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企业“走出去”情况绩效审计调查结果
索 引 号:014109656/2011-0001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审计局
生成日期:2011-11-18 公开日期:2011-11-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该条反映了常州市企业“走出去”情况绩效审计调查结果
常州市企业“走出去”情况绩效审计调查结果

常州市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
20112号(总第13号)

 

常州市企业“走出去”情况

绩效审计调查结果

 (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常州市审计局(以下简称“审计机关”)自201146523,对市商务局管理的常州市企业“走出去”资金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审计调查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末,常州市经商务部批准(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202家,中方协议投资59424.71万美元。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以及对外劳务合作的外经合作企业有31家。20082010年,“走出去”企业发展迅速,全省占比逐年增长。共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2594.87万元,其中:2008年部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58.46万元,省级外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80万元,市级“走出去”扶持资金94.9万元;2009年部级专项108.22万元,省级专项167.9万元,市级专项130万元;2010年部级专项797.1万元(其中新增境外营销网络资金653.6万元),省级专项937.29万元,市级专项资金121万元。市商务局作为负责全市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注重组织引导,服务企业有序有效“走出去”,积极开展每年一次的“常驻海外人员座谈会”,对重点企业和“走出去”新生代人物进行专题宣传报道;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企业参加重点投资国家、投资地区投资推介会、项目对接会;引导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赴海外进行市场考察,探寻投资合作机会;广泛宣传对外劳务合作的正规渠道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等。20082010年,市商务局组织开展的上述活动累计发生费用104.1万元,资金来源为市级“走出去”扶持资金。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常州市加大了企业“走出去”的推进力度,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规模总量逐步扩大,水平层次逐年提高,呈现了稳步增长、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对进一步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兴办企业,直接拉动出口

企业从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到兴办加工企业,最现实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融入国际经济循环。我市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办事机构,积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保住外销主市场、稳定海外大客户、拓展品牌营销渠道;通过兴办加工贸易企业,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盘活国内过剩产能,同时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提供经营效益数据的32家境外投资企业2010年度带动国内出口48499.21万美元。如紧固件生产厂常州欧锐德公司遭遇欧盟对中国紧固件78%的反倾销税,频临倒闭。通过在越南办厂,起死回生,出口呈恢复性增长,2010年出口1085万美元,仅越南公司出口就达596.34万美元。

(二)境外收购兼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常州市目前已有境外参股并购项目8个,核准登记的中方协议投资23828万美元。通过参股并购,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迅速抢占国际市场;近距离学习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迅速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扩张、高增值回报,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开拓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2010年,常州市的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亿欧元,成功并购全球著名的机床生产企业德国埃马克公司50%的股份,使得金实业进入高速增长的精密数控机床领域,抢占世界机床市场份额。今年7月份,国开行与金实业、埃马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200亿元融资授信,支持金实业打造国际化产业集团。

(三)带动国外资本来常投资

境外企业是与国际接轨的直接通道,既可以带动和扩大外贸出口,又可以在招商引资方面起到积极的中介、桥梁作用,促进三外联动和经贸互动。常州企业在境外投资,一方面是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示常州形象。一些有对外投资意向的外商通过境外投资企业对常州产生兴趣,进而投资。问卷调查的63家企业,共有6家企业直接带动国外资本来常投资,累计金额86583.4万美元。其中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的埃马克公司目前已投资2800万美元到金坛设厂,预计一期投资将达到47000万美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境外上市共募集海外资本81412.4万美元。

二、企业“走出去”发展有关制约因素的审计分析

常州市“走出去”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走出去”企业也面临着重重风险和困难。202家境外投资企业中,目前已暂停经营的有106家,其中,2000年前核准的43家、2005年前核准的54家。大部分由于海外经营困难、金融危机市场低迷而暂停经营,有的因母体企业经营不善而注销。106家企业中,以美国为最多,21家,香港其次,13家,第三是澳大利亚6家,俄罗斯、阿拉伯、罗马尼亚均为5家。以咨询、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为最多,批发和零售为其次,第三是电气、纺织制造业。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制约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融资难、国际型人才匮乏以及商务信息短缺。

(一)融资渠道单一、信贷支持困难

融资难是阻碍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门槛。目前国内办理境外投资的融资机构事实上仅限于少数几家政策性银行,贷款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未开展相应的商业贷款业务,或者鉴于境外投资的资产、经营活动都在国外,在企业信用等级、资产负债比例等指标上往往采取比境内贷款更为严格的尺度,加大了企业境内融资难度。同时,国外的金融体系和运行机制与我国不同,由于缺乏信用记录等原因,许多中国企业难以获得东道国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

(二)缺乏熟悉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到境外发展是一项跨国经营活动,比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复杂,其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国内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要熟悉东道国的人文、历史、法律和商务惯例等等。目前常州企业普遍缺乏境外投资所需要的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常州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之一。而且,大多数“走出去”企业仍为家族式管理模式,外派人员还囿于家族式的“内循环”,人员本土化的意识还较淡薄,与跨国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商务信息短缺,信息获取渠道不畅

常州市“走出去”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企业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参考,无法系统化地评估投资环境、综合成本和投资风险,做出稳健的境外投资决策;部分企业家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知之不多,对将要走入的国家和地区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

三、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有关薄弱环节的分析

(一)部分企业未进行申报登记,游离政府管理之外

据调查,部分企业因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复杂,在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自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游离在政府的视线之外,不仅使得常州市对外投资的统计数据不够全面,而且缺乏来自政府层面的有关国家在商业机会、投资环境等方面的评估和指导,尤其是境外投资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非金融风险时,无法及时取得中国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例如常州市某箱包有限公司在利比亚合资建立了一家钢铁厂,总投资1.6亿人民币,公司占股49%。因局势危急紧急撤离,在利比亚银行还有约16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被冻结,现金30多万人民币无法带回等。

(二)“走出去”企业多数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偏小

正常经营的96家境外投资企业中65.63%是近三年新设立的,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中方协议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达到86家,平均每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187.36万美元。大部分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从“走出去”的规模看,新增境外投资企业的中方协议投资额呈逐年增长态势,2010年为全省排名第一的苏州的70%(苏州47446万美元)。中方协议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11家,苏州、无锡分别为31家、19家。常州市“走出去”企业总体还处于势单力薄的起步探索阶段,融入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培育跨国公司还任重道远。

(三)“走出去”企业投资产业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

目前,常州市企业“走出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规避贸易风险,这些企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激烈,即使走出去,企业生存难度仍然很大。而技术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的境外投资项目偏少。从32家企业汇总的效益数据来看,2010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美元的有7 家,占企业总数的21.88%,主要分布在光伏电子、机械电气等行业;而销售收入在千万元以下的有25家,占企业总数的78.13%。销售利润率低于5%13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行业,产业层次较低,限制了走出去的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开展境外研发企业较少,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经调查的63家企业中开展境外研发的只有4家,占比6.35%2家企业在海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6家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7项。调查表明,“走出去”企业对开展境外研发投资的积极性还不高,未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国际品牌作为当前核心战略。同时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在国际市场上欠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品牌、技术、工艺,这不仅影响企业自身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而且使得企业难以突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大大增加维权成本。

(五)政企层面仍缺乏对“走出去”发展的主动认识

截至2010年末,常州市外贸出口企业3544家,其中出口在1000万美元的企业已达287家。而“走出去”正常经营的企业只有96家。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初步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但满足于在国内已有的市场地位,认为目前国内经营情况尚可,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性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在政府层面存在重“引进来”发展,轻“走出去”发展的倾向,认为对外投资难免造成本土企业经济增量的转移和流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等。

(六)走出去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1.走出去扶持资金未全额兑现。不含2010年部级新增补助境外营销网络资金653.6万元以及市商务局开展服务活动经费104.1万元,国家、省、市三年共兑现企业扶持资金1941.27万元。其中:国家及省级资金占比82%,年均增长113%;市级资金占比18%,年均增长13%

根据《常州市“走出去”扶持资金使用办法》,20082010年,走出去扶持资金应拨付符合条件的企业共计418.63万元,实际兑现345.9万元,少拨付72.73万元,其中境外投资企业少拨付37.5万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少拨付35.23万元。此外,除溧阳市外,其他辖市、区尚未出台有关“走出去”企业扶持办法。

2.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健全。目前常州市尚未有针对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常州市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也只是规定市专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本市国内专利申请的申请费及发明专利实审费,未涉及国外的专利申请。而周边城市苏州、无锡均在政策中明确鼓励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并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常州市有关扶持政策对企业“走出去”前和“走出去”中的关注比较多,还缺乏企业走出去以后的相关扶持政策。

(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常州市尚未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企业“走出去”所需信息还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向企业发布政策法规宣传、投资环境评价、行业风险预警、市场信息咨询等全方位信息。而苏州市已专门建立用于政企沟通、服务企业的商务企业服务平台。此外,在提供市场调研、合作交流等服务方面,常州市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资源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提出了积极宣传,提升对企业“走出去”重要意义的认识;因地制宜,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规划指导;完善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等审计建议。

四、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常州市商务局认真落实审计建议,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组织投资企业参加部省举办的海外人员培训、投资推介会、“走出去”论坛等高质量的活动;另一方面,与财政等其他部门协调完善“走出去”资金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完善支持标准,优化支出结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