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664/2011-0003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统发〔2011〕75号 发布机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2011-08-31 公开日期:2011-09-0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创新驱动
关于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

各辖市(区)统计局,各镇(街道)统计站: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高小康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决定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工作,发布评价结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按照“突出重点、科学适用、简洁有效、引导发展”的原则,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阶段,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均按在地原则统计。

  二、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为全市各镇和涉农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活力、生活质量四大类26项具体指标。

  1、发展规模类。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规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大类指标包括GDP总量、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商业应税销售收入等6项指标。

  2、发展质量类。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核心,反映区域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地区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等。该大类指标包括人均GDP、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等7项指标。

  3、发展活力类。经济活力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各类要素资源的吸引能力,主要包括地区的经济成长性、对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等。该大类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等7项指标。

  4、生活质量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该大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等6项指标。

  三、考核评价

  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采用以绩计分、以分定位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实行百分制,赋予四大类26项指标以相应的权重。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和公正,评价资料收集采取镇(街道)自报、辖市区统计局审核、相关专业处室把关的形式进行。涉及财政、税务、科技、金融、供电等部门的数据,由市局对口专业负责审核和确认。

  镇(街道)综合实力的评价每年组织一次,通过量化评价,得出“综合实力排名榜”和“综合实力提升排名榜”,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发布。

  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将结合统计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各镇(街道)要从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着力在科学发展主题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加强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上下功夫,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真正做到鼓实劲、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弄虚作假。

  2、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积极适应“四大工程”建设、企业一套表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发挥统计在管理决策中的参谋助手作用,积极支持统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统计法》,支持统计机构和人员依法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独立上报统计数据。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机构和队伍建设,优化统计工作环境,健全统计网络,充实统计力量,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源头数据的全面、准确、及时上报。

  3、强化基础工作。各镇(街道)要认真收集、及时上报本地区综合实力评价各项基础数据,完善原始资料和基础台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以建立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强化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健全基础工作,理顺数据采集渠道,推动统计管理和统计基础工作实现新的提升。

  4、保证数据质量。各镇(街道)要据实提供评价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有关数据,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对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将依纪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取消镇(街道)参评资格,并予以严肃处理。各辖市区统计局对各镇(街道)上报数据必须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

  附件1、常州市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稿)

  2常州市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及计算方法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建立 统计 指标体系 通知

  常州市统计局办公室             20118月31印发

 共印15份

附件1

常州市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稿)

指标

计量单位

权 重

2010

一、发展规模

 

30

  1、生产总值(GDP

亿元

5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8

  3、工商业企业应税销售收入

亿元

6

  4、列统三上企业数量

4

  5、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三上企业数量

3

  6、企业实交税金总额

亿元

4

二、发展质量

 

28

  7、人均GDP

3

  8、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亿元

5

  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

6

  10、高新技术企业个数

4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

%

3

  1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

吨标煤/万元

3

  13、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产出)

万元/

4

三、发展活力

 

22

  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亿元

3

  15、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4

  16、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

亿元

4

  17、本年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3

  1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亿元

2

  19、用电总量

万度

3

  20、外来人口数量

万人

3

四、生活质量

 

20

  21、农民人均纯收入

4

  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3

  23、互联网用户普及率

%

3

  24、自来水普及率

%

3

  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

%

3

  2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

4

附件2:

常州市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说明及计算方法

  一、指标说明

  镇(街道)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四大类26项指标,包括发展规模类6项指标,发展质量类7项指标,发展活力类7项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类6项指标。

  二、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生产总值:指本镇(街道)范围内所属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里通过生产和服务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用货币表现的价值总量。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预算内收入中扣除上划国家、省(区)、市、县后的收入。

  3、工商业企业应税销售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工商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税金的销售收入。

  4、列统三上企业数量:“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列统三上企业数量根据当年纳入定期报表统计范围的企业数量填列。

  5、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三上企业数量:主要包括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以及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6、企业实交税金总额:指企业实际交纳入国库的税金总额。

  7、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8、地方财政可用财力:指在镇(街道)财政总收入中,本镇(街道)实际可以使用和支配的财政收入。

  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百分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预算内收入中扣除上划国家、省(区)、市、县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GDP×100%

  10、高新技术企业个数:是指依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

  1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是指报告期内每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所耗用的综合能源消费量。计算公式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综合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

  13、经济密度: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表明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计算公式为:经济密度(万元/亩)=本镇(街道)GDP/本镇(街道)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00%。镇(街道)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是指辖区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包括耕地、荒山、荒地、山林、草原、滩涂、道路和建筑物等陆地面积,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

  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本镇(街道)当年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本期调查范围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15、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是指当年开工计划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包含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项目)。

  16、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在建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包含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项目)所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17、本年实际利用外资:是指本镇(街道)报告期内各类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实际到帐资金。

  1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指年末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根据必须归还的原则,按统一利率,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资金贷款的总额。

  19、用电总量:指本镇(街道)区域内全年生产和生活的累计用电量。既包括国家电网供电,也包括农村自办电站供电量。但不包括在本镇(街道)区域范围内国有经济工业交通、建筑等单位的用电量。

  20、外来人口数量:指年末居住在本镇(街道)行政区域但户籍不在本镇(街道)的常住人口数

  21、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计算公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支付的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23、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指报告期末镇(街道)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占该镇(街道)总户数的比重。互联网上网用户数是指建成区所辖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住户安装的互联网的用户总数。

  24、自来水普及率:指年末使用自来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2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