城市人口达到8000万人以上,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且这一群体对新鲜上市水果的认可度较高,对应时鲜果有着旺盛的购买力。且我市生产的应时鲜果完全可以做到晨摘、晨发、晨到,实现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这一区域内地产葡萄、水蜜桃人均占有量还不到2公斤,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葡萄、水蜜桃上市期避开了外地荔枝、苹果、梨、柑橘等鲜果供应旺季,较好地填补了果品消费季节上的空缺。

产品优  近几年来,通过项目工程、科技示范园区的实施,目前,在新品种的引进及新技术的应用上保持了与先进地区基本同步,水果生产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以“新南”、“雪堰”、“洛丰”、“大拇指”等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其市场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其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3、市场分析

(1)国际、国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果品市场呈现四大趋势:一是欧美发达国家果品价格高,我国水果在欧美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但这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中的“绿色壁垒”难以打破。二是周边国家果品市场门槛较低,我国水果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出口贸易活跃且持续增长。三是国际水果市场需要较强的互补性,由于我国水果种类十分丰富,只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水果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发挥重要的互补作用,水果出口潜力巨大。四是出口国家、出口产品重点突出。我国果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出口的主要品种分别是苹果、柑橘、梨、果汁和柑橘罐头等。

国内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总体需求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并表现出传统大宗水果产品消费需求稳中有降,名特果品、应时鲜果需求快速增长,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2)本地市场分析    我市近几年来,年生产水果总量在36万吨,人均水果占有量16.7公斤。依托现有的三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横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苏浙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年水果交易量100120万吨,其中近60%的外来水果在常州消耗,40%是进入再流通,年成交额在2428.8亿元左右。虽然外来水果占全市水果消费总量的90%以上,但我市地产应时鲜果一直是供不应求,无论是在市场空间还是在果品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且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国内知名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的交易量相当可观,是我市发展应时鲜果生产的有力市场保证。

4、对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

发展应时鲜果产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尤其是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为社会稳定和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它不但是城市的绿肺,更是城市的绿色屏障,发挥着巨大社会效益。

发展应时鲜果产业,可以营造很好的农业景观和生态旅游环境,可以将高效农业与其他行业有效结合,发展诸如以赏花为主题的桃花节、梨花节,以水果自采为主题的休闲农庄,以天然氧吧为主题的观光果园是城市白领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促进健康的首选之地,更是青少年接触、学习、认知农耕文化,增进对大自然和科学文化热爱的好去处。应该相信大力发展应时鲜果产业,对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三产发展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以应时鲜果为主导的水果产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产业水平的必然选择,只有正确把握国际、国内果品市场的“脉搏”,充分发挥我市优势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差别化竞争,才能使我市水果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应时鲜果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差别化竞争,突出应时鲜果,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区域布局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推进质量安全建设,不断增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努力延长应时鲜果产业链,建成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应时鲜果生产基地,做强做优应时鲜果产业,全面推进应时鲜果产业化进程。

2、总体目标

2010年底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达5亿元;其中力争建立有机果品生产基地5000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90%以上,优质果率达85%以上,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3、阶段任务

2005年底,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总产量6.5万吨,建成无公害应时鲜果基地3万亩,优质果率达到75%以上,品牌销售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年底,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扩大到8.5万亩,建成无公害应时鲜果基地4.5万亩,绿色果品生产基地8000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2000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品牌销售比重较2005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应时鲜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主导产品水蜜桃3万亩、葡萄2万亩、梨1万亩、草莓1万亩,其他水果3万亩;建成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5000亩,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优质果率提高到85%以上,培育3个在沪宁、宁杭高速公路沿线知名度高的品牌,品牌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4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较有影响的水果交易市场,建立4家市(区)级果树良种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壮大7家水果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

四、区域化布局

在现有生产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调整,逐步形成四个应时鲜果产业区:①武进应时鲜果产业区②滨江地区应时鲜果产业区③溧阳天目湖应时鲜果产业区④茅山丘陵地区应时鲜果产业区。

1、武进应时鲜果产业区

武进应时鲜果产业区由两个特色产业带构成:应时鲜果水蜜桃产业带、应时鲜果葡萄产业带。建设地点位于武进东部地区,以沪宁、宁杭、锡宜高速公路为通道,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为主要消费市场。该地区现有水果面积近4万亩,以发展水蜜桃、葡萄为主,搭配种植梨、草莓、杨梅、枇杷、无花果等品种。以洛阳、雪堰、潘家、漕桥为中心形成2万亩水蜜桃、以礼嘉、焦溪为中心形成1.5万亩葡萄生产基地,并逐步向周围的郑陆、横山、潞城、横林、前黄、湖塘、牛塘等镇发展,同时在雪堰、潘家的太湖微气候区内发展有机杨梅生产基地5000亩。该产业区结合都市农业规划特点适度发展观光果园、自采果园等具有休闲功能的果园,进一步培育壮大2个果品交易市场。

2、滨江地区应时鲜果产业区

建设地点位新北滨江地区,以沪宁、沿江高速为通道,以南京、上海、苏州、无锡为主要消费市场。该地区现有水果面积0.8万亩,重点发展优质梨、草莓为主,搭配种植葡萄、枇杷等应时鲜果,以新北区的新桥、罗溪为中心,辐射春江、西夏墅、孟河等镇,形成3000亩优质梨、8000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建立个优质梨引繁中心,培育1个产地市场。

3、溧阳天目湖应时鲜果产业区

建设地点位于溧阳丘陵山区,以宁杭高速为通道,以天目湖旅游景区为依托,以南京、杭州、上海为主要消费市场。该地区现有水果面积1.24万亩,以发展优质桃、梨为主,搭配种植草莓、李、杏和青梅等品种。以天目湖为中心,辐射新昌、周城、平桥、横涧、戴埠等地,形成1万亩优质桃、1万亩优质梨和5000亩设施草莓生产基地。其中桃以水蜜桃为主,适当发展早熟耐贮运油桃,梨重点发展早、中熟品种,与基地建设同步培育壮大2个果品交易市场。

4、茅山丘陵地区应时鲜果产业区

建设地点位于茅山丘陵地区,以沪宁、宁杭高速为通道,以南京、杭州为主要消费市场。该地区现有水果面积1.5万亩,重点发展优质梨、桃为主,搭配种植李、杏、樱桃等应时鲜果,以丘陵地区的薛埠、竹箦为中心,辐射茅麓、社头、后周、上兴、上沛等地,形成1万亩桃、梨生产基地。

五、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四大应时鲜果产业区的区域布局,建成规模生产基地,改(组)建成四个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四大应时水果品牌,完善四个果品交易市场,扶持七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1、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好四家市(区)级水果良种中心和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即水蜜桃研发中心、优质梨引繁中心、葡萄良种推广中心和草莓良种推广中心。中心建设目标以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新材料利用等为方向,围绕我市应时鲜果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品种、技术更新中发挥龙头作用,为我市应时鲜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2010年建成3万亩水蜜桃、2万亩葡萄、1万亩梨、1万亩草莓生产基地。建成1个万亩应时鲜果镇洛阳镇、2亩以上水蜜桃生产专业镇雪堰、潘家镇;25000亩以上葡萄生产专业镇礼嘉、焦溪镇;产区内形成10个千亩以上的应时鲜果生产专业村。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小气候或农业设施的优势,在太湖之滨的潘家、雪堰搭配种植杨梅,形成5000亩的杨梅生产基地;在焦溪、礼嘉形成800亩设施避雨栽培高档欧亚葡萄生产基地。

2)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010年建成10个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桃4个、葡萄3个、草莓2个、梨1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50~100亩左右。以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主,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材料、新型种植与耕作方式,示范基地作为科技传播载体,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在产业带和片区内的有效辐射,使这些基地(园区)在“中心”与果农间起到桥梁作用。

近期推广应用的品种有:桃以霞晖5号、霞晖6号、霞脆、新白花、湖景蜜露、新川中岛、金山早红等为主;葡萄以藤稔、巨峰、高妻、美人指、森田尼无核、巨玫瑰、夏黑等优质高档品种为主;梨以爱甘水、华酥、喜水、清香、翠冠、黄冠、黄金梨等新品种为主;草莓以丰香、雪蜜1号等新品种为主。在布局上注意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搭配。

    重点示范推广的技术为:良种繁育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生草覆盖、科学施肥、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水果套袋、病虫草害生物控制与综合防治技术,采后处理、贮藏保鲜技术等。

3、知名品牌培育

围绕四大主导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市场运作等途径,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培育出以水蜜桃、梨、葡萄、草莓为主的四大知名品牌,现有品牌中的水蜜桃品牌“洛丰”、葡萄品牌“新南”、梨品牌“大拇指”等都有一定知名度,要通过加强产品形象策划,创立名牌产品,通过新品牌、新产品占领市场,不断提高我市应时鲜果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4、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以生产优质、安全、卫生、营养的应时鲜果,提高应时鲜果的附加值为目标,加快制(修)定应时鲜果品种、生产、质量安全、包装、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地方标准。

2)对果园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进行综合整治,确保立地条件符合无公害水果安全生产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申报。

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组织实施。

5、市场体系建设

在四个产业区重点建设四大交易市场,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冷链流通”,建立信息平台,扩大电子商务,使其逐步成为应时鲜果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1)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凌家塘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有近距离辐射全省乃至华东、远距离影响全国的能力,充分依靠其知名度,使常州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打出自己品牌,提高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2)苏浙皖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其地处三省交界的有利区位条件、在现已形成的市场知名度以和利用宁杭高速公路,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走出市界、省界。

3)横山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其地处沪宁高速道口的便利条件和地处产区中部的区位优势,加强市场规划,在市场上设立季节性销售专区,发挥市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势,并针对应时鲜果特点,简化交易程序,缩短交易时间,使之逐步成为跨地区的交易市场。

4)罗溪草莓产地直销市场以原有草莓田头市场为基础,通过重点扶持(配合发展观光自采果园、青少年农业体验教育等开发项目),使目前的草莓田头市场上升到有一定影响的产地专业市场。

6、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

在“民办、民管、民受益”基本原则下,在四大产业区内,以促进四大主导产品为主的应时鲜果产业组织化水平为目标,引导和扶持果农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协会或合作组织在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作用,并在条件逐步成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跨地区的行业协会建设与创新。

重点选择七个果农经济合作组织即:礼嘉镇新南葡萄专业合作社、洛阳镇果品专业合作社、雪堰镇水蜜桃生产合作社和焦溪镇果农协会、天目湖镇桃树协会、罗溪镇草莓协会、薛埠镇果树协会等给予重点扶持。使得这些组织基本具备较强带动果农进行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基本具备为果农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等方面支持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出台配套产业政策

促进应时鲜果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成立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要围绕应时鲜果产业的发展,结合其自身特点出台相应的生产政策、流通政策、税费政策、信贷政策、引资政策以及土地流转、用电、用水等政策。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抓好宣传和落实,有力推进我市应时鲜果产业做强做优。

2、积极引导资金集聚,努力增加产业投入

产业发展,机制是动力,投入是关键。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绿箱政策”,增强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对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以及相关的种苗繁育、栽培技术、灌溉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并向重点优势产品倾斜;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降低“三资”进入门槛,吸引“三资”进入优势产品,为优势产品向强势产品提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3、努力为产业竞争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有效的服务

培育壮大竞争主体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关键举措,政府要加强对应时鲜果果品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要为产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结提供规划、信息、技术、政策、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要对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在章程制定、品种引进、技术培训、信息发布以及产销衔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正确引导竞争主体的健康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引进,既要为他们安心事业提供好的生活保障,更要为他们人尽其才提供项目支持。二是主动与有关果树研究机构挂钩合作,寻求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果农文化、科技素质,加快果农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全面提高果农科学种果的技能和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