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2015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10253/2016-0000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生成日期:2016-07-13 公开日期:2016-07-1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管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牵引,以配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5416”工程为主线,以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办四中心”为重点,以稳步构建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全力服务“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为抓手,统筹谋划,有序展开,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常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市政管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牵引,以配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5416”工程为主线,以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办四中心”为重点,以稳步构建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全力服务“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为抓手,统筹谋划,有序展开,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办件量879726件,同比增幅25%,群众满意率100%。

    一、审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认真落实上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全市“5416”的改革思路,坚持同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审改成果的拓展应用,促进审改成果落地生根。一是加强事项动态监管。根据审批事项的变动情况,及时落实市区两级审批事项的“承、接、转”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动态开展市级保留事项的清理汇总,分类编印各部门事项目录和服务指南,借助多种媒介渠道广泛进行对外公布,加强对部门事项调整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人、事、权、责”同步到位,有效杜绝了“明减暗增、变相审批”等现象。加强与辖市区中心的沟通协调,指导推进区县一级审批事项的汇总编制,妥善组织下放事项的承接调整,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继续深化“三集中、三到位”工作,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中心”之外无审批。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进驻率达到100%,事项压减率达到43%,审批效率提升20%,有力促进了简政放权成果在我市的落实。二是推进两项改革试点。广泛开展区域评价基础调研,会同相关审批部门分赴空港产业园、滨江经济开发区展开实地对接,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拟制了初步试点方案。加快工程、地籍、房产“三测合一”改革试点,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三测合一”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后续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化注册登记改革。协调工商、国地税、质监等部门深化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三证合一、证照联办、一照一码”新模式,设立综合服务专窗,逐步完善信息平台,配合开展集中宣传,促进新模式快速推广,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与民政、质监等部门密切协作,设计制订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两证合一”新模式,完善“四个一”服务办法,为深化试点机构注册、组织代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体系平台得到有效增强

    认真落实全省五级政务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任务,结合市委市政府整体部署,着力构建以市级“一办四中心”为核心,以辖市区政务服务机构为支点,以乡镇村服务网点为末端的覆盖全市的综合性服务网络,按照同步调整机构、同步完善配套、同步优化升级的思路步骤,稳步展开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市级大平台建设。认真落实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按照机构先行、业务归口、统筹推进的思路步骤,加快“一办四中心”建设。协助市编办研究起草机构“三定”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展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专项调研,研究探索市级平台整合模式,先期完成了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挂牌和虚拟大厅的开发摸底。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就工程建设、资金平衡等各项配套细化方案反复磋商,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推进办法。目前,整个工程建设推进顺利,工期把控严格,质量监督到位,预计2016年春节前可如期完成地下部分施工,7月份结束土建。把握“严格标准,突出服务,兼顾需求,高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周密组织整合入驻单位对用房分配、功能分布以及设施配套展开详细商讨,科学制订了用房分配计划,较好地实现了人员需求、业务需求和服务需求之间的有机统一。全面筹划展开“一办四中心”网络信息化建设,结合市级政务云和“三合一”平台建设升级,围绕本级政务服务平台构建、辖市区政务信息资源融合以及入驻单位信息系统对接等重点内容,分类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了工作步骤。组建市级便民服务中心,组织“12345”公共服务热线建设模式专项调研,分赴佛山、南京等地展开实地学习,立足现有条件拟制具体的整合管理办法。二是夯实平台体系基础。立足市区两级全面深化“三集中、三到位”,集中开展入驻事项的清理和流程优化,落实责任权限,明确流程时限,接受社会监督,有效防止了“场内受理、场外流转、体外循环”等现象发生。指导辖市区有序组织事项调整,重点充实进驻了涉建审批、企业注册等事项,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认真贯彻省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要求,加快辖市区实体服务平台建设,溧阳市和天宁区政务服务大厅已先后在年内完成新建,金坛区新中心也在加快推进中,经开区积极组建审批局,市、辖市区两级平台得到有效加强。

    三、项目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按照建改并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前期审改成果的拓展应用,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办法,促进审改成果落地生根。一是深化流程再造。依据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两个文件”的有关要求,加强对三大流程五个环节的细化分类研究,通过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协作制度,推动新流程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能提升。针对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同国土等7个主要参审部门进行广泛调研会商,协助市审改办起草出台了《常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并联服务实施细则(试行)》,以此为起点,对本级范围内的天宁、钟楼和戚区所属重点建设项目集中梳理归类,依据项目规模、产业特点和工期进度等合理排定服务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点对点服务,今年重点实施了曼淇威动力电机和节能项目的联合验收工作,在大幅压缩项目时限的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推行并联服务。加快建设项目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系统的开发运用,固化优化流程再造成果,努力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并联服务机制。探索完善七图联审标准作业流程,有效缩短服务时限。深入推行项目联合踏勘,积极探索项目竣工验收并联服务。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大大优化了建设项目从前期审批到后期验收的审批环节,得到了项目主体的广泛好评。三是强化项目代办。巩固跟踪代办、部门联办和市区协办等传统模式,注重发挥重点建设项目代办中心的功能作用,建立健全进度研究、情况通报、难题会商等相关制度,落实执行分类指导、分组服务、分段考核、分项跟踪等措施办法,完善发展“科教城主题服务日”和园区政务服务分中心,主动为广大企业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整体服务代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四是规范中介管理。认真落实执行《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审批中介服务管理的工作意见》,按照“两类对象、三张清单、四项措施”的具体管理目标,对全市涉建中介服务单位的机构类型、服务范围、信息清单等进行集中核对归类,统一编制中介机构目录,配套制订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黑名单管理,督促协调14家涉建中介管理部门联合制定部门“中介机构不良记录和黑名单制度操作细则”,并对30个类别257家中介服务机构(单位)的基础信息进行先期网上公布,组织主管部门、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调查机构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强涉建中介机构管理的具体办法,促进了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党建工作基础得到巩固

    坚持把落实推进党建文化工作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夯实单位发展基础紧密结合起来,紧扣抓作风、强服务、优环境、提素质四大目标,扎实推进“三项工程”,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加强。一是稳步展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全市活动部署,紧贴班子实际和任务需求,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点面结合,综合带动,扎实展开各个活动环节。整体筹划上,坚持从中心工作出发,围绕活动主线和目标任务科学制订方案,明确步骤阶段,合理分配时间,统筹各项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与教育活动开展有效衔接、相得益彰。学习教育上,深入开展活动动员,认真组织理论学习,集中进行交流讨论,逐人撰写心得体会,全面提升班子成员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注重教育融合,将专题教育与行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拓宽活动的范围和层次,以“强化‘三种意识’,提升‘三项能力’”为主题,安排班子成员轮流为全体党员讲课,将专题教育大众化通俗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活动效果。自查整改上,按照全市活动部署,扎实组织班子成员对照检查,对照“三严三实”具体标准,深挖“不严不实”具体问题,逐一查找深层次原因,逐项制订整改措施,并结合本职集中撰写“阳光履职、勤廉从政”诺廉书,通过群众评议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确保了整个专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二是实施推进“三项工程”。着眼政务办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增强队伍素质、提升整体凝聚力和打造一流服务品牌的角度出发,提出并部署了党务工作“三项工程”,充分结合审改任务和体系建设工作,着力通过活动推进提升认识、凝聚共识,为全面工作积蓄动力。三是深化推动标准化窗口创建。持续推进标准化窗口创建活动,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定标准,坚持从细节入手,围绕日常规范、环境营造、办件水平、群众反映等主要指标逐一量化,拓宽评价渠道,丰富评定手段,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加强后续监督管理,严密组织年度复查,科学调控新申报窗口的比例,严格各项工作程序,通过规范有序的工作,有效激发窗口及广大工作人员的参评热情,推动窗口标准化建设向深度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