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49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40/2024-0007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生态环境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环复〔2024〕23号 发布机构:市生态环境局
生成日期:2024-06-03 公开日期:2024-06-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49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49号的答复
常环复〔2024〕23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常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现场调研督办,召开专题推进会,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环境美”的底色更加鲜明。2023年度,全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在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去年我市生态环境总体满意率为95.7%,全省排名第一。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一)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全市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常州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2023年3家园区、28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入选数创历史新高,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力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全力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累计整治“危污乱散低”企业9493家,生态腾退面积5040亩、低效再开发6.13万亩,列入部省共建试点,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二)污染防治攻坚迈上新台阶。2023年度,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1.57%超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序时进度。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对值排名跃升两位、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率78.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是全省六个考核“双达标”城市之一。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85%和94.1%,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太湖湖心区水质突破性达到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长荡湖水质同比改善一个类别,为近10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达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三)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生态中轴”建设,2023年度实施205个重点项目。完成生态绿城建设工程61项,累计增核5415亩、扩绿1135亩。探索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建成4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天宁丰北村、钟楼荷园、经开遥观宋剑湖等多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建设。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方面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四)长江生态保护展现新面貌。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化工企业安全关闭基本要求》《化工企业安全关闭现场监督管理服务规范》2项地方标准,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累计新增复绿面积超3600亩,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全省第一。聚焦新材料、新医药,推动化工园区整体转型升级,滨江经济开发区成功获评全国“智慧化工园区”“绿色化工园区”双称号,园区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至2023年的38.3万元,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常州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强化减污降碳、源头治理,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全面推进美丽常州建设,为万亿之城再出发增添绿色动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是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发储送用网”闭环优势,加快做大整车规模、提升本地配套,提高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全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到2025年,我市将实现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要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发储送用”环节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提高,公共领域率先实现全覆盖,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真正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升级。紧扣“1457”工作体系,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重点治理的电镀、涂料、铸造、印染和玻璃钢、汽摩配、干燥设备、灯具、地板等领域,这些领域曾是常州特色产业,也是百姓致富的重要产业,对这些领域开展治理,通过先行先试、点上突破、面上示范,把根植于这些行业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研究透,把制约安全、绿色发展的问题解决好,推动全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再造产业发展特色、引领行业新潮流,力争到2025年,全市累计完成企业整治提升6000家以上,腾退土地空间1万亩以上,低效用地再开发10万亩,实现从点状出清、连片整治到行业整治、产业集聚园区更新的系统性创新。三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聚焦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1028”产业发展体系,强化环境准入先进性评价,形成绿色发展高地,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以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集群发展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全面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开展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年内实施220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2786家涉磷企业整治。竺山湖、滆湖分别实施清淤200万方、500万方。在滆湖设置水生植物恢复区1.17平方千米,推进湿地恢复2.46平方千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建成“水美常州”水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更高水平“两保两提”。二是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全覆盖监测骨干河流支浜、农村河道及小微水体,形成问题河道清单,识别需整治的重点区域,划定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水排放控制区,全面开展污染溯源排查并制定治理方案,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不断深化内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劣V类河道,主要入湖河流一级支浜总磷浓度达到Ⅲ类。三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提升清洁生产先进性,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全环节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替代工程。推进城市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开展“清洁城市行动”。四是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控新增污染。加强高风险遗留地块风险管控,严控农药、化工等行业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分类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探索创新“土壤修复+工程建设”模式。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严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风险,

(三)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一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梳理和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环境基础能力项目,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障和用地预留。强化城镇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打造一批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二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依托全市“一江一河四湖五山”优越生态资源禀赋,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统筹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设布局,至少每年建设2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常态化开展“绿盾”、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动态更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宜溧和茅山山地等河湖源头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有序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长江和滆湖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科学开展增殖放流。三是加快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规划引领新时代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塑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更多特色田园乡村,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崭新风貌。四是积极打造示范创新。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工程,推进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实施腾退地块复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区建设,积极探索溧阳林权开发应用,探索降低本地企业用能成本的生态产品价值新案例。探索推广“两山”理念付诸实践转化点的经验,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积极探索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