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16日在常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常州市财政局局长 朱志洪
各位代表:
我受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提高”,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不断增强财政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中的作用和能力,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市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41.8亿元,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6.18亿元,完成预算的118.35%,较上年增长32.56%,增收70.29亿元。其中:市区完成239.15亿元,完成预算的120.21%,增长33.87%,增收60.51亿元。市本级完成34.5亿元,完成预算的148.71%,增长40.5%,增收9.95亿元。
在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构成中,增值税完成39.96亿元,增长6.59%;营业税完成64.97亿元,增长28%;企业所得税完成35.8亿元,增长49.46%;个人所得税完成14.53亿元,增长35.33%;契税完成27.22亿元,增长49.18%。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14.29亿元,其中:市本级为81.64亿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以及年度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306.58亿元,其中:市本级调整为101.54亿元。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2.77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2.23%,增长29.27%,增支64.03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93.11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1.7%,增长35.45%,增支24.37亿元。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减去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预计结余(含结转)12.6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年结余收入和调入资金等,来源合计204.31亿元,减去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等,支出合计193.88亿元,年终累计结余10.43亿元,其中:专项结转8.43亿元,净结余2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均实现收支平衡。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始终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扎实推进各项财政工作。
(一)以抓创新促转型为主线,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大有效投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功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达184.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95%。其中:在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方面,全市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累计抵扣30.18亿元,同比增长59.18%,占全省抵扣比重达8.46%;增值税其他各类优惠政策6.8亿元,同比增长25.69%;出口退税91亿元,同比增长55.73%;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25.85亿元,同比增长17.1%;营业税及其他小税种优惠30.5亿元。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市级财政继续筹集3亿元五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预算内外筹集3.35亿元科技创新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领军型人才引进和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安排1.82亿元用于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先进装备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新能源示范工程;安排4300万元外向型经济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服务外包等。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服务业引导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800万元、1000万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安排4000万元用于我市动漫、软件企业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发展。四是积极争取部省专项资金。全年全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部省资金33.92亿元,较上年增长26.64%,超额完成全年30亿元的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五是加强财政撬动金融资源能力。通过加强财政性存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挂钩及对银行进行风险补偿等措施,有效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兑现担保奖励资金2230万元,45家担保机构为4042户企业担保总额达142.55亿元,增长94%。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微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有效拓宽了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六是落实扩内需政策。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摩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兑付工作,市财政全年发放补贴资金2.14亿元。
(二)以开展增收节支为主题,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各级财政部门紧盯收入目标,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全力以赴抓好收入征管。一是抓好税源管理。结合全市宏观经济走势跟踪重点税源企业运行情况,做好税源调查和分析预测。二是加强税收征管。会同国税、地税部门,分解收入任务,落实征管责任,大力开展综合治税,形成社会化协税护税网络体系,确保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三是完善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办法,加强罚没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的征管,确保完成财政部门负责的收入任务。
继续强化落实各项节支措施,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经费季报制度,控制出国(境)经费使用数不超过上年。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控制公务用车购置经费增长。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民为本,不断完善为民、惠民政策,努力将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
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各级财政支农支出17.58亿元,其中:市本级预算内外支农支出3.7亿元。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重点支持高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完成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共兑付1.59亿元补贴资金,受益农户近53万户,户均受益约300元。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全市完成217个项目,各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800万元,带动项目投资总额达5500万元。积极探索乡镇参与式预算管理改革,设立参与式预算改革引导资金,完成了9个试点乡镇的参与式预算改革工作。
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持力度。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64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7.23亿元。继续大力支持“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年市级财政安排社保补贴1.2亿元,为29000多人提供了社会保险交费补贴。继续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2011年春节前市区平均养老金由2010年的1595元/月提高到1766元/月。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投入,逐步降低参保人员就医负担,2010年职工医疗保险住院、城镇居民医保住院个人现金支付比例分别从2008年的39.2%、70%下降到25.6%、48.9%,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率从2008年的35.33%提高到2010年的45.56%。依托钟楼区建成的12349服务平台,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支持促进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事业发展。支持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居家安养等三进家庭活动。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实现养老、医疗保险体系的城乡全覆盖。
支持卫生惠民工程。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4.26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59亿元。制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补偿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多渠道筹资补偿,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全市新农合参保率继续保持100%,人均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每人每年198元提高到2010年的245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市财政教育支出60.38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4.29亿元。落实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在职教师绩效工资及退休教师生活补贴,各辖市区兑现了30%教师绩效考核工资2.92亿元。提高小学、初中、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市级财政筹集9270万元建立市级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项资金,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推进。设立民办中小学校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支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保障十七届省运会。全市文体支出8.27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6.37亿元。改革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方式,促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转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做好大剧院经费保障工作。通过市本级预算安排、向上争取省级补助、资源开发等多举措筹集资金全力保障十七届省运会,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和预算编制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省运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环境保护。市级财政安排社会事业项目资金6.6亿元,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800万元,支持以各项社会事业、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创建。市本级安排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资金5.36亿元,推进城市长效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2010年,市区住房保障资金支出达14.08亿元,加强对住房保障资金的预决算管理和监督,累计为19569户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了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住房保障。
继续支持公交优先战略。市级财政继续筹集资金2亿元用于公交车辆更新、低票价补贴,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在全省率先制定公交客运服务成本规制方案,通过科学测算和审核,界定公交客运合理成本,规范企业核算和运营。
积极筹集抗震救灾对口援建资金。市财政部门筹集5.84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3.92亿元,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民间资金1.92亿元,支持我市承担的四川绵竹遵道镇灾后重建项目,确保了援建任务的提前完成。
(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深入推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一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预算单位账户管理,基本实现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活动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切实增强财政资金管理的统一性、效率性和透明度,制订并报经政府批准实施了《常州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施方案》及《常州市市级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使用办法》。全市共清理账户554个,其中核定撤销账户316个,核定保留账户238个,核定划转财政专户资金7.3亿元,其中历年结余2.25亿元。二是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规范采购评审专家评审活动,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公平。制订实施了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扶持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倾斜;搭建中标企业融资桥梁,2010年中标成交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近4000万元。全年全市完成采购48亿元,同比增长14.18%,比预算价节约13.86亿元,节约率22.42%。三是创新投融资管理办法。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财务监管,制定实施了投融资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试编了2010年财务预算,实行年度融资计划管理,努力实现投融资公司建设资金动态平衡。完善外派财务总监工作职责,制定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了《常州市市级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和完善市级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并对市级7个投融资公司经市政府批复派驻了财务总监。加强对参与政府城市建设项目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的跟踪管理。继续加强城市建设风险准备金管理和债务风险预警。四是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完成职业教育、社区卫生财政支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加强结果应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常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起将有计划逐步对财政预算安排总额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专项支出开展绩效目标管理。
(五)以强化管理规范为抓手,不断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
强化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推进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执行基本支出定额定员标准,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探索资产管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通过严格预算下达和指标执行、控制预算追加、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等措施切实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订实施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办法,公开操作流程,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实行公开招租,全年共完成379项国有资产公开招租,年租金较上年增长30%以上。制定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市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办法》,严格审批对外投资。建立产权管理机构联合审批机制,加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注册资本、房产、土地和车辆产权变动管理。推进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市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整合各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调整完善“五大产业”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制订完善创意产业基地专项资金、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资金等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土地出让金清欠和规范管理,实施征管信息化,执行滞纳金制度,有效促进土地出让金征收。
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巩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效,组织开展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基层财政运行还比较困难,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较重,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各项财政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和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还有待积极探索;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和中央、省对编制2011年地方预算的要求,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及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草案编制情况如下:
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民生、环境等重点工作,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保持收入稳定增长;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重点支持“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等方面,促进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坚持依法理财,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2011年收支预算安排的原则:一是坚持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二是坚持积极稳妥、量入为出安排支出预算,确保年度收支预算平衡;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提高公共财政服务能力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继续贯彻厉行节约的原则基础上,加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不断增强财政抵御风险能力。
(一)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及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320亿元,同口径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拟安排270亿元,同比增长25.8%,主要考虑了中央、省专款增加及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拟安排105亿元,同口径增长28%,其中体制财力拟安排62亿元,同口径增长15%。
(二)关于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预算及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说明。
1.全市财政收入预算说明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开创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2%,财政收入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在实际执行中,征收机关按照“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原则,推进社会化协税护税工作,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说明
2011年市本级财政主要支出预算安排情况如下:
一是继续贯彻厉行节约的要求,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控制单位经常性专项,压缩车辆运行费用,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原则上压缩10%。
二是加大对创新型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年用于支持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安排8.69亿元,增长20.8%,其中:农业增长18.6%,工业增长20.6%,服务业增长24.5%。
三是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等民生保障的投入,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支出重点,建立了社会保障风险金,提高社会保障风险防范能力。全年安排支出7.71亿元,增长33.1%。
四是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全年用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安排8.25亿元,增长24.5%。
五是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债务风险,继续筹措资金充实城市建设偿债风险准备金,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体制内财力安排4亿元。
三、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为确保今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服务发展大局,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安排3亿元,辖市区配套3亿元,聚焦扶持“一核八园”创新型园区建设。整合建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预算内外筹集5亿元,继续支持“五大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构建以政府补助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创新投入体系,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加大公共平台建设投入,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首购、订购、定向购买、优先购买等政府采购形式,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市级财政安排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1.5亿元,积极支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软件和服务业外包、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机制;支持旅游产业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做大规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大发展。三是创优财政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加快装备和技术升级;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和促进信贷投放。
(二)加强收支管理,着力保持财政收入稳健增长。
加强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好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情况。继续加强税政、税源调研,完善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经营和纳税情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收入征管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切实履行市协税护税办公室职责,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化综合治税工作。加强与征收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税收征收考核办法,强化征管执行,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加强罚没收入、非税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稳定增长态势。
坚持量入为出,勤俭办事,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减会议、因公出国、公车购置、公务接待等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夯实“三农”基础,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切实增加“三农”投入,加快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支持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三是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继续整合资金,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和“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四是支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健全村级经费保障增长机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重视乡村债务控制化解工作,支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
(四)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构建并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财政保障水平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长效机制。
支持创业促就业。市级财政安排9500万元,继续落实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更加重视创业促就业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体、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的创业、就业培训力度,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创业促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类保险的转移接续,使各类保险政策之间无缝对接,促进劳动力畅通流动。推进残疾人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月,市区老年居民补贴提高到22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30元/月。依托基本医疗和新农合服务平台,建立政府救助为主体,慈善协会等社会团体救助为补充的医疗救助体系,关怀大病患者和大额医疗支出的各类人员。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载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体系,培育各类养老机构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市级财政安排4000余万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助办法,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综合改革。制定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转变运行机制。安排5500万元用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安排1500万元推进卫生区域信息系统建设。
优先保障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质量提升。按照法定增长要求落实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省核定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统筹相关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教育。充分运用财税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事业。加大师资建设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进一步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作业本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帮困助学体系,落实好中职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以及普通高中残疾学生的免收学费政策。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落实好各项财税政策,支持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加快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和供应,扩大廉租房覆盖面,确保保障性住房实现应保尽保。
支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全力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投入、融资、土地出让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推进“三城融合”、东部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市级财政安排3亿元支持深入推进“公交优先”,建设“不堵城市”。继续支持深化城市长效管理,维护城市良好形象。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超7000万元,继续支持实施绿化工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成国家生态市,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持推进新一轮平安常州建设;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质量;推动多元矛盾解决机制建设,提高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支持“两办一中心”的建设,推动基层基础建设;支持和谐安民工程建设,巩固机场、公交、学校、银行和治安复杂区等的治安防范体系。
(五)深化财政改革,着力提高财政自身管理水平。
按照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深化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按规定列入预算编报范围的单位和资金全面进行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完整性,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推进和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非部门预算管理单位财政资金的缴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制定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办法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着力解决预算单位在账户清理及正常运行过程中尚需完善和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的统一性、效率性和透明度。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认真落实常州市政府采购评审工作规则,开展评审专家后评价考核工作,提高评审工作水平。推进和规范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加大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发挥政府采购中标合同抵押贷款平台的作用,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发展助力。
加快推进财政绩效管理。继续推进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办法,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绩效管理工作操作流程,建立绩效管理联络员制度。启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申报和专家论证评审工作,加快构建“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加强绩效跟踪,事后开展绩效评价,科学运用评价结果”的绩效管理工作体制。
强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部门(单位)新增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试点工作,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行为,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制订市级文化企业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及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规范举债、使用、偿还和担保行为,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整合各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调整财政服务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用。进一步完善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实做好援疆援藏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
提升财政监督工作水平。深入开展事关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推进财政内控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优财政服务,切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级财政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觉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和全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