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2009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并组织试点之年。方案涵盖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分析思考,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任务理解透彻,把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研究清楚,增强贯彻落实医改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项改革措施的部分内容在我市有的已落实到位,有的正在实施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明确重点,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国家出台的改革意见侧重于宏观性、原则性、框架性的顶层制度设计,具体实施需要各地各单位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当前,要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抓紧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以落实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为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2009年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咬定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惠民工程建设
将2009年定为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年,总结经验,培植典型,扩大成果,推动卫生惠民工程向纵深发展。
社区卫生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按照《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标准》,全面加强机构用房、基本设备和人才培养等基础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硬件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面积平均达标率至82%,其中服务中心为95%,天宁区达到85%,钟楼区、新北区、戚区达到100%;服务站为77%,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区分别达到87%、75%、50%和50%。基本装备达标率服务中心为100%,服务站为80%。创建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以上。提升人员素质。全面落实城市社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升社区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任务完成率达到95%。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钩帮扶覆盖率100%。加大惠民力度。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门诊平均人次费用比医院低50%以上;扩大零差率药品范围,增加品规至300种以上,提高零差率药品销售比例,力争达到药品销售总金额40%以上;继续实行“六免二减”的优惠政策,居民在社区就诊比例达45%以上。强化监督考评。依法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评价、专业评价、社区评价和社会监督等评价机制,完善以服务人口、服务数量、质量和居民综合满意度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将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力争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医疗卫生在优质服务上求突破。在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服务环境、方便群众就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严格执行卫生行业各类别人员的服务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环境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有效落实窗口弹性工作制、大型医学检查结果同城互认,缩短病人等候、检查结果报告以及术前待床时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降低10%。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实行医患沟通书面告知制度,公开患者投诉渠道和流程,及时妥善处理投诉。设置网上交流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医疗信息。继续开展“满意杯”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拓展活动领域,在“亲民、爱民、惠民”上求突破。控制医疗费用。认真落实“三合理”规范,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增加单病种费用管理的病种,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控制费用总量,调整医院收入结构,降低药品费用比例,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人均门诊、住院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增幅。促进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全市医院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不断提升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眼耳鼻咽喉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市第七人民医院要依靠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市眼耳鼻咽喉医院要进一步改善环境,依靠特色兴院、品牌强院。
农村卫生在健全制度上见实效。将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卫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完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技人员培训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稳定现有筹资机制及参保比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基金来源渠道和增长机制。开展先进合管办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经办机构建设,确保新农合资金运行平稳高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障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按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目标》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及时编制年度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认真落实每个服务项目。规范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和相应标准,大力开展城乡帮扶工作,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多种选拔任用方式,择优选聘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落实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第二学期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督查制度,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员合格率。完成1400名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知识培训工作。建设20家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在提升能力上出新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卫生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落实物资储备,规范网络直报,提高传染病疫情暴发、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放射防护及环境污染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提升疾病控制能力。加强部门联动,积极防控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确保相关工作指标达到要求。以霍乱、病毒性肝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为防治重点,加强业务培训,强化疫情监测,落实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暴发流行。深入开展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接种率达98%以上。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供水水质检测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106项指标。提升妇幼保健能力。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规范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开展妇幼卫生先进市(区)创建活动。按单位和镇(街道)两种模式推进妇女病普查工作,普查率达85%以上。大力推进免费婚检工作,免费婚检率达到60%。提升爱卫工作能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管理力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性单位卫生大检查,确保单位卫生检查覆盖率100%。深入开展卫生镇村创建和长效管理。以灭蟑为重点,做好除四害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灭蟑先进城市”复查。继续开展 “健康常州社区行”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知识普及、干预和评估工作。
(二)强基固本,坚定不移推进内涵能力建设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完成数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建成数字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完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中心、卫生数据中心以及信息中心机房、数据库、视频会议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巩固电子病历应用成果,在局属医疗机构扩大电子病历使用范围。
强化医疗机构管理。继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狠抓急诊“绿色通道”、病人安全目标、青年医师基本技能岗位训练、单病种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5项重点工作。推进二级以上医院的二、三级分科。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强化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管理,做好省厅对我市三级医院的评审准备工作。全面贯彻卫生部 “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开展全员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杜绝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法院、公安、调处中心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加强院前急救体系专业化建设,完成急救网络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期工程,通过省规范化急救中心评估验收。提高血液管理工作水平,按照国家“三转移一延伸”的要求,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加强应急无偿献血能力建设,确保我市临床用血供应,创建无偿献血先进市。
实施科教兴卫战略。提高和拓展医学科研项目研究层次和渠道,加大外联内提力度,力争省级以上科研立项5项以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和卫生局重大科研项目达50项。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2项以上。中华级论文和SCI收录论文力争达到50篇以上。启动新一轮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二期“青蓝工程”的实施和评估。加大省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对象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落实有效培养措施,争取年度考核成绩明显提升。启动第二批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采取绩效评估制强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重点引导实验室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技术攻关与应用、卫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扩大实验室的辐射效应。加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制度,不断提升专科水平。争创1个以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确保重点专科在省内名列前茅。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组织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开展第二批市级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工程,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组织等级中医院、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复核评审,开展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中医内涵,培育中医特色。加强农村基层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新增1个以上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试点单位建设。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行政权力清理、流程分解及网上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五小”行业卫生长效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小”行业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年内创建30条示范街,1000家示范店。在学校食堂、各类餐饮单位试行餐饮卫生监督管理公示制,明确监督员职责,规范业主行为,接受社会监督,为全面适应省运会需要打下基础。完善全市量化分级管理体系,量化分级实施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大宗食品采购源头的监督,全市食品索证溯源管理覆盖率达100%。探索建立重大活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规范。加大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执法监督力度,定期召开检查通报会,促进医疗单位规范行医、依法执业。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医疗市场秩序。
(三) 纠建并举,坚定不移推进行业作风建设
加强行风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保证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干部要真正把改进作风、创优服务摆到突出位置,坚持把行业作风建设同医疗卫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坚持教育引导。在全系统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要以医德医风楷模、医德医风标兵和身边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和激励医务人员,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强化自律意识,自觉维护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要通过理论学习、医德宣誓、警示教育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优质服务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规范和约束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服务企业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的五项规定》,按照“放、减、控、改、创”的要求,主动热情为企业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真正做到“服务群众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天经地义”。为群众和基层、企业服务满腔热情,做到态度可亲、形象可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提高服务效率,把群众和基层、企业遇到的难点作为服务的重点,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事“简化、明确、快速、高效”。严格兑现承诺,工作职能、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和审批时限向服务对象公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坚持依法办事,坚决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减轻企业负担,按照有关规定,企业行政事业收费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其余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
强化监督考核。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加大政风行风建设督察力度,定期召开督察情况通报,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行政机关、单位内部、社会舆论等综合监督机制和体系。建立相应的日常监管和考核奖惩制度,加大医德医风奖惩力度,对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将行风建设成果作为考核领导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准,凡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导致单位内部出现严重行风问题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转变机关作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单位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服务基层关爱有加,支持一线全力以赴”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效率、廉政”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服务,为一线服务。要围绕卫生工作重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基层单位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信息传导,尽心竭力解难事、千方百计干好事、诚心诚意做实事。少议论、少争论、少评论、多干事,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少开会、少发文、开短会、讲真话,以高效的作风创造一流业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