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45/2018-0002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发改〔2018〕2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18-02-14 公开日期:2018-02-1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常发改〔2018〕2号

各辖市、区发改(经发)委(局),委各处室:

现将《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各处室结合自身工作,抓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2月14日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开展“三大一实干”和“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有力推动转型升级,有效促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先谋快动”,战略蓝图更加清晰

1.注重规划引领。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等战略机遇,有效拓展发展战略空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科学谋划中部崛起、区域交通枢纽等重点事项,获得上级充分肯定,为我市建设跨江通道、跨江合作园区、综合港务区等提供了政策支持。科学制定战略规划,编制完成《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常州行动方案(2018-2020)》《常州市区热电联产规划(2017-2020年)》《常州市“十三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专项规划》,目标更加精准,路径更加明确。

2.加强监测预警。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时分解下达年度主要经济预期目标任务。密切跟踪154家重点企业发展现状,重点关注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光伏产业等行业低速增长等热点、重点问题,及时报送分析报告及调控举措。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每季度形成分析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参考。

3.实施目标考核。组织完成了全市2016年度辖市区现代化建设评价考核和企业星级评定工作。联合市相关部门编制完成《常州市2017年度目标任务书》、《2017年常州市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按照“指标体系精简、导向明确、可计量、可分解”的原则,牵头制定2017年度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考核办法,力求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4.开展专题调研。有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着力在经济发展、综合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找思路、谋举措,形成了《开启产业新维度托起幸福新高度》《江苏省太湖流域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探讨》《跨界产业:常州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一轮机会》《加快推进我市创业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等一系列专题调研报告,多篇成果获得市领导批示。

二、坚持“项目为王”,投资拉动成效明显

1.加快项目推进。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编制下达各类项目投资计划,严格落实督查、考核制度,及时协调各类问题,康得碳纤维汽车部件、瑞声科技小镇等一批项目相继签约,全年新增重大突破项目24个,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实现双100%,省重大开工数列全省第一。今创轨道交通一期、同方威视制造基地等40个省、市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2.提升项目管理。积极谋划支撑常州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项目,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共争取到各级各类资金近30亿元。牵头起草“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从提升项目质量、载体能级、招引水平、服务效能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招引、推进的质量和成效。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健全在建项目、意向项目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

3.优化项目服务。完善“六个一”总体方案,健全资源优先保障机制,优先落实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并预留弹性空间。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公平性竞争审查制度,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试点,目前,除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需“见一次面”外,其他7个事项均实现“不见面”,投资环境更趋优化。

三、坚持“产业带动”,经济品质稳步提升

1.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启动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明确“五新三高两智能”的发展方向。创新建立“一小组、一平台”模式,精准提供产业地图、企业展示、信息发布、对接合作、咨询服务、项目申报、项目建设、运行分析等八大功能,强化对产业链企业的高效服务、贴心服务。石墨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成功入选省“十三五”首批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编制完善项目库、投资计划,十大产业链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

2.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顺利启动第二批服务业综合改革(产业创新)试点、第二批市级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创建工作。编制《常州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常州市星级服务业集聚区评价办法》,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成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期评估,常州综合物流园区获得“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称号。

3.推动跨界融合提升。加速以融合、耦合、整合的方式引导新技术与各类经济跨界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深入推进军民融合,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引入军民融合发展资源,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后评估工作,全年获得省引导资金资助项目4个。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积极争取公共实训基地专项,常工院、常高技等产教融合项目累计获得资金支持超过1亿元。

四、坚持“改革引领”,发展活力充分彰显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任务,扎实开展钢铁去产能、“地条钢”违法生产企业整治工作“回头看”,严防死灰复燃。深入实施“263”减煤专项行动,全面统筹热电项目、非电行业以及燃煤锅炉淘汰等重点工作,以“实施方案+考核评分+任务分解”的模式压实责任、传递压力,提前2个月多月完成年度减煤任务。

2.加快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编制《2017年全市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推进计划》,协调推进武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常州经开区、孟河等试点区域进展良好,天宁经开区东扩、钟楼经开区西进全面实施,苏澳合作园区筹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扎实推进“四个西进”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孟河镇、儒林镇率先开展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顺利启动第二批扩权强镇改革。特色小镇创建全省领先,石墨烯小镇、智能传感小镇、殷村职教小镇入选省首批特色小镇,入围数量与苏州、无锡等并列全省第一,累计获得融资支持逾百亿元。

3.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规范涉审中介服务,编制建设项目中介服务清单,实施规范涉审中介“1223”计划。推进承担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展调查摸底,进一步明确改革范围。统筹行业协会脱钩,完成第一批试点工作,向全社会公布14家市级行政机关和44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试点单位名单,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4.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传统能源提效升级,推广清洁能源利用,一批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发电项目进展顺利,累计争取到国家新增光伏电站建设指标81兆瓦。积极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编制《常州市低碳发展规划》,顺利启动常州市低碳示范试点单位创建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滨江经济开发区循环化园区方案申报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第二批国家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

五、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持续激发

1.优化创新环境。积极推进“双创工作”,自信向全球讲述了常州的“创新”故事,武进区“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2017“创响江苏”活动月常州市主题日活动,常州市双创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提速产业创新中心创建,积极组织天合光能等5家单位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有效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创新金融发展。与国新基金加深合作,成功设立国新科创二期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稳步发展债权融资,举办2017中国常州(香港)境外融资推介会以及企业境外发债及D股发行政策说明会,全年累计获批企业债3只、境外债4只,总规模分别达42.5亿元和9.5亿美元。编制《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

3.创新区域合作。搭建常安协作(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实现市场扶贫替代资金扶贫;加深“资本+杠杆”式合作,加速“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类、基础设施类项目,打造社会投入替代政府投入的扶贫新模式。苏陕扶贫、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南北挂钩合作等取得新进展,全年累计对外支援资金2.576亿元。

4.创新社会事业。切实将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1+3+3”富民增收政策架构,设立专题公众号,实现富民政策一键查询。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基础研究报告。科学编制人口规划,加快推进人口发展应用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医改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中医院成功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

六、坚持“效能优先”,机关建设全面加强

1.推动干部教育常态化。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全委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章党规、“7.26”讲话等内容。组织委内干部赴陕西延安、武汉大学等地学习,进一步锤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

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大部制改革,新增处室2个、合并处室2个、合署办公处室3个,内部机构调整为18个,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规范提拔或选调了一批干部,平稳顺利完成工作衔接,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释放了干部激情。

3.开展“三大一实干”活动。先后组织召开2次“改革创新”专题研讨会,推动全委上下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精心排定100余家重点领域代表企业,重点对武进区湖塘、牛塘两镇企业进行走访,第一时间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分批组织赴溧阳市昆仑街道、新庄村等开展群众走访,累计走访群众3305户,梳理问题612条,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按照下谈一级的要求,全年累计组织干部谈心谈话118人次。广泛开展“聚焦供给侧、产品大走访”活动,通过企业调研、协会座谈、群众沟通等多种方式,对产业链进行了完整梳理、深入剖析和重新定位,形成了调研报告28篇。

4.注重机关氛围建设。积极在全委上下营造“静思、善谋、笃行”的工作氛围,制定《“有激情、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大转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能型”机关活动方案》,坚持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分阶段有序推进。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100%。扎实做好信息宣传,内宣、外宣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全年共举办新闻发布会5次;被两办录用政务信息100余篇(次),排名冲入全市第一方阵。

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扎实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18年全市发改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以贯之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重点打造六个“更高”。

一、打造更高起点的战略蓝图

抓好战略机遇。牢牢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振兴等宏观战略,将常州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等与发展大势统筹谋划,努力争得“一席之地”。加快推进跨江基础设施、合作园区等基础工作,真正将各类机遇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常州的城市首位度。

推好改革试点。继续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将其纳入全市督察重点,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力推进常金一体化发展。支持溧阳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其作为一种扩大投资、创业创新、产城融合的新载体,并通过机制、模式、业态等的创新,确保小镇能够运作;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更多小镇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进一步扩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试点范围,争取全面推开。

做好宏观调控。深入开展“十三五”规划评估,准确掌握板块及条线规划推进落实情况,及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修改建议。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按照《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监督办法》的要求,深入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论证和审查,有效发挥计划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加强与市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的联系,敏锐捕捉形势变化趋势及拐点,及时研究提出稳增长、促发展的方案。密切关注政策亮点、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发展重点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再提出一批高质量、可操作的研究报告。

二、打造更高质量的重点项目

把脉投资导向。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增效年”活动,突出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效益等关键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产业布局规划。紧扣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现代服务业等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确定重大项目招引方向。强化对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绩效评估,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可动态调整的重点项目库,构筑“纵向到边、横向到底、形成闭环”的体系,更加注重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创新对重点项目招引和推进的绩效评价方式,重点抓好签约、立项、开工、竣工等关键节点,通过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实现压力的层层传递。创新完善“日常巡查、月度点评、季度督查、考核评优”的项目督查机制,推动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在谈项目早落地。

优化政务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综合改革,扎实推进“3550”专项改革和建设项目“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和“见一次面审批”,为项目高效推进扫清制度障碍。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继续加强对上沟通衔接,尽最大力度取得上级对布局、审批、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打造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

打好“提档升级”牌。准确把握产业特点和方向,以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谋划产业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和功能叠加,分类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市级星级服务业集聚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特色园区,推动向“产、城、人、文、旅”多方位融合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与本地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上有新突破。加强十大产业链建设,围绕“五新三高两智能”发展方向,积极对接“互联网+工业”战略,做精服务小组的“保姆式”服务,做优管理平台的“全天候”功能,有效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快“建链、补链、强链”步伐。加速农村产业提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尽快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打好“创新驱动”牌。围绕国家、省重点导向,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全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切实打通政产学研金商通道,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进一步拓展双创平台应用范围,建好线下创业创新综合服务大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瞄准国内外高精尖特人才,加速构建“人才+项目+资本”新模式,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

打好“跨界融合”牌。突破现有产业边界,瞄准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主攻方向,以融合、耦合、整合的方式引导新技术与各类经济跨界融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旧动能之间的有效转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支撑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密切与军工央企对接合作,科学构建“军工+”体系,大力发展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园区(基地)。加速产教融合步伐,大力发展与我市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找准与其他地区错位竞争的良好切入点,力争创成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机制

用创新思维助力资本运作。充分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全力服务实体经济,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并购、债转股、设立基金、股改上市等多种方式优化融资结构,积极稳妥降低杠杆率。规范、有序、科学推进PPP项目,审慎开展完全依靠政府付费的PPP项目,严禁利用PPP模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高度关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补齐监管短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用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合作。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目标,继续创新运用“资本+杠杆”式合作,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市场扶贫代替资金扶贫;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社会投入替代政府投入等新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对口协作任务,做出更多亮点。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帮助资信状况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在境外发债,尤其是募集资金投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长江经济带的项目。加深国际合作,打造好一批国际合作园,建设好一批境外产业园,形成一批更高层次、更富成效的开放开发载体。

用创新思维推动社会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推动“1+3+3”的富民增收实施方案落地见效。扎实开展“阳光扶贫”,严格落实“三个确保”要求,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讲好运河故事,守好运河遗存,努力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有序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标准打造重点中心镇、美丽乡村,形成城市、县域、乡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打造更高品质的宜居环境

推动节能降耗工程。继续深入开展“263”减煤工作,加快减煤项目落地见效,确保2018年全市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减少75万吨。编制完善《东部片区供热管网规划》,提速热电联产整合发展和东部片区热网公共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强化对新上耗能大户的能源管理,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确保各类专项整治效果得到长效保持。

推动低碳循环工程。高标准组织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科学编制低碳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有序开展低碳示范企业认定。借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院,密切关注碳排放交易发展动态,积极帮助企业发行低碳债。充分发挥绿建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国家级绿色建筑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力争滨江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努力实现废旧资源回收再生。

推动环境治理工程。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统筹推进太湖流域治理,更大力度争取省级切块资金;推动形成流域联合治理机制,争取武进、宜兴太湖流域联合治理成为国家级试点。严格落实“河长制”,继续加大创新力度,积累出更多治河、治湖的有益经验。

六、打造更高建树的党建品牌

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上级已经明确的重大原则问题、重要决定,确保不走样、不打折。坚持团结协作,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党建活动,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做到上下齐心、同频共振。

坚定不移守规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修订完善委内办文办会办事制度。强化普法宣传,依法依规开展各类业务,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坚持“八小时内外一个样”,切忌“在单位是‘谦谦君子’,下班后就变成‘泛泛庸徒’”,时刻维护好发改人的良好形象。

创新实践有作为。积极培养和挖掘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树立“静思、善谋、笃行”的工作方法,兴起“带着问题钻研,联系实际思考”的热潮,推动全体干部自觉在全局高度、从全球视野、用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信息宣传,努力为党委、政府扮演好“参谋助手”。

永葆忠诚敢担当。大力弘扬“有激情、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的干事氛围,鼓励干部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对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当谋利等情形的失误,予以容错,切实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遵规守纪扬清风。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30条意见”,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深入开展“转作风、优服务”服务对象意见大征集活动,认真落实“十带头、十严禁”规定,全力打造清风发改、阳光发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