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成功化解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发展速度跃上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特点,城市综合实力攀登新高峰,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使“十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稳步上行的良好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增速加快,人均水平再上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00.2亿元,按可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4.5%,增幅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成为自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3亿元,增长2.7 %;第二产业增加值519.1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468.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增长13.3%。二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5.2:57.7:37.1,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达到26110元,相当于3150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
财力总量明显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亿元,增长43.5%。财政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稳步上升,达到15.1%,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83.8亿元,增长39.9%。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6亿元,比上年净增196.6亿元,增幅高达78.6%,较上年提高47.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亿元,同比下降3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50.8亿元,增长10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52.8亿元,增长28.7%。一年来,围绕建设特大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入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4.0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222.1亿元,分别增长55.1%和98.8%。与此同时,民间投资方兴未艾,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对全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66.7亿元,增长84.5%,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9.7%,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46个,比上年增加73个,共完成投资177.4亿元,增长185.7%,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9.7%。年内溧阳新钢制钢有限公司、常州依维柯客车有限公司、魏村水厂等一批企业新增了生铁、客车、自来水等生产能力。
价格
市场物价逐步升温,价格指数走出低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价格水平较上年上升0.7%。八大类商品价格“三升五降”,上升的三类分别是烟酒及用品类(上涨5.5%)、居住类(上涨3.7%)和食品类(上涨2.8%),下降的五类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6.1%)、衣着类(下降2.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3%)。
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全市播种面积为244.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2%。粮食总产量达103.5万吨,下降15.7%;油料产量为7.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奶业、特种水产、名优畜禽等特色优势养殖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奶牛饲养量3500头,水产品产量12.5万吨,家禽出栏1999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1%、3.8%和5.1%。经济林果发展形势喜人,新增经济林果面积1万多亩,总面积近14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200多亩,总面积突破8.4万亩,其中无性良种茶种植面积达8053亩,名特茶比重达到52.5%。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数量不断增加,全市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86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达19只,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近80万亩。农业科技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又启动建设16个农业科技示范区,累计达126个。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3年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03.5 |
-15.7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7.3 |
基本持平 |
肉类产量 |
万吨 |
9.7 |
-8.9 |
#禽肉产量 |
万吨 |
3.0 |
2.0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12.5 |
3.8 |
#鱼类产量 |
万吨 |
10.3 |
3.3 |
虾蟹类产量 |
万吨 |
1.6 |
11.9 |
禽蛋产量 |
万吨 |
2.4 |
-21.0 |
茶叶产量 |
吨 |
2669 |
-0.8 |
水果产量 |
万吨 |
6.0 |
61.9 |
牛奶产量 |
万吨 |
1.9 |
67.6 |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重化趋势日趋明朗。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41.5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27.3亿元,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20.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3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7%和41.9%;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556.4亿元和970.9亿元,分别增长17.9%和39.7%。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行业增势强劲,工业重化趋势更显明朗,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工业完成产值169.3亿元,增长121.5%,对全市产值增量的贡献份额达25.8%。全年工业用电量9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3%。
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企业亏损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10.8亿元,实现利税114.4亿元、利润6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0%、33.0%和43.0%。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3.4,比上年上升8.8个点。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亏损状况有所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2.6%,下降0.5个百分点;亏损额为5.9亿元,下降0.8%。
重点企业支撑强劲,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全市纳入统计的28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2104家,占总数的75.0%;完成工业总产值147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73家,比上年增加73家;完成产值916.3亿元,同比增长34.3%,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其企业数量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7%,产值所占比重却达到60%。全市有6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2家;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3家,新组建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成为全市首家总量规模攀上70亿元台阶的企业集团。
农村工业增势强劲,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3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较上年加快7.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441.0亿元,同比增长31.9%,增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4亿元,增长37.0%,其中利润总额59.6亿元,增长47.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3年 |
比上年增长% |
布 |
万 米 |
70649.3 |
3.1 |
印染布 |
万 米 |
53014.7 |
7.1 |
服 装 |
万 件 |
23757.2 |
10.1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52.2 |
12.1 |
烧 碱 |
吨 |
129128 |
2.8 |
化学农药 |
吨 |
26887 |
6.4 |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
万 吨 |
21.8 |
15.9 |
油 漆 |
吨 |
33363 |
11.0 |
化学原料药 |
吨 |
559 |
-18.2 |
合成纤维 |
吨 |
110208 |
16.0 |
水 泥 |
万 吨 |
1064.4 |
45.1 |
成品钢材 |
万 吨 |
186.3 |
56.5 |
铜盘条 |
吨 |
129923 |
19.7 |
电力电缆 |
公 里 |
50686 |
10.9 |
柴油机 |
万千瓦 |
2261.3 |
16.6 |
小型拖拉机 |
台 |
78275 |
-22.2 |
汽 车 |
辆 |
4395 |
-36.9 |
摩托车 |
辆 |
54749 |
60.0 |
自行车 |
万 辆 |
206.4 |
2.3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5278.5 |
43.4 |
激光视盘机 |
万 台 |
390.0 |
-35.7 |
空调器 |
万 台 |
107.7 |
8.1 |
装载机 |
台 |
7048 |
57.4 |
挖掘机 |
台 |
6409 |
68.4 |
建筑业
建筑企业发展平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3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0%;外出施工总人数达9.3万人,比上年增长5%。全年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190.1亿元,增长18%;完成施工面积1740万平方米,增长12%;竣工面积946万平方米,增长5%。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6%。有16项建筑工程被评为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市一院门诊楼申报鲁班奖通过省级考评。
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健康稳定,资金运转效率提高。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70.6亿元,贷款余额为79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9.4%和42.7%,当年现金累计投放量达76.2亿元,同比增长9.6%。全市外汇存款余额6.5亿美元,比年初下降2.2%,外汇贷款余额5.0亿美元,比年初增长128.0%。金融对全市工业经济、个私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工业类贷款150亿元、个私贷款86.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35.2亿元,在新增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62.7%、36.3%和14.7%。证券市场稳步发展,15个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总量达469.4亿元,其中,A股交易量417.2亿元,基金交易量6.0亿元,B股交易量1.9亿元,债券交易量44.3亿元。年底全市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总数为28.5万个,持有A股股票市值为74.9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开拓,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0家,全年保费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人寿险26.2亿元,增长33.8%,财产险5.7亿元,增长1.3%;保险赔款支出4.7亿元,上升34.5%。各大保险公司努力加大营销力度,新型险种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健康险增长41.0%,机动车辆险增长15.0%。
国内商业
城乡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6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7.0亿元,增长12.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5.5亿元,增长3.9%。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41.4亿元,增长13.6%;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9.3亿元,增长8.1%。汽车、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有力地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稳步上升。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市场规模扩大。年末各类市场达433个,新增23个,其中亿元市场52个,成交总额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十大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湖塘针纺织品市场、邹土区灯具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长江自由贸易中心、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溧阳苏浙皖边界市场等10个市场的成交额均超过10亿元。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等新型业态又有新的发展,溧阳华地百货有限公司等2家大卖场年内相继开张营业。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增势不减,信息社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发送各类函件6342.6万件,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特快专递103.5万件,增长11.5%。全市电信业务收入25.1亿元,增长15.2%,固定长途电话通话量2.0亿次,增长26.5%,其中国际及港澳台次数226.3万次,增长14.1%;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1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0.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30.1%;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7.5部,拥有移动电话46.4部。邮电通信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数字常州”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布放光缆83.7千芯公里,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62.8万门,增长11.2%;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08万门,增长24.2%。无线市话(小灵通)一、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基站5000多个。全市已开通181个小区的宽带接入,年末因特网用户21.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5.1万户,增长1.5倍;数字数据用户4899户。
交通运量小幅增长,运输能力继续上升。全年完成客运量11396.8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公路10820万人,增长2.1%;铁路576.8万人,下降4.3%;航空16.1万人,增长8.1%。完成旅客周转量47.9亿人公里,增长0.9%。完成货运量5437.1万吨,比上年增长5.8%,其中,公路4040万吨,增长6.8%;铁路254.1万吨,增长3.3%;水运1143万吨,增长2.9%;航空0.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货物周转量29.2亿吨公里,增长6.2%。
港口建设成效明显,外贸吞吐高速扩张。全市港口吞吐量2672万吨,增长37.4%。特别是长江常州港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吞吐量达251.7万吨,增长99.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7.6万吨,增长158.5%;集装箱吞吐量2.8万标箱,增长40%。全年接待外贸船舶923艘次,增长175.5%,其中外籍轮255艘次,增长119.8%。
房地产业
房产地业快速发展,住宅空置面积下降。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45万平方米,增长22.6%,其中新开工面积374.4万平方米,增长56.8%;本年竣工面积24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其中住宅商品房竣工190.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0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70.4万平方米,下降23.8%。房屋空置数量呈逐月下降态势,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2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0.2%,其中住宅空置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4%。
旅游业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1万人次,增长36.7%;接待国内旅游者817.1万人次,增长20.1%;市民出境旅游人数3466人,增长4.5%。全社会旅游总收入77.0亿元,增长2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0.1亿元,增长24.7%;旅游外汇收入8264万美元,增长35.5%。实现旅游增加值31.3亿元,增长25.7%。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接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55家,新增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旅行社总数50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2家。景区景点建设又取得了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旅游区(点)27家,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国家4A级景区(点)4家,2A级景区(点)10家,新增8家。年接待1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点)3个,分别是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中华恐龙园和亚细亚影视城。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
全市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强力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列入全市改制重点考核目标的41户企业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组建成立了交通产业集团、城建投资集团、工业投资公司等资产经营公司,为资本运作和经营城市提供了新的载体;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有24户完成改制转企,11户进入改制程序,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国光信息、兴荣高科等公司上市辅导。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快速增长,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9027户,比上年增长13.2%。年末全市个私经营户数达13.0万户,增长14%,其中私营企业2.9万户,增长21.8%;个私企业注册资金329.2亿元,从业人员63.3万人,分别增长72%和3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10.7亿元,从业人员48.3万人,分别增长75.4%和44.7%。全年个私工业完成总产值91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7%,较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1.2亿元,增长18.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57.4%,提高2.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单位达6439户,人员43.5万人,净增4.2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支付养老金15.2亿元,增长9%。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9.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5亿元,增长7.1%;发放失业保险金1.3亿元,下降0.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年末共有5883个单位、57.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8.4%。全市现有定点医疗机构15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41家,定点零售药店109家,均比上年有较大数量的增加。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上升,外向依存度继续提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增长36.4%;出口35.3亿美元,增长32.9%,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2%提高到48%。至年末,全市新批获进出口权的企业312家,比上年增长84.6%,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6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9家。在全省自营生产出口企业前十强中,新科电子和晨风集团分列第一和第五位。出口产品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7.3亿美元,增长41.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9.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2亿美元,增长24.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4.7%,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达到171个,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市场继续保持我市出口份额的前三位,出口比重分别达27.8%、21.7%和15.9%。
吸收外资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新签外商投资项目533个,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实际到帐外资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外商投资呈现项目总体规模扩大、外资控股比例上升、平均经营年限延长的良好格局,全年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144个,比上年增加68个;协议外资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年末在常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86个。外资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良好,全市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52家,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41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增长25.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822人,其中当年新派出1509人。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6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7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6家。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项目76个,合同金额1.3亿美元。
外事
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71批526人次,其中,副部长级以上团组9批159人次,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6批77人次。全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50人次。至年末,共有11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18批142人次,我市组织14个团组103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3批40人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1亿元,累计达109.6亿元;新开发面积20.2平方公里,累计达68.4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90.9亿元,增长38.8%。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3个,合同利用外资15.0亿美元,增长50.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2.9%;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19.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2%;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49.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6.3%。
高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窗口作用日益体现。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软件园、滨江化工区等特色专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较好地发挥了全市招商引资的“窗口”作用。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74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个,超1000万美元项目51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8.8亿美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01.0%;自营出口4.0亿美元,增长42.9%;实现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30.5%。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和产学研项目50项,新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4亿元,其中市级科技计划经费979.5万元,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3010万元。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56.4%,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位居全省第四位。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新北区“三药”科技、武进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正式挂牌,金坛农药、金坛合成材料及助剂、溧阳精细化工新材料等3个市级产业基地得到认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累计达22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5只,累计达942只,高新技术产品完成产值57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1647件,专利授权9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7%和13.0%。
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7万人,增加1.3万人;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增长20%,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208人,增长63.8%。全年签订科技经济合作协议330项,技术贸易达5.5亿元,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4次,专业人才境外培训67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项。
教育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550所,在校学生62.2万人,比上年增长3.3%,其中普通高校5.3万人,增长50.9%;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7.5万人,增长5.8%;普通中学23.0万人,增长3.8%;小学26.4万人,下降3.8%;特殊教育746人。教职工3.9万人,增长1.3%,其中专任教师3.0万人,增长2.7%。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8.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年底全市拥有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42所、省级实验小学54所、省级示范初中44所,分别新增5所、8所和10所,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累计达到233个。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及宿舍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楼等项目顺利竣工。整合物资学校、旅游学校和三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高等教育取得新的突破,常州师专(筹)并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4万名新生按计划入驻。新通过备案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站点7个,新增函授站点8个。全年完成各类培训52万人次,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万人次。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创办常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切实保障适龄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文化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群众文艺蓬勃开展。全年创作滑稽戏《该出手时就出手》、《怦然心动》、《城市变奏曲》、中篇弹词《无私夫人》、锡剧《延陵季子》、广播剧《爱》、电视剧《汉武雄风》、电影《我的香格里拉》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18集电视连续剧《天娇》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105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群众文化建设稳步向前推进,常州文化馆新馆和金坛文化大厦相继落成并对外开放,武进区新建了博物馆。常州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51.7万人次,流通图书近450万册次;常州市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次。
广电事业成绩斐然,数字节目发展迅速。年末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00小时10分;自办电视节目8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864小时25分,比上年增长6%;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2套,新增2套;DVB-C数字电视节目28套,新增8套。全年完成10个小区3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有线电视用户数达71.0万户,新增10.8万户,增长18%,入户率达83%,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733万份,《常州晚报》2516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76万份。
卫生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防范非典成效显著。在今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市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监控体系健全严密,未发生一起“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在成功阻击“非典”疫情的同时,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医务室和门诊部)619个,其中医院29个,门诊部(所)及医务室4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其中医生6745人,护师、护士554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拥有医生2.0人。预防保健和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婴儿死亡率为6.1‰,孕产妇死亡率为5.5/10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5%以上。大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全年完成科技成果奖6项,第二轮临床医学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项,获得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2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市妇幼保健医院病房楼土建主体封顶,武进中医院病房楼竣工验收。年末全市已建立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省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村29个,常州及金坛、溧阳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民体质明显增强。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残运会聋人篮球和射击比赛,常州赛区被评为文明赛区和先进赛区。全年常州籍运动员共获得1项世界冠军、10项全国冠军。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我市运动员邰普庆获得散手比赛70公斤级冠军,成为常州第十一个世界冠军。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运动会塈第四届全民健身节,共有7570人参加各类比赛和表演展示活动。新增5个全民健身工程、50个省级健身点,常州在全民健身周活动中获全国“七连冠”。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40.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达到100%、98.1%和24.1%。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保障加快推进,弱势群体更受关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全市已保障城镇低保对象5488户11754人、农村低保对象8102户19169人,共发放保障金2414万元,比上年增长58.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福利机构104个,床位数5813张,在院人数49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12%和12%。全年新办福利企业10个,新安置166名残疾人就业。建立规范的市和辖市(区)法律援助中心8个,共接受法律咨询人数7195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38件,比上年增长5.8%。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5500万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优生优育深入人心。2003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实现零增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推进,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节育率达91.7%,独生子女率达80.4%,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就业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培训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5975万元,安置就业人数4.1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1.8万人次。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7元,增长13.8%,恩格尔系数为36.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9.7台,空调机121.3台,电脑36.3台,移动电话112.3部,摩托车45.7辆;农民人均纯收入5550元,增长8.0%,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40.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3台,空调机36台,电话93部,移动电话71部,摩托车65辆,电脑8台。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68元,增长14.5%。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旧城改造、老小区整治力度的加大,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购建房支出达2448元,比上年增长3.4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4.4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5.9平方米,增长5.1%。居民储蓄存款继续攀升,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22.9亿元,同比增长24.6%;人均储蓄存款17992元,比上年增加3426元。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围绕推进特大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3年12月23日提请市十三届八次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实施了市区数字化地形图航测工程,基本完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先后对市民广场、北港居住区、青龙居住区、体育中心等一批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实行了国际招标方式,推动了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继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清临拆违”专项整治,共拆除违法建筑35.6万平方米。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建设规模空前,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宁杭高速公路溧阳段、锡宜高速公路常州段先后建成通车,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扩容工程全面启动,常宁、扬溧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西环线、北环线、东环线特大桥及其连接线于年底全面竣工,全长111公里的大环线实现贯通。相继建成西环二路、青洋路、勤业西路等一批城市骨架道路,完成了兰陵路、勤花路、武青路、采菱路等一大批中心城区路网改造项目,改、扩、新建道路50多公里,市区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相继建成戚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天然气利用一期等一批公用工程。继续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市区完成拆迁房屋面积47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4%。年内全市完成交通及市政设施投资83.7亿元,增长99.3%。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快发展,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公交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全年新购公交车203辆,实现了运行车辆突破1000辆的目标;新增公交线路6条,延伸6条,解决了工人新村腹部、清潭五村、陈渡苑、广成小区等居民小区及华山路沿线一批合资企业的交通出行问题,基本实现新北区乡镇通公交。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4万户,市区煤气用户达11.5万户,新增1.1万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0.8%。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0万吨提高到70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2.5万吨。全年市区供水总量3.3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3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2.1%。继续推进路灯亮化工程,城市路灯由3万盏增加到4万盏。全社会用电量125.2亿千瓦时,增长26.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2亿千瓦时,增长1.3%。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年内顺利通过创建国家保护模范城市的国家级考核验收。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0.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9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全年关闭污染企业13家,整改或停产整顿65家,搬迁4家,接管治理10家,有3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8家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的环境绩效全面提升。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低于国家和省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继续列全省前茅。
城市绿化
绿化建设全面推进,环境面貌更趋美观。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为2694.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36.4公顷,分别新增239.5公顷和103.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5.1%,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年内成功举办第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建成园艺博览园、怀德广场、青山广场、东方广场、新城绿地二期、五星绿地、南市河西瀛里段滨河绿地等一批规模较大的绿化工程,敞开芦墅公园,开工建设南田公园、淹城森林公园,组织210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年末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18个,省级园林式单位21个,分别新增5个和2个。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常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