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常州水利系统上下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水为保障,全面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奋力推进各项工作举措落实,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进程。
一年来,面对持续发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多年未遇持续高温干旱,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水利系统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抗大旱抗久旱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土保持工作绩效突出,市水利局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溧阳市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新沟河工程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利各项建设克服了疫情防控对施工组织和人员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设投资屡创新高,全社会完成水利建设投入47.8亿元,保持高位。武进永安河工程获评省优质工程,并通过国家级大禹奖的现场复核,是常州水利工程首次获此殊荣。
一、水利项目建设实现提质增效。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扛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投资、稳增长的重任,各在建水利工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开工项目数量、推进进度、形成实物工作量均创同期最好水平。2022年新孟河、北河治理、滆湖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完成16.2亿元。面上农村水利进展顺利,疏浚农村河道200万方,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项目1处,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3处。流域重点工程新孟河加紧扫尾、新北区段涉铁节点建设全力推进。北河治理、老桃花港江边枢纽水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滆湖水源地70万方生态试点清淤、滆湖生态修复工程高新片、嘉泽片区还湖年度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022年列入全市“532”战略、“民生实事”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78亿元,涉及到3个大类、16项子项,均已达目标值。美丽移民乡村建设深入推进。2022年争取中央资金8990余万元,推进实施水库移民后扶项目22个,数量、规模创历年之最,并代表江苏参加水利部组织的绩效评价,助力获评优秀等次。共有7个水利建设工地获“江苏省水利工程文明工地”称号,历年最多。
二、防汛抗旱斗争打好一场硬仗。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扛起防汛主责天职,构建指挥层级升格、防办实体运作、部门协调有序、上下步调一致工作体系,面对今年长历时、大范围严重气象干旱,以及路径不确定、超历史强度的台风“梅花”,紧紧围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个根本,快速反应,全域动员、全力以赴,核定市域防汛抗旱特征水位,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发挥水利工程体系完备、可控可调的功能优势,科学调度,夺取防汛抗旱全面胜利。8月5日以来,沿江枢纽累计运行8169台时,累计引水5.43亿方(本年度引水12.33亿方,较常年同期偏多约5亿方),刷新工程运行纪录。为充裕湖西片区抗旱水源,争取部、省支持,新孟河沿线启动建设以来首次闸泵联合调度,日均引水量100立方米每秒,有效补给湖西和武澄锡虞区河网蓄水。针对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的情况,8~10月保灌期间,投入翻水泵站1863座,架设临时机组890台,突击翻水1.7亿方,水库农灌补水3922万方,96.91万亩农田按照完成泡田灌溉,境内长江、长荡湖、滆湖、大溪和沙河等水源地水位总体稳定,充分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首次争取中央水利救灾资金2500万元用于全市抗旱项目建设,通过三十余天突击奋战,上述大部分应急项目已完工投入用。其中沙河水库补库工程每日补水16万方,全面缓解当地供水原水不足压力。
三、河湖治理强化示范引领。谨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河湖长制工作持续深化提升。各级河长巡河、问题交办、整改反馈形成常态,镇锡常边界地区水葫芦联合防控实现联保共治,处置效率明显提升,市水利局河长制处获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表彰。针对幸福河湖建设和小微水体治理等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贯彻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制定《常州市幸福河湖管护样板评选办法》,在已创建成功的幸福河湖范围内评选10条管护示范河湖,每条再奖励10万元。出台《常州市河长制主题公园评价办法》,对符合市级创建标准的主题公园给予一次性奖补。印发《常州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市域农村生态河道分档奖补,积极打造标杆示范,建成幸福河湖建设201条,建设各类河长制主题公园15个。完成32条示范幸福河湖建设任务,年度任务完成率107%;完成21个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村、社区)现场评价及公布,年度任务完成率105%;已完成问题小微水体整治1055个,年度任务完成率141%。老大运河(天宁段)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示范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滆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过水利部景区办考评。滨江毗陵潮、淹城遗址省级水利风景区,溧阳沙河展览馆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创建具备验收条件。完成首批7家市级水情教育基地评选命名,市直属的水情教育基地年内实现投运。
四、水利强监管实现提档加速。水利立法工作进展顺利。修订后《常州市水文管理办法》正式颁发,《常州市河道管理条例》正式进入立法程序。水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与政务办、商务局联合出台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推进区域评估报告共享共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报批率从2021年的32%提升至90%以上,主要做法省水利厅发文推广。招投标管理持续创新。全市水利工程交易完成44宗,不见面开标率达100%。强化河湖空间管理。18条市级河道保护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实施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大溪水库以961分华东地区最高得分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标准化管理工程。有20家水管单位通过省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工程评价。节水减排力度不断加大。新北区、钟楼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验收,至此,我市实现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域覆盖,进度列全省第三。五年累计建成各类节水载体1194家,形成节水能力近1.96亿立方米,常州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成为江苏首批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效能,强化理论教育,抓实组织建设,完成工会联合会和团支部换届改选,筑牢廉政反腐防线,完成市委第二轮巡察,全面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局机关和局属3家单位获“2019-2021年度常州市文明单位”称号;城防处获“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技能竞赛首次入围市总工会年度一级竞赛工种。
2023年是全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常州水利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水利现代化发展为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现代水网构建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治理能力,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坚持不懈走具有时代特征和常州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为常州“532”战略全面实施和全省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工作目标是:围绕“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布局,坚持将水利发展融入“532”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守牢水安全保发展底线;抓好河道长效管护,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两项管理,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全民节水深化提升、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行动,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以水利的高质量发展支撑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重点是:守牢一条底线,抓好两项管理,实施三项行动。
守牢一条底线,即水安全保发展底线。一是全力推进水网工程体系建设。2023年计划完成各类建设投入30亿元。按照国家水网、江苏水网部署,围绕“532”战略重点,进一步提升城乡水网完善和水安全保障能力。一体化推进洮滆两湖生态修举。继续加大骨干河道治理和重点涵闸站除险加固力度,实施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老桃花港、浦河闸外段等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区域引排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和防洪排涝标准提升等要求,完成湖塘河南枢纽、小柘荡排涝站等4座防洪节点主体施工;抓好市管河道轮浚、金坛高铁片、钟楼梧桐河水系整治;继续推进滆湖(武进段)、长荡湖(溧阳)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武进国家2023~2024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工程。加快国家重大工程新孟河扫尾。二是全力抓好水旱灾害防御。牢固确立防汛抗旱安全是水利系统第一要务,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研判,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依托新孟河、新沟河跨流域、跨区域输配水工程,统筹谋划两湖创新区核心区防洪规划、茅山运河等后续工程前期研究,构筑区域输水大动脉、主骨架和毛细管,疏浚河道51条45公里,加固水库塘坝9座。根据2022年防汛抗旱工作实际,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增强城乡供水韧性和应对极端干旱能力。开展洪水调度和防汛抢险演练,提升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和协同救援能力,确保度汛安全。
抓好两项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提升水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治河理水效能。一是河道长效管护。扎实推动《常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立法。以河湖长制为主要平台和抓手,市级河道长效管护基础上,按照“专项经费保障、专职人员管理、专业硬件设备、专门职责规范”的标准要求,推动向辖市区河道延伸工作,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提升管护标准,全力打造“两岸青翠、两坡青美、河面清洁”的幸福河湖管护样板(示范)。二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标对表万元GDP用水量等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保持第一方阵的目标,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取水工程(设施)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加大水资源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地下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未经批准擅自取用地下水、未依照批准的取用许可规定条件取用地下水、地下水取水工程未安装计量设施等深化排查整治,推动水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施三项行动,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把服务全市532发展,作为使命和责任,坚定不移保水质、强生态、惠民生、促转型。一是幸福河湖建设行动。聚焦水质达标攻坚,强化对河长业务培训,强化河湖水域管理,推进农村河道管理范围线划定,抓好金坛区省级水域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相统一的全域幸福河湖建设。2023年建成市级示范幸福河湖25条,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村、社区)20个。完成滆湖、长荡湖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年度任务。推动面上农村生态河道、水库移民后扶建设,完成美丽移民乡村和水环境提升工程建设5项,生态河道覆盖率确保达50%以上。二是全民节水深化提升行动。聚焦节水、用水,护水,深化全民节水行动,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2023年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16家、园区1~2家,实施节水技改项目11个;开展企业水效领跑者3家、合同节水5家。创建节水型单位、灌区、小区、学校和高速公路服务区51家。按照水利部和省水利厅部署,开展市域河湖水量分配工作,以水源地、水库、骨干河湖为重点,开展生态状况评价。三是水土保持“双提双减”行动。围绕建立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标准化流程、一体化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评估范围,力争全域覆盖,创新成果应用,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2023年建成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2个,水土保持率达95.6%以上,新增一个县区通过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验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