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到中心视察调研
6月7日下午,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朱华仁等一行到市行政服务中心视察调研。
省政法委副书记朱华仁等领导首先视察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考察了解服务大厅运行和各部门窗口的服务情况;然后听取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胡小伟对近几年来我市行政服务工作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及特色亮点等情况介绍,特别是“中心”搬迁到新址一年多来,市领导对行政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心”建立的新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以及“阳光•绿色”服务品牌创建和“中心人”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省政法委朱书记对我市行政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常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厅设计、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可以说是全省一流,给人以舒适、温馨、和谐的感受,是政府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服务理念具体体现;同时,通过十年来的建设,常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宗旨,已经成为“中心人”的自觉行动,创出了颇具常州特色的“中心人”文化,使得常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朱书记勉励“中心”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中心”建设成为政府的文明窗口、服务窗口、廉洁窗口、法治建设的窗口。
建设局窗口四项措施 落实服务重点项目见行动
按照“中心”提出重点推进“一核八园”、“510”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跟踪服务、联动服务、创新服务的要求,建设局窗口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先后采取以下四项措施落实服务重点项目工作。
一是主动开展上门服务。4月下旬,冷和荣副局长带领行政服务处、城建处、公用处、开发办、建工口各部门负责人分别走进天宁区和钟楼区,开展对重点项目的上门服务。服务过程中先后实地走访了天宁区的亚玛顿双玻导电玻璃、恒生科技园项目和钟楼区的联创软件园等项目,并与两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对接服务,就加快办理施工图审查、提前办理开工手续以及加快进行分步验收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商讨,冷局长当时即明确了落实的具体责任部门。
二是开通绿色通道。针对“中心”提出的要求,建设局分批梳理了“510”行动计划和2012年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将其中涉及行政审批服务的项目清单发至窗口工作人员手中,要求工作人员对重点项目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关注重点项目审批进程,优先提供重点项目审批服务。
三是试行首席代表全程协调和领导督办制度。为落实好“中心”联审会办制度,窗口将认真落实好施工许可阶段的联审会办牵头负责工作;同时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领导督办制度,对涉及局系统的相关审批服务事项,授权首席代表全程协调解决,对难以解决的,通过局领导督办落实。
四是积极落实局系统服务重点工程建设联审会办制度。窗口一方面将积极通过“中心”联审会办会推进局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业务处室和排水、供水、燃气、照明、质(安)监、招投标、造价监督等单位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局内部的联审会办机制,为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中心”公安出入境窗口急事急办
为尼日利亚空难二名常州籍遇难者家属及时办理护照
6月3日下午,尼日利亚丹纳(DANA)航空公司一架DC-10型客机由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飞往尼南部城市拉各斯途中坠毁,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153人全部遇难。经我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核准,确认6名遇难中国公民中的谢震峰、李瑞两人系常州居民,二人目前均供职于我市常林股份有限公司,为公司派驻尼日利亚业务员。
为确保遇难者家属及时赶赴尼日利亚处理善后事宜,公安出入境窗口全力践行民生警务,急事急办,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是在第一时间与二名遇难者所在单位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协助做好遇难者家属的善后处理工作,积极提供相关涉外政策业务咨询;二是为遇难者家属办理出国护照提供便捷服务。6月5日下午,遇难者谢震峰的两名亲属谢云峰、徐正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安出入境窗口申请办理护照,窗口本着“以人为本,特事特办”的原则立即开通了急事急办绿色通道,专人受理了二人的护照申请,仅用半小时就将相关材料审核完毕并上传省厅制证,确保次日上午取证。三是鉴于另一名遇难者李瑞父母亲户籍在湖北潜江市、岳父史新胜户籍在山东临沂市,出入境管理支队主动联系两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商请他们特事特办,尽快为李瑞的亲属办理了护照。公安窗口的热情服务得到了常林公司和遇难者亲属的好评。
申请办学许可证 答辩过关成前提条件
申请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证,不仅要材料齐全,还要进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获取申请资格。日前,常州市举办首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申办答辩会”,五家拟申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进行了申办理由陈述与答辩。据了解,我省其它地区尚未采取这种模式。
从今年开始,对每一个申办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单位开展材料受理前的答辩,将答辩的结果作为是否受理申办材料的前提条件。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我市非学历教育的力度,进一步提升新办机构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使其更好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市非学历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