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索 引 号:014109445/2005-0001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2005-01-13 公开日期:2008-03-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回顾2004年计划执行情况;布置2005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2005113在常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全市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计划安排意见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4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吸取铁本项目的教训,坚决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调控,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五个加快”的发展思路,注重统筹协调,坚持开拓创新,深入扎实工作,努力化解和克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2.7%17.6%14.1%。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1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过3800美元。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75.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工业产销效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实现利润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预计达145.6,比上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9%

  (二)结构调整显现新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4年,三次产业比例继续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95.3%。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提升。农业呈现近年来少有的增长态势,区域板块和优势产业带进一步形成。全市花卉苗木面积达20.2万亩,经济林果面积达50万亩,特种水产面积超过50万亩,冬作设施农业面积达14.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22家省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远宇电子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制造业规模集中度提高,有2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新科、中天、常林等三家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均超过60亿元。旅游、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旅游总收入增长30.7%;新型零售业态迅速发展,亿元市场成交量迅速扩大,预计有近10个市场成交额超10亿,其中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年成交额达65.1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住房、电子通信、教育、旅游、餐饮等消费热点亮点持续升温,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升。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超过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度投资得到有效控制,电子信息行业成为投资新热点。

  (三)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12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完成了改制转企。投资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开始实施备案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行了政府行政许可事项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建设并开通试运行常州市电子政务专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企业信用联合征信平台初步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出台新举措,免征农业税,进行粮食直补。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个体私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到去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户数达3.8万户,个体工商户接近10万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42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6.6%,民营经济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72.6%,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总额47.2亿美元,增长33.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比上年增长40 %左右,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50%左右。全年有验资报告的实际到账外资达5.8亿美元,同口径增长30%;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9个,平均注册资本突破1000万美元,引进了纳科晶圆、德州仪器、法国圣戈班等高科技大项目,欧尚超市也落户常州;全市实有外资企业突破2000户。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2亿美元,增长26.2%

  (四)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综合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提升形象为重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修编。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宁杭高速溧阳段、沿江高速常州段全程通车,沪宁高速扩建和常宁、扬溧高速建设进展顺利,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公里;积极推进运河南移和312国道改线工程,金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长江通用码头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录安洲夹江大桥加紧施工,开工建设横塘河枢纽城市防洪工程;新建、改建了青洋路南段、长江路、龙江路北段、常戚路、东方大道等城市道路,改善了城市路网。大规模推进绿地建设,美化了城市环境,年内新增公共绿地522.5公顷,建设了青枫公园一期、勤业桥绿地等一批绿地和道路景观,扩建并敞开了荆川公园,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平方米。积极推进天然气置换,年内有89385户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获得命名授牌,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

  (五)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富民进程进一步加快

  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7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35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22.4亿元,人均储蓄207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15.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87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93元,比上年增长21.3%。市区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43台,比上年增加7台;拥有移动电话118部,比上年增加6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11台,比上年增加4台。居民生活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去年全市完成3535户农村草危房改造,对红梅新村等28个共250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进行了整治转轨,改造危旧房1577户,解决双特困家庭廉租房161户。到去年底,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平方米。完成了145座公共旱厕改造,整修为水冲式厕所。完成农村改水,自来水累计受益人口35.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保扩面工作取得突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新增209354人;医保参保新增176364人;城镇低保发放人数达13471人,比上年增长14.6%。全面建立和完善“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由上年的48.2%提高到91.3%,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给予医疗补助。

  大力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共完成就业安置3.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加强了对“4050”人员及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

  (六)各项事业有了新进展,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6%45%;全年启动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4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高新技术产品129只,新增1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达到5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基地的常州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在校学生人数达4万人;中等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4%。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46万名。计划生育、文化、卫生、广电、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市革命史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竣工并对外开放,市妇幼保健医院综合病房楼建成投运,市区又新建100个全民健身点,完成了13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

  在我市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依靠外延增长的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长、规模效应大的产业集群,产业布局需进一步调整,产业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形势较为严峻,综合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加大,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特别是农民增收难度不小。正视上述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谋划得周全一些,从而牢牢掌握今年工作的主动权。

  二、2005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较高平台上既快又好发展。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增长1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出口总额增长20%;协议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外资分别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8%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层次为重点,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以技术进步带动竞争力提高,推动制造业升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利税增长10%以上。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倍增”计划,努力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一代数字视听、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计算机网络产品、新型基础元器件等产品群,重点加强纳科晶园、德州仪器、和美液晶、安德利树脂等重点高新企业和项目建设,抓好千红、方圆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竣工投产,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争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机电产业,加快韩国现代重工工业园建设,全力推进常变与东芝、机床厂与国外知名大公司合作。促进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大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推进黑牡丹扩建、兴辉纸业等项目建设,以建设精品钢材基地为目标,着力推进铁本重组的进程。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制造业三年升级纲要的要求,从今年开始分期分批淘汰制造业落后设备、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的应用和生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争取实

现销售百亿集团的突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行业小巨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突出区域性专业化相对集中布局,做好集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增强服务业的产业支撑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凌家塘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启动湖塘物流园区建设,构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江苏塑化城、湖塘纺织产业交易中心等影响力大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加快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做好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在常设立分支机构的工作;规范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和技术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努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熟悉世贸规则的专业服务机构。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建立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机制,建成江苏服务网并正式开网运行。继续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档次,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并大力推进超市、连锁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重点做好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等六大景区特色旅游开发,完成天宁宝塔工程,推进淹城森林公园二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稳定涉农价格,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经济林果、特种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向规划区内集聚,推进特种水产、食草畜禽等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使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特种水产等由普通型向精品型的转变,积极发展种源农业、都市农业、无公害农业,推进天目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和技术服务机制,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争取溧阳德盛食品有限公司、武进华夏花木园林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继续搞好常州名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并建立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强产地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全面稳妥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让农民持股分红;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农副产品专业协会,大力开展为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筑高速交通网络,继续推进沪宁高速扩容和扬溧、常宁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做好西绕城高速的有关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312国道常州段改造、239省道改扩建等项目;加快运河南移、录安洲开发等工程建设,建成夹江大桥、石化码头二期工程;积极做好常泰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着力打通城市交通主干道,重点推进常澄路-万福路改造、外环路改造、长江路北段、青洋路南段、常焦路、丽华南路等骨干道路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体系和场站布局,科学安排城市支线道路改造和联网,重点推进梧桐路、吊桥路、竹林北路的建设,建成武进客运服务中心。

  全方位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加快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及排江工程建设,新建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75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大园林绿化力度,重点建设青枫公园二期、东经120°公园、蔷薇园湿地公园等城市广场和公共绿地,新建和改建一批道路绿化景观,全年新增绿地650公顷。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完成120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改造和双桥浜、红梅新村内塘、龙游河丽华新村段等市河整治。继续抓好农村“三清”(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家园)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环境。支持武进区着手编制西太湖(鬲湖)保护开发概念性规划,从减少围养、清淤疏浚、治理和控制周边工业污染等几方面,对湖区进行生态性修复,通过5-10年的努力,把西太湖打造成我市的“城中之湖”,把环湖地区建成最佳人居地区和最佳休闲旅游胜地。

  认真谋划城区成片开发建设。积极推进西瀛里和延陵东路区域开发,提高品位。全面推进常澄路-万福路两侧成片综合改造,加大关河东路地块开发力度。道路两侧地块开发,要把群众利益、政府收益和开发效益结合起来,精心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抓紧对现312国道、运河市区段整体规划;对城市外围道路两侧加强地块控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整体开发。加快青龙、北港、新龙等生活区建设,加快农民安置房和定销商品房的规划与建设,重点推进陈渡桥和蓝天小区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城市生活区转移,引导被拆迁居民向新生活小区转移。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住宅建设,努力降低建筑密度。加快“城中村”整治,坚持“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三级联动”的原则,在钟楼区五星街道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城中村”的改造。

  切实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私家车发展;认真做好准备,对摩托车进行综合整治,有步骤实施限制摩托车在城市中心区部分道路通行,以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加快经营性城乡基础设施市场化步伐,对供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公用事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健全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推进城市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建设。

  (三)以加快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尽快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量、积极争取增量”的要求,加快对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储备土地的清理、调整和利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实施宅基地置换,腾出发展空间。着力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密度,在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形成15平方公里的“熟地”,确保大项目用地;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民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标准厂房的开发建设,重点组织好津通国际工业园等大规模标准厂房建设。抓紧修编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争取用地指标,增加土地储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狠抓招商引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招商引资机制,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招商选资”、转向现有外资企业的增资扩股、转向国际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开展专业化招商,重点组织好服务业招商会和赴日韩、欧洲、美国以及北京、上海国际大公司驻华办事处集中地的招商活动,抓好在常世界知名大公司主要产品和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全力引进外资大项目,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以上。提高对现有外资企业的跟踪服务水平,推动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高效互动发展,全面清理并规范各项收费,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行“扎口收费、一站式服务”,同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提高传统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5%50%以上。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重点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型企业扩大出口。加快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积极申报海关、国检武进办事处,推行“大通关”建设。积极实施“三外联动”,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高层次互动发展,推动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资源开发、技术获取、市场开拓型的境外投资。调整进口商品结构,搞好市内急需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

  加强园区协作。以提高承载能力、创优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区配套功能开发,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基础设施共享,加快开发区与市区、开发区之间的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接轨,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跨区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联手合作招商,加强在信息、土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协作,共赢发展。

  (四)以加快富民步伐为重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积极促进就业。深入挖掘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潜力,发挥好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提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对农民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确保全市城镇新(净)增就业人数4万人,实现1.5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各种途径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

  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各项政策和措施,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依法督促三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尽快建立用工必参保机制,力争到年底失业保险覆盖人数49.8万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净增5万人和5.5万人。统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登记申报,基金征缴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对基金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增值。着力解决农民的社保等问题,将农村“土地换社保”落实到位,量化到家庭和个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市以镇为单位的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执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免三补”政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改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少,切实保障农民减负增收。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落实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

  (五)以整合社会事业资源为重点,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有机结合的社会事业发展道路,规范引导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代建。对各类经营类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对准公益性社会事业单位,采取政府间接组织乃至向营利性市场主体购买服务并举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革;对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由政府保住管好。

  大力整合社会事业资源。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市区社会事业统筹,合理进行布局和功能调整。努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挖掘社会办学资源,吸引和鼓励外资、民资投向非义务教育及教育服务产业;文化建设重点发展培训业、演出业和传统娱乐业;稳妥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发展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院以及医疗保健民营机构。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推进“一网五平台”建设,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充分发挥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的优势,加快大学城二期项目建设;加强中职教育建设,新建新北职教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着手进行卫生学校新校区、一院门急诊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文体事业建设,着重抓好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推进新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建设,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办好十运会常州分赛区的比赛。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重点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推进老年公寓建设。

  (六)以优化创业环境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和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能实行市场化经营的、能对外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向创业者开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平竞争平台,加强对现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的督查,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企业信用联合征信平台,改善信用环境。鼓励设立各类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创办民营企业机构,高标准建设企业孵化器、专业市场等创业载体,培育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创业投资机构,构筑便捷高效的共性服务平台和以信息咨询、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体系。抓紧开展现有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增强担保能力,扩大创业贷款规模,加强创业扶持力度。

  缓解要素制约,提高保障能力。政府管理职能要切实转到创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开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上来。加强政府部门、银行、企业间的协作,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争取上级行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建设项目以争取贷款支持。增强政府的资金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城建、交通等投资公司的投融资作用,用好现有各类专项资金。强化电力和重要商品保障,全力推进常州电厂一期工程、戚电公司燃气-蒸汽循环机组项目建设以及500千伏武北输变电工程建设,做好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2005年还要继续抓紧编制常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工作,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五个统筹的规划,成为突出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规划,成为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各位代表,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千方百计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