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力推进“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各项工作。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起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0亿,达到705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3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63.3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30.7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2∶46.3∶51.5。2018年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4927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22558美元。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5%,提升0.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915.17亿元、增长10.4%,总量前进一位、列全省第四。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0.3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87.3%、全省第二。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50%)218.1亿元,增长8.6%;企业所得税81.1亿元,增长24.3%;个人所得税完成33.3亿元,增长21.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9.1亿元,增长6.8%,其中教育支出102.4亿元,增长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3亿元,增长9.5%,住房保障支出31.3亿元,增长6.1%。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93.8亿元,增长0.1%。其中,农业产值162.5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2.1亿元,增长3.1%;牧业产值27亿元,下降23.6%;渔业产值81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2亿元,增长11.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5公顷,比上年下降3%;粮食总产量78.2万吨,比上年减少3.2万吨,其中小麦20万吨,增产1.1万吨;水稻54.6万吨,减少3.9万吨。全市粮食亩产475.8公斤,下降1%,其中小麦亩产309.3公斤,增长0.7%,水稻亩产623.6公斤,增长0.6%。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49.4万亩,比上年增长2.3%,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0.6万亩,增长2.8%。绿色农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种植业清洁生产、养殖业综合整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96%,实现化肥减量农药零增长。创意休闲农业蓬勃发展,预计全市农业休闲观光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增长14.9%,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增长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缓中趋稳。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7%,七大行业产值五增二降,其中电子行业增长24.3%、建材行业增长19.3%、机械行业增长14.8%、生物医药行业增长13.5%、冶金行业增长7%、纺织服装和化工行业发展有所放缓,分别下降11.4%和3%。企业效益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9.1%。
十大产业链贡献提升。十大产业链发展加快,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2.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长35.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4.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增长19.8%、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增长18.2%、轨道交通产业链增长17.2%。
建筑行业稳步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房屋施工面积11104.4万平方米,增长16%;房屋竣工面积3190.2万平方米,下降7.9%。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4万元/人,比上年增长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1%,服务业投资增长7.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长13.3%,快于工业投资6.2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全年投资增长12.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4%,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35.7%。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002.9万平方米,增长7.7%,其中住宅新开工774.8万平方米,增长26.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12.9万平方米,下降2.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04.6万平方米,下降9.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3.2亿元,增长9.1%,增速列全省第二。从消费形态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50.5亿元,增长14.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06.8亿元,增长7.1%;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5.5亿元,增长24.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0.4亿元,增长18.4%。从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15亿元,增长8.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98.1亿元,增长17.2%,农村消费增幅快于城镇8.7个百分点。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难中求进。按人民币计价,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266.4亿元,增长7%,其中出口总额1652.9亿元,增长6.3%,进口总额613.5亿元,增长9%。一般贸易进出口1789.3亿元,增长8.2%,占全市比重78.9%。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全市对美国出口353.1亿元,增长9.1%;对欧盟出口304.9亿元,增长17.6%;对东盟出口220.1亿元,增长7.6%;新兴市场加快拓展,对非洲出口增长14.1%,对拉美出口增长13.7%。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3家,新认定市级出口基地4家、进口交易中心2家。
利用外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6.1亿美元,其中产业类外资占比55.8%。十大产业链实际到账外资9.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全年新增外资项目356个,其中新设项目225个、增资项目131个,累计新签协议注册外资51.2亿美元,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0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7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个,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1家。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8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8.4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投资项目30个,同比增加了1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近亿美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新增境外并购项目1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8亿美元,增长110%,今创集团、恒立液压、远东文化等一批重点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整合全球资源、加快海外布局。全年新增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4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7亿美元。
服务外包增势良好。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8.6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6.7亿美元,分别增长31.8%、20.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5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6亿美元,分别增长59%和40.1%。
开发区加快发展。全市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0.1亿元,实际到账外资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731.6亿元。全市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到账外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57.2%、90.6%和76.4%,园区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3%。各开发区排位稳中有升,武进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位中提升6位,常州国家高新区继续稳居前30位;常州经开区省内排位提升13位,江苏中关村列省级高新区第2位。
对外交流不断深化。全年接待外宾213批1480人次,其中外国驻华使领馆团组26批113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47批381人次,外国来访记者3批10人次。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本平稳。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93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6公里。全年营业性客运量6048.7万人,比上年下降5.5%,货运量15663.8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公路客运量4087万人,比上年下降9.6%,公路旅客周转量30.1亿人公里,下降6.8%;公路货运量13068万吨,增长7.3%,公路货物周转量143.5亿吨公里,增长6.2%。铁路客运量1521.6万人,增长4%;铁路货运量130万吨,增长9.1%。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332.8万人次,增长32.6%,货邮吞吐量2.8万吨,增长49.3%。港口货物吞吐量10170万吨,下降2.5%,其中常州长江港货物吞吐量4862.5万吨,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31.2万标箱,增长23.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33.8万辆,其中个人汽车113.4万辆。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47.7亿元,增长19.1%,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4.5亿元,增长20.3%。邮政业全年发送特快专递2.3亿件,增长20.5%。全年通信业务收入61.1亿元,增长7.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9.8万户,其中4G用户达到516.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252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249.5万户。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突破6T。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游客7244.9万人次,增长9.8%,实现旅游总收入1088.6亿元,增长14.2%;接待国内游客7224.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70.3亿元,分别增长9.8%和14.2%;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0.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分别增长15%和14.6%。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1家,其中5A级3家,位居全省第二;花谷奇缘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4A级景区增加到10家。
八、金融业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20.5亿元,增长7.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09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888.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3834.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564.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2231.7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332.1亿元;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840.9亿元,创历史最高。
保险业务发展平缓。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74家,其中产险公司29家,寿险公司45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63.9亿元,下降5.8%,其中人寿险202.4亿元,下降8.4%,财产险61.5亿元,增长4.2%。全年保险赔(结)款支出69.5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人寿险33.1亿元,下降3.5%,财产险36.4亿元,增长3.3%。2018年全市保险深度为3.74%,位居全省第三;保险密度5580元/人,居全省第四位。
证券市场保持稳定。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72个,资金账户总数114.9万户。证券市场全年各类证券交易总额14432.8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A股交易额9195亿元,增长1.1%;B股交易额958.4亿元,增长68.1%;基金成交额1673.6亿元,下降5%;债券成交额2605.9亿元,下降18.6%。新增上市企业4家,总数达5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总数达113家。
九、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完成专利申请41858件,其中发明专利13648件;专利授权2333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75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2.8件,实现中国专利金奖零的突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累计1444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3%。全市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3个。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29项。天合光能和上上电缆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武进不锈获提名奖。全市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07件,列全省第二。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引进创业人才项目247个、市级层面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621名,每万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143人,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加速。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5家,全市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达1658家,其中省级以上768家。新增孵化器20家,累计155家。新增1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互联网四星以上上云企业13家,均居全省第一。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5个载体平台被列为新增省市共建重大项目,列苏南五市第二。59家创新载体列入苏南自创区优秀创新载体,其中光伏智慧能源、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4家基地被认定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简科技、爱尔威2家企业被认定为潜在独角兽企业,53家企业被认定为瞪羚企业。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39所,在校学生86.6万人,教职工6.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2.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9所,在校学生6.1万人;普通高中36所,在校学生5.3万人;初中128所,在校学生12.6万人;小学216所,在校学生30.5万人;幼儿园325所,在校学生14.2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教育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教育重点建设项目68个,建成投入使用学校20所,新增学位16955个。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30所(其中省级8所、市级22所),省市优质园达300所,占比96.2%,就读学生占92.6%。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新优质学校”14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均超50%。普通高中教育高品质发展,本一进线率达56.04%。职业教育优势进一步凸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创建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新增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各1所,总数达5所,占比全省第一。社会教育品质进一步优化,常州“青果在线学校”上升为国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城区“送教进社区”全覆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博物馆28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总藏量533.5万册,全年总流通285.1万人次;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电视用户98.3万户。精品创作取得丰收,锡剧《卿卿如晤》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实现我市国家艺术基金大型项目零的突破;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作为江苏唯一大戏参加首届“中国戏曲百戏盛典”,并作为全省两部戏之一,推荐申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品质不断提升,持续五年成功举办“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全年共推出305项高品质文化惠民活动;以“书香常州·幸福阅读”为主题,推出各类阅读活动近千场次,顺利通过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的实地测评;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三送”工程,全年送戏超千场、送电影超万场、送书五万多册。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01个,拥有总床位2.6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1万人、注册护士1.54万人,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7人。推进“健康常州”建设,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健康全过程、全周期,全面提供免费唐氏筛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数扩大到29种。综合医改取得新成效,医联体内基层门急诊、住院、手术人次等指标均实现大幅度增长,省内率先实施委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派驻制度,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和全面预算管理,完成新一轮药品和市管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集中采购工作。市妇幼保健院、市一院钟楼院区等建设项目投入运行。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4297个,其中体育场33个,体育馆34个。年内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1.1万平方米。年内承办国际级比赛10项、国家级比赛15项、省级比赛27项。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武大靖获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第18届亚运会上,常州运动健儿代表中国参赛,在11个大项13个小项中勇夺5金3银3铜,金牌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第19届省运会上,常州体育代表团获得136.5枚金牌、80枚银牌、101枚铜牌和3627.5分,金牌数稳居全省第三,创市外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5%。全市户籍总人口382.2万人,增长0.9%。其中,男性187.8万人,增长0.7%;女性194.4万人,增长1.1%。户籍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7‰。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万人,扶持创业1.9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33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0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14元,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3: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63元,增长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5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116元,增长7.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9.7%。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八大类商品均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0%,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1.9%,衣着类上涨1.8%,医疗保健类上涨1.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4%。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4807套,基本建成18535套。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年内新增实物配租家庭473户,租金补贴家庭748户。全市累计保障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2万户,为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近4.3万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累计超过13万套(户)。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6万人,比上年增长5.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1.3万人,增长5%;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1.6万人,增长4.5%。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企业离退休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平均增幅5.8%。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全市12290户、18159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4415户、6119人,农村低保对象7875户,12040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亿元。截至年末,全市医疗直接救助33.3万人次、医疗直接救助金额达15212万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6017张,收养人数达14134人。全市拥有法律援助中心7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5%。
十二、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溧高、常宜、溧宁、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以及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工程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开工建设,锡溧漕河前黄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魏村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233国道金坛段、360省道溧阳段等国省公路项目有序实施;加快完善城市路网,紫荆西路、河滨东路、大明路主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实现“洞通”“轨通”“电通”,2号线土建工程过半。全市及各辖市区顺利通过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及示范县验收,溧阳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042万立方米,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新沟河延伸拓浚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公交线路290条,公交营运车辆2388辆,营运出租汽车3042辆,投放有桩公共自行车2万辆,开辟校园定制公交和校车专线19条。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19.4标台,镇村公交开通率、覆盖率继续保持100%。
公用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8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0.3亿千瓦时,增长12.1%。全年城区自来水供水3.2亿立方米,管道燃气供气量13.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3亿立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89.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绿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0477.9公顷,比上年增长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2%,林木覆盖率达26.4%。建成老运河生态绿道和一批公园绿地,顺利通过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验收,溧阳天目湖、金坛长荡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2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村庄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积极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263”专项行动,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年完成重点治气工程1835项,专项整治化工、“散乱污”企业(作坊)、成品油取得阶段性成果,关停化工企业205家,圆满完成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加快绿色转型,新增工信部绿色工厂7家,列全省第二。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比例63.0%,PM2.5年均浓度52.9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60.6%。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