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索 引 号:014109445/2011-0045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历史规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2011-04-26 公开日期:2011-04-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常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常州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结合常州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常州市“十一五”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税收和投资额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16.8%和24.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由450亿元增长到997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6%增长到39.6%;服务业税收总量由70.5亿元增长到131.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303.3亿元增加到72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39.4%上升到42.4%。
  行业结构逐步优化。传统服务业行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仍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四个行业的增加值总量占全部服务业的总量超过65%,已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除此之外,依托制造业兴起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增长速度加快、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已逐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新形式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基础上,服务业自身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创新也在不断深化,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
  总体而言,常州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有质的飞跃,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服务业产业层次偏低,传统商贸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发育不足。二是产业规模总体较小,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的引领。
    二、常州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市服务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和条件。
  经济转型升级为服务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倒挂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当前和今后的总体趋势,这将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服务业提供更大发展需求。以五大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需要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必将推动消费性服务业需求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对我市加快发现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为服务业提供重要发展动力。“十一五”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是维系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能源等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缓解资源压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区域规划实施为服务业提供良好发展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了长三角要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发展定位。在过去的乡镇经济和开放经济时代,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如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苏南地区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为常州提供了发展机遇。
    三、常州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
  (二)战略定位
  “十二五”期间,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常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基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物流商贸基地。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6%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底,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达到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6%以上,力争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四、常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
  围绕为制造业发展服务、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服务业自身的做大做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三个突破”、“两个提升”,即: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
  (一)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构建起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工业园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相协调的产业互动体系。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
  1、科技服务业
  主要目标: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常州科技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通过5年努力,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研发平台5-10家,支持和引领光伏、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20家,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50-200家,8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20-30家,场地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为集聚高端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载体。
  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重大研发平台。重点围绕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等,加大重大研发平台引进与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央企来我市创办研发机构,建立分院(所、中心)。重点支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常州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院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
  ——构建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加快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产品测试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发展研发设计、中介咨询、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等高端服务机构,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等中介实体。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合行业资源,加强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骨干机构,提升服务成效。
  ——引导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在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鼓励各类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80%以上本土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业园区建设。创新科技创业园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鼓励相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投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加速器,形成“引进—孵化—加速—共赢”的“裂变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作为高科技企业的摇篮以及连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扩大。重点围绕“一核八园”,推进各类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建设,为创业提供成长的空间。
  2、软件、信息和服务外包业
  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突出常州服务外包品牌特色,通过5年努力,建设成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量三年双倍增,力争到2015年达到800亿元,其中软件、信息业务收入450亿元,接包合同额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15亿美元。
  主要任务:
  ——大力促进生产性信息服务发展。推进生产性信息服务向制造业企业的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管理和融资,以及后端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渗透。重点推进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的信息化,以及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壮大软件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推动软件企业间的重组联合,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共同合作。推动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研发、生产、测试和质量保证服务。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应用和品牌推广,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
  ——突破服务外包承接。跟踪研究世界主要服务外包接包发包商,大力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
  3、商务服务业
  主要目标:以发展中介服务为重点,着力发展财务类、法律类、咨询类服务业;突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品牌化会展业,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培植一批运作规范、诚实守信的商务服务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
  ——重点发展专业服务。引导法律、房地产中介、评估、会计、审计、就业中介等发展较为成熟领域提档升级;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突破发展。
  ——培育专业特色会展业。依托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动漫、创意、先进制造业优势产品等专业、特色会展品牌,培育功能配套、特色鲜明、产业互动的会展产业。
  4、金融服务业
  主要目标: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
  主要任务:
  ——构建创新、创业资本集散地。发挥市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加强资本与项目的合作;加强创投企业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合作,吸引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外金融机构来常设立分支机构。推进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金融资本的集散地。
  ——重点发展各类产业金融。促进金融和产业的紧密融合,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和网络金融,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实现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新优势。
  主要目标:“十二五”期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总量达到3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主要任务: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板块。形成以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以古运河沿线文化创意街区为主体的中部板块,以及以常州科教城、国家动画产业太湖基地、江苏环球数字狂欢谷为主体的南部板块。
  ——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开展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等领域衍生品的开发,大力推动版权交易、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演艺经纪、文物艺术品拍卖等服务。加强版权生产品等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产业化运营,形成产业化链条。
  ——构建公共平台,实现快速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投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承担本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设立或院校、企业合作设立独立核算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向行业内企业提供服务。
  (三)突破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主要目标:将常州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城市之一,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成为本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50亿元;旅游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
  主要任务: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一是积极推动旅游休闲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美食茶楼业、演艺娱乐业、保健疗养业、体育健身业、休闲装备业等新型潜力产业,形成常州大休闲产业格局。二是产业功能从单纯为生活服务转向为生活、生产共同服务,尤其要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和科技旅游,提升商务休闲和创意休闲产业的比重。
  ——丰富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打响常州旅游品牌。参与环太湖旅游圈和苏浙皖边境大旅游圈建设,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以“中华龙城”、“三城一塔”、“天目湖”、“茅山”等为代表的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加速产业渗透和融合,将工农业旅游培育成新的旅游增长点。
  ——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业品质。改造和完善道路、停车场、旅游标志牌、旅游厕所、旅游咨询等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品牌连锁酒店和各种不同特色的主题酒店和度假酒店,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的建设,构建务实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和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常州旅游服务水平。
  (四)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完善产业功能。
  主要目标: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率先实现商业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城市商业水平;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至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值下降到15%左右。
  主要任务: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推动现有商业设施及商业区的改造、升级和新型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完善“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布局体系,推动文化宫、南大街向高端商业发展,推进武进、新北商业次中心规模集聚。积极打造北环、兰陵、五星、化龙巷、花园街等特色商业街,加快大型居住区的商业配套建设。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专业市场,提升辐射功能。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与产品集群配套、互动的销售市场集群,完善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带动大物流,推动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联动发展,增强常州的集聚辐射功能。鼓励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打造以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将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有机结合,促进由产品集散地转向产品和信息集散中心,促进交易中心转向商务中心。
  ——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发展现代物流。依托空港、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建成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中心,实现物流信息网站、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间物流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推动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和管理技术集成创新,拓展增值服务市场空间。
  (五)提升发展房地产业,优化供应结构。
  主要目标:提升房地产业品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实现房地产投资方向多元化;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提升常州房地产的品牌形象。
  主要任务:
  ——拓宽房地产投资领域。引导房地产企业向旅游地产、商务地产、养老地产发展,重点开发利用金坛、溧阳丘陵山区优势资源,打造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拓展房地产投资新领域。
  ——提升房地产品质。着眼于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位的提高,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新型商业街区及旧城改造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融合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建设。
  ——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
    五、优化服务业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要重点围绕提升商贸服务业、市场物流业、旅游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突破发展,合理布局,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具体项目见常州市“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