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机遇,审时度势,发奋进取,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给世纪之初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绘下了扎实而重要的起始之笔。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2.0%,增幅较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1.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244.6亿元,增长12.0%。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7.0︰56.7︰36.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07元,比上年增加2072元。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地方财政收入42.7亿元,增长29.7%。财政支出41.5亿元,增长27.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7亿元,增长16.7%,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更新改造投资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9%;房地产开发投资32.2亿元,增长7.3%。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投资17.6亿元,增长28.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48.1亿元,增长16.1%,主要新增生产能力: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2500万米弹力面料生产能力;常州富士常柴罗宾汽油机有限公司新增5万台汽油机生产能力;新科电子集团新增200万台DVD、5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武进市金氏集团有限公司新增1.5万吨BOPP高档薄膜生产能力。
价格
价格水平保持稳定,物价指数基本持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微升0.1%。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价格水平上升的有三大类,分别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上升1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1.6%)和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3%);下降的有五大类,分别是衣着类(下降5.6%)、食品类(下降2.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5%)和居住类(下降0.3%)。
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实现全年目标,其中多种经营产值6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7.5%。粮食总产量126.1万吨,下降7.4%;油料8.7万吨,下降5.1%;猪牛羊肉产量7.5万吨,增长5.9%;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17.1%。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市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继续扩大优质粮油、食草畜禽、特种水产、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的种植和养殖规模。同时,以名优农产品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市拥有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79只,其中,国家级11只,省级7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有或在建各类示范园区56个,总投资1.5亿元,引进新品种821个、新技术58项,推广品种99个、新技术33项。如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常州市特种竹繁育场引进竹类品种102个,省级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拥有各类水产品种20多只,其中名优水产新品6只,长江名贵鱼规格鱼种10万尾。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农机综合水平达到
76.2%;机械收割三麦率为97.7%,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机械收割水稻率为44.7%;机开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1.3%,机耕、机电排灌、机植保率达99%。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2656万立方米,兴建防渗渠道476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5.5万亩,完成圩堤加固442公里,疏浚河道248条、342公里,改造水库塘坝253座,增加蓄水125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高效农田4.6万亩。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股份制、三资企业增势强劲。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421.4亿元,增长13.4%。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3亿元,增长14.5%,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35.3%,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增长23.4%;重工业实现产值608.2亿元,增长13.7%,轻工业实现产值393.1亿元,增长15.7%。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44.7亿元,增长13.0%;实现利税66.1亿元,增长10.8%;实现利润31.2亿元,增长22.8%;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4.6,比上年提高5.1点。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与上年基本持平。
重点支柱发展良好,支撑作用明显加大。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24.6%,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7.9%,利润增长14.4%,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9%、36.8%和30.8%,其中,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7%,销售收入增长20.3%,利润增长47%,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提高10.5、7.3和24.2个百分点。30户重点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9.6%、8.7%和7%,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9%、30.8%和31.6%。
乡镇工业健康运行,发展势头好于全市。全市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96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27.9亿元,实现利税60.3亿元,利润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0%、23.4%和4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4、12.6和21.9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生产发展平稳,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建工系统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9.9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0.0%。全市建筑业外出施工总人数9.5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3个省、市、自治区。怡康花园一期、中华恐龙园两项工程被推荐参加“鲁班奖”评审,广化桥工程荣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形势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5.3亿元,增长16.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4.5亿元,增长14.2%。全年现金净投放42.3亿元。金融机构对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等的信贷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工业类贷款37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6.9%;年底个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3.0亿元,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为11.9%,比上年上升5.5个百分点。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股民队伍继续扩大。全市现有14个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成交股票435.7亿元,其中,A股股票(基金)411.7亿元,B股股票24亿元。年底全市资金帐户总数达26.8万户,股东帐户总数为46.5万户。
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寿险收入继续攀升。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6.8亿元,增长35.3%,其中,人寿险12.1亿元,增长48.0%;财产险4.7亿元,增长11.2%。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推出新险种吸引市民,特别是分红型保险、健康医疗险和机动车辆险增长较快,全年健康险增长29.4%,机动车辆险增长14.2%。全市保险业务支出4.0亿元,上升14.0%。
国内商业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消费亮点逐步显现。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6亿元,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8%,餐饮业增长28.9%。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市(包括县城)实现154.4亿元,增长12.9%;农村实现68.2亿元,增长4.1%。一些新的消费亮点也逐步显现,汽车、手机、摩托车、家用电脑、建筑装璜材料等商品销售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连锁商业蓬勃发展。年末各类市场达471个,成交额332.7亿元,增长3%。全市超亿元市场达64个。十大重点市场成交额145.4亿元,增长11.1%,其中,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武进市湖塘针纺织品市场成交额均超过20亿元。连锁超市又有新的发展,北京华联城中店、溧阳购物中心等大型超市建成营业。市区菜市场改造建设稳步推进,年内又有西新桥二村、戚墅堰五益和勤业分市场3个菜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电业务快速增长,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更为快捷。全年发送信函5494万件,增长17.4%,其中,特快专递94万件,与上年基本持平。
电信业务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增势强劲。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1.3亿次,增长17%,其中,国际及港澳台次数203.7万次,增长28.1%。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89.0万户,增长17.3%;移动电话用户95.6万户,增长68.6%。上网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全市因特网用户达26.8万户,新增14.4万户,增长1.2倍,其中,新增的宽带网业务全年发展用户9164户;ISDN(一线通)用户7300户,增长14.2%。全市已有2.1万家企业上网,新增1万家,增长92%。建成一批通信工程项目,通信网络得到优化,系统能力得到增强。全年完成管道工程124孔公里,布放光缆8千芯公里,市话、农话分别扩容6.0万线和7.8万线;对现有的GSM手机网络进行完善,建成CDMA网络一期工程;完成39个小区的宽带接入和多媒体网三期扩容工程,常州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55M提高到10G,提速64倍。
交通运输稳步增长,综合能力有所增强。全年完成客运量10519万人,增长3.2%,其中,公路9928万人,增长3.2%;铁路578.5万人,增长3.9%;航空12.7万人,下降32.1%。完成旅客周转量45.4亿人公里,增长3.2%。完成货运量4723.8万吨,增长0.6%,其中,公路3445万吨,增长3.3%;铁路240.5万吨,增长7.7%。完成货物周转量27.4亿吨公里,增长0.5%。
长江常州港全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8.2万吨,比上年增长67.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7.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4万标箱,分别增长66.3%和23.9%。全年接靠外贸船舶240艘次,较上年增加100艘次,增长93.5%,其中,外籍轮82艘次,增长49%。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个人购房热情高涨。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87.5万平方米,增长19.7%;竣工面积193.0万平方米,下降5.4%。住房消费成为房地产市场的热点,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2.9万平方米,增长15.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62.4万平方米,增长21.6%。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的比重已达98.5%。怡康花园二期、藻江花园、清潭花园、金禧园、安阳花园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竣工落成。
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面积明显上升。全年成交房改房5520户,比上年增加1490户;过户面积3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2%。
旅游产业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我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7万人次,增长42%;接待国内旅游者504万人次,增长17.7%。全社会旅游总收入47.1亿元,实现旅游增加值18.4亿元,分别增长23.6%和18.7%;旅游外汇收入3500万美元,增长45%。全市新增星级涉外饭店17家,年末共有星级涉外饭店40家,其中四星级4家;新增旅行社13家,旅行社总数达38家。旅游区(点)建设全面加快,中华恐龙园二期、天目湖水山园和钓鱼台山、常州梳篦博物馆等一批景点建成开放,天目湖、天宁寺和茅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华恐龙园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验收。成功举办了’2001中国常州旅游节,推出了新世纪常州旅游大巡展、龙舟竞渡古运河、天目湖亚洲滑水锦标赛等一系列集旅游、运动、商贸、文化为一体的活动,树立了常州旅游的新形象。
二、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又有突破,改制改组进展顺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我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全年完成5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累计改制面达90%,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脱困巩固率达到80%。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全年对市属26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20户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或关闭,国有小型工业企业改制面累计达9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新组建贸易、建工两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快速成长,贡献比重明显上升。年末全市个私经营户数10.8万户,增长5.9%;注册资金125.9亿元,增长46.4%。全年个私工业完成总产值331.7亿元,增长26.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3.3%,比重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0.5亿元,增长20.5%,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4.1%,比重较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继续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发展,初步形成基本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保新格局。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达 5046户,新增582户;人员36.5万人,净增1.5万人;养老保险费征缴率达93.9%。全市15.1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10.4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统筹的职工达49.6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3亿元,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1亿元。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7万人,增加1万人。继续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年末全市共有2508个单位、30.2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医保覆盖面达到50.5%。市区现有定点医疗机构41家,定点医务室(所、站)51家,定点零售药店3家,基本实行全市“一卡通”。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市场格局日趋多样。据海关统计,全年本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进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13.1%;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增长16.2%。全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9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7家,比上年增加3家。新科电子集团、晨风集团分别以全年自营出口1.4亿和1.1亿美元,在全省自营出口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二位。在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上升,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自营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0.2%,提高2.3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又增加15个,达到156个,日本、欧盟、美国三大市场出口比重达67.8%,比上年略有提高。
吸收外资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市新签协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67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全年实现协议外商直接投资11.5亿美元,增长95.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6.2亿美元,增长10.8%。全市当年投产开业三资企业80家,销售超过1亿元的三资企业40家,利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三资企业41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经营业务稳步上升。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亿美元,增长15.4%;完成外经营业额7466万美元,增长23.5%;年末在外人数4545人,增长24.7%。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5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6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4家。全年新签工程承包项目31个,最大境外工程项目是尼日利亚拉各斯学校建设项目(1785万美元)。
外事
外事工作稳步推进,友城关系更加密切。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68批416人次,其中,国宾团组1批24人次,部长级以上团组6批97人次,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2批51人次。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尼日尔总统访华,并对我市进行友好访问,提高了常州的国际知名度。全年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10批15人次,接待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3批197人次。我市组织13个团组78人次出访了8个友好城市,全年派遣研(进)修生7批56人次。
开发区建设
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外向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亿元,累计达52.8亿元;新开发面积4.2平方公里,累计达44.3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432亿元,增长25.5%;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88.4亿元,增长32.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个;合同利用外资7.7亿美元,增长111.9%,占全市的66.9%,比重较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27.6%,占全市的40.3%,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自营出口4.8亿美元,增长23.2%。
新区引资成效显著,专题园区特色明显。通过组建环保产业园、电子工业园、江边化工园、民营科技园、软件园、“三药”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科技专题园区,逐步形成群体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客商纷纷进园置业。全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5.0亿美元,增长118.4%。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5个,其中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2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亚什兰、日本小松、普利司通、富士通等世界500强企业已进区2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30.1%。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教兴市成效明显。我市及武进、金坛分别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常州还被江苏省确定为首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中华恐龙园被列入省级科普基地。全年组织实施重大工业科技项目80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02项,其中国家级56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已达49项,基金经费375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项和1250万元。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4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54%以上,科技进步监测综合指标得分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鉴定科技成果403项,省级科技新产品228只,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7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73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900件,专利授权525件。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技术市场交易踊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3万人,增加1.16万人;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00名,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73人。全年引进各类可供转让的有效科技成果5000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74项,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4.5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69项,完成科技项目国际标准化论证121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0项,实施重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项。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所有制学校736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较上年新增2所,分别是常州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在校学生58.6万人,增长2.6%,其中,普通高校2.7万人,增长33.5%;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6.7万人,下降1.5%;普通中学20.4万人,增长11.7%;小学28.8万人,下降4.1%。教职工3.8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专任教师2.9万人,增长1.8%。普及12年教育工作又有进展,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4%,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比为1∶0.83;18-21周岁适龄人口升入高校的比率为34.5%。全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95%的乡镇和教育部门直属学校达到省定的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常州高职基地、大学城等建设方案正规划启动;作为全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基地的少年宫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5112”教育富民工程也按计划逐步实施。(“5112”工程是指“十五”期间,全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民文化技术培训,转移50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培训200万下岗(失业)转岗职工)
文化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艺创作收获颇丰。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滑稽戏《我要做好孩子》、歌曲《清晨,从田野走过》三件作品荣获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全市创作各类剧本十余个,完成了《常州文化志》、《江苏戏曲志·常州卷》等资料丛书,常州书画院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出版了《常州书画院作品集》,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常州书画作品展览”。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7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
广电事业发展迅速,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年末拥有自办广播节目6套,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电视又新增加密频道节目4套。完成6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用户数达54.2万户,增长7%,其中市区25万户,增长13%。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756万份,《常州晚报》2653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24万份。
卫生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769个,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其中医生773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其中医生2.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3张。就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卫生基础设施,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市二院门诊大楼等。重大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在第一人民医院取得成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报告传染病比上年下降2.5%,市区积极探索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五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体系,建立了局前街道和新丰街道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又有新进展,年末已建成19个省级卫生镇和29个省级卫生村。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群众体育朝气蓬勃。年内全市承办了1项国家级比赛和3项省级比赛,在全国级比赛中,常州籍运动员共获7项冠军,尤其是在第9届全国运动会上,常州籍运动员成绩喜人,共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和5枚铜牌。群众体育普及工作成绩显著,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成功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节和首届社区运动会,连续第五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奖。全市新建翠竹新村、武进东安等5个健身工程和红梅解放村、清潭五村等25个省级健身点,有50%以上的街道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40%的乡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已达到35%,《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100%,达标率97%,优秀率22%。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4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全面推进,救助力度继续加大。全市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共保障城镇低保对象2699户5772人,农村低保对象3402户8741人,累计发放保障金785.9万元。积极开展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全年共筹集扶贫资金361万元,扶贫1858户,脱贫率达79%。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数4846张,在院人数4032人。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6198万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计划生育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4‰。全市计划生育率98.6%,节育率达92.1%,独生子女率78.3%,提高1.6个百分点。
就业
劳动力市场逐步规范,就业培训力度增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9.1万人,增加9.7万人。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7.7万人,减少2.7万人;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2.5万人,增加7.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年安置就业人数2.5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3.1万人次。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108元,增长13.6%。据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06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718元,比上年增加288元,增长6.5%。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6台,空调机69.5台,电脑15.5台,移动电话55部,摩托车29.5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84台,空调机11台,移动电话23.3部。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8.2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2.7亿元,当年新增57.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017元,增加2577元。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建设再掀高潮,重大工程进展顺利。高速公路、网化工程、港口、航道、站场等各种门类的交通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新机场路、苏南航道网、常州港石化码头、飞龙立交桥、石郎线、晋陵北路(城中北路)相继竣工,宁杭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常泰一级公路沿江段完成路面摊铺,大外环南环线及其东延伸线完成进度计划,常澄高速公路、金宜线、溧老线等工程开工建设。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市区完成居民拆迁3155户,拆迁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57.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又有进展,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凌家塘公交停车保养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运。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方兴未艾,城市生活更趋便利。全年新增公交车151辆,新增公交线路6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3万户。市区煤气用户达9.6万户,新增7582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9.8%。市区全年供水总量达1.7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亮化建设又有新进展,完成延陵西路、关河路、新丰街等城市主干道的亮化改造,道路照明度提高1倍以上,并对晋陵北路、迎春步行街等路段进行灯光景点建设。全社会用电量81.4亿千瓦时,增长9.4%,其中城乡居民用电10.8亿千瓦时,增长11.5%。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太湖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成果,全年完成103个环境治理项目,关停或迁建企业16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全市污水治理设施运转率达96%,市区达到97%;废水中的COD年排放量3.95万吨,减少0.24万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5.71万吨,减少0.28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7%,工业废气处理率97%,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市区扩建烟尘控制区及环境噪声达标区0.81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为100%和70.3%。建成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向社会发布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增长较快,市区环境又有改善。市区新增绿地面积63.4公顷,新增公共绿地4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8%。完成新区体育公园、晋陵北路绿地、朝阳广场、新区中心公园(扩建)、中华恐龙园(扩建)、电子科技产业园、文笔塔广场等一批绿化工程。全年新增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8个,省级园林式单位6个。一年来,全市共组织100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
(校对人:吴煜)
注:⒈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⒉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