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73号的答复
索 引 号:MB1886763/2021-0008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成日期:2021-11-17 公开日期:2021-11-1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73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73号的答复

农工党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有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建议”收悉,我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组织研究,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们提出的关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文脉传承等全方位的城市更新与发展建议和策略。我们历来也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开展了多轮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正在编制中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加强了生态要素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我们开展了城市更新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更新方式和空间秩序营造;研究并因地制宜落实“窄马路密路网”要求,完善道路网体系,重点开展老城厢复兴规划,加强文脉传承;梳理城市低效用地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并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政策制度。

1、规划引领,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面向2035的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我们将打造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新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按照部、省要求,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确立发展底线。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意识和系统思维,统筹水系、湿地、耕地、林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统一。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产业布局研究,形成以常州科教城和两湖创新区为中心、常州高新区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高新区环绕的市域产业布局初步结构。确立空间结构引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突出交通骨架引导作用,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框架下,我们先行启动了《常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提出了以中央活力区和滨水导向开发为发展导向,形成八脉水系、五大中心、九大节点的城市空间结构等重要结论,为后续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特色塑造提供了较好的指导。

2、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2009年,原市规划局即组织编制了《常州旧城更新规划研究》,该规划主要更新对象为常州旧城地区内部的城中村、危旧房和低洼地;2013年,原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区2013-2017年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划》和《城中村改造布局规划》,该规划主要针对市区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更新作出安排;同年,原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常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整治规划》,该规划主要针对中心城区的建成规划,开展环境微更新工作;同年,原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常州三旧改造策略研究》,针对中心城区的旧工业、旧村庄和旧城区展开规划研究和指引;2016年,在《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通过后,原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常州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该规划结合新的保护要求,对历史城区城市更新作出安排;2017年,在全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下,原市规划局同步组织启动编制《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常州城市用地更新研究》,该规划针对低效工业用地、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各类更新用地作出系统安排;2018年,由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领衔,我局组织编制《常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该规划提出“稳经济增长,塑形象品质,优民生保障”三大更新目标和工业区、中心区、居住区、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大运河沿线地区、历史风貌区和门户区七类重点更新区域。

正在编制的《常州市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规划(2021-2025)》已纳入我局“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规划依托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旧城更新改造等一批民生项目,结合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等相关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标、主要指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举措,有效盘活闲置与低效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当前我局正组织编制《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城市更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提出了城市更新的目标、策略和总体格局,已形成初步成果,近期正广泛征求全市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3、聚焦发力,开展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研究。

为有效衔接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规划,完善城市中心地区及沿高架、沿运河、沿地铁等“三沿”地区的景观控制要求,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城市更新模式,我局大力开展片区类城市设计研究及控规修改相关工作,如凤凰新城、皇粮浜地区等。通过对片区的全方位、多层次研究,进一步梳理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研究传承地区文化脉络,研判支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品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加强城市风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城市空间的样板区域与活力区域,进而提升土地价值。

4、文化领衔,深化城市更新实施和精细化管理。

全面推进老城厢复兴相关工作。高质量实施“常州三杰”纪念馆、青果巷二期、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等6个历史文化修缮项目,高标准推进13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4条道路提升。大板房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棚户区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文保体系,落实好文物工作的资金投入、修缮保护、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社会宣传等各项责任。进一步强调文物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可识别性、可持续性,对文物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切实履行好文物保护的职责。

加大文化遗产宣传保护,提升文博志愿团队品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方筹集文物发展资金,以多种形式资助、扶持、推动常州文物事业的发展。

5、因地制宜,完善城市道路网微循环体系。

针对短距离出行存在道路不通、乱停车占道、慢行步道不连贯等情况,开展《常州市关于“窄马路、密路网”理念的思考与实践》专题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在控规修改和规划条件阶段将窄密路网理念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予以落实,如在原常州大学地块、钟楼大板房安置地块等规划编制时,均对支路网体系进行优化和加密,进一步完善交通出行,构建网络化的交通体系。

大力倡导“共享城道”理念,鼓励在水系、公园等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周边的居住开发地块中,控制一定宽度的开敞空间带,串联外部环境,增加地块内外慢行交通可达性。

6、信息管理,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规范有序。

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供给,我局出台了《常州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实际,我局编制了各辖市区的低效用地专项规划,建立了低效用地数据库,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常州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改造提升项目库》,同时将项目库中的数据成果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多年的摸索,各辖市区探索挖掘了增资技改、退二进三、过渡使用等各种低效用地再开发方式,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7、政策创新,积极探索保护与更新方式及相关政策。

发挥部门协调以及基层作用,形成合力统筹管理。一是加强部门合作,挖掘发现存量建筑的历史线索,构建资源共享、研究利用的长效机制。二是结合市商务局特色商业街振兴、老字号传承等行动,共同推进城市更新及风貌塑造工作。三是发挥基层作用,建立以区政府为主体的属地化联动更新制度,落实城市更新及风貌塑造相关要求。四是在量大面广的“微更新”实施中,构建公众参与制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依靠街道、社区等基层力量,尝试试点社区规划师、培育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能力,尊重群众认同度高的业态。

下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问题、需求导向为基础,以项目为抓手,继续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在制度建设、保护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城市更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常州城市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