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196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59/2021-0019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复〔2021〕32号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2021-05-14 公开日期:2021-06-0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196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196号的答复
常农复〔2021〕32号

石伟东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乡村建设的建议》(政协0196号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常州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扎实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支撑乡村建设行动。经研究,现就有关内容汇报答复如下:

一、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初见成效

2019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打造基层治理铁军的实施意见》,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也配套出台系列文件,形成村干部专职化管理“1+8”政策体系。在“1+8”政策体系指引下,全市各地、有关部门大力推动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围绕“进入有专项制度、岗位有专业能力、评价有专门标准、待遇有专属保障”要求,积极建设“五强”型基层干部队伍,为“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一是优化队伍显成效。立足实际、精心组织、高标推进,以换届高质量助力发展高质量。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全市新任村(社区)书记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3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上届提高7个百分点;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提高近15个百分点,女干部比例明显提升。一大批致富带富能手、退役军人和优秀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充实进“两委”班子,凝聚起乡村振兴、基层善治的强大合力。二是统筹资源增活力。统筹人才资源,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现人才,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发现表现突出人员,1512名致富带富能手、1069名退役军人、233名优秀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充实进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持续推动落实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储备工作,每村(社区)动态保持2—3名后备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后备人才与镇(街道)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结对。三是联动培养提素质。推动各辖市(区)把专职化管理村(社区)干部纳入辖市(区)干部人才培养计划,将后备干部培训和全员轮训抓在手上,通过党员教育“3211工程”三大载体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互促共享,分层分类明确基层干部的培训时长和学习内容。各基层单位有计划的选派村(社区)“两委”干部到机关部门、镇(街道)挂职,到重大项目、活动现场一线锻炼。为基层干部在专业培养、全域锻炼上打通路径。四是强化领导健体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百姓议事堂、19:00议事厅、民生茶社、“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让百姓有说话的机会、有说话的地方,营造和谐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二、乡土人才队伍持续加强

近年来,按照全市“龙城英才计划”推进有关要求,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印发〈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了我市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三带两助”重要作用。

1.农业乡土人才。一是选拔农业乡土人才。2019年,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常农发〔2018〕129号)与《关于开展第一期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常农发〔2019〕18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各地开展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工作。经申报、评审,选拔农业乡土人才104人。年龄上30岁以下的5人,30-39岁的22人,40-49岁的40人,50-59岁的37人;学历上本科及以上27人,大专学历26人,高中学历40人,中专及初中学历11人;开办各类公司或工厂的57人,经营各类合作社的32人,开办家庭农场的8人,个体户7人。二是落实人才社保补助。针对选拔的104名农业乡土人才,按照培养实施办法,积极落实人才扶持政策。2019年,对人才社保缴费情况开展全面普查,按照政策设计的对人才社保每月补贴不超过1000的标准,核算人才上轮年度缴费金额,下达补助47.33万元。2020年,进一步完善农业乡土人才政策,修订出台《常州市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下达补助73.4万元,较2019年增加72.4%。同时组织了春季、秋季、冬季的农业人才培训班,培训超180人次。三是落实人才融资扶持政策。会同市人才办、财政局、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与江苏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签订了农业乡土人才融资合作协议,以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为增信手段,保障农业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正常生产经营所需金融支持。

2.其他乡土人才。一是坚持乡土人才政策引导。2018年1月,市人才办和人社局联合出台《关于印发“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常人社发〔2018〕9号),提出大力建设“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传承培养,搭建“名师带徒”平台,建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基地、传习中心,探索现代学院培养传统技艺技能人才新模式。深入挖掘历史经典产业内涵,推进传统技艺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成果与市场对接,联合相关部门实施“乡土人才+互联网”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历史经典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10月,市人社部门牵头出台的《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 年),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对乡土人才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2020年11月初,会同市人才办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14项具体举措。这是省内第一家出台市级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也是全市第一个综合性乡土人才建设文件。二是坚持乡土人才载体建设。第一,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我市乡土人才企业已经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第二,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起,我市逐步将乡土人才纳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范围, 7名乡土人才先后被评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分别获得资助5万元。2019年1月,我市11家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首批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全省100家);2020年6月我市获评省首批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4家,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获批数全省最多。第三,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2017年起,我市先后在技工院校中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4个,其中2017年中药炮制(省常技)、2018年装饰彩绘工艺班(省常技)、掐丝珐琅班(常州工贸技校),2020年面塑工艺班(省常技)。三是坚持乡土人才评价改革。第一,积极申报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我市先后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名人26人、能手64人、新秀230人;两名省乡土人才“名人”荣获江苏工匠称号。2020年组织13名乡土人才参加省乡土人才高级研修班;3名乡土人才荣获“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二,加强乡土人才职称申报。积极申报我省在国内创设的“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批累计有8人、12人获得“乡村振兴技艺师”正高、副高职称。我市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也进入常态化评审中。第三,注重乡土职业技能竞赛评价。2017年积极参加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我市选手何雅文荣获剪刻纸项目一等奖,7人获三等奖,1人获“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7个项目21人35件作品参展、展演。2019年我市8名选手参加第二届江苏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4个项目(大赛共5个项目)竞赛,最终修脚项目1人获得三等奖。去年11月,我市精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乡土人才“三带两助”建设成果展,荣获组织奖,常州馆系统全面展示的乡土人才新政及工作成果得到了省领导的好评;展演活动荣获特别荣誉奖1个、金奖1个、银奖3铜奖5个;征文比赛获得三等奖1个、优秀奖4个,彰显了我市乡土人才的实力。

三、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建立

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市委“龙城英才计划”,以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培养要求,按照“围绕农业产业培养人才,依托人才提升产业”总体思路,采取分产业、分层次、差别化的方法,实施农业产业百名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同年5月,出台《常州市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2018-2020年)》,提出“加强结对共进、鼓励产学研对接、组建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工作激励”等培养措施。会同常州市农技协,开展常州市百名农业精英人才培育实践课题研究,通过与知网联合搭建线上学习、论文发表以及线上论文查询平台,充分满足精英人才试验研究的各项需求,促进人才进步成长。通过计划,争取培养出100名左右在市内有权威、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精英人才,部分精英人才进入市“龙城英才计划”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省“双创”人才和乡土人才、省“333工程”、省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一是细分团队,精准培养。依照百名精英人才专业、年龄、工种等基础情况,分行业、分领域细分归类并遵从个人意愿,组建团队,基本形成一批专业主题鲜明、人才配置合理、内部分工明确、培养路径清晰、计划落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团队。以团队为基本单元,深入调查掌握人才个体成长需求,从人才自身优势或发展目标为基准,对人才团队内部分工、队员职责、成长目标进行科学设置。二是统分结合,理论培训。集中培训,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市委党校等知名专家,从政治素养、宏观环境、知识体系以及农业精英人才的共性需求等方面,整体提升人才科学素养和共性技术、管理、经营的能力。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农时、个人和团队自身需求,今年已开展专业培训7场,团队自主提出培训需求,统筹安排培训实施计划,提升人才专业领域实务创新等能力。三是产学研推,合作共享。团队与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密切结合,由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团队共同组织,从技术协同攻关、人才交流互动、农技推广合作、项目合作实施等多个层面,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走进知名院校、拜访高级专家、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营等;请进来,邀请业内高水平专家、行业龙头精英,来常州实地指导,磋商合作契机。在专家工作站建设、高新农业技术项目落地、人才素养提高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四是基地建设,实训培养。把农业精英人才培养,纳入省、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符合条件的精英人才所在单位优先申报,支持精英人才担任基地主任或岗位专家,基地建设内容中必须要有精英人才参与、产学研对接等相关内容。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服务人才成长,鼓励承担实施科技支撑、农业三新等项目。五是沙龙论坛,集成成果。围绕基地建设、项目成果、论文、专利、技术、品牌打造以及在现代农业建设在所取得的成绩,以专题发布或是沙龙研讨等方式,让人才现身说法,通过专家指点、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寻求解法,为后续发展积累思路。

四、农技人才职业农民培训不断提质增效

1.农技人员培训。近两年,按照省、市关于提升农技人员知识技能的工作要求,继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完善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丰富理论教学、现场实训、案例讲解、互动交流等培训方式,确保每年50%以上的农技人员能够接受一次集中培训。

2.职业农民培训。近两年,全市完成各级农民培训17480人,其中完成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14期8785人(包括电子商务培训),完成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0期7925人,组织770名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农业院校的部级培训项目和100人的部级茶叶技工培训班。疫情期间,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农技耘”APP等平台,整合线上专家和服务资源,推行智能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切实助力春耕备播,常州市共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教学活动12期,线上培训总人数达300人次,上线在线课程16门,参与在线教学的专家共25人。同时,对部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开展了跟踪指导服务,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研讨等方式帮助解决学员培训后产业发展问题,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培育”有效转化。一是注重围绕特色产业,增强培训实效。从“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出发,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注重立足区域主导产业,围绕农时季节,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全市各地围绕全市粮油、花卉苗木、时令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制订了一系列培训菜单,供农民选择,切实做到技术培训到村,技术资料到手,跟踪服务到田。通过培训,较好地引导农民产业调整和升级。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培训需要。在充分用好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全市专门安排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拓展培训机制,延展培训效应。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监管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上,第一,实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有计划的跟踪调查,切实了解农民受训之后,在思想理念、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和提高投入等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培训内容,迎合农民需要。第二,教学模式更丰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增加现场操作和实地观摩的课时比例。另外,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及江苏省农委“农技耘”APP,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机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指导农户下载并使用这个平台,完成灵活便捷、智能高校的线上教学模式。第三,培训手段的创新。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我市积极与省内高校联系合作,不仅多次邀请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专家来我区给学员授课指导,还经常组织学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和观摩,培训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了一批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如:扬州职业大学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目湖茶叶研究所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扬州大学农学院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之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创新基地。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加快集聚乡村人才,切实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第一,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村干部队伍。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以专职化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强规范,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治理铁军队伍。一是突出能力培养。依托各级党校、党员教育站点、乡村振兴学堂、村干部实训基地等开展专题培训,用3个月左右时间,市县乡联动开展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成员全员轮训。为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上好第一课,扣好“第一粒扣子”。积极构建全市层面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习交流、锻炼提高的平台,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做给书记看”,着力提升村(社区)“头雁”队伍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市将举办“头雁讲坛”30期左右。二是突出全面提升。择优选拔一批党性强、群众公认、经验丰富的“5A”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与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青蓝结对”活动,形成 “一对一”“一帮多”的培养模式。按照“一人一表、一镇一册、一县一库”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管理库。积极组建村居、村企“党建联盟”,实现强村弱村齐头并进发展,同产业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抱团发展、党群服务项目城乡一体联动。三是突出规范管理。持续坚持以专职化管理为抓手,围绕“进入有专项制度、岗位有专业能力、评价有专门标准、待遇有专属保障”要求,全面推动覆盖选、育、管、用、督全链条管理模式。从基层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基层干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推行“因能授职”。持续加大待遇保障力度,建立村(社区)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及其他激励措施“三位一体”的离任保障体系,让村(社区)干部老有所依、老有所享。

第二,努力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队伍。一是重点建好五支人才队伍。针对乡村人才存在问题,为适应乡村建设行动的需要,“十四五”将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将乡土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常州市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和培育30名以上高端领军人才、300名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重点抓好以下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产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发乡村资源,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的紧缺领军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发展,以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推广、产业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善于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二是突出抓好“三农”人才培养。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好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两类人才对象,选育20个农业科研团队,培育培训3000名职业农民。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以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机制,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落实好人才社保补助,金融扶持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精英人才、乡土人才培育力度,以技术体系、科技支撑等项目实施为抓手,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围绕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完善农业农村人才扶持政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农业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于3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予5万元资助。对认定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并缴纳社保的,按照其当年个人实际缴纳金额,给予7200-12000元补助。对未缴纳社保但年满45周岁的男性农业乡土人才、年满35周岁的女性农业乡土人才,给予每年6000元补助。农业乡土人才可申请由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纯信用贷款,具体贷款额度由银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对农业乡土人才承担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

第三,着力实施好乡土人才十大行动。今年,市人社局将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进一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着力实施好十大专项行动。一是乡土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乡土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针对现代农技领域以及特色民间工匠项目,每年实施专项技能培训项目10个以上。每年开展乡土人才创业培训1500人次以上。二是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行动。加强青年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选择园林绿化、古建筑等相关工种创新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每年开班2个以上,新招学徒100人以上。三是乡土领军人才选育行动。把乡土领军人才纳入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优先给予表彰和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于3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予5万元资助。四是乡土人才职称评审行动。坚持以业绩为导向,创新开辟“乡村振兴技艺师”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组织乡土人才积极申报初、中级职称。大力支持长期活跃在乡村建设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向上申报副高、正高级职称。五是乡土人才技能竞赛行动。将乡土人才技能竞赛纳入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10个以上职业(工种)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支持有关行业协会或企业牵头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六是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创建行动。探索开展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制定传承(示范)基地评选规则,完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设立乡土人才传承基地5家以上;择优评选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2家以上,每家给予5万元资助。七是乡土人才博士后平台拓展行动。推动乡土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省、国家三级体系建设。凡进入省、国家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进站补贴;进入市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进站补贴。对考核优秀的乡土人才企业设站单位给予5万元奖励。八是乡土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年选拔设立2家以上市级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家给予5万元资助。鼓励开设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校园工作站”,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民间工艺班,开设乡土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每年建立乡土特色专业2个以上。九是乡土人才地图编制行动。在全市人才地图2.0版的基础上,探索启动全市乡土人才地图编制行动。采用大数据管理模式,进一步摸清乡土人才家底,建立乡土人才资源档案,更好地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精准服务。十是乡土人才宣传展示行动。以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创新举办2021年第三届常州技能人才周系列活动。在“龙城工匠”线上展馆2021年升级版和实体馆建设中,创设乡土人才版块,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乡土人才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第四,着力抓好乡村产业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紧立足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关键基础的总体定位,紧扣常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总要求,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总路线,聚力创新驱动,聚集资源要素,聚焦特色产业,协同发力、勇争一流,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村、产业致富,为常州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一是着力做强现代种养业。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产能,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责任;建好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油菜生产保护区;稳定蔬菜播种面积,确保城市蔬菜自给率达70%以上;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猪肉自给率保持在30%以上;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确保水产品产能14万吨左右。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推广优质品种,普及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建设生态种养示范区(场),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确保全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培育做优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常州优良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基础,围绕优质稻米、精品茶叶、特色花木、应时鲜果、畜禽水产、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多元市场主体,强化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二是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加工业向产地下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把更多增值效益留在农村;推进加工业与销区对接,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形态,满足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建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鼓励建设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订单生产,让农民更好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着力拓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传承弘扬乡土产业,建立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乡土产业名录,推进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集中居住小区、创新创业园区,促使乡土产业传承焕发新的生机。注重推进聚集发展,聚焦1-2个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注重构建全产业链,通过特色产品资源开发增强竞争力,通过加工流通能力提升延伸产业链,通过文化民俗、康养休闲等业态植入提升价值链,从而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四是着力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注重品质提升,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休闲农业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精品工程,继续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建设行动,用足用好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星级企业、精品线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停车厕所等配套设施条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流程,提升常州休闲农业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五是着力发展乡村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生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利用、农机调配、农产品营销等信息服务,鼓励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拓展生活性服务内容,完善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等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服务内容,积极探索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为乡村居民提供多样化高效便捷服务。六是着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应用,积极打造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融合的农业新零售模式。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探索“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签发人:李昙云

经办人:王  程

联系电话:85682225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14日

//www.www9599116.com/upfiles/admininfo/20211116/20211116111124_29082.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