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3年度环保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840/2008-0008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环保局
生成日期:2003-12-10 公开日期:2003-12-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3年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003年度环保工作总结


  2003年我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环保部门团结拼搏,克难求进,紧紧围绕“创模”这个中心,抓准关键,力求突破,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创模”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市区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两条入太湖河道的主要指标化学耗氧量已基本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中的三类水质标准要求;与2000年相比,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消减幅度可分别达到12%、15.8%和3.4%,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了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一、“创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创模”目标,精心组织、整体联动,坚持以工业污染源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突出抓好入湖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全面加快以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公用工程、旧城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档次和品位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以市容环境、交通秩序、马路市场、清临拆违为主要内容的“四项”专项整治工作,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创模”工作的大力推进,为我市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全力推进八大工程。一是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戚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投运,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达24万吨/日。二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日臻完善。夹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扩建工程于5月投运,一期库容量为140万立方米。在夹山垃圾填埋场开挖了5口观测井,实施日常监督监测,保证了填埋场的无害化处理效果。同时完善了垃圾收集、压缩、中转运输等各项配套工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抓紧筹备之中。为了扩大垃圾收集面,从7月10日起,对51条主要道路临街生活垃圾实行“不落地”收集。9个老住宅小区约200万平方米的整治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受益人口11万。对城市主要出入口、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开展了马路市场、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卫生、清临拆违四项“专项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另外,积极实施了市河水环境整治、城市安静和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清洁美化工程、生态绿化建设工程以及文明绿色社区工程。

  2.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在检查考核了全市2002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与各辖市、区政府及市有关综合部门签订了2003年环保目标责任书,强化了创建意识和责任意识。市“创模”指挥部向各有关单位下达了年度“创模”目标任务,并进一步加强了工作的协调、督查力度。市领导多次赴市环保局及市河和入湖河道现场办公,着重对“创模”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协调。市“创模”指挥部办公室先后就市河整治、培育亮点、垃圾填埋等开展了专题督查,基本完成了资料台账整理完善等工作。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中,围绕各阶段的重点工作,精心策划组织以新闻宣传、公益广告、公众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调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创模”氛围,大力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3.精心打造“创模”亮点。在“创模”的进程中,我市不断探索与实践,相继开展了环保模范企业、宾馆饭店、社区的创建活动,打造出类型各异的环保亮点。继15家工业企业和5家饭店宾馆被命名为常州市环境保护模范企业后,2003年,11家社区创建成市环保模范社区,环保模范企业的名单中又添9家企业,另外,武进区洛阳镇和江苏省东南经济开发区分别被命名为市首家环保模范乡镇和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促进了全市工业园区、乡镇、企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所关注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创建环保模范社区(绿色社区)活动。市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累计有1200人次进入社区开展有关工作,共收到居民反映的环境问题1020件, 约80%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举办社区环保知识和“创模”讲座56次,听课群众达4200多人;举办社区环保签名活动10次;居民认养社区内树木28000余株、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箱700个和环保宣传橱窗560处,促使社区环境保护深入人心。在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工业园区、模范乡镇活动中,我局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活动,多次与市经贸委、外经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会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常州市环境保护模范工业园区考核指标(试行)》和《常州市环境保护模范乡镇考核指标(试行)》;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工业园区、模范乡镇命名活动的通知》,各辖市、区环保部门积极行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业园区和乡镇申报。各乡镇、工业园区、企业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我局积极深入各工业园区和乡镇,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会同市经贸委、外经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考核审议组,对申请命名的工业园区、乡镇进行资料审查和实地考核。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乡镇、工业园区、企业及环保模范社区已成为我市具有特色的系列工作,极大丰富了“创模”的内涵,深化了我市的环保工作。

  二、市河、“两河”水质明显好转

  市政府将两条入太湖河道和市河水环境整治列为全市“创模”重点,及时颁发了《常州市2003年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专题研究并制定了《武进港及太滆运河综合整治方案》和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关规划,通过“创模”责任书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组织实施。据近3个月的监测数据,武进港、太滆运河的国家控制监测断面(戴溪桥、黄埝桥)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国家三类水标准。市河水质亦逐步改善。

  1.加速实施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环保部门联合成立调查组,对市区29条河浜的水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底泥淤积、河面保洁等情况开展了全面调查,对其中15条河道的工业污染源制订了整治方案,对日排放100吨以上污水的企业制定了污水治理的“一厂一策”。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7月中旬开始,大力开展了以15条“断头浜”为整治对象的市河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截污、控制工业排污总量、换水、清淤、护岸、拆违、填没或覆盖、绿化等整治工作紧张进行。市环保局会同市建设局对296家企事业单位、9个老住宅小区、15条内塘河浜实施了污水截流,敷设截污管线100公里,基本消除了向市河直排污水的现象。市区范围的14条河道已实行了社会化管理,市河水体感观和河堤沿岸保洁状况有所改善。中心城区内市河基本实现了水流畅通、无水面漂浮物、无超标污水排入、无淤积、无黑臭现象的目标,各功能区水质明显好转。

  2.扎实开展对“两河”沿线工业企业的专项整治行动。结合“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在“两河”地区组织开展了印染、化工电镀、纺织后整理三大整治行动。在执法过程中,采取了五项处理办法:一是对被查获的擅建项目,特别是化工、印染项目,一律取缔和关闭,在关键部位加贴封条,并断水断电;二是凡超过核定排放总量的,一律限产,拆除超负荷生产设备,对核定保留的设备进行全面登记,并画出企业车间设备平面示意图,实行一厂一档管理;三是对擅自停运治理设施或故意偷排漏排的,采取“首次警告、再次重罚、屡次停产整顿”的办法;四是对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老化,造成处理能力下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一个月整改,逾期未完成,责令停产改造;整改后仍连续超标二次以上的,报请政府责令停产;五是实行集中治污,发挥已投运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凡具备接管条件的,一律强制实行集中处理。全体执法人员不辞辛劳,采取昼夜交叉、水陆两用、自动监控等办法,全天候、高频次地奋战在“两河”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共关闭“两河”沿岸污染企业13家,整改或停产整顿65家,搬迁4家,接管治理10家;拆除“两河”沿岸33家印染企业非法浆染生产线43条、各类染缸1.8万公斤,每天减少废水产生量达2万吨。

  3.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投运了武进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4万吨/日)和武进区马杭污水处理厂(1.8万吨/日);武进城东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3万吨/日)土建工程基本完成;遥观镇前扬污水处理工程(5千吨/日)也于9月开工;湖塘印染小区污水处理工程(1万吨/日)的尾水接入城市生活污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武进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洛阳等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

  4.认真落实推进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等工作任务。提前完成武进港、太滆运河上溯10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及环太湖防护林带年度建设任务,对未成活的树进行了补种和换种。同时,加大清淤工作力度,组织了挖泥船49条,重点对武进港、太滆运河进行清淤。强化对过往船舶油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检查,加大了水上加油站点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

  三、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

  1.规范完善工业污染防治。今年以来,经市环保局审批的项目593个,环保“三同时”验收项目36个,“三同时”执行率100%。退批了59个涉及选址不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无有效污染治理技术的建设项目。严格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违法审批。继续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现场监督管理,认真把好施工期环境监察和竣工验收关。组织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现场检查400余厂次,发出整改通知16份,对有关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立案处罚。为加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促进园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就促进园区环保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加强服务意识,及早介入,指导园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设,并与地方主管部门及时沟通、互商对策,共同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各级环保部门着重对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逐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为鼓励、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规模经济,还出台了有关鼓励性规定。

  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现场检查污水治理设施837厂次,安装COD在线自动监测仪46家,市区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7%。为了对市际交界段面、集中饮用水源地、太湖主要出入河道的水质实现实时监控,正在积极建设武进港和长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

  2.全面做好生态示范区建设准备。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局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处室、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文件精神,并结合各处室的职能,提出相关要求。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系列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创模”及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市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还通过环保进社区、环境渗透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全市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和绿化方面,着眼于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省园艺博览园的建设,进一步为建设“绿色常州”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城市绿地面积达2000公顷,21项重点绿化工程(三广场、六林带、六绿地、六公园)大部分已经完成,新增绿地1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创模”考核标准。滆湖生态保护区、竺山湖旅游度假区、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森林公园、长荡湖生态保护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瓦屋山森林公园、溧阳西郊森林公园、龙潭森林公园、南山竹海等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均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我市将逐步在农业、服务业、工业园区、企业以及辖市(区)、乡镇村、社区等全面开展循环型经济的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在组织我市曙光化工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和溧阳市垃圾焚烧厂等按照省统一要求在进行首批试点,同时,已编制完成《常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初稿)》,组织有关部门专家高起点完成《常州市循环经济规划研究》,逐步建立我市循环经济机制和框架。

  3.抗击“非典”确保环境安全。4月下旬以来,根据抗击“非典”疫情的要求,我局积极应对,加强了对医疗机构排放污水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同时加强了城镇自来水水源的监测监控,严防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了环境安全。一是抓好医疗废水和垃圾的监管。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要求和本市实际,向各辖市、区环保局和市属各医院下发了有关《紧急通知》和《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组织全市各环保部门加大力度,科学指导有关消毒药剂的选择、投药技术以及药剂的使用和防护,严格监管医疗废水和垃圾,组织对市区医院进行了多次抽查,并会同有关医院及时查找原因,研究对策,督促整改,促进医院排放污水中余氯含量和细菌指标实现达标。二是对城镇自来水水源加密了监测频次,并及时汇总,严密监控全市情况,有效地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三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针对过氧乙酸等化学危险品及消毒剂生产、运输、储存或使用不当易引发事故的特点,为杜绝由此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我局积极与市“非典”办及市安全、卫生监督等部门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及时掌握我市生产、经营、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的有关情况,并组织对常州地区两家过氧乙酸生产单位和有关经营单位进行了督查。四是切实抓好系统内部防范工作。局成立“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订实施了防治工作责任制,迅速制订了《常州市环保局“非典”防治预案》,实行报告、登记和例会等制度。制定了防治“非典”现场环保检查的有关规定,加大了有关检查力度,同时规范了现场检查人员自身“非典”防范的注意事项。

  四、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1.加大了环境法制建设力度,严查违法行为。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的通知》后,我市迅速行动,经过约三个月的集中清理整顿,我市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一些长期扰民的热点问题得到了解决,重大的环境违法案件得以曝光,全面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的行动不断深入。我市采取“三结合”措施,加大了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一是环保部门检查与相关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除环保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检查外,市及辖市(区)政府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9月中旬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7个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开展了联合检查;二是自查、督查、互查相结合。除各地环保局对本地企业加强检查、市环保局对辖市区企业进行抽查外,还组织辖市区环境监察人员进行互查,并安排市监测人员监测和辖市区环境监测人员交叉监测,发挥地区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三是常规检查与夜间、节假日检查相结合。要求夜间及节假日安排检查的比例不低于30%,行动中仅市环境监察人员就利用节假日或夜间,检查企业约200多厂次。全市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400多次,检查企业数2700多个,对75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取缔或关停21家有关违法企业。对影响“创模”的难点问题、群众投诉的环保热点问题等组织进行重点查处,取得了实效。

  抓好环保规范性文件的拟制工作。根据我们在项目审批和管理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完成了《常州市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常州市市区锅炉环境保护审批与监督管理规定》以及《常州市市区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三个规范性文件制订工作,制订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规范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与审批行为。抓好应急防范,做好环保信访调处工作。如在汛期和插秧季节及中高考前一段时间,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有效预防了污染事故纠纷,维护了群众利益。年内受理环保信访2455件,处理率100%,办结率97.3%。完成了19件市人大、政协环保建议和提案的办理任务,代表、委员均表示满意或理解。

  2.加大了环境宣教力度,促进各项中心工作。宣传、新闻等部门紧密围绕“创模”、太湖水污染防治等中心工作,通过设立专版、直播节目、电视讲话、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高频率、高强度地开展“创模”宣传。《中国环境报》和省各新闻媒体对我市“创模”动态进行了大量报道;近万册环保宣传手册发往社区居民;各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区繁华地段、交通干道以及新建绿地周围布置了10多块大型环保广告宣传牌,在建筑工地围墙书写了大量创模宣传标语。教育部门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把环境教育纳入各门学科,目前,全市已创建成2所国家绿色学校,26所省级绿色学校,68所市级绿色学校。市级以上“绿色学校”全部开设了环境教育选修课程,全市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已达85.5%;环保、共青团、科协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绿城清水”创建活动和常州市首届“十佳小公民”评选活动;在“科普宣传周”和“6.5”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环保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投诉受理、设置“社区环境建议箱”等方式,倡导社区居民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共同保护环境。

  3.加大了环境科技力度,推进经济环境“双赢”。根据国家“十五”太湖流域防治规划的总体要求,配合市经贸委,对2003年度的36家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进行了工作发动,对试点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协助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ISO14000示范区,经申报推荐,我市又有1家企业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证书。完成市大通河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研究”等课题。

  4.加大了能力建设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一是与“创模”工作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效能提高。“创模”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根据市领导要求,我局牵头对各区、各部门承担的“创模”任务进行了重新梳理、重点督查,并整理出72项“创模”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局各处室,于3月初在一楼大厅“挂牌督战”,要求各处室每周填报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严格的督查与考核。二是与创建活动相结合,强调表率作用,促进责任心增强。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文明行业、单位和学习型机关、单位的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工作增强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能力,以服务为本,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实践“让老百姓安心、投资者舒心”的规范执法,服务于沿江开发,努力促进我市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三是与行风建设相结合,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风气好转。在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同时,要求以处室为单位,每人结合各自岗位实际订立廉洁自律承诺书。省环保厅下发的“环保人员十条纪律”后,我们迅速转发至各辖市、区局,并将“十条纪律”制作成小卡片,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人员人手一张,便于大家记得住、背得出、做得好。同时,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分层次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通报相关工作,听取行风监督员对环境保护和环保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并通过邀请监督员参加有关环保活动等形式,完善了与行风监督员的联络机制。为在全市环保系统进一步树立勤政廉政的正气,开展了“两个务必”主题教育和“争当勤政廉政好干部”等活动,促进环保队伍的作风建设。

  2003年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矛盾,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环境治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保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环保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利益驱动,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在有些单位依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环境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环境容量的限制给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在明年工作中,进一步明确责任,把握重点,加大落实力度。

  2004年我市环保工作将以“创模”为基础,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抓手,继续以太湖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强化机构队伍能力建设为保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高举一面旗帜,推进环境建设和保护。

  在“创模”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构筑新的工作平台。全面展开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完成《常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筛选、确定生态工程建设方案等,为今后几年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横山桥镇、洛阳镇完成环境保护规划的论证等工作,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加强与农林部门的合作,扩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规模,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乡镇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丰富生态建设内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服务两个率先,创新思维提高效率。

  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程中,将循环经济的创新思维作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并着力落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机制,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完成《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课题,在完成省环保厅第一、二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深入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对认证单位的环境管理核查,争取更多单位获证,配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ISO14000示范区。配合市经贸委积极在重点源开展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积极支持、指导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将环保产业的发展纳入我市构筑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规划,制定常州市环保产业发展纲要和规划。继续加强环保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做好环境工程设计和产品质量的资质检查和管理工作。继续推进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进一步做好运营资质检查和管理工作。加强环境标志产品的宣传和申报工作。

  2.着力落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机制。拟制并报请市委、市政府下发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全市生态建设的进程。抓住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城市规划项目启动的契机,认真做好《常州市环境保护规划》专项规划和全市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继续开展21世纪议程试点城市的有关可持续发展工作,结合中德合作项目的推进,将常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向深入。

  三、实践三个代表,切实履行环保职能。

  1.突出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事关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市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抓紧抓好。要进一步督促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河两岸防护林带的建设、“两河”沿岸暴露垃圾的清理、重点河段的清淤、水上交通污染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同时继续加大对有关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建设武进城东、城区、潘家、前黄污水处理厂,并确保达到一定的进度。对其它污水厂的建设,特别是列入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城镇污水厂,排定明确的工作计划,早日开工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两河”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武进港、太滆运河的清淤工作,并全面启动有关支流和镇、村河道的清淤工程,同时清除“两河”沿岸的暴露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继续对重点乡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乡镇的环境质量。着力解决武进港上游采菱港、大通河、龙游河、长沟河、武南河的水质污染问题,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压缩生产规模、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达标排放标准、实施停产治理、搬迁和关闭等措施,确保“两河”水质进一步明显好转。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推进武进中心区(运河南部地区)化工、印染企业的搬迁、关停和转产工作。新上企业必须进入工业小区,对有条件接入污水管网的企业,限期接管,无条件接管的要进行深度处理,提高排放标准。对已完成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进一步加大监控力度,确保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2.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积极遏制新污染源。围绕经济发展,进一步探索常州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提前介入各类开发区建设前期工作,指导开发区编制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区走持续健康的建设之路,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审批的每个项目,要建立台账,跟踪管理,定期检查,及时掌握项目施工及“三同时”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建设单位整改;组织力量,加大执法检查的频度与广度,对未经环保审批,擅自建设的违法行为施以高压严打,一查到底。二是强化环保执法。要加大频次,加大覆盖的广度,加大处罚的力度,通过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专项行动及环保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等活动,对环保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依靠污染源远程自动监控等科技手段,提升对污染源的监控管理水平。坚持日常监督执法和突击监督执法相结合,全方位普查,全天候检查,坚决遏制污染反弹。三是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需领证单位加强监管,禁止无证排污。认真组织全市15家企业参加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示范试点工作。对污染物超标排放及总量超证单位及时下达限期治理并督促实施。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强化对危险废物、进口废物以及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源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切实做好“白色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做好路检工作。对仍出现超标排放的污染源,严格依法实行限期治理。

  3.深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继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典型,弘扬先进,通过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多样的广告和公众参与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社会氛围。结合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工作等,进一步激励公众参与环保。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校开设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课程,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深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培育一批新的“绿色学校”和环境宣教基地,举办各类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全方位的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四、狠抓四项工作,促进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1.巩固“创模”成效抓提高,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巩固各项“创模”工作成果,尤其是推进市河水环境的长效整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绿化建设等,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化环保模范单位、社区、工业园区、乡镇等的系列创建活动。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各类单位、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进行申报,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在创建过程中,推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创一流的投资环境。

  2.完善相关措施抓落实,服务于沿江开发。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编制实施沿江开发120平方公里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以环保规划引导沿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黄金水道岸线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完成对沿江地区环境资源和污染现状的本底调查。在污染防治中,加强环保监管,切实保障全市饮用水源水质的安全;积极尝试环保审批制度的创新,公示有关办事手续,分门别类公布环保指标,尽量简化环保审批程序和缩短环保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对入区的建设项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由投资建设者承诺制,宽进严把关,边建设边按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制,对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以及沿江开发的项目,落实专人负责,对需要到省以上办理审批手续的,主动与上级对口部门做好衔接联系工作,帮助业主上报办理,必要时派专人全程负责。

  3.规范执法抓管理,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完善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制,认真实施查处分开、政务公开,积极开展环保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经常走访执法对象和服务对象,对发现的问题一经查实则严肃处理,同时充分发挥环保行风监督的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业风气。根据常州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在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及其它工业企业群中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建设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经济型农业、循环经济型服务业以及循环经济型乡镇、村和社区,推出一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和典型。对重污染企业继续实施“关、停、并、转、迁”综合治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行污染集中治理。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医药、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以及其它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非化工产品(项目),提高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环保水平。

  4.创建工作抓提高,服务于环保队伍能力建设。以创建成文明行业为目标,推动创建“好班子”、创建文明单位、创建学习型机关(单位)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完善政务公开和效能监察,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开展“建设平安常州、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和分工要求,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在已建立12369环保投诉受理系统的基础上,积极筹建环保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通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现代化建设,将监测仪器装备和监测技术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