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市前进道路上遭遇许多困难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又好又快推进年”各项工作部署,着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回调等不利因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动力,攻坚克难,负重前行,趋利避害,积极作为,努力在创新中把握发展新机遇,在调整中实现发展新跨越,全市国民经济在科学发展轨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836.4亿元,增长13.7%。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1∶58.9∶38.0,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3个、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028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4%。财政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72.8%,科技支出增长10.1%,教育支出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
【农业与农村经济】
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60.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9千公顷,增长15.8%;粮食总产量达到113.4万吨,比上年增加18.5万吨,增长19.5%;粮食亩产为471.1公斤,比上年增长3.1%,其中水稻亩产599公斤,比上年增长5%,再次位列全省之冠。全市高效种植面积达80.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26万亩,规模养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2个,累计达299个;新增省级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只,绿色标志农产品31只,有机食品16只,累计分别达383只、251只、117只。全年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8年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13.35
|
19.5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5.26
|
2.1
|
肉类产量
|
万吨
|
12.07
|
5.1
|
#禽肉产量
|
万吨
|
5.46
|
2.8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14.20
|
平
|
禽蛋产量
|
万吨
|
2.88
|
38.5
|
茶叶产量
|
吨
|
3817
|
15.1
|
水果产量
|
万吨
|
9.74
|
31.8
|
牛奶产量
|
万吨
|
1.27
|
-20.9
|
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5.7公里,改造农危桥420座。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201.6万人,参保率100%,覆盖面全省第一,人均筹资标准135元,农民住院补偿率达到35%。组织开展以“三清一绿”、“五化三有”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农村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疏浚县乡河道98条360公里,清淤河塘4676个。全年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2642万方,修建各类配套建筑物1351座,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疏浚农村河道110条、341公里,完成圩堤加固98公里,兴建防渗渠道287.6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48家,入社会员9.6万户,符合改革条件的村组基本完成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入社农户4851户,入股土地面积1.5万亩。
【工业】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全市工业不断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费用上升、外部需求减弱等不利影响,努力保持平稳较快的运行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现价产值5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重工业产值3991.8亿元,增长23.9%;轻工业产值1206.9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3093亿元,增长25.1%;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1766.3亿元,增长24.4%。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59.8亿元,可比价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89.9亿元,利税371.1亿元,利润2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3%、17.3%。
产业结构得到改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整体呈现增速快、效益优、质量高的发展格局,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297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9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8%和22.9%,其中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完成产值174.5亿元,增长101.1%;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570亿元,增长25.2%。冶金、化工等“双高”行业过快发展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冶金行业产值增幅较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产值增幅较上年回落21.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大于全市平均水平。
规模经济成效明显。产出规模居前的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38.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27.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6.2个、5.8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1%提高到41.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6个百分点。全市有6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601家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超过千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114家。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8年
|
比上年增长%
|
布
|
万米
|
115080
|
30.5
|
服装
|
万件
|
36468
|
-1.0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33.32
|
-10.5
|
烧碱
|
万 吨
|
26.99
|
8.8
|
化学农药
|
吨
|
49130
|
22.2
|
油漆
|
吨
|
127133
|
6.4
|
化学原料药
|
万 吨
|
0.3
|
62.6
|
合成纤维
|
吨
|
83206
|
-20.0
|
水泥
|
万吨
|
2097
|
27.3
|
成品钢材
|
万吨
|
562.95
|
2.6
|
电力电缆
|
公里
|
44444
|
150.9
|
柴油机
|
万千瓦
|
1974.55
|
-22.9
|
小型拖拉机
|
万 台
|
10.92
|
-33.4
|
汽车
|
辆
|
6135
|
15.6
|
摩托车
|
万 辆
|
14.96
|
10.0
|
自行车
|
万辆
|
425.12
|
16.9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14195
|
33.1
|
激光视盘机
|
万台
|
236.34
|
13.8
|
空调器
|
万台
|
19.68
|
-42.7
|
装载机
|
台
|
6992
|
-10.9
|
挖掘机
|
台
|
5430
|
23.6
|
助动自行车
|
万 辆
|
45.6
|
-22.2
|
集成电路
|
万 块
|
362
|
37.6
|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建筑企业劳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8%。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施工面积5259万平方米,增长6.2%;竣工面积2391万平方米,增长2.6%。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0.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8.4%。建筑企业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承建的省内外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质量大奖,其中常州市九洲广厦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江苏伟业建设集团开发并承建的西宁市香格里拉城市花苑一期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
【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经济政策引导以及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等利好因素作用下,我市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6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热点商品销售畅旺。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代表的家居用品、休闲娱乐类商品销售呈现较快增长态势,高档服装、精品珠宝、进口化妆品等日益成为消费热点。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统计,25大类商品中有14类商品销售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煤炭及制品类、家俱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2.2%、80.4%,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
多种业态竞相发展。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迅速发展,业态种类逐渐丰富,经营网点不断扩展。截止年末,全市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达141家,其中综合百货商店10家,实现销售额28.3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13.2%;超级市场23家,专业和专卖店107家,分别实现销售额39.4亿元、145.5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5%、68.2%。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建成投运。预计至年末全市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55家,成交额达8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江苏湖塘纺织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年成交额突破百亿元,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运能运量得到新的提升。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8729万吨,货物周转量50.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0%、9.5%;完成公路客运量20166万人,铁路客运量816.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7%;完成旅客周转量99.2亿人公里,增长11.7%。完成港口吞吐量6877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9.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分别增长11.1%、35%。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55.1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39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17.2%。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上升势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9.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8%,其中私人汽车19.4万辆,增长22.3%。
通信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发送各类函件10494万件,特快专递246.7万件,分别增长15.4%、17.5%。完成通信业务收入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邮电通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信能力持续提高,年末本地网电话交换机容量297.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25.4万门,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9%和16.2%;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198.2万户,无线市话用户6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8.3万户。网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58.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7.1%,其中宽带网用户53.7万户,增长38.4%。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截止2008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873.3亿元、1876.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4.6%、16.6%;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819.4亿元、1851.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4.5%、17.6%。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138.2亿元,现金支出6236.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98.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4亿元。
保险市场多元发展。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40家,比上年增加1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6.1亿元,分别增长10.7%、37.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产、寿险分别支出11.1亿元和1.3亿元,增长37%、8.3%。
证券市场成交萎缩。全市13个证券营业部共成交各类证券2529亿元,比上年下降57.6%,其中股票成交额2466亿元,比上年下降57.9%;基金成交额56.1亿元,比上年下降43.2%;债券成交额6.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倍。
【旅游业】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年”计划,积极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常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4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29.4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037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7.4%、14.2%、16.6%。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年末全市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57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8家;旅行社共计91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3家。恐龙谷温泉一期、恐龙园综合设施改造、环球数字狂欢谷、中欧论坛天目湖会址等项目顺利推进,旅游景区(点)建设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年末共有国家4A级旅游区(点)8个,2A级以上景区23个,恐龙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通过省级初评。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着力加大现代制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工业投资831.5亿元,增长22.1%;服务业投资606亿元,增长17.4%。五大产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共完成投资5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7.5%提升至 64.0%。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2.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强劲增长,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7.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由上年的13%上升至16%。
房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3%,其中住宅完成投资210.9亿元,办公楼完成投资8.2亿元,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5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20.6%、48.2%。全年新开工面积8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5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房屋竣工面积68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年底在建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2577.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7.7%。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完成市财培中心、创慧公司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装饰工程实业总公司进入改制程序,药研所正制定改制方案。常州市工贸国资公司接管市中房公司、立业基础设施工程公司、迎春物管公司后,配合完成了职工安置分流和劳动关系调整。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年内有1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9.5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募集资金82.7亿元。
【民营经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攀升,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截止2008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5.7万户,个体经营户12.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6%、3.2%。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00.3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76万元,分别增长17.3%和11.9%;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38.1亿元,户均注册资本3万元,分别增长7%和3.4%。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13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2%,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民营经济全年上缴税收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65.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贸易呈现总量规模扩大、增长速度攀高、发展质态提升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4亿美元,增长34.5%,进口43.9亿美元,增长29.7%。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机电产品完成出口72.2亿美元,光学、医疗等仪器出口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37.8%,增幅比全市出口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3个和3.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为2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2.8%下降至19.2%。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达15%,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新兴外贸市场得到大力拓展,“常州制造”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201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对非洲、俄罗斯、巴西的出口增幅分别达41.6%、46.9%和93.8%,高出全市出口增幅7.1个、12.4个和59.3个百分点;对欧盟市场出口额达到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6%,跃居各大市场之首。
利用外资增势平稳。全市各级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组织招商活动,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45个,协议注册外资34.1亿美元,平均每个单体项目协议注册外资139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95万美元。全市新签总投资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达97个,协议注册外资23.9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的比重达7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18个,协议注册外资占比由上年的24.4%提高到30.9%。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稳步上升,全年先后有175家外资企业以追加投资或股权转让形式增加投资,增资扩股项目达到190个,协议注册外资13.6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总额的40%,比上年高出6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
外经合作领域扩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完成外经营业额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全年新派劳务人数1863人,比上年增长59%;期末在外劳务人数为3087人,比上年末下降21.5%。一些外经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国外客商的认同,成套设备的输出明显增加,常州轨道车辆研发中心新签成套设备输出项目10个,合同额达1.7亿美元。企业“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境外投资逐步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的良性发展时期,全年新核准20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625万美元,相当于上年的2.5倍;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80万美元,相当于上年的3.3倍,其中投资额超100万美元的项目12个,超500万美元的项目2个,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开发区建设】
外资集聚效应增强。各级各类开发区发挥技术、人才、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着力打造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持续提升。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新批协议外资26.4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7.0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65.4亿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7%、83.3%、49.4%和50.7%。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引进总投资(包括增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8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6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外事】
外宾来访继续增多。全年邀请接待外宾110批、1005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10批、148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1批、83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55人次。至年底,有10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22批、159人次,组织11个团组、115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1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以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力推进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积极探索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年内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8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14项,按照国家新的标准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98家,1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9146件和2536件,比上年增加3125件、33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390件和232件,比上年增加281件、114件。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6家,年末市级以上“一站两中心”达到232家。新增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9家省级孵化器,常州市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市级孵化器3家,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7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14家,在省内城市中名列前茅。
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良好。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全市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9个。常州轨道交通、太阳能产业基地获得省科技厅认定,并被列入省科技厅重点扶持的“双十产业”行列。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着力推进,常州科教城和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全年实施重打产学研合作项目114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9615万元,企业投资8.4亿元,实现总产值101亿元,新增利税13.4亿元。
人才引进环境不断优化。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的补充规定》,将重点优秀推荐项目的创业启动资金提高到300万。通过四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引进,成功签约82个项目,注册落户59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比上年增长5.2%;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其中博士108名,硕士1305名。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力实施现代化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主动发展四大战略,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30所,在校学生63.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3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6万人,技工学校3.1万人,职业高中1.0万人,普通中学20.6万人,小学22.4万人,特殊教育660人;教职工达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4万人。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8个千万元以上教育重点项目累计投入13.2亿元,完成建筑总面积53.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力保障,“蓝天计划”深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79%以上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春晖工程”取得明显进展,100所项目学校挂牌建立,网上服务平台开通运行,100G的资源包实现城乡共享。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由我市青少年组成的中国机器人代表队在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荣获铜奖,参加WRO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获得小学组常规赛一等奖,参加世界第21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获小学组单项冠军。全市中小学省级以上优质学校比例52%以上、就读学生比例65%以上。教育质量高位攀升,高考创历史新高,全市二本以上达线率达44.4%,较2007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4%,18-21周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4年。职业学校提档升位取得较大突破,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职教中心通过省四星级职业学校评估,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五年制高职校。单招本科录取人数和本专科录取率连续9年全省第一。
【文化事业】
群众文艺更加繁荣。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公益文化单位(文、图、博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受益总人数达150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歌舞团、锡剧团、评弹团、滑稽剧团共演出2105场。大力开展常州农民读书节活动,建成农家书屋300家。年度文化惠民工程各项任务圆满完成,金秋书场、戏曲会馆、青果巷百家论坛等群众文化品牌受到市民欢迎。新增11家周末广场数字电影放映点,被列为全省试点。
精品创作有所突破。第二届“常州戏剧文学奖”共征集戏剧剧本类16个、曲艺小品类19个,获2007-2008年度江苏戏剧文学奖评奖第一名;方言剧本《五月端阳》改编的话剧首次入选中国剧本研讨会;原创舞剧《格桑花与茉莉花》入选“2007-2008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弥补了常州无原创舞剧的空白。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8个;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13个。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91万人次,流通图书86万册次。常州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者达67万人次。
广电事业有序发展。全市拥有对内无线自办广播节目11套,无线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节目41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8%,农村入户率达85%。全年完成19.2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有线电视用户数达9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73万户。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592万份、《常州晚报》2281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400万份。
【卫生事业】
医疗体系逐步健全。大力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夯实农村卫生基础,完善基本医保政策,促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61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98家,门诊部(所)36个;卫生技术人员1.98万人,其中医生8725人、注册护士6605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2人、医生2.43人、床位4.21张。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扎实推进,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0个。年末拥有国家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镇33个、省级卫生村312个。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01.6万人,参保率为100%,人均筹资标准达135元,筹资总额达2.7亿元。建成10家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新标准。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卫生镇3个,省卫生镇30个,农村行政村有572个创建成省、市卫生村,占总数的53%。
【体育事业】
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奥体中心建成开放,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江苏省青少年摔跤、柔道、个人射击冠军赛等4项国际比赛、10项国家级和21项省级赛事,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常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2项世界冠军、8项亚洲冠军和7项全国冠军,陆春龙在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网上个人决赛中成功夺冠,成为全市第一个奥运会冠军。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全面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郁,成功举办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全年新增社区全民健身工程20个,对城区177个健身工程进行全面整新、调整和器材添置,开工建设东经120公园青少年户外营地、圩墩公园羽毛球基地、西林公园篮球基地、飞龙公园体育主题公园,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50.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5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常住人口440.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全市暂住人口15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其中暂住一年以上人口52.3万人,增长0.7%。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为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27236人,死亡人口23811人,自然增长率为0.15‰。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加大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推进“城乡百千万创业工程”,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万人;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5.8万人次,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1.1万人。全市全年筹集就业再就业资金1.7亿元,31万人次享受各类补贴1.9亿元,其中税费减免4481万元,社保补贴1.3亿元。全市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592元,人均消费支出149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7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8%。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定期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市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31.2亿元,当年新增339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090.3亿元,新增285.7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40.9亿元,新增53.3亿元。
居住质量得到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平方米。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体受益面明显扩大,全市新增廉租房家庭1621户,廉租房实物配租完成453户,提供经济适用房3510套,开工建设景秀华庭等经济适用房小区,完成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完成16个共计47.2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总投资达1020万元,整治面积较上年增长91.8%。
【市场物价】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振荡、国内经济速度明显回调、工业和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年初高位攀升、年中逐月回落、年末低位运行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2,涨幅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3%,居住类价格上涨6.5%,两大类商品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4.9个百分点。其他类别商品价格运行态势较为平稳,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8%,衣着类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呈现下跌趋势,平均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2.1%。
【社会保障】
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5.3万人、112.9万人、71.1万人、65.1万人和56.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7%。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有38.3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2008年底前的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增加到1430元。
【社会福利与救济】
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2个,床位总数达12844张,收养人数达8191人。全面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一美元”贫困标准。全市有35225户、70783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362户、24777人,农村低保对象22863户、46006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2099万元。正式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对市区低保对象按季发放物价补贴,四城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物价补贴638万元。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助灾”六助活动广泛开展,全市慈善基金总量达14.3亿元,全年发放慈善救助金5957.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0万人次。慈善超市覆盖所有街道,募集款物510.4万元,救助特殊困难群众1.3万户、3.2万人次。全年发行福利彩票2.6亿元,增长21%。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高架路建成通车,西绕城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线开工建设。截止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18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中一级以上公路比例达82.9%;公路密度达163.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在全线率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常州段的用地提供和房屋拆迁任务,沪宁城际铁路常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常州站站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戚墅堰车站货场搬迁工程开工建设。京杭运河船民服务区和垂直绿化工程全面完成,运河东、西港区一期工程、星港路人行桥、水上垃圾和废油水回收站建成投用,三级航道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录安洲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实现口岸开放,石化码头水工结构和堆场工程全面完工。
【公用事业】
公交事业发展迅速。快速公交建设运营成效显著,BRT一号线日均客运量达12万人次,占公交日客运量的13.8%以上。“村村通公交”目标基本实现,全市644个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95.7%。全年新增空调公交车800台,空调公交车总量达1349台,比例达57.8%,135条公交线路中62条实现空调化运营,主城区36条公交线路全部实现空调化运营,公交出行的舒适度明显提升,市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交出行比例超过25%。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年内对28个菜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内部提升14个,原址改造3个,搬迁移建11个。完成12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新岗增压站、魏村水厂一期挖潜改造全面完成,城区供水总量3.5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3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4亿千瓦时,增长14.5%。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工程,建成高压管网15公里,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26.6万户,比上年增长15.5%;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8.5%。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12.3万盏,比上年增长19.7%。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力推进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幅明显,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6.5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8.1分。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年退批、否决建设项目120个,关闭小化工397家,24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完成14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10家单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完成206个重点减排项目,初步核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5%和5%。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5万吨/日,全市37个乡镇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和净化空气三大战役取得明显成效,三条入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46条市区河道实现清水目标。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内新建成省、市级生态村86家、各级绿色社区38个、绿色学校65所和绿色宾馆8家。全市27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其中2个已获国家环保部命名。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建成了污染源监控中心和3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不断增多。城乡绿化“十大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地面积4233.8公顷。建成开放了假日公园、汽车城绿地、金源绿地3个公园,东坡公园、圩墩遗址公园、西林公园、飞龙公园、恐龙谷温泉公园、华山公园、紫荆公园等7个公园已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596.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430.7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9.8%和3.3%;建成区绿地率为38.1%,上升0.9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常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46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18个。
注:⒈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及经济普查公报为准;
⒉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