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月21日在常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常州市财政局局长 朱志洪
各位代表:
我受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围绕“创新、发展、提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力保增长、促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03.7亿元,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99%,增长16.6%,增收30.7亿元。其中:市区完成178.6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5%,增长16.92%,增收25.85亿元。市本级完成24.56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5%,增长 4.65 %,增收1.09亿元。
在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构成中,增值税完成37.49亿元,增长4.72%;营业税完成50.76亿元,增长26.68%;企业所得税完成23.95亿元,下降0.75%;个人所得税完成10.74亿元,增长24%;契税完成18.25亿元,增长18.99%。
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81.38亿元,其中:市本级为71.38亿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 228.49亿元,其中:市本级调整为75.22亿元。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8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5.41%,增长16.78%,增支31.33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67.97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0.36%,增长13.26%,增支7.96亿元。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减去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2009年全市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预计结余(含结转)15.91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年结余收入和调入资金等,来源合计119.74亿元,减去一般预算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等,支出合计111.47元,年终累计结余8.27亿元,其中:专项结转7.25亿元,净结余1.02亿元。
2009年,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各项财政工作。
(一)坚持服务发展,全力以赴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全力以赴为企业服务。一是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财税政策,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达155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财税环境。其中:在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方面,全市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累计抵扣预计达17.5亿元。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009年市本级预算安排资金6.54亿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扶持软件、动漫等创意产业;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担保机构做强做大,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担保;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积极扶持和培育优势产业,市本级筹集3亿元,辖市区配套3亿元,建立“五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强做优“五大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争取部、省补助16.6亿元,比上年增加5.9亿元,支持新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品牌建设,加快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太湖流域环境整治和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五是积极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服务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跟踪重点工业企业经济运行,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二)强化增收节支,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财政部门把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咬定目标一着不让,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一是强化税源分析,由原来的注重季度分析改为强化月度分析和收支预测,及时提出征管建议,提高组织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二是强化税收征管,加强与国、地税协调衔接,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监控与征管,坚持依法征收,既不收“过头税”,又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强化契税、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罚没收入等财政部门负责的收入征管。
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严格控制一般性和行政性经费支出,压减会议、因公出国、公车购置、公务接待等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全市核减党政机关经费预算8300万元,其中市本级压减行政性经费3054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各项惠民工程
完善惠民政策,加大为民、惠民财政投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加大对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56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6.46亿元。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青年见习补贴,积极帮助大学生和困难群众就业。提高老年补贴、居家养老补贴、城乡低保标准,减轻特困群体医疗负担,健全困难群体救助体系。
支持卫生惠民工程。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0.7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02亿元。支持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医保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各级财政筹资2.67亿元,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全市安排资金2039 万元,其中,市本级安排1250万元,积极应对突发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53.52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2.89亿元。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同人事、教育部门研究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全市新增财政支出9.8亿元,其中市本级5600万元,并及时发放到位。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制订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全市发放助学金9163万元,其中市本级6525万元。
加大对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全市文体支出6.54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3.92亿元。积极做好大剧院运行经费保障和十七届省运会的预算编制等准备工作。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支持开展“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文化站(室)建设;全面支持公益文化设施、场馆免费开放,鼓励开展剧场演出、广场演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注资成立市公共住房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筹措住房保障资金,购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及时拨付经济适用房补贴,确保市区住房保障目标的顺利实施。制订市区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住房保障资金的管理、预决算审核以及监督检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09年,市区住房保障资金支出达10.6亿元。
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本级财政安排社会事业项目资金6.6亿元,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650万元,支持以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安排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资金5亿元,推进城市长效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财政安排2亿元,用于公交公司车辆更新及低票价亏损补贴等,不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继续支援抗震救灾对口援建工作,筹集资金2.46亿元支持四川绵竹遵道镇灾后重建工作。
(四)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市各级财政支农支出16.52亿元,增长19.1%,比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2.37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支农支出1.71亿元,增长16.33%。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
做好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全市发放水稻直补资金 262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34亿元,受益农户53万多户。积极做好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方案制订、培训、资金补贴等相关工作。市级安排农业保险补助资金457万元,拓展农业保险范围。
(五)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
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加强预算单位结余、结转指标管理。完善基本信息库,编准编实基本支出预算。从紧从严审核项目支出预算,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完善市级公务卡操作系统,积极指导辖市区推进公务卡改革试点。组织完成全市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所有乡镇街道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梳理调整非税收入项目库,并向社会公布。完善暂存资金及票据管理办法,建立非税收入票据年检制度。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统筹制度,建立非税收入收缴执行情况季报制度。推进辖市区非税收入改革,统一乡镇财政票据。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制订分散采购、实物配发管理办法;研究完善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等部门集中采购办法;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扶持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产品。建立政府采购投诉处理事前论证制度和评审专家使用情况后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效能。全市共完成采购42亿元,同比增长25.87%,比预算价节约4.9亿元,节约率达10.45%。
切实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对城市建设融资进行计划管理,加强市级政府性城市建设债务分析和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市级服务业引导专项资金、城市道桥管养专项资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六)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专项清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电子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对基建、城建项目跟踪监督管理,规范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加强土地出让金征收,控制土地收储成本。整合环保资金,制订常州市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援建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财政监督。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非税收入、资产、政府采购、会计执法等财政综合检查以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会计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开展治理“小金库”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2009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全市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财政增收的经济基础还不稳固;随着中央、省有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实施,各项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给地方财政支出带来巨大压力;部分基层财政运行还比较困难,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较重,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比较重。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和中央、省关于地方财政预算编制要求, 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部署,继续执行好积极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经济转型;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保持收入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三农”、教育、民生、科技创新等投入;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遵循促经济转型、保社会稳定、保民生工程,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工作中着重把握的原则是:坚持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坚持积极稳妥、量入为出的支出预算安排,确保年度支出预算正常执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提高公共财政服务能力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确保惠农政策落实,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财政抵御风险能力。
(一)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总预算及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41.8亿元,增长1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14.2亿元,同口径增长18%。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81.63亿元,同口径增长14.3%。其中体制内财力安排53.84亿元,同口径增长12%。
(二)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及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编制说明
1.全市财政收入预算说明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经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五大产业”快速成长,加大企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2%,财政收入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在实际执行中,征收机关按照“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原则,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说明
2010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部门预算中公用经费等定额标准保持上年水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保稳定重点项目支出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等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继续保持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一般预算支出同步增长,全年用于支持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安排7.32亿元,增长11.84%,其中: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同比增长19.44%,农业支出同比增长12.5%,服务业支出同比增长18.52%。
三是加大对民生保障的投入,确保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民生支出重点。全年安排支出5.79亿元,增长20.52%。
四是稳定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投入,全年用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安排6.41亿元。
五是积极防范债务风险,体制内财力继续安排4亿元,充实城市建设偿债风险准备金,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三、确保圆满完成2010年财政预算任务的工作措施
为确保今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职能,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调结构、促转型,积极发挥财税杠杆作用,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培育产业新优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势头。一是调整、完善支持“五大产业”振兴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促进我市产业升级。鼓励外贸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支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物流、重点市场、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及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对人才引导资金支持项目的跟踪问效。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入。四是继续促进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创新财政扶持担保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五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积极支持和配合征收部门,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财政收入增收的影响,进一步搞好税源调查和收入结构分析,提高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征收管理。强化小税种的征收机制,深化零星税收委托代征工作。加强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
(三)以民为本,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支持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推进“双百万亩”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推进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支持规范、多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足额安排巨灾风险基金,提高农业保障水平。积极推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参与式预算管理试点工作,促进农村民主建设。
落实稳定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支持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继续对困难人群实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鼓励自主创业,支持自主创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培训、征集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习、青年见习服务等。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支持涉农辖市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适当提高城乡老年居民补贴标准。加快推进“爱老助老工程”,完善社会化养老政策,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全市养老体系,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家庭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服务。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逐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支持全面开展“居家养残、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三进家庭活动。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住院费用补偿率,逐步减轻农村居民负担;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政策,将低保对象、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大对低保人群的医疗救助投入。建立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多方筹集资金,保障重点,建立科学的政府卫生投入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保障办法,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保障办法。建立健全中职、高职、高中学校助学金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帮困助学体系。
全力保障十七届省运会。根据筹委会确定的收支总预算,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支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支持事业单位建立把薪酬分配与公益性服务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发放,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通过财政投入、融资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城市污水处理等工作,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住房保障资金运行管理,支持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四)深化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扎实推进预算执行监管,加强结余指标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将绩效评价前移,在编制预算时对重点项目支出建立绩效目标管理机制,提高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预算单位账户管理,基本实现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活动全部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切实增强资金管理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推进财政拨款无纸化,提高财政工作效率。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加大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力度,坚持应采尽采。加强政府采购监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评审专家的管理,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研究制定促进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四是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重点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壮大非税收入财力来源。加强暂存资金管理,清理行政事业单位历年暂存资金结余。五是创新投融资管理办法。按照“组织协调、优化结构、规避风险”的原则,加强对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监管。建立投融资主体财务预算制度,实行年度融资计划管理,努力实现投融资平台建设资金动态平衡。完善外派财务总监工作职责,加强对参与政府城市建设项目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的跟踪管理,开展执业质量检查。继续加强城市建设风险准备金管理和债务风险预警。
(五)强化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规范资产配置程序,推进资产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制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使用管理办法,逐步实现行政事业资产收益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产管理网络化。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整合经济发展、人才开发等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完善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城市长效管理等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好援建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
加强财政监督。逐步实现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监督。加强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严格控制公务购车、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一般性开支。
各位代表,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财政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觉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高效的作风,奋发进取,迎难而上,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